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千古不传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49026627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千古不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千古不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千古不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中医千古不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千古不传(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古以来中医( 世医 )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 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 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 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 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 的。-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 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 变量展开的。-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 必阴。 -就

2、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 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二. 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度就是趋于阴性的 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 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 对比而言的。但如果你喝的是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 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 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 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 也就

3、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 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 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 千 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三. 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 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 阴出下窍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 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 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 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 自取效,而后辈

4、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今有缘者 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 黄之旨。 -以上仅为代言医药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 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 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 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在比如咖啡, 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 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 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 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 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5、 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 围,随处都是大道。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 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 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 同,剂量也会不同。-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 20 克以内明 显,30 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 克以内可升高血压, 35 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 用生黄芪。-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 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 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

6、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 阳的功能)。-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 克, 则能益气通便。-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 血。-薄荷用3 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 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 目。-桂枝用量不到5 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 的作用;用至10 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枳实 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 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药性阴阳论药 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

7、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 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 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 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 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 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 之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 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 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 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

8、发 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 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 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 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 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 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 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 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 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 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 不拘此例也。假如

9、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 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 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 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四、中医时间观与用药 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 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 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 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 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用药,以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 并减轻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剂量的一种方法。素问六节藏象论 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

10、不分,邪僻内生。”素 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指出治疗疾病 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素问刺疟论载“儿治疟先发,如食 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 :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 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时应考 虑到运气的变化。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在泉,风淫 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 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 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 苦下之。寒

11、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 之,以酸写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 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 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 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 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 苦,以咸写之。”审视瑶函也说:“甲已之年为土运,土爱暧而 不受寒,宜加温剂以助之,戊癸之年为火运,火宜寒而不宜热, 宜加凉剂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司天在泉, 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阳

12、相火,厥阴风木,司天在泉,宜凉剂 以加之。”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 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 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 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 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 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如此严格按时用 药,表明因时施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 于1954年在石家庄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1956 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 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

13、岁运的变化,1954 年天气干 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 年湿气偏盛,暑邪 夹湿为患,当清暑泄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运气学说 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 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 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 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 掌握,不能机械照搬。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 犯寒。”的用药原则。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热药勿犯 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

14、犯天时之凉气,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 白 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 点;李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 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 汤”等等。如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风寒 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 用桑菊饮、银翘散;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 白虎人参汤;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 羌活胜湿汤;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 杏苏散。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

15、药也不相同。如风寒感 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寒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 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 暑盛则用香薷之属。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 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 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 病的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 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 ,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 不应峻补,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 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 方案。中医治疗月经诸病,都主张在月经来

16、潮前7 日开始治疗, 至行经时终止。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冲脉任脉之经血下注胞宫, 胞宫气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时投药治疗能借胞宫功能旺盛之时增强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于调整月经节律。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 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 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昼夜变化,因 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以取得最佳疗效。明薛 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 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 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证治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 行气解郁、通络除滞

17、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又如“泽 漆汤”治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内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 “菌陈五苓散”治黄疸病湿重于热者,应“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服”;“十枣汤”治悬饮症要在“平旦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指出:“早用温肾阳之药,晚用补脾气之品,晨滋肾阴,午健脾阳, 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 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以 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病位在四肢者: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体四肢血脉流畅,有利 于药力抵达病所,被人体迅速吸收,发挥疗效。病位在腰以上者:宜饭后服药,饭后服药可减少药

18、液渗入大肠, 利于药力上浮而接近病灶。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饭前服药药物不被饮食阻滞,有 利于药性迅速下沉吸收抵达病处。病位在骨髓者: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此时人体代谢活动, 气血运行趋缓,药物在体内代谢也相对趋缓,药效相对延长,有 利于肾脏和骨髓吸收。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 的药性,临床用药时,热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热时服下;寒性、 凉性药宜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其“寒则热之,热则 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温性、热性药而热服之,以加强药物的 温性而提高疗效;热性病用寒性、凉性药而冷服;以达到更好的 降温和泻火作用。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

19、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此时可以发汗, 增强药效。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 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 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午前为阳气升发向上之际,投以升浮之药, 有利于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催吐药宜清晨服,此时服药借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上达 外透之力,使邪外出。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此时人体胃内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药 物便于体内吸收,加之人体此时阳气渐渐升发,有助于气化水湿, 以增强药效; 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时空腹服,根据寄生虫的活 动特点,结合人体阴阳消长和自然界阴阳

