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4939767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湖南省郴州市高考语文全国卷压轴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7高二下会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

2、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

3、、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

4、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

5、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1)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B .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C . 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来源,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D .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

6、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B . 杜甫的七绝赠花卿,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分说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C . 词具有单纯的抒情性,主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D . 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音乐旋律的需要,而音乐旋律是

7、决定词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B .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C . 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D . 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

8、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2. (12分) (2017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渐渐消散的炊烟晓晓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

9、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

10、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

11、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12、。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

13、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B . 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C . 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D . 以前老木

14、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达了。(2) 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 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渐渐消散的炊烟”的理解。 3.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行列,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

15、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

16、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

17、),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18、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

19、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

20、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南方周末)(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由于保密性质,对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B . 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

21、一篇文章了解到青蒿素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C . 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D .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E . 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2)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3) 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4) 从

22、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4. (11分) (2016高一上柘荣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23、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 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于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

24、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1) 下列加横线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浣濯:洗涤B .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贤隽:贤良隽永C . 庶几以慰其魂庶几:或许可以D .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所以:的原因(2) 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B .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C .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

25、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D .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谢氏与梅圣俞伉俪情深。谢氏去世后,梅圣俞多次请欧阳修为妻子写墓志铭,欧阳修虽不乐意,但终究被感动而写下了这篇铭文。B . 谢氏贤良淑德,治家有方。谢氏能使其丈夫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的变化而焦虑;其房舍整洁,衣服干净,言行和悦。C . 谢氏关注民生疾苦。西边战事尚未结束,国家更加困窘,盗贼在江淮地区突然作乱,又发生旱灾、蝗灾,对此种种,谢氏嗟叹不已。D . 谢氏见识高明,懂得事理。她能安然

26、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其生也迫于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5. (7分) (2018云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出巡山海关外,途中所作。榆关,即今山海关。聒(gu),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1) 下列

2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情真景真,意境天成。B .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千帐灯”是虚指,写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C . 上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下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D . 词的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2) 这首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 (6分) (2019高三下吉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

28、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 白居易琵琶行中,“_”一句写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而在诗人看来则是“_”。 (3)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两句运用典故,含蓄地表明词人杀敌卫国的壮志以及渴望重新得到任用的心情。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3分)7. (3分) (2017衡阳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台湾民众对日本将核灾区食品输台一事表示强烈反对,而台湾当局对反对声充耳不闻 , 反而敦促行政管理机构优化作业流程。B . 港剧的黄金时代,人才济济,那个时代红起来的明星,有些现

29、在还活跃在娱乐圈,如黄日华、苗侨伟、梁朝伟、周润发等。但也有很多明星只是昙花一现。C . 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刚愎自用的人往往到最后都会成为孤家寡人,非失败不可;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无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D . 全国各地的疑难病症患者慕名找她问诊,无论是名流达贤,还是普通百姓,她都等量齐观 , 尽职尽责,认真仔细,把治病救人作为医生的神圣职责。E . 有人利用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发布一些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公安部门对这些甚嚣尘上的做法和言论进行了打击和辟谣。8. (2分) (2018高一下温州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美国鼓吹“中国责任论”的

30、实质是要把中国推到第一线,替美国火中取栗,并让中国承担搞砸对朝关系。“中国出手论”与其异曲同工,荒唐而不可接受。B .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表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对更好地阐释“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很至关重要。C . 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D .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9. (2分) 下面8个句子顺序混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具有文学良心

31、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分辨出来。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A . B . C . D . 10. (1分)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

32、答话,不超过20字。有一次,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宴会,招待空战英雄。一位年轻士兵在斟酒时不慎把酒泼在了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全场寂静。这位将军倒是悠悠然,他轻轻拍了拍士兵的肩头,说:“_”话音刚落,全场立即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人们绷住的心弦也松弛了。11. (5分) (2016肇庆模拟) 王熙凤,别名凤辣子、凤姐,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下列两幅图象,你认为那一幅更符合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所描述的王熙凤形象?请结合图象说明理由。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60个字。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

33、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平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人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要求:立意自定,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题目自拟;议论文。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1、1-2、1-3、2-1、2-2、2-3、3-1、3-2、3-3、3-4、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4-1、4-2、4-3、4-4、5-1、5-2、6-1、6-2、6-3、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3分)7-1、8-1、9-1、10-1、11-1、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