《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49937940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设计学》专题二 生态基础设施(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景观设计学专题二生态基础设施1.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 地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 审美和教育等等),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它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 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2. 关于EI理解的四个方面2.1生态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的研究,1984年在MAB针对全球14个城市 的生态城

2、市系统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其中生态基础设施表示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持久的 支持能力。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网络思想在欧洲得到较多应用,则用此概念泛指与城市建成区域相对应的自然区域。 2.2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的另一层含义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认识到各种人工基础设施对自然系统的改 变和破坏,如交通设施被认为是导致景观破碎化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人们开始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 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并将此类人工基础设施称为“绿色基础设施。2.3廊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2.4生

3、态基础设施作为健全和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景观格局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 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 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景观特色的基 础结构,是保障城市居民持续的获得高质量服务的生态服务的关键性景观格局。如同城市的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 济文化服务一样,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有前瞻性的生态

4、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因此,城 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的设计,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 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3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十大战略3.1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 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 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 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

5、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 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 此。翻开每一个小国古代城市史志的开篇一形胜篇,都在字里行间透出对区域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关注和认知。中 国古代的城市地理学家们甚至把整个华夏大地的山水格局,都作为有机的连续体来认知和保护,每个州府衙门所在 地,都城的所在地都从认知图式上和实际的规划上被当作发脉于昆仑山的枝杆山系和水系上的一个穴场。明皇朝曾 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脉不受断损。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

6、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 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 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 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 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扩大地景观格局的连 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3.2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在大规模的城

7、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 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 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 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 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级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 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

8、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 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 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 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末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 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其中包括:3. 2. 1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或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 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3. 2. 2坟地,在

9、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可叹的是,在 全国性的“迁坟”运动中,这些先辈们的最后安息之地中,幸存者已为数不多;3. 2. 3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人城市,城郊的“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 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种种动植 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或有幸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 部分,往往也是先被铲平后再行绿化设计。3. 2. 4曾经是不宜农耕或建房的荒滩、乱石山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

10、价值。在 推土机未能开入之前,这些免于农业刀锄和农药的自然地是均相农业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而保留这种景观的异 质性,对维护城市及国土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3.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 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 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 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

11、吃错了药的人体,大 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下列种种:3.3.1大错之一: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蚌缠脚、游鱼翔底, 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就连蚂蚁也不敢光顾。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一土一植物一生物之间形 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河床衬底后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自然状 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 生植物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水泥衬底后的河床,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3.3.

12、2大错之二:裁弯取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 的研究也证实厂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必 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三大优点:其一,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其二,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其三,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3.3.3大错之三:高坝蓄水。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 冰父

13、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 决非高垒其坝拦截河道,这样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事实上,河流是地球亡唯一一个连续 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通过大小河流,使高山、丛林、湖泊、平原直 至海洋成为一个有机体。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 的反思,迫于能源及经济生活之需,已实属无奈。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 坝,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其一,变

14、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丧失生态和美学价值。其二,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其三,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其四,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于人的精神价值决非以量计算,水之美、之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及其与生物、 植物及自然万千的相互关系,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亲切动人之美的需求,决不比生硬河岸中拦筑的水 体更弱。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其它对待河流之态度包括盖之、填之和断之,则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3.4 .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

15、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牛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 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 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这些生态服务包括:3.4.1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牛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 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 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3.4.2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16、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 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 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 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3.4.3减缓旱涝灾害:湿地对防止洪涝灾害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了 湿地的严重退化,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是生动的反面例子。3.4.4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 和土壤的生物代谢

17、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 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3.4.5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湿地丰富的水休空间、水边朴野的浮水和挺水植物,以及鸟类和鱼类, 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这体现了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 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来表达,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3.4.6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禅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当然,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湿地还有生产功能。湿地蓄积来

18、自水陆两相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生产 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食品、工农业原料、燃料等。这些自然生产的产品直接或间接进入城市居民的 经济生活,是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 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因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 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 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

