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899778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7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小高考知识点必背(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必修1(重理解抓图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知识回顾】1、天体的类型有星云 、恒星 、行星 、流星 、卫星 、彗星 等。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 月 系太 阳 系银河 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 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 阳。5、请在右图中注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 向 性、 共 面 性、 近

2、圆 性。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类 地行星(包括水 星、 金 星 、 地 球、 火 星)、 巨 行星(包括 木星 、 土星 )、 远日 行星(包括 天王星 、 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 稳定 ;(2)八大行星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 适中 ,有适宜 的温度 ;(2)地球有适中的 体 积 和 质 量,有适合生物呼吸 的大气 ;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 液态 水。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

3、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 气体 球,主要成分是 氢 和 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 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 光、 热 资源;(2)维持地表 温度 ,促进地球上的 水 、 大气 运动和 生物 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 煤 、石油 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 光球 层、色球 色球 层、日冕 日冕 层。请在右图中注出。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 黑子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光 球 层)、 耀斑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色球 层)。7、

4、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 11 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 通讯受到影响,甚至 中断 ;(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 磁暴 ”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 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主要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北 逆 南 顺 。请在下图中示意。地球侧视图 北半球图 南半球图2、地球自转周期真正周期是一个 恒星 日,为 23 时 56

5、分 4 秒;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 太阳 日,为 24 时 0 分 0 秒。3、地球自转速度(1)角速度约为 15 /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 0 ,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 相等 ;(2)线速度由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 0 。4、地球公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是 逆 时针方向。请在右图中示意。5、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一个 恒星 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一个 回归 年,为 365日5 时48 分 46 秒。6、地球公转轨道是 近似正圆的椭圆 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请在第4题图中画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出时间。7、地

6、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 快 ,远日点速度较 慢 。8、赤道平面指过 地心 并与 地轴 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 公转 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 黄赤交角 ,目前为 2326 。请在右图中注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并注出南北极点、黄赤交角的度数。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 一定时间不变 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移动黄赤交角的大小 二分二至请在下图中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轨迹图,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先判断二至,后判断二分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7、(1)产生 昼夜交替 现象;(2)产生地方 时(或产生时 差);(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 偏移 ,北半球 右 偏,南半球 左 偏。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不透明 的球体。1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 的球体;(2)地球的 自转运动。13、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晨昏线 ,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 昼弧 和夜弧 。请在右图中画出昼夜半球、晨昏线。(注:太阳光线应始终与晨昏线垂直)14、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 西 向 东 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 边的地点比 西 边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东 边的地点比 西边地点时间

8、要早。同一时刻,不同 经度 的地方具有不同的 地方 时。经度相差 15 ,时间相差1小时。15、区时的计算(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 9 点,东二区为 2 点。(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 7 点。16、我国统一采用“ 北京 时间”,即 东八 区的区时,东经 120 的地方时。美国纽约在 西五 区,英国伦敦在 中(零)时 区。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 ;(2)昼夜长短 变化 ;(3)产生 四季 和 五带 。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

9、太阳辐射强弱)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时间上:产生四季 空间上:产生五带 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 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由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夏至日:(1)北半球昼 最长 ,夜 最短 ,纬度越高昼越 长 ,夜越 短 , 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20、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

10、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冬至日:(1)北半球昼 最短 ,夜最长 ,纬度越高昼越 短 ,夜越 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 南回归线 向 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21、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 最长 ,太阳高度 最高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最多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高度 最低 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 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试说明要求】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回顾】1、在右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注出莫霍界面

11、、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2、地壳位于 莫霍 界面以上,由 岩石 组成,大陆地壳较 厚 ,大洋地壳较 薄 。3、地幔介于莫霍 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之间,分为 上地幔 和下地幔 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 软流 层,一般认为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4、地核分为 内核 和 外核 两层,其温度 很高 ,压力和密度 很大 。5、岩石圈是指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 软流 层以上),由 坚硬的岩石 组成。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 圈、 水 圈、 生物 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 联系 、相互 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 环境。7、在右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 水体 构成的 连

