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49464037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以升:桥梁&amp#183;栋梁&amp#183;脊梁(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不复原桥不丈夫”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 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没有工艺、 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和他的工 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 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 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 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然而,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城 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 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在炸檎当晚赋诗明

2、志,发出了“不复原 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一历经14年的建 桥、炸桥、复建的历史,凝结了茅以升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拳拳 报国之心,成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爱国为国的真实写照,在中 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正如陆 定一所言,茅以升是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 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 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 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 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

3、中国成 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 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一奋斗之桥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 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 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 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这句 少年时立下的宏伟誓言成为茅以升一生的座右铭,也为他日后冲 破重重困难建造完成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钱塘江大 桥做了最好的预言。当然,这只是茅以升的少年桥梁梦。到了青年时期,茅以升 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在一本茅以升江南

4、中华商业学堂读书期间 的日记中,他曾奋笔写道:“我上小学时立志造桥,那时只想在家 乡建造一座横跨秦淮河的千年不朽的大石桥。升入中学后,得知 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北京到张家口的悬崖绝壁上建 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 铁路。于是,思想升华,目光致远: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 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 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 过一人多高,正因为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善于总结、安排 学习计划,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 各科成绩平均分高

5、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 最高纪录的保持者。19世纪初,同样是为了能圆自己的桥梁梦,青年茅以升以优 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 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 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 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 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 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一次,茅以升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 看得入了神,闭馆钟声响了他也没有听见,也没被人发现,竟被 管理员锁在了屋子里。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以优 异

6、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 博士。回国后,茅以升作为钱塘江大桥的总负责人,将所学知识 应用于实践之中(改进“射水法”、发明“沉箱法”、利用“浮运法”), 攻克了当时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公 铁两用大桥。茅以升生前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尔, 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 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这 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爱国之桥19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此时的茅以升正值热 血沸腾的年华。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尤其是在亲耳聆听 了孙中山先生“今日之世界

7、,非铁道无以立国”演说的启迪后,青 年茅以升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铁路救 国”的思想,从此他便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一路笃行,再也没有回 头。国内求学期间,茅以升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身处内 忧外患的祖国,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惊涛骇浪。他在后来的一篇 文章中写道:“一千多年前造的中国石拱桥至今蜚声全球,可是到 了铁路运输产生后却远远落后了。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 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1919年春,美英法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 拒绝战胜国中国要求取消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 不平等条约的合理要求。消息传来,留美的中

8、国学生无不义愤填 膺。茅以升代表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出 抗议,而后又在4月30日晚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组织的“中国夜” 宣传大会上慷慨陈词,声援祖国。4天后,国内便爆发了震惊世 界的五四运动。1919年11月,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由于在论 文中有独特的创建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金质奖章。 该奖章全校每年只发一枚,奖给康奈尔大学研究生中的最优秀者。 这也使得茅以升成了校园里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2006年,卡 内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塑造了茅以升雕像,这是该校建校 百余年历史上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可见该校对这位华人杰出校 友的重视与自豪。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

9、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经过 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重返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 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茅以升决心要为 贫弱的祖国奉献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能,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长 虹。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 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在因这 座桥而流传的故事里,流淌着宝贵的“桥魂”精神。这一切,仅仅 是一个知识分子自身的修炼?当然不是。这一切,正是茅以升爱 国精神的最好写照。纵观茅以升的一生,他时时处处无不在为国 倾力,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身上散发出永恒的精神魅力。今天, “爱国”已经不再是青年学子经常提及的“

10、流行语”,简单空洞的说 教也已很难激发大家的情感认同。但在茅以升和他的故事里,却 蕴含着一股巨大的能量,这力量直达内心、净化心灵,或许这就 是伟大人物的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常常提要培养高水平 的创新型人才,但我认为,我们更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大情怀”的 高端人才。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 服务他人,勇于担当,廿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 强的历史重任”。三教育之桥在很多人眼里,茅以升是位“桥梁专家”,而他作为教育家的 身份却少有人提及。1920年从海外归国后,茅以升为祖国造桥 的愿望在很长时间都没能实现,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发现了 另外一条报国之路,那

11、就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程人才。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 道路上的探索。他把钱塘江大桥建设工地作为践行自己工程教育 思想主张的场地,在钱塘江大桥上建起了一座工程教育的知识之 桥。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 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 摇篮,从中成长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 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国 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1920年后的约30余年间,茅以升曾断断续续应邀先后担任 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兼副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 任

12、、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兼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兼院长、国立交通 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教授兼院长、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 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 他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 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 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 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 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 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给满分。如此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

13、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 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 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 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陶行知曾带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并感慨地说:“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我们推广。”凭借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70余年的工程实践和教育实践, 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就是我 们熟知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三十周年纪念刊上,茅以升首次提出了这一主张。1950年,他重 提这一主张并解释了其内涵:“先习而后学,便是先知其然,再知

14、 其所以然。”茅以升认为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颠倒了 “学”与“习”的次序。所 谓“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知而后行”,均为“先学而后习”,这种 “唯理论至上”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严 重脱节,科学与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基于此,他创造性地提出 了截然不同于旧时教育模式的习而学教育模式。按照他的设想, 教育的顺序应是“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 倒置”,即先教工程科目,再学基础理论,让学生先知其然,后知 其所以然。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仅在教 育次序上实现了“大翻身”,同时也顺应了工程教育遵循着“感性认 识”到“理性知识”再到“感性知识”螺旋式发展

15、的教育规律。虽然茅以升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模式针对的问题是旧教育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但他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促进理论的理解等,与我们当前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培 8 / 11养目标是相当一致的,这种基于“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规律 对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的重构,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某种程度而言,北京交通大学“知行”(To Know and To Do) 校训正是茅以升先生“习而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这简单的两个 字中既融入了“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知行统一,以知促行”“学理、 应用并行注重”的办学理念,亦强

16、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 与实践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四科学之桥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 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 之间架设知识之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 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协更是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 作。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 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 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 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 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

17、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 白;他写的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 的范文;他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 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名桥谈往桥名谈往字里行间洋溢着他 对桥梁的无限深情;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 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版本。“文革”期间,茅以升被停止工作,此时己70多岁的他更珍惜 光阴,邀请两位好友,自己动手编写了一部类似桥梁文学辞典的 书籍。他们每天跑图书馆,遍阅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 从中挑选出古往今来关于描写桥梁、歌颂桥梁的典故,用工工整 整的小楷抄录在一式的稿纸上。茅以升手装订,设计封面,日积月累,居然装订成厚达一

18、 米,全套共9册的桥话,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桥梁的文学鉴赏 辞典。“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 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1979年,茅以升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美国,在美国匹兹 堡华人协会欢迎会上,茅以升充满感情地说:“我们准备架起一座 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界,一头是美国科学技术界的中国 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座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他呼吁在 美国的科学界同人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晚年的茅以升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而这也一直是 他魂牵梦萦的一桩心事。针对很多海外赤子“楚才晋用、报国无门” 的忧虑,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

19、 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 座通畅之桥。“从科学的苍穹上,采来日辉、月华、星芒。每天为我的祖国, 深情献一掬科技之光”这句话用在茅以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海内外 科技人员架桥,为祖国统一架桥,用自己勤勉不倦的态度架设了 一座通向未来的科学精神之桥。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 星陨落了,但是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2001年,国际 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将发现于1997年1月9日的一颗小 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茅以升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 所建造的桥梁将永留人间,这一颗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 精神的天体也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 远学习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