19、的战略意义。3.5.第五大战略: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早在20世纪50年代,与“大地园林化”和人民公社化的进程同步,中国大地就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实践,带状 的农田防护林网成为中国大地景观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华北平原,上,防护林网已成为千里平涛上的唯一垂直景观 元素,而令国际专家和造访者叹为观止。这些带状绿色林网与道路、水渠、河流相结合,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防 风固沙,调节农业气候等生态功能,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薪炭和用材。1978年以来,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防护 林体系则是在区域尺度上为国土的生态安全所进行的战略性工程,到90年代初,京津周围的防护林体系,长扛中 上游防护林体系,

20、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及最近的全国绿色通道计划相继启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干旱风沙防护 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和环境保护林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启动了十大生态防护系统工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 堪与中国如此大型国土生态系统相比美的也只有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工程,40年代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 划,70年代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建设。但是,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 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 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

21、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 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 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事实上,只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这些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3. 5. 1沿河林带的保护: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和防洪标准的提高,加之水利部门的强硬,夹河林道往往有灭 顶之灾。实际上防洪和扩大过水断面的目的可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如另辟导洪渠,建立蓄洪湿地。而最为理想 的做法是留出足够宽用地,保护原有河谷绿地走廊,将防洪堤向两测退后设立。在正常年份河谷走廊成为市

22、民休闲 及生物保护的绿地,而在百年或数百年一遇洪水时,作为淹没区。3. 5. 2沿路林带的保护:为解决交通问题,如果沿用原道路的中心线向两侧拓宽道路,则原有沿路林带必遭砍 伐,相反,如果以其中一侧林带为路中隔离带,则可以保全林带,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理 想的设汁是将原有较窄的城郊道路改为社区间的步行道,而在两林带之间的地带另辟城市道路。3. 5. 3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 功能城市绿地转化。3.6.第六大战略: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当汽车尚未横行,步行马车还是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时,1865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

23、Olmsted就在伯克利的加 州学院与奥克兰之间规划了一条穿梭与山林的休闲公园道(Parkway),这一公园道包括了一个沿河谷的带状公园,其 最初的功能之是在乘马车的休闲者在到达一个大公园之前,营造一个进入公园的气氛,并把公园的景观尽量向 城市延伸。之后,公园路的概念也被Olmsted等人广泛应用于城市街道甚至快速车行道的设计,它不但为步行和行 车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其社会经济效益:公园可以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园路的两侧的地产 可以增值,对投资商更有吸引力。20世纪中页之后,在北美,汽车普及,并成为道路的主宰,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饱受尾汽、噪音和安全的威胁, 所以,早在60年

24、代,William H. Whyte就提出了绿道(Greenway)的概念,主张在城市中建立无机动车绿道系统。在 70年代,在Denver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绿色道路系统工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居民必然将遭受同样的折磨。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 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 一个追求理想,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的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 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追求。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

25、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 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 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 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 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于城市设计过 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

26、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 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3.7第七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 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 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 到秦始皇时期中华大地上的驰道和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众多具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 烁。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

27、丧失、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 行,这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护文物,但它们早 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 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通过绿地联系起来,可以构成城市与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 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和自行车道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3.8第八大战略: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特别是一

28、些政府大院,大学 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大工业社会形态很不发育,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 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等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现代的保安技术早已突破围墙和铁丝网 的时代。事实上,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 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3.9第九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 就使公园仍带有花园的特质。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

29、草地。自从1858 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作为对工业时代 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 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作为游逛场所的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 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 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 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而公园的管理部门

30、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 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 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 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 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 绿色液体。3.10第十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

31、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 成部分。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城市绿化的一个方针是园林结合生产,尽管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一个 口号,但在现代看来却可以有新的理解和实践意义。然而,无论是农田保护政策也好,田园城市或园林结合生产的 理念也好,在现代中国城市扩张模式以及规划及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都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 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 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除了

32、政策和法规外,这当然是由于土地 价值和开发利益所驱动的。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 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人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 人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 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起 到了良好的效果。3.11第一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苗圃至少从汉武帝造上林苑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热衷于到大江南北引种奇花异木,并成为各地进献朝廷的