12、续 但 不规则 的圈层。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 生物 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它占有 大气 圈的底部、水 圈的全部和 岩石 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知识回顾】1、太阳辐射是 短 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是 长 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 收作用、反 射作用和散射 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 少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地面 受热,产生 地面辐射, 地面 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 吸收

13、,所以,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 大气 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大气逆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保温 作用。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 纬度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它是 大气 运动最简单的形式。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产生 气压 差异空气 垂直 运动 地面受热不均空气 水平 运动(即 风 )请在下图中画

14、出热力环流的过程。9、热力环流实例(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风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 高压 指向 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1004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1004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 低压,与等压线垂直 。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平行。1004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此时风向由 高压指向 低压,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北半球右 偏,南半球左 偏。1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

15、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 稠密 (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 大(大或小)。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知识回顾】1、大气环流指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地球不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c地表均匀。)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向。(假设前提:a地球不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b地表均匀。)请在下图中注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4、气压带、风带性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句话概括气压

16、带、风带的性质:上升湿润 下沉干 ,西风湿润 信风干 。名称分布气流属性影响下气候特征赤道低压带0附近上升热低压湿热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下沉热高压干热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上升冷低压温湿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下沉冷高压干冷名称分布风向气流特性影响下气候特征低纬信风带赤道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温度渐高干热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温度渐低温湿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压与极地高压之间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温度渐高干冷5、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

17、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6、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 亚洲 高压,北太平洋形成 阿留申 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 亚洲 低压,北太平洋形成 夏威夷 高压。7、在下图中注出亚欧大陆气压的名称,并写出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风向。8、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风向性质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冬季: 寒冷干燥 夏季: 高温多雨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半年: 东北风 夏半年: 西南风 冬半年: 温暖干燥 夏半年: 高温多雨 9、主要气候类型成

18、因及特点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终年高温,分雨旱两季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10、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A 热带雨林 气候 B 温带海洋性 气候 C 地中海 气候【课堂巩固

19、练习】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知识回顾】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 锋 、 气旋和反气旋 。2、锋的形成在右图中注出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3、锋可以分为 冷 锋、 暖 锋、 准静止 锋。4、冷锋是 冷 气团主动向 暖 气团移动的锋。我国冬 半年最常见。常见的冷锋有寒潮 、沙尘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冷锋过境前: 暖 气团控制,气温 高 ,气压 低 ,天气 晴朗 。冷锋过境时:出现 降温、

20、降雨、大风 天气,一般降水在锋 后 。冷锋过境后:冷 气团控制,气温 降低 ,气压 升高 ,天气 转晴 。5、暖锋是 暖 气团主动向 冷 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 冷 气团控制,气温 低 ,气压 高 ,天气 晴朗 。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天气,一般降水在锋 前 。暖锋过境后: 暖 气团控制,气温 升高 ,气压 降低 ,天气 转晴 。请画出冷锋示意图,注出锋前、锋后。 请画出暖锋示意图,注出锋前、锋后。地面地面6、判断下列锋面7、准静止锋指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 摆动的锋 ,常形成 阴雨连绵 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 梅雨 ”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8、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 气

21、压分布 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 气流 状况而言的。9、低压是指中心气压 低于(高于或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低 ,四周气压 高 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就是气旋。请用图示意低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地面北半球气旋北半球气旋为 逆 时针辐 合(合或散),南半球气旋为 顺 时针辐 合 (合或散)。气旋中心气流 上升(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 阴雨 天气。代表天气台风 。10、高压是指中心气压 高于(高于或低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高 ,四周气压 低 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请用图示意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地面北半球反气旋北半球反

22、气旋为 顺 时针辐 散(合或散),南半球反气旋为 逆 时针辐 散 (合或散)。反气旋中心气流 下沉 (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 晴朗 天气。代表天气伏旱 。11、判断下图中天气系统12、灾害天气台风台风是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飓 风。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 西北太平洋 。台风灾害主要由 强风 、 暴雨 、 风暴潮 造成。13、灾害天气寒潮寒潮是指 冬 半年大范围的 强冷空气 活动。天气特点是 降温 和 大风 ,同时伴有 暴风雪 和 霜冻 。(补充)14、旱涝灾害我国多旱涝灾害,这和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特别是夏季风的活动有关。

