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47906930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差异 因性施教(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尊重差异因性施教摘要:虽然儿童画中的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但与年龄 差异、城乡差异,相比性别差异的研究还呈现出粗砺的研究 状态。笔者认为,无论是关联儿童画作品内容的题材选择或 中心意象的形成,还是关联作品形式的色彩运用或构成方式, 甚至关联培养审美力的核心要素一一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 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实,无论是美术取向的儿童美 术教育还是教育取向的儿童美术教育,性别差异的研究都具 有极强地现实意义,它也将在忽视“因性施教”的教育现状 中,在后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发挥作用。关键词:性别差异;儿童美术教育;因性施教;儿童画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状态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自19世纪8

2、0年代霍尔开始到19世 纪末20世纪初就已吸引了中外诸多学者并形成研究气候。 如法国的儿童心理学者贝雷在美术与诗中就已发现幼儿 期美术活动的重要价值;英国库克不仅对当时的艺术教育权 威提出了质疑,还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与儿童的特质中指 出“应废除临摹,培养想像力”的教学理念;1887年意大利 里奇出版了儿童的美术;法国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 相继出版了某一个儿童的描绘与儿童的绘画两本教 育名著;1955年,美国诺达费时20余年完成了 2万余张儿 童画的分析,出版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此外,在儿童 美术教育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 也卓有成效。其中,在赫伯特?里德(Herber

3、t Read)、罗恩 菲德(V.Lowenfeld)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的基础上,凯洛 格(R.Kellogg)针对涂鸦期作了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加德纳 提出了“。型曲线”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绘 画再现的发展模式来自于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记号过程,是“多轴媒体的表现”,他们甚至强调文化的因素将决定这些 能力的发展。纵观这些学术成果,大致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 度出发,借助儿童绘画这一基础媒介来构建儿童美术教育思 想体系的。这些基于儿童画的美术教育研究是尊重差异的研 究,但着重点在儿童画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而非从儿童这 一群体中发现个体差异,如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后 现代教育思想的启发下

4、,填补学术空白点的大胆尝试。其实,不仅儿童美术教育性别差异的研究状况不容乐观, 从更大范围上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因性施教”的缺 失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谓“因性施教”,即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根据男女两性智力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克服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两性各自的智力、潜 力,使男女两性都能得到良好地发展1。众所周知,目前流 行的后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在综合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并使其教学方法按需调整。可是即使如此, 人们仍然忽略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差异即性别差异。可喜的是 在宏观理论上已有学者推出了 “因性施教”,微观理论上也 有英语、数学等学科角度进行性别差

5、异教学的探讨,但是性 别差异的教育理论研究还是蜻蜓点水,儿童美术教育中性别 差异的研究亟待重视。二、儿童绘画中的性别差异诸因素研究人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发展,男童和女童在感知觉、语 言、思维、情感、气质、性格、兴趣发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一般来讲,在感知觉上,女孩对色彩的感知、准确度、敏锐 度优于男孩,对声音的辨别力、定位能力较强,嗅觉比较敏 感。在语言发展上,女孩不仅说话比男孩早,而且词汇丰富、 语言缺陷较少。在思维上,女孩倾向于形象思维但创造性思 维较差,男孩倾向于抽象思维,且常伴有发散性与创造性的 特点。在兴趣上,男孩多从事游戏性活动,常对物感兴趣, 女孩喜欢模仿性游戏,内容常定向于与人有

6、关的活动。在情 感发展上,女孩易受偶然事件引发,男孩则对周围的社会事 件感兴趣。在性格取向上,女孩文静但独立性差,易受暗示, 较缺乏主观决断力,面对意外事故容易不知所措;男孩好动, 精力旺盛但易冲动。具体到儿童画的性别差异,笔者将从儿 童画的题材、色彩等方面逐一论述。(一)儿童画中题材的性别差异儿童在进行绘画时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只有能引起他们 敏感的事物、事件才能行成绘画题材。儿童画题材虽有大小 之分但无高低之别,它常常融入儿童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 思想感情,在作品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有重要价值。笔者对山 东省邹平县好生社区中心幼儿园儿童画性别差异的个案调 查研究中发现,儿童画的创作题材主要有人

7、物、建筑、动物、 以花草为主的植物、具有游戏意味的活动五种基本类型。男 孩爱表现建筑,他们不仅喜欢对建筑进行详细刻画而且刻画 的建筑比人物高大、突出且具有幻想性(图1、图2)。与女 孩相比,男孩选择人物、植物较少。女孩对于建筑远远没有 男孩那么着迷,作品中也大部分以人物和花草为主。其中在 人物题材中,她们更愿意“打扮”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及具 有童真趣味的漂亮小姑娘(或者称为公主)(图7)。这与上 文所说的男孩常对物感兴趣,女孩常对人感兴趣基本吻合。 在动物题材上,两者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选择取向上也体现 在表现方式上。男孩爱表现鱼、虫等动物,这些动物的意象 常常充满超现实意味,是荒诞、幻想式的非

