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48698888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0.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醉翁亭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欢迎大家共享。醉翁亭记教案1醉翁亭记是一篇美丽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绽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当理清的结构层次。本文采纳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验,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志向和寄情山

2、水以排遣抑郁的困难感情。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驾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争论文素材,熟读成诵。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实力。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3、反复诵读,品尝语言,体会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驾驭名句。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志向。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支配: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

3、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其次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予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二、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三、初步感知1老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2学生试读课文

4、。3学生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订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订正读音。(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比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巡察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2集体解决疑难。方法:老师对在巡察中发觉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赐予解答。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五、再读课文,分析探讨要求:各自放声读。留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

5、个字,画出来。全文是围绕哪个字绽开的?明确:乐。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尽情山水。“滁人游”写得绘声绘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致勃勃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志向。六、课内小结。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呈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山水之乐

6、引出景脉络 乐事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醉翁亭记教案2教学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2、思想贯穿: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教学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打算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教学程序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指名读: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需大胆幻想。当然实现幻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需保持一种开心的看法,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幻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

7、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当走向胜利。缓解惊慌气氛,激发学习爱好。情感体验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相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醒悟更深刻地相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学生举例: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明确目标今日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名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探讨)复习过程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学问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争论相结合。板书:叙事,

8、描写,争论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点拨:语言内容主旨A文体都是“记”。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看法不同。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登

9、记来,都可以称记。学生举例:依据问题,分行思索,选代表作答: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学生动笔:小结: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验和对待生活的看法。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练习布置习题: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迷人,那工成

10、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漂亮的诗文!醉翁亭记教案3教学目标:1.驾驭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驾驭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妙志向。相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美妙自然风光和人物快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

11、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日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喜闻乐见的作品醉翁亭记。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闻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出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

12、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欧阳修还是闻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写作背景:范仲淹提倡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四、整体把握: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

13、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句。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其次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来宾、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家立业,与民同乐,)(沉醉)五、课后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一。2.背诵课文。其次课时一、内容分析:1.第一自然段:(1)滁州的地理特点?明确:“环滁皆山也。”(2)西南诸峰的特点?明确:“林壑尤美”。(3)琅琊山的特点?明确:“蔚

14、然而深秀”。(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5)“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6)自号醉翁的缘由?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其次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8)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2.其次自然段:(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纳什么方式?明确:本段描写山

15、;司朝暮之景,采纳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纳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2)朝暮景色的特点?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改变”(3)春夏秋冬景色?明确:“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绽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改变,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改变景象,

16、成为对比显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5)“乐亦无穷”的缘由?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3.第三自然段:(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快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欣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

17、哗”(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明确:太守是太兴奋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欢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困难,只好借酒浇愁。(5)划分层次: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4.第四自然段:(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明确:“醉能同其乐”(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4)找出文中一争论语句,说说

18、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来宾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白作者的政治志向和理想,“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醉翁亭记教案4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今日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闻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明确:欧阳修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

19、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闻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出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闻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二、读一

20、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依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沟通,疏通文章大意,老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难点提示:(1)第1自然段。环滁皆山也:环滁,环围着滁州城。皆,都是。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殊。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密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21、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回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饮少辄醉:辄,就。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名。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山水之乐:观赏山水的乐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悟在心里。寓之酒,寄予在饮酒上。(2)第2自然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集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改变

22、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清香:野芳,野花。清香,清淡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雪白。(3)第3自然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

23、赏罚的一种嬉戏。弈者胜:弈,下棋。觥筹交织: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嬉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织,交互错杂。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4)第4自然段。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其次个“乐”字是名词。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太守谓谁:谓,为,是。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留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

24、作者的情感。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六、作业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太守归而来宾从也(表承接)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翻译重点句子:略4、 思索: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醉翁亭

25、记教案5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2、 理解作者巡游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3、 学习驾驭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教材分析:这篇闻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绽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当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本文采纳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

26、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悟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验,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志向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困难感情。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美丽,从容宛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意语言的品尝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驾驭“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

27、于改变的写法。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学问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实行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验,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醉翁亭记教案6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

28、体会文章的意境美。3抓住“文眼”,相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课前打算学生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打算向同学介绍,与同学沟通。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登记疑难。老师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样的醉翁亭风光图片,打算投影或制作成课件。2制作幻灯片。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合作读懂课文,娴熟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