23、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考试说明要求】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波动上升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 植被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1)海平面 上升 沿海低地将 被淹没 ;(2)影响 农业 生产;(3)影响 水循环 ,改变区域 降水量 和 降水分布 格局。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1) 使用清洁的能源 ; (2) 植树种草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

24、理意义。【主要知识回顾】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3、海陆间循环(又叫 大 循环)(请在下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 补充 ,水资源得以 再生 。4、陆地内循环(请在下左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5、海上内循环(请在上右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6、水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 更新 状态,维持全球水的 动态 平衡;(2)促进地球上 能量 交换和 物质 转移;(3)不断塑造 地表 形态

25、。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 的流动。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 和寒流 。3、暖流是指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的洋流; 寒流是指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的洋流。4、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盛行风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请用图示意洋流分布模式,用“ ”表示暖流,用“ ”表示寒流。冬季(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热带 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 顺 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 逆 时针

26、方向运动;夏季(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极地 海区为中心的 逆 时针方向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 绕全球一圈的西风 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 季风 洋流,冬季 逆 时针方向运动,夏季 顺时针方向运动。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有 增温增湿 作用,例如 北大西洋 暖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 降温减湿 作用,例如 秘鲁 寒流。(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 日本 暖流和 千岛 寒流交汇处;欧洲北海渔场处于 北大西洋 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处于 墨西哥湾 暖流和 拉布拉多 寒流交汇处。上

27、升流形成大渔场:如 秘鲁 渔场。(在第5题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示意图中注出四个渔场的位置)(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 较快 ,逆洋流航行速度 较慢 ;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 海雾 ,对海上航行不利。(4)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 扩散 ,加快 净化 速度,但使污染范围 扩大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主要知识回顾】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和 浅层地下水。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 多年平均径流

28、总量 来衡量。4、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 南方 多 北方少;东部 多西部 少;从时间分配看,我国 夏秋 降水多,冬春 降水少。5、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 规模 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 效益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 不相同 的。6、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大 (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 大 );(2)水污染 严重 ;(3)水浪费 严重 。7、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1)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 修筑水库 ; 跨流域调水 ;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2)节流措施

29、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 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主要知识回顾】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地球内部 ,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和 变质作用 ,其中 地壳运动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地球外部 ,主要表现为 风化 、侵蚀 、 搬运 、堆积 四种方式。3、请写出下列侵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喜马拉雅山 桂林山水 长江三峡 风蚀柱 基岩海岸 冰川

30、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海水侵蚀作用4、请写出下列堆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平原 沙丘 沙滩 三角洲 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海水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5、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黄土高原的成因是 风力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 流水的侵蚀作用 。6、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 和 外力作用 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 内力 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7、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 岩浆岩 、 沉积岩 、变质岩 。含有化石的是 沉积 岩8、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请在下图中填注出岩石的类型及过程。 上升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31、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A 岩浆 B 岩浆岩 C 沉积岩 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 上升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关键:岩浆的箭头是 一 进 一 出或 三 进 一 出。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山岳的类型有 褶皱山 、 断块山 、 火山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 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 ,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 褶曲 ,其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 和 向斜 。3、比较背斜和向斜褶曲基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

32、斜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 ;地形倒置:成谷 。向斜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 ;地形倒置: 成山 。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4、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 5、褶皱山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6、断层指岩体沿破裂 面发生明显的 位移 。7、断块山举例:华山等 。8、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 公路 为主,其次才是 铁路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 和 河谷地带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

33、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河流地貌分为 侵蚀 地貌和 堆积 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外力 作用有关。2、 河谷 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 V ”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 U 形。3、 冲积平原 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 洪积 冲积平原(发育于 山前 )、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4、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河流可方便聚落的对外

