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9782018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4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一、平曲线线形设计要点一、平曲线线形设计要点n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并与地形、地物相(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顺,直线比例大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顺,直线比例大 山岭重丘区,路线弯曲多变,曲线比例大山岭重丘区,路线弯曲多变,曲线比例大第一节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 第五章第五章 线形设计线形设计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均衡与连续性)1 1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直

2、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方向的尽头更要注意。方向的尽头更要注意。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不要过大。短直线避免接大半径平曲线。这种组合线形均衡短直线避免接大半径平曲线。这种组合线形均衡性差,线形不美观。性差,线形不美观。根据国外经验,直线与平曲线组合,满足:根据国外经验,直线与平曲线组合,满足:Lz500m时,时,RLzLz500m时,时,R500m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 (二)保持平

3、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均衡与连续性)2 2平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条件允许时,相邻圆曲线大半径与小半径之比宜条件允许时,相邻圆曲线大半径与小半径之比宜小于小于2.0,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宜小于,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宜小于2.0。3.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高、低标准变化路段,除满足有关设计路段在长高、低标准变化路段,除满足有关设计路段在长度和梯度上的要求外,还应结合地形的变化,使路线度和梯度上的要求外,还应结合地形的变化,使路线的平面线形指标逐渐过渡,避免出现突变。的平面线形指标逐渐过渡,避免出

4、现突变。不同标准路段相互衔接地点,应选在交通量发生不同标准路段相互衔接地点,应选在交通量发生变化处,或驾驶员能明显判断前方改变速度的地方。变化处,或驾驶员能明显判断前方改变速度的地方。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汽车在公路的任何线形是行驶的时间均不宜短于汽车在公路的任何线形是行驶的时间均不宜短于3s3s,以使驾驶操作不显的过分紧张。以使驾驶操作不显的过分紧张。(1)(1)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9s9s行程;行程;(2)(2)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为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为6s6s行程。行程。(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三)注意与

5、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一般值一般值(m)1000850700500350250200最小值最小值(m)200170140100705040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表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表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3)(3)转角小于转角小于7 7时的平曲线长度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平曲线最平曲线最小长度小长度(m)1400/1200/1000/700/500/350/280/转角小于或等于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时的平曲

6、线长度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n(一)基本型(一)基本型n 按直线按直线-回旋线回旋线-圆曲线圆曲线-回旋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形。线形。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n(一)基本型曲线(一)基本型曲线n 按直线按直线-回旋线回旋线-圆曲线圆曲线-回旋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形。线形。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n 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

7、设计成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 1:2:1。并注意满足。并注意满足设置基本型曲线的几何条件:设置基本型曲线的几何条件:n2 n式中:式中:-路线转角;路线转角;-回旋线角。回旋线角。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二)(二)S型曲线型曲线n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2V21JD1JD2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二)(二)S型型n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场合

8、: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n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二)(二)S型型n (2)在)在S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是行驶力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是行驶力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4021mAAln式中: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n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

9、距较小)。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n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n (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与A2宜相等。当采宜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与A2之比应小于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有条件时以小于小于1.5为宜。为宜。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n式中:式中:R1大圆半径(大圆半径(m););n R2小圆半径(小圆半径(m)。)。311RR12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n

10、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三)卵型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式中:式中:A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n R2小圆半径(小圆半径(m)。)。n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n (1)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于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三)卵型曲线22RA2R8.0RR2.012n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n 适用场合:交点间

11、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n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内:n式中: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03.0RD003.02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定。定。(四)凸型曲线(四)凸型曲线n 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

12、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w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A A2 2:A A1 1=1=1:1.51.5w复台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方外复台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方外一般很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线一般很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线形设计中。形设计中。(五)复合型曲线(五)复合型曲线n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线形。形。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六)(六)C C型曲线型曲线n 其连接处的曲率为其连接处的曲率为0,也就是也就是R=

13、R=,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线中间直线长度为线中间直线长度为0 0。n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C C型曲线只有型曲线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n 适用条件:同卵形曲线。适用条件:同卵形曲线。n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线形。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 只有三、四级公路在自然展线无法争取到需要的只有三、四级公路在自然展线无法争取到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所限而不能采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所限而不

14、能采取自然展线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高差较大的山城取自然展线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高差较大的山城道路也需要采用回头曲线。道路也需要采用回头曲线。(七)回头曲线(七)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是由一个主曲线、两个辅助曲线和主、回头曲线是由一个主曲线、两个辅助曲线和主、辅曲线所夹的直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辅曲线所夹的直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回头曲线技术指标回头曲线技术指标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一个回头曲线终点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一个回头曲线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距离,当设计速度为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距离,当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

15、20km/h时,分别应不小于时,分别应不小于200m、150m、100m。项目项目公路等级公路等级三三四四回头曲线设计速度回头曲线设计速度(km/h)35302520主曲线最小半径主曲线最小半径(m)4030201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302520超高横坡度超高横坡度(%)6666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2.52.52.53最大纵坡最大纵坡(%)3.53.544.5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一、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一、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n (一)纵坡极限值的运用(一)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 1)工程和环境)工程和环境 (2 2