33、贡品。十六 世纪以后,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引种和驯养异国植物和珍禽异兽,成为欧洲皇宫 贵族之时尚,曾从美洲、非洲、大洋洲,特别是中国引去大量奇花异卉,装点花园和城市,尤其是中国的杜鹃独霸 英国的园林,因而才有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一说。然而,上世纪初即见端倪的环境危机,6070年代的环境主义运 动,8090年代以来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强调,使世界各国把乡土物种的保护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却很难看到各地丰富 的乡土物种的使用。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

34、大街一亡可见的绿化 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 而鄙视乡土物种;其二,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 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4生态基础设施的三个尺度及其内容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需在三个尺度上来建立,即宏观尺度上的EI总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EI控制性规划, 微观尺度上的EI修建性设计,这三个尺度上进行的EI的规划和设计分别与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 划阶段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阶段,以及修建性详

35、细规划阶段相适应。并分别称为各个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依据, 强调“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优先的思想。4.1宏观生态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在区域尺度上(100KM以上),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的判别,综合自然生物和人文过 程的安全格局建立区域EI。强调空间的整体格局,明确景观元素和结构与各种景观过程的关系。形态上呈现为由基 质廊道和斑块构成的完整的景观格局,他们在整体上维护者多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服务, 包括免受洪涝灾害、保障多样化的生物和生命过程、可持续的遗产保护和游憩经验及其良好的视觉体验。4.2中观生态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主要内容分两种情况:(1)在城市或城

36、市分区尺度上(10KM以上),在总体EI基础上对EI的分布作进一步的 明确,包括明确EI的具体位置、控制范围各个EI局部的主要功能可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导则以 指导地段的保护和建设设计。(2)对总体EI的构成元素,如某条生态廊道遗产廊道或绿地斑块,根据其总体功能 和结构要求进行控制性规划,以明确具体位置、控制范围和可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导则以指导地 段的保护和建设设计。4.3微观一一EI修建性规划及基于EI的城市地段开发模式主要内容是结合城市地段的设计,将区域和城市EI通过更详细的景观设计,延伸到城市的肌体内,主要目的是 通过更科学和艺术的景观设计,让EI的各种功能

37、和生态服务惠及每一个城市居民。5.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安全格局途径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景观表述景观表述包括对现状景观的表述和对景观改变方案的表述。对于现状景观分别在三种尺度 上进行表述,可以采用三种基本模式:(1)垂直分层法,即“千层饼”模式(2)水平的空间关系表达,包括景观 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模式,或点线面的方式(3)环境体验模式,包括可见度和视觉感知的点线面模式 以及中国传统景观体验中的“四神兽”模式。具体技术手段:历史资料与气象、水文地质及人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景观的数字化表述系统,包括地形地物、水文、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现场考察和体验 的文字描述和照片图

38、像资料。第二步:过程分析分别对与本区关系最为紧密的三类过程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些过程,建立防止或促进这 些过程的。这三种过程本质上讲都是属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1)自然过程,海潮过程,洪水过程(2) 生物过程,生物的栖息和迁徙过程(3)人文过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市民的游憩过程和通勤过程,景观感知和 体验过程。景观过程的分析是整个安全格局途径中较为关键的一步。第三步:景观评价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评价线状景观格局对上述各景观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即是否有利于或有害 于景观过程的健康和安全。通常采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景观的美学评价方法、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等等。第四步:景观改变在这一步骤中,将提

39、出为改善景观过程的健康和安全性,应如何对景观进行规划和改造。 包括在高、中、低三种不同水平上,判别对景观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空间位置关系,形成三种不同景观 安全格局。景观改变是本途径的核心内容。第五步:影响评估这一步骤是对上述景观改变方案,或多个生态基础设施方案,进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的 影响评估,评估其对上述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意义。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有多大程度?对多解 方案,还应比较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异,以便决策者进行选择。规划的本质是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过程,所 以对EI规划方案的评价可以通过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过程,所以,最终的EI是岁各方利益代表的令人满意的 回应。第六步:景观决策 基于上述多种EI建设方案和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案,并将其作为城市 或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刚性控制条件。通过蓝线、绿线、紫线等划定为不建设区,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 落实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