34、联系和运输 。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利于耕作。5、一般华北平原乡村的规模大 ,江南水乡乡村规模小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等地理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 的整体。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

35、化中的作用: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 。(1)生物改变大气成分 ;(2)生物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改善陆地 的水分状况;(3)生物加快了岩石 的风化,促成了土壤 的形成。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生产 功能和平衡 功能。4、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 作用。5、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 能力。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统一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 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

36、是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 性的重要表现形式。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 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 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知识回顾】1、地球表面相应的气候 、植被 和土壤 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图示主要影响因素更替方向延伸方向赤道到两极(低、高纬度明显)热量 南北更替 东西延伸 沿海向内陆(中 纬度明显)水分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垂直地域分异

37、规律水热状况 垂直 方向更替 水平 方向延伸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 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 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 、高度 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 ,海拔越高 ,垂直带数目越多 ,垂直带谱越完整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地域差异 ,这是因为地域分异 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必修2(重分析抓表述)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考试说明要求】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主要知识回顾】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在

38、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自然增长率 和人口基数 共同影响。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俄罗斯、德国、日本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 鼓励 生育、接 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自然增长率出生 率死亡 率。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 、自然增

39、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低 。6、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欧洲 和北美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 型向现代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 型向现代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 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要知识回顾】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 和人口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到西北、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

40、发达地区 “民工潮”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 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考试说明要求】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主要知识回顾】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以人口数量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试说明要求】

4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主要知识回顾】1、城市用地一般可以分为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 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 发展。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盛行风向上风向和河流上游方向,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一般靠近工业区。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位于市中心

42、、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5、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 模式、扇形 模式、多核心 模式。 同心圆 模式 扇形 模式 多核心 模式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 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 和距离市

43、中心远近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 OA段商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AB段住宅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工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 、交通 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一定规模后:用地紧张 、交通拥挤 、环境污染 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二

44、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知识回顾】1、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级别低 ,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城市相反。2、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与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

45、要知识回顾】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 集聚和城市 范围不断扩大、乡村 变为城镇 的过程。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 迅速 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46、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发展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 ;处于初 期和中 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 ;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 现象;处于后 期阶段。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多样性 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降水 、径流 、蒸发 、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 、风速 和风向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

47、,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 建筑和绿色 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 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考试说明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

48、素。【主要知识回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 、劳动力 、交通 、科技 、政策 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2、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 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 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 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 因素)

49、;(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 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相比之下,自然 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主要改造的是热量 因素、梯田主要改造的是地形 因素、喷灌和滴灌技术改造的是水分 因素等)。(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0、。【主要知识回顾】1、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 和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 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两方面入手。3、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混合农业 。4、季风水田农业(结合课本P47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分析)(1)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 区(气候区),主要在亚洲的东 亚、南 亚、东南 亚。农业以种植 业为主,作物以水稻 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类型)以季

51、风气候 为主,夏季高温多雨 或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 为主,地形平坦 ;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饮食习惯以米饭 为主;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小农 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5、商品谷物农业(1)是一种面向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 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 、华北 等地,农场一般是国家 经营。农作物以小麦 、玉米 为主。(2)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52、条件(结合课本P50图315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 ,请在右图中注出小麦带、玉米带。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 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6、大牧场放牧业(1)是一种面向市场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干旱 、半干旱 气候区)。(2)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结合课本P51图316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分析)气候温和

53、,草类茂盛 ;地广 人稀 ,地价低 ;距离海港近 ,交通便利 。7、乳畜业(1)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产品是牛奶 及其制品。(2)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化程度高 。(3)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结合课本P53图320西欧地形分布、图3.21西欧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温和多雨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 ,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8、混合农业(1)分布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 部和西南 部;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 农业。(2)分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结合课本P45图39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

54、形成和分布分析)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暖湿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 (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 业与畜牧 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 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附: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比较农业地域类型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水稻种植业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劳动力充足、种植历史悠久、饮食习惯等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