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4910416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苏省宝应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也打破了春招的正常节奏。多地早在春节假期期间就发布通知,暂时取消现场招聘会或延期举行春招。近期,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_( )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创纪录的毕业生数量( )经济下行压力及疫情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今年就业形势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焦虑情

2、绪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 )。_,高校和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搞清楚疫情之下毕业生面临的急迫困难和问题,这也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此外,高校和有关部门还要大力( )就业渠道,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加强政策宣讲力度,并做好学生心理关怀和权益保障,全力为他们的就业求职保驾护航。近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从而吃下定心丸。_,考核之下,一些学校难免会为了数据好看心生掺水造假的侥幸,相关政府部门要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

3、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实施 迭加 弥漫 拓宽B . 实行 迭加 漫延 开拓C . 实行 叠加 弥漫 开拓D . 实施 叠加 漫延 拓宽(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就业指导“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等,因此吃下定心丸。B . 一些高校已先后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因此吃下定心丸。C . 一些高校已先后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D . 一些高校已先后

4、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食之,比门下之客 比:与相同B . 如姬资之三年 资:蓄积C . 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断断续续D .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厌烦3. (2分) (2017高二下惠安月考) 下列各句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 . 沛公安在B . 若属皆且为所虏C . 为击破沛公军D

5、. 此亡秦之续耳4.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乃瞻衡(通“横”)宇 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B . 逮(及,至)奉圣朝 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C . 夙遭闵凶(不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D . 彩(色彩)彻区明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5. (4分) (2016高三上如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徐梓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

6、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

7、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

8、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

9、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节选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1)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2) 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 (9分) (2017平顶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0、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

11、,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

12、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

13、,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

14、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

15、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

16、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B .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

17、”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B .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C .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D .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

18、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E .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3)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7. (12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 波鲁迅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赵七爷是邻村茂源

19、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

20、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赵七爷一路走来,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

21、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

22、老爷也还没有告示,”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八一嫂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

23、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

24、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九二年十月(节选自鲁迅呐喊风波,有删减)(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人物纷纭,但这些人物都围绕着辫子风波而展开,作者运用白描对话等手法,人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B . 文本中皇帝是否龙庭是风波产生和平息的唯一原因,人们对辫子的态度随之变化,风波虽小,却折射出时代的重大主题。C . 小说的结尾,人们的生活又恢复平静,恢复原貌,说明辛亥革命对于偏远农村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并未产生重大的影响。D . 小说呈现给读者的特点是线索分明,一以贯之,场景集中,情节完整,曲折有致,矛盾冲突具有戏剧性。

25、(2) 小说叙述了一系列的风波,请分析辫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 (11分) (2020江苏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鸿雪因缘图记序龚自珍鸿雪因缘图记者,兵部侍郎江南河道总督长白麟公之所作也。自髫发之岁,至四十岁,为图八十,是为第一卷;自四十至五十,为图复八十,为第二卷。其第一卷,阮相国、祁尚书序之矣。道光辛丑秋,自珍游淮,以内阁后进礼谒公浦上,睟乎其容,慰劳有加,使自珍缀言于第二卷之简端。微公命,自珍固有所欲言,重以公命,乌能无言。古今名臣硕辅所遇之世不齐,为承平之臣

26、易乎?为优劳况瘁、盘根错节、立奇功、勘大变之臣易乎?则必曰为承平者易矣。虽然,固有辨。今使所遇而永承平无事也,起家功名,致身华贵,一切勿问,固不得预于贤大夫之数。其人固良易贤矣,不甘以科名华贵竟矣,不过博览书史,周知掌故,上足以备人主燕闲之顾问,宦辙所至,宏奖士类,进其春华秋实之士而奋舞之,其人虽贤,诚无甚难及者。若乃内韫含韬略,外示纾余,蓄孟门、积石于方寸,可以谈笑生风雷,而汪洋澹涵,冲乎夷易,使人不见驶疾惊骇之迹,猝有事变,投袂而起,若劲弩激箭之发,若储之数十年于其怀抱间者。之人也,盖于天下可以常、可以变之全局大势,烂熟于胸中,而不可方物以逶迤于承平华贵者也,斯岂寻常意计所能以臆轩轾者?今

27、我麟公,殆其人哉,殆其人哉。百有六十图,虽亦谈人伦之乐事,侈门内之祥和,簪笔以入,承轺以出,无亢厉之言,有回翔之态。公弱冠通籍于全盛之朝,家世翔华,山川清晏,宜其然也。然而微窥公行部所及,山川形势,人民谣俗,古迹今状,皆备载之,弗为无本之说,与不急之言,而又问民生之疾苦,讨军实之有无,天下形势,半在于是。而姑韬晦其所学,不欲张大其名目,以托于百六十篇之绘事记云尔。(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勘大变之臣易乎 勘:平定B . 殆其人哉 殆:赞赏C . 侈门内之祥和 侈:显扬D . 与不急之言 急:紧要(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龚自珍是作为后进内阁的官员拜见麟公的,麟公和蔼可亲,给了他很多安慰和鼓励,且让龚自珍为他的第二卷画作序。B . 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时的臣子好当,但是他们也容易滋生贪图享乐、追求荣华富贵的思想,一生平庸,无所作为。C . 作者认为,麟公是太平时代的官员,却不是只知享受高官厚禄的人,不能用寻常的意想和估计去推测他的为人。D . 鸿雪因缘图记内容丰富,有人间亲情,有家族情况,也涉及人民困苦的生活,军备虚实,以及天下的形势。(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公命,自珍固有所欲言,重以公命,乌能无言。而姑韬晦其所学,不欲张大其名目,以托于百六十篇之绘事记云尔。(4) 作者分析了哪三类“承平之

29、臣”,请利用文中词语进行简要概括。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9. (7分) (2019高一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唐)李咸用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注】李咸用: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裴回:“徘徊”。(1) 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古树一边春”让人联想起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_。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对此加以简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10. (6分) (2016高三上烟台期中) 补写

30、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诗经氓中描述女子对男子行为没有标准,德行不专一而表达不满的两句是“_ , _”。李白蜀道难描写入蜀山川路途之高之险,就连黄鹤猿猴都望而却步的两句是“_ , _”。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 , _”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六、 其他 (共1题;共1分)11. (1分) (2016高二上龙江期中)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可怜光彩生门户_时不可兮骤得_吞声踯躅不敢言_滟滟随波千万里_势拔五岳掩赤城_迷花倚石忽已暝_莫之夭阏者_形影相吊_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7高三上沈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莫听穿林打叶

31、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 17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1、1-2、1-3、2-1、3-1、4-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5-1、5-2、5-3、6-1、6-2、6-3、7-1、7-2、7-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1、8-2、8-3、8-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9-1、9-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10-1、六、 其他 (共1题;共1分)11-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