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4941745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贵州省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1. (6分) (2017高二上岳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

2、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

3、“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

4、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1)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 . 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C . 中国最初的“姓

5、”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D . 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 .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 “名”则不再使用。C . 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

6、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D .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B . 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C . 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D .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

7、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2. (22分) (2018高一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晓寒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时间的河流冷如刀锋,似乎从未与它遭遇,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它挣脱了时间的物锁,闯进我的视野和思维里,像一件刚刚铸好等着上战场的兵器,闪着傲慢的寒光。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生怕惊残了它的好梦。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停留在它

8、生命源头的状态,用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倾听暗夜里从遥远的另一头潜流过未的响动,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大中来。祖父把它提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屋坪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味味地吸着,边圈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又吃泥,又扯不断。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第二天

9、,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个空隙,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像是村庄里的一个个游魂。空气的成分陡然变得复杂多义起来,那是青草混合着新泥、牛类、汗臭的味道,对准路人的鼻子长驱而入,想伸手去遮挡,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发现这味道竟是生活的枝框,早已沉埋在身体的某一处皱褶。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我有些不明白,一张犁铧,随便丢在哪里都可以,为什

10、么偏要放在屋里呢?弄得屋子里水汪汪的。后来我才知道,犁放在外面,夜里会打露水,沾了露水就会长锈,长了锈就容易坏。这是祖父的原话。别看祖父长得五大三粗,其实很温和,成天笑呵呵的。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表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

11、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使在机器的麦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圣埃克佩里说,人们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有谁会为了一张犁铧去耕种呢?现在,犁铧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燕巢已经空了,燕子不再来去,蛛丝横织竖结,四周草丛里的爬虫迁移过来。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

12、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傲慢和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有删改)(1) 理解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沉重和温暖:_反刍:_(2) 文章涉及祖孙四代和这张犁铧的关系,为什么选择祖父详写,其余略写? (3) 文章第段与第段两次写到我“怕”犁铧,有何作用? (4) 作者在文末说“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结合全文,

13、探究文章标题“阳光堆在犁铧上”的妙处。 二、 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3. (11分) (2018高一上惠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14、。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

15、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 .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

16、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 .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 .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 . 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C .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D . 苏轼的

17、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专用来纪年。(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B .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C .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D .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

18、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4. (11分) (2020高三下来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兒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后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注)。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宽为人温良,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延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反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

19、,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日:“吾固闻之久矣。”及汤为御史大夫,举宽为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繈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

20、。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岱宗。上奇其书,以问宽,宽以宜封禅为对。上然之,乃自制仪。既成,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初,褚大通五经,为博士 , 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日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居位九岁,以官卒。(节选自汉书兒宽传)(注)弟子都养:意思是替学生管理伙食的人。(1) 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B .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

21、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C .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D . 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尚书,也叫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B . 射策,汉代考试取士制度,以诗赋为内容,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官职,后亦泛指应试。C . 岱宗,即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岱宗”,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之处。D . 博士,有博通古今的人、古代学官、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等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2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兒宽生活贫寒,依然苦学不辍。他先后师从欧阳生、孔安国,因生活贫寒,通过给他人烧饭、为人雇佣劳作以自给;但他坚持学习,终有所成。B . 兒宽口才不佳,但是善于属文。他因拙于言辞没有受到张汤重用;后来为掾史写了一篇奏折呈献给皇上,深受赞赏,使张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C . 兄宽执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护。任左内史时,他采取择用官吏、兴修水利、按收成征收赋税等措施,受到爱戴,以至百姓争相行动使他不被免官。D . 兒宽直抒己见,促成泰山封禅。皇上和众人商议封禅事,诸儒未能定;但兄宽认为应该行封禅之礼,受到皇上认同,并命他跟随东行,封禅泰山

23、。(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5. (11分) (2016高三上资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

24、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

25、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B . 解琬孝性淳至哀/

26、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C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D .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B . “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C .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

27、,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D . “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B . 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C . 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D . 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提醒皇帝要积极应对。(

28、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6. (8分) (2017高三上银川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初发夷陵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鹘:一种鹰类的猛禽。(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9、) A . 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B . 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C . “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D . 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E .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2) 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7. (8分) (2017高二上寻乌期末) 故答案为:靡室劳矣夙兴夜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雕栏玉

30、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三岁为妇,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 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 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李煜虞美人) (4) 旌旗蔽空,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五、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8. (5分) (2017高二上江苏期末)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某高中名校临近交通要道,上学和放学高峰时期,许多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在同一时间停放在道路上,有不少车辆胡乱停放在行车道上;有些车辆不顾路面标志,原地调头,与路过学校正常行

31、驶的车辆挤做一团,造成的秩序更加混乱。虽然学校发出多项倡议,请家长文明行车,但收效甚微。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1-1、1-2、1-3、2-1、2-2、答案:略2-3、2-4、2-5、二、 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3-1、3-2、3-3、3-4、4-1、4-2、4-3、4-4、5-1、5-2、5-3、5-4、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6-1、6-2、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7-1、7-2、7-3、7-4、五、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8-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