29、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老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爱好。诵读入境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2班级学习沟通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3自学效果检查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老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殊留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也”“而”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时要留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a陈

30、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b确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留意25个“而”字,读时应辨别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留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季节奏要富于改变,悦耳好听。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

31、摩体会练习朗读。全班齐读,感知课文。赏景入境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以下由老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1老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2观赏美景,进入佳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尝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安排任务到各小组)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比照课文朗读。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熟读美丽的写景佳句。其次课时教学内容

32、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相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依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板书:山水乐四时乐乐 游宴乐太守乐“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围绕“乐”字,学生探讨,明确以下问题:1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

33、众宾乐,滁人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众来宾:从太守游而乐。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尽情山水。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快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致勃勃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志向。板书:与民同乐感受作者情怀美探讨: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34、,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尽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漂亮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旧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醉翁亭记教案7教学目标: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

35、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观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前一项。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喜闻乐见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提倡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日,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美丽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观赏实力。(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四)学生试读课文。(五)正音正字。(六)观

36、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七)学生分小组探讨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老师巡回指导和启发。(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看法或分歧。(九)老师.总结探讨状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特别美丽,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终精辟争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争论四者奇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楚而有波澜,行文变化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

37、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好像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慎重感慨争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终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致。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动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说明“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奇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穿,不蔓不枝,一气究竟,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

38、;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宛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争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丽。醉文虽也运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独具匠心,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厚含蓄。特殊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厚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

39、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干脆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醉翁亭记教案8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意语言的品尝与诵读,积累文言词

40、句。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驾驭赏析方法。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终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实力和朗读实力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目标:1品尝文美、情美,背读课文。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四周美妙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快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课时支配:(1)醉翁亭记的其次课时。(2)课型:赏析课。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

41、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名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

42、的句子,想象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依次怎样?指名学生回答。(3)老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其次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显明的晦明改变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清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醉翁亭记教案9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三、背诵全文。第一课时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一、简介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

43、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见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其次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二、读课文:1、正音滁(ch) 壑(h) 琅琊(lngy) 潺(chn)酿(ning) 僧(sng) 辄(zh)霏(fi)暝(mng)朝(zho)而往 伛偻(yu)(l)洌(li 蔌(s) 射者中(zhng) 弈y觥筹(gng) 翳(y)2、

44、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也许即可。四、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绽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当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一)老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终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俯视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2.说

45、明加点词语,学生质疑。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俯视)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其次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动,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途与环境。4.背诵此段。(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其次段,老师点拨。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详细化。分三层解说:作者

46、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绽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改变,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改变景象,成为对比显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3.背诵此段。(三)研读第三段。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来宾、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

47、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快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终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5.滁人快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尽情山水。“滁人游”写得绘声绘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致勃勃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

48、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志向。6.背诵此段。四、独立阅读第四段: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来宾:从太守游而乐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困难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快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的反映。醉翁亭记教案10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二、课时:10分钟三、教学目标1、分析比较,驾驭段中关键字词句2、分析课文,领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49、四、教学重点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五、教学课型:讲读课六、教法学法:问题探讨,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八、教学流程1、导入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好,现在我们起先进入新课的学习。今日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终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索两个问题。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2、学生朗读,余者思索3

50、、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预设问题及答案)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去:离去。 谓: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其次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做自己的欢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4、比较词语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太守归而来宾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集微斯人

51、,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九、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十、板书设计太守山水 游人宴酣 禽鸟十一、教学后记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肯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学问实力的有限,没能够供应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阅历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限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方面,我认为我还有很多须要学习和

52、改进的地方。醉翁亭记教案11教例简述课始,老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教例实施:老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大家刚才争论的其次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53、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依次上突破一下?(空间依次时间依次事务依次叙议结合依次)老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观赏一下。课文的脉络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学生极有爱好地倾听)老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依据它来帮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老师:下面我们探讨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其次、三、四段。(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54、老师:请大家依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老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究题,有爱好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评析这是一节奇妙的“线条”课。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好玩味性:老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聚精会神。逻辑性再现了老师清楚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老师的丰富学问,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

55、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白这一点。醉翁亭记教案12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探讨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志向。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

56、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拟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二读课文。老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老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要求:放声读书。学生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订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订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7、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识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三疏通全文大意。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探讨解决。说明引导学生擅长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育自学实力。设立二人小组,探讨全文大意,是为了相互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老师适时点拨或赐予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林壑尤美(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