16、)道路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 (3 3)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行驶速度 (二)最短坡长(二)最短坡长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9s行程为宜。行程为宜。连续起伏路段,纵坡应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连续起伏路段,纵坡应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到极限值的1 1倍或倍或2 2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纵断面。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纵断面。第二节第二节 纵断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n 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n

17、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n 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极限最小值。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极限最小值。n 有条件时:宜采用表有条件时:宜采用表4-20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小半径。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小半径。(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n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免出现断背曲线。

18、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n同向曲线: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免出现断背曲线。n反向曲线:反向曲线: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

19、行程。当半径比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 (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n(1)平原、微丘地形纵坡应均匀平缓,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平原、微丘地形纵坡应均匀平缓,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要求。丘陵地形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度和最小纵坡要求。丘陵地形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纵坡应顺适不产生突变。纵坡应顺适不产生突变。n(2)山区沿河线尽量采用平缓纵坡,坡长不应超过限制长度,)山区沿河线尽量采用平缓纵坡,坡长不应超过限制长度,纵坡不宜大于纵坡不宜大于6%,并注意路基控制高程要求。,并注意路基控制

20、高程要求。n(3)越岭线纵坡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纵坡,)越岭线纵坡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纵坡,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夹短的缓和曲线。越岭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夹短的缓和曲线。越岭线一般不要应设置反坡,垭口附近纵坡应尽量缓一些,从而满线一般不要应设置反坡,垭口附近纵坡应尽量缓一些,从而满足平均纵坡要求。足平均纵坡要求。n(4)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采用较大纵坡外,在)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采用较大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纵坡应缓些。可能条件下纵坡应缓些。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

21、般原则n 三、纵断面线形设计中高程控制条件三、纵断面线形设计中高程控制条件n (1 1)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n (2 2)桥涵和通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桥涵和通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n (3 3)隧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隧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n (4 4)平面交叉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平面交叉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1 1视觉分析的意义视觉分析的意义n 视觉分析:视觉分析: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

22、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一、视觉分析 第三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2 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n(1)(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加。n(2)(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当车当车速增加速增加97km97kmh 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600m以

23、外的某一以外的某一点。点。n(3)(3)当车速超过当车速超过97km97kmh 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n(4)(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当车速达到当车速达到72km/h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304040的范围,而当车速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增加到97km/h97km/h时,视角减至时,视角减至2020以下。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以下。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道路勘探设计第13

24、讲线形设计n视觉分析方法:视觉分析方法: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n道路透视图:道路透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n通过透视图,可直观地看出立体线形是否顺适,有否易产生通过透视图,可直观地看出立体线形是否顺适,有否易产生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等。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等。若存在上述缺陷则要在

25、设计阶段进行修改,然后再绘出透视图若存在上述缺陷则要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然后再绘出透视图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3视觉分析方法视觉分析方法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n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n (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的时,必须注重平、纵的合理组合;合理组合;n (2)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

26、组合。组合。n (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n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连续性。n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n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n 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要点(二)平、纵线形组

27、合设计要点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二)平、纵线形组合要点(二)平、纵线形组合要点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2.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线次之;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

28、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驼峰”和和“凹陷凹陷”。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要素(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凸凹型直线、凹型直线)断背曲线的改善断背曲线的改善 断背曲线断背曲线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3)(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暗暗 凹凹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以上。纵断面上:避免能看到纵坡起伏三次以上。(3)(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3.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w(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平

29、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w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相重合。w(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w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w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2)平曲线与竖曲

30、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意的外观。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3.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w(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要素)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要

31、素w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相重合。w(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w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w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

32、的重合),则宁可把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使平曲线位于直行程),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n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倍时n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

33、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n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倍时n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n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倍时n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多而小。一个长的

34、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n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倍时n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竖曲

35、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n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半径: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倍时n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暗、明弯与凸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凹竖曲线n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目的。目的。n注意避免注意避免“暗凹暗凹”组合。组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暗、明弯与凸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凹竖曲线n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暗弯与凸

36、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悦目的。目的。n注意避免注意避免“暗凹暗凹”组合。组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竖曲线应避免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的组合n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线的拐点重合。凸形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拐点重合凸形竖曲线与反向平曲线拐点重合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竖曲线应避免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的组合n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线的拐点重合。跳跳 跃跃道路勘探设计第

37、13讲线形设计平、竖曲线应避免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的组合n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n 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n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线的拐点重合。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竖曲线应避免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的组合n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n 计算行车速度计

38、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n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线的拐点重合。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平、竖曲线应避免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的组合n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

39、缓和曲线相重叠。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n 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n 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线的拐点重合。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不宜

40、重合;此时应将两者分开,把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不宜重合;此时应将两者分开,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n 内容:内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充分利用自然景观n 人造景观设计人造景观设计n 线形与景观的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线形与景观的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n 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要求,尤其

41、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绕避为主。n 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n 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一体。n 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n 5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专门设计。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n 1.1.道路透视图道路透视图n 2.2.沿线耗油量沿线耗油量n 3.3.事故率预测模型事故率预测模型n 4.4.可能速度法可能速度法n 5.5.运行速度法运行速度法第四节 线形设计检验与评价 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道路勘探设计第13讲线形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