8、现实存在物(图 2)。女孩喜欢表现蝴蝶(图3、图4)、兔子、母鸡带小鸡的 题材,艺术手法力图写实,偏爱新古典主义意味的表现风格。 在活动题材选择上,男孩表现的活动大多以游戏为主,比如 放鞭炮、放烟花等刺激性活动;女孩所做的游戏题材不多, 大致集中在人与动物的活动或者动物与动物的活动范围内。题材来源于生活,男女童偏爱的群体性活动与生活经验 的差异是题材差异性的关键。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 应该更多地引导男孩观察与人有关的生活,留心细微的生活 事件;引导女孩欣赏建筑、关注社会事件等,以此有针对性 地培养儿童全面的观察力,拓宽儿童绘画题材的广度。儿童 画是管窥儿童心理发展的镜子。今天我们所大力倡

9、行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不应该只是从范围上强调德、 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应是基于个体“症状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度改善。比如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我们 可以看出从不表现游戏活动的女孩群体活动力可能较弱,而 从不表现游戏活动的男孩却要怀疑是否有自闭症的可能。另 外常钟爱爸爸、妈妈题材的女孩依赖性可能较强,这是艺术 的认识功能,也是艺术的教育功能。(二)儿童画中色彩使用的性别差异汉斯?霍夫曼认为:“色彩或许是人们能自由运用的最强 有力的表现工具。它不但能触动人们心中折服的欲望,也能 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2 笔者在湖北民族小学一年级儿童画性别差异的

10、个案调查中 发现,色彩的运用在儿童画中存在明显性别差异。首先体现 在色相上,男孩对熟褐、灰色、黑色、深绿的运用较多,而 女孩在粉红、浅蓝,浅绿、浅黄、桔红、深蓝上运用较多。 男孩对褐色、灰色有特殊的偏爱,女孩更喜欢粉红、浅绿。单从红色的运用上讲,男孩普遍偏向于有冷色倾向的深红、 紫红;女孩则偏向于暖色性格的大红。一般来讲,男孩偏重 于明度与纯度较低的深灰色,他们的色彩更强调在杂乱中达 到整体性的和谐统一;女孩则偏重于明度与纯度较高的颜色, 她们更强调单纯般地和谐统一,但从整体来看女孩在一幅画 面中更能呈现多种颜色。其次,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色彩使用上存在差异, 但是普遍看来,在色彩位置的填

11、充上,女孩的颜色运用更有 视觉真实性,填充更具有区域性,男孩的颜色更强调非视觉 的感知,呈现出非区域性、概括性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对黑 的运用,女孩一般只在头发上用黑色而其他位置几乎不用(图8)。她们基本不背离现实事物的颜色,头发画黑色,嘴 唇画红色,树画绿色,这体现了女孩对现实事物表达的写实 倾向;而男孩则散点式地大面积使用黑色,除了头发外黑色 还分布在脸上、手上,他们对颜色的使用具有主观概括性, 裤子是绿色,脸是绿的,手也是绿的。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感 觉而不是实际的视觉来感知色彩的(图8),我们将其称为“非 视觉感知”。著名的艺术家与色彩学家亨利?马蒂斯在创作时 使用的就是类似男童色彩的表现方

12、式。在他的自画像中,我 们发现人物脸部几乎布满了各种色彩,皮肤本身的固有色则 鲜少出现(图5),这种颜色的运用是富有情感性的色彩运用, 这些超出事物本体颜色的色彩表达出了一种自然色所不能 体现的情感。亨利?马蒂斯明显不同于鲁本斯的模仿现实的 颜色运用。虽然两者的色彩运用都是值得推崇的,但是鲁本 斯颜色的高超表现在惟妙惟肖的写实上,比如在强劫留西 帕斯的女儿(图6)的作品中,皮肤颜色的处理几乎像融进 了血液,就像雷尼所说:“这家伙(鲁本斯)的颜料里掺了 人血! ”。再次,男童和女童在颜色填充方式上存在差异。女孩的 填充更饱满、均匀、仔细,她们一般不会超出边缘线或者试 图不超出边缘线;男孩的填充更

13、大胆并富有情感,但相对也 比较粗糙,常表现出不受控制的倾向。最后,男童和女童在利用色彩改善作品明度的处理方式 也不同。女孩爱用多种明度与纯度都很高的颜色来达到鲜艳 的目的,而男孩则在概括性用色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某一 色彩来提高作品的明度。因为在其他的因素保持一致的情况 下,大面积的色彩会比小面积的色彩带给人更为明亮的色彩 感觉。3色彩感知中的变量无处不在,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 同的情绪与环境下观察同一色彩,视觉效果也存在差异,此 处的色彩研究是排除其他变量基础上的尝试。(三)儿童画中想象力、创造力的性别差异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对美术教学的 意见中曾说:“用任何媒介