20、节律,此时用驱虫药可 促使虫体与病邪随大便而出;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 极宜,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以保证患者较快入睡。7、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阳 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向愈时间,分别是该经是旺 盛之时,此时投药能借经气旺盛之时驱邪外出。六经病欲解时的 “上”应作“前”理解。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未前面 的时辰为巳午。因未时阳气渐衰,巳不是太阳主时,再加上服药 后还有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未时服药已不最佳时间。因此,六 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是:太阴病为巳午时,阳明病为申酉时,少 阳

21、病为寅卯时,太阳病为亥子时,少阴病为子丑时,厥阴病为丑 寅时。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 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 种不同情况:体质不同:体质 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病情不同:轻病下药 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 到治疗目的。性别不同: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 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年龄不同:一般情况下, 10 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 岁,可用成人量的1/2; 25 岁,可用成人量的 1/3;1 岁以内的婴儿,可用

22、成人量的 1/4 或更少;60 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 1/2-1/4。药性不 同: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 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配伍不同:在 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 用量轻。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 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单味药用于急救, 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 大。药质不同:如花、叶之类质地轻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药物, 用量不宜过大;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石、贝壳之类, 用量宜重。过于苦寒的药易伤脾胃,用量宜少;甘

23、平之药用量可 稍大。剂型不同: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复方 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上。地区 不同:如用麻黄发汗,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 般用 5 克左右;而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体质又较结 实,故一般可用至10 克以上。炮制不同: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 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用量亦应有 所区别。如鲜槟榔切片,槟榔碱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 浸近一个月(每日换水)再切片,其槟榔碱含量降低,故用量宜 稍大。 不传之秘在用量 朱炳林中药剂量的问题,一直缺乏一致 的标准,清代医案仍可见用药轻巧,各药不过一二钱,甚至别

24、 出心裁,一般药材用根,名医偏偏用花,为求轻巧之至,无所不 用其极,若问根花有何不同,却说不上来。 而目前在台 湾经方派用药不过三钱,组方少则三味;恽派动则过两, 组方多则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当中有何微言精义,外 人单看处方不可而知。可待後世智者研究矣!我读叶天士、徐灵胎 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 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 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难道用量无 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着书立说 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後人者,盖 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

25、也”。 不管怎麽说,辨 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 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 无佳效。清朝陈颂幕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邀吴鞠通先生治之。 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 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 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 较好疗效。(吴鞠通医案)重庆陈源生之母患巅顶剧痛,手足逆 冷,胸口冷痛,时欲作呕,陈予吴茱萸汤治之,不料药後病增而 吐剧,为此求教於其叔祖父陈济普。陈济普先生认为

26、辨证无误, 方亦对路,药後无效,在於吴茱萸的用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 连五分以制之,便一剂而安(名老中医之路)。从这一古一今两 则医案看,用量过与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医,在精通 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用量上细加摸索的。 1984 年冬,全国不少专家学者聚会沧州,探讨张锡纯学术思想, 对於张氏敢於实践验证,毫不保留地将药效体验的独得之秘公诸 於世之精神,无不交口称赞。例如,甘遂专於行水,攻决为用, 乃泄水之圣药,但其气寒而有毒,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掌握好 用量。那麽,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适呢?张氏决定试试,曾一次 嚼服 3 克,未曾瞑眩, 只是连续泻下十多次,最後所食水

27、谷尽出,但无其他异常现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数倍於 芒硝、大黄,一般用量可由 克增至 3 克,并无危险。又如石膏, 张氏谓“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轻证必用至两许, 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三、四量。再如用麻黄发表,张氏在沧州 时,至多不过四钱,後南游至汉皋,才用二钱;迨北至奉天,有 用至六钱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点之寒热,视其身体之强弱; 尤宜论其人或在风尘劳苦,或在屋内营生,随地随人斟酌定其所 用之多寡,临证自无差谬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毋怪乎喻嘉 言在医门法律中申明:“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 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临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 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28、 岳美中先生说过:“不理解组方的原意, 不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就是原则不明。失去了 原则性,则谈不上灵活性。”(岳美中医话)方剂用量上有精巧 处,这真是见道之言。试想,如弃用量不管,那麽,同是大黄、 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子,何以区别共为小承气汤、厚朴 三物汤、抑或厚朴大黄汤?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 满或开胸泄饮之主治就不会张冠李戴,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是 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於桂枝,就变为桂枝加芍药汤;而桂枝重 於芍药,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方不同,主治不同。小青龙汤中的 乾姜、细辛、五味子应等量使用,桂伎、芍药於疾病初起时可等 量,病久渐虚,应芍药倍於桂枝,取小建中

