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

上传人:go****ng 文档编号:148171837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解(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结构域:指一些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其三级结构中具有两个或多个在空间上可明显区别的局部区域。 其特点:结构域与分子整体以共价键相连;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同一蛋白质中的结构域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同蛋白质中的结构域也可以相同或不同。2. 等电点:指氨基酸或蛋白质在溶液中解离呈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3. 蛋白质变性:指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的本质是空间结构被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4. Tm:DN

2、A热变形过程中,紫外线光吸收值增加达到最大值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融解温度,即Tm。5. Km:即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6.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抑制剂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的抑制作用。7. 变构调节:小分子的变构效应剂与酶蛋白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进而改变酶活性,这种对酶活性的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变构效应剂有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8. 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

3、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化学修饰。9.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集中形成一个特定空间结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酶中,辅酶或辅基参与活性中心的组成。10. 呼吸链:是由多种酶和辅酶构成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一条使氢氧化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连续反应体系。11. 高能化合物:指在标准条件下(pH7,25,1mol/L)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于20.9KJ/mol能量的化合物。12.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氧化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1

4、3.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由于脱氢或脱水引起代谢物分子内部能量聚集形成高能键,然后将高能键转移给ADP(或GDP)形成ATP(或GTP)的过程。14. 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15. 糖异生:在肝线粒体和胞液内,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某些氨基酸)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16. 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在细胞液中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在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也称己糖磷酸支路,或简称PPP途径。17. 糖酵解:即糖的无氧氧化,在供氧不足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在胞液中被分解成乳酸,同时伴有少量ATP合成

5、的过程。18.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四次脱氢氧化、二次脱羧和一次底物磷酸化后,乙酰基被彻底分解氧化,草酰乙酸得以再生的过程。19.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至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至血液又被肌肉摄取,这种循环进行的代谢途径叫做乳酸循环。 生理意义是可以使乳酸再利用;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19. 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ATP的过程。20.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

6、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脂肪动员。21. 酮体:酮体是脂酸在肝脏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肝脏合成酮体,经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2. 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脂质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形式。 球形复合体的表面为载脂蛋白、磷脂、游离胆固醇的亲水基团,这些化合物的疏水基团朝向球内,球形复合体的内核为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 23. 必需脂肪酸: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需,但机体自生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酸称必须脂肪酸。人体必需脂肪酸是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24.

7、氧化:脂酸在胞液中活化为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酸-氧化多酶复合体的有序催化下,从脂酰基的-碳原子开始,经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部连续的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NADH+H+及1分子FADH2。-氧化循环进行,最终将偶数碳原子脂酸的脂酰基全部氧化为乙酰CoA。25.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把一种氨基酸上的氨基转移到-酮酸上,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26. 一碳单位:具有一个碳原子的集团,包括:甲基(CH3)、甲烯基(CH2)、甲炔基(CH=)、甲酰基(CHO)、亚氨甲基(CH=NH)。 一碳单

8、位不仅与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还参与嘌呤、嘧啶的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合物甲基化的甲基来源。Gly、Thr、Ser、His、Met等氨基酸可以提供一碳单位。一碳单位的转换依靠四氢叶酸(5,6,7,8-四氢叶酸),携带甲基的部位是N5、N10。27. 尿素循环:尿素循环也称鸟氨酸循环,是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基转变成尿素的过程,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循环,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28. 蛋白质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的分解与转化作用。腐败作用的产物大多有害,如胺、氨、苯酚、吲哚等;也可产生少量的脂肪酸及维生素等可被机体利用的物质

9、。29. 联合脱氨基作用:通过转氨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作用使氨基酸脱下-氨基生成-酮酸的过程,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途径。30. 氮平衡:摄入食物的含氮量与排泄物(尿与粪)中含氮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概况。31. 从头合成:指利用氨基酸、二氧化碳、一碳单位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多步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32. 关键酶:指在代谢途径中催化单向反应的酶,通常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故它的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和速度,也称限速酶或调节酶33.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其序列特征是富含T、G短序列的多次重复序列。34. 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10、的过程,也称反转录。35. 点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单个碱基的改变,为最常见的突变形式。36.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序列。37. 不对称转录:指转录的选择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在DNA分子双链上,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模板链并非总是在一条单链上。38.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大多具有明显的断裂性特点,由若干外显子(被转录并呈现在RNA终产物上)和内含子序列(仅呈现在RNA初级产物上并被除去)交替排列组成,称为断裂基因。39. 信号肽:多数靶向运输到溶酶体、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

11、的蛋白质,其肽链的N末端有一段长度约为13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异性信号序列,称为信号肽(signal peptide),在蛋白质的靶向输送中起重要作用。40. 开放读码框:从mRNA 5端的起始密码AUG到3端终止密码之间的核苷酸序列。41. 氨基酸活化:氨基酸与tRNA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活化氨基酸AA-tRNA。42. 生物转化:非营养物质在排除体外之前,机体对其进行的代谢转变,目的是增加水溶性或极性,易于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成为生物转化。肝脏是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43. 初级胆汁酸: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

12、结合形成的结合物。44. 次级胆汁酸:由肠道细菌作用而转变来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结合物。45. 胆汁酸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46. 黄疸:胆红素呈金黄色,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浓度过高,使皮肤、巩膜及黏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隐形黄疸和显性黄疸之分。47. 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肝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48. 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是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因子,与七跨膜受体相结合,存在于细胞膜内侧,能与GDP或GTP相结合,由、和三亚基组成。 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并与GDP结合者(GDP-G)为无活性形式,当七跨膜受体接受外源信号引起G蛋白构象变化,导致亚基与亚基分开,并与GTP结合为G蛋白的活性形式(G-GTP)。活化型G蛋白通过调节下游靶分子的活性而参与信号转导。49. 第二信使:指位于靶细胞内的具有信号转导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包括无机离子、脂类衍生物、糖类衍生物、环核苷酸等。 当细胞外化学信号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细胞内第二信使浓度和分布浓度的变化,第二信使作用与下游信号分子,可起到信号传递和放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