14、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 力。”儿童画中的艺术想象是儿童在审美情感驱动下,激活 大脑皮层旧的暂时联系,将大脑中寻出的生活表象分解综合、 移位重组,构成新的联系,创造出新形象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想象凭借聚合时空、集纳美质、灌注生命及补充缺失的特点 成为艺术创作思维与艺术欣赏思维中重要的因素。儿童想象 力的开发自然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多项调查发现,在 想象力上男孩更明显地优于女孩,甚至足足高出女孩一半, 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普遍。男孩画中想象力的优势不仅体现 在表现力的果敢度与大胆度上,还体现在表现内容的丰富度 上。比如,男孩更多的倾向于表现客观不存在的事物或事件, 女孩更容易模仿现实孩活中的

15、事物并力求真实。但是笔者在 广州儿童活动中心调研时,黄湘寒教师指出男女的想象力是 基本均衡的,这与本文的调查结果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相左。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广州儿童活动中心 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学生有机会频繁地参加校外美术培训辅 导。在长时间的美术活动接触中,男童和女童的交流增加, 加之较优越的教学设备与师资条件使得女孩的想象力不断 提高。这个事例不仅说明了男童和女童想象力存在城乡差异, 还证明了如果有较好地师资与教学方法,女孩的想象力会得 到提升,男童和女童想象力的差异性将不断缩小,这应是美 术教育的殷切期待。(四)儿童画中模仿力的性别差异比较虽然齐泽克的“自由画运动”证实了

16、自由画与临摹教学相比有更明显地教学效果,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儿童模 仿力的培养。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 亚里士多德就极为重视模仿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艺术的本 质就是模仿。德谟克利特强调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比如 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与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 造房子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人能从惟妙 惟肖地模仿中获得审美快感与自我肯定。具体到儿童绘画中, 虽然儿童阶段的绘画常常表现出非视觉性与意象性的特征, 但是从写实角度来讲,女孩比男孩在模仿力上有更明显的优 势,她们力图按部就班地精细认真的模仿。如果教师给出一 幅范画让男童和女童进行模仿练习,男孩常常会

17、跳出老师给 予的范画限定并进行自由发挥(图10),甚至完全不按老师 的范画来进行练习,而女孩不仅力求模仿(图11)还常以模 仿的逼真与否作为绘画水平高低的自我评价标准。模仿与创 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继承与创新的命题,在教学实践中两 者的密切配合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具有可行性。我们在长其善而救其失的同时,也要看到差异只是相对的。因 为人的发展不仅有差异性、不平衡性,还有相对稳定性与可 变性,柏特的心理与学业测验就是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进 行儿童造型发展阶段研究的佳作,所以任何过分夸大男女童 在绘画中的性别差异性都是偏颇的。三、重视儿童画中性别差异的教育意义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不应是追求仿造历史书式的如堆

18、 数据般地稳定输出,而应是基于现实问题上有价值的研究。 笔者穷其笔力进行儿童画性别差异的研究也有多重意义。第 一,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角度看,重视儿童画性别差异的 研究是儿童多元智能发展与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众所周知, 儿童画是儿童内心潜意识的真实流露,是了解儿童精神活动 的CT。但就绘画中的颜色来说,都是有性格的。按照鲁斯切 尔的结论,喜欢蓝色的人一般被动、敏感、细腻;喜欢橙色 的人比较活跃、争强好胜、精力充沛。若在此理论上加上性 别差异的研究,我们将能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比如,与男孩 相比女孩是不常用灰色的,假如一位女孩长期习惯性地使用 灰,教师就应该提高警觉。以想象力为例,假如一位男孩的

19、想象力比一般的女孩还要弱,那么他的弱可能是急需要改进 的。第二,从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角度看,重视儿童画性别 差异的研究有利于美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儿童美术教育特 别强调独创性与想象力的培养,囿于目前中国大班制教学的 现状,基于审美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往往是教师心目中一抹 理想的梦之云,常常呈现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学状态。在了 解男女童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因 性施教”,其可操作性比较强。因为这种对“性别差异”的 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尊重“个体差异”容易得多,也更有 利于“因材施教”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发挥。综上所述,无论是美术取向的儿童美术教育还是教育取向的儿童美术教育,性别差异

20、的研究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它 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我们期待着“因性施教”的理念能够 在后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推进下取得新进展。注释:1 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一一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2 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彩概论M.文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1.3 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彩概论M.文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7.参考文献: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一一审美直觉心理 学M.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2 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3 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4 何丽君.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应答J.教育评论,2000,(05).作者简介:张月,硕士,现从教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