29、汤意。 完带汤是治 白带的要方,其药物用量甚巧,白术、山药各一两,白芍五钱, 人参、车前子、苍术各三钱,甘草一钱,而陈皮、荆芥、柴胡只 用五、六分。这种重达一两,轻不及钱,用量悬殊,正是傅青主 寓补於散,寄消於升,动静配合,相反相成的组方经验,用此方 如不按此方用量,则难收利湿止带之效。类似完带汤这种用量奇 特的例子,石室秘录中也有一方,药为白芍三两,当归三两, 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裘沛然先生治 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规方失效情况下取用此方,没想 到仅两剂便使日夜登厕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壶天 散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是等量的,刘渡舟先生的经验是芍药甘 草

30、用量 2:1 方有好疗效。据报道,加味生化汤可治子宫肥大, 但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荆芥七味药中, 如不知重用炮姜与炙甘草,便无明显疗效,中药用量真是一门颇 深的学问,恐以毕生精力都不能穷尽其奥秘,着名中药学家叶橘 泉先生早年提出的关於药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名 老中医之路)足见其用心良苦。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 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 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 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白果定 喘汤白果用量在21 枚(约为 2

31、5g 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 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 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 有解毒 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 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薄荷在逍遥散 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 风热,清利头目。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 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

32、超过 4 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 912 克,瘀血头痛,宜重剂 量:可用至 3040 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 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 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 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 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 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 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 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 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

33、于柴胡,用量 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 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 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 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 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 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来自一位绍兴的老中医。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柴胡仲 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 服约37 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 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34、25g 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 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 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 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 胡,柴胡 10 克升举阳气,柴胡 2030 克可清热,柴胡两钱 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 两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 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 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 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 右,升阳 5 克6克

35、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 见章次公医案。柴胡:轻剂-25g 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 克 左右疏肝解郁;重剂-20 克以上透表泄热。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 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苍术-麻黄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 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 是:10g: 10g,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 6g;苍术四 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 越好。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

36、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 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 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 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 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 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 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 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 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 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 15g 以上。前人谓其气味 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

37、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 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 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 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丹参大剂量-失眠-上海-姜春华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 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 等。 2430 g 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 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大黄15 g 有致泻 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蔥醌衍 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

38、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 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 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g以下 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 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 哚类的产生而止泻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 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附子 1 枚-轻量-阳虚 23 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 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 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 增

39、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汉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 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 胱气化功能的作用。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红花 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 血。 g 用于调养气血。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 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 其有破瘀通经之功。红花小量养血和血,大量则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黄 精小剂量 1020g 补五脏,大剂量 3040g 有镇静作用

40、。黄连、龙 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 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黄芪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的补阳 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 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 的影响,量在 15g 以内可升高血压, 35g 以上反而降压。 10 克以 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15g以下 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 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决明子 36g 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 性哮喘、胃

41、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 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鸡内金粉3 g, 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12 g 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 的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 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苦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 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 支气管哮喘发作;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 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人参 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

42、连翘 诸家皆 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 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 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着。龙骨、牡 蛎 610g 有摄汗作用,对鼻衄、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 压有潜阳之功;1215g,对支气管哮喘有定喘作用;20g,有安神作 用。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 于9g;独用剂量1550go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 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冬季用量宜大, 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

43、用!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 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 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 至45g (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 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 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马兜铃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 可致呕吐, 30g 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木通 常用量能利 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麦芽 催乳、 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 在30g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 上。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麦芽、炒麦 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胖大海14枚,有开肺解表、 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1215枚有通便 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牵牛子 少用可 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肉 苁蓉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 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1518 g 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 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 益阴的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