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7598915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院民一庭观点集成(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民事审判前沿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观点集成缪晓军 整理1、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效力问题理论界或实务界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判决承租人以出租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所确定的价格购得房屋。 第二种观点:法院只能判决撤销出租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买卖合同。 第三种观点:当事人提出无效合同确认之诉,人民法院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作出判决, 也可以根据形成权的理论,依法支持当事人直接购买房屋的诉讼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后,形成两种观点:多数人认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承租人对出租房屋的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准物权性质的民事权利,具有物权效力的表象,应当依法保

2、护。 将优先购买权理解为形成权,法律依据不足。它只是优先缔约的权利,而不是保证买到的权利。对准物权的保护必须要和所有权的保护有所区别。所有权是绝对的权利, 所有人出卖自己的所有物,应当尊重其缔约自由的权利,不能过多干涉,因此,承租人不能直接主张依据第三人购买房屋的条件取得房屋,只能请求确认所有人与第三人签订的买卖合同无效。通过无效之诉,依据买卖不破租赁等原则,承租人的利益照常可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对于“同等条件 ”应作宽泛理解,不仅是价格条件,还包括付款条件,以及出卖人(所有人)提出的其他条件等。 少数意见认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就是对所有人出卖出租房屋的限制性权利, 优先权不能理解为优先缔约权

3、,考察其内容, 应当包含可以优先买到的权利, 否则优先权没有实际意义,实质上体现不了对承租人权利的保护。 另外,承租人主张依据所有人与第三人签订的买卖合同约定的条件取得房屋, 法院在判决时不需要判决所有人与第三人签订买卖合同, 而是变更所有人与第三人买卖合同的主体, 这种裁判方法和判决的执行都不会有法律上的障碍。 因此,承租人可以请求依据所有人与第三人签订的买卖合同的条件取得房屋,法院可以据此请求判决。2、交房、办证与诉讼时效问题关于买受人在约定交房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两年请求出卖人交房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买受人主张出卖人交付房屋的请求权应在两年诉讼时效期间内行

4、使,超过两年诉讼时效期间请求出卖人交房的,因其怠于行使权利的状态经过诉讼时效期间丧失胜诉权。 第二种意见,买受人在约定交房期间届满之日起超过两年请求出卖人交房的不能一律简单地认定为已超过诉讼时效,而应区分出卖人在约定交房期限是否具备交房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关于买受人在合同约定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两年才请求出卖人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问题,也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出卖人所承当的主给付义务为转移房屋的占有, 更为重要的是转移房屋所有权。 如果出卖人仅向买受人履行交付房屋的义务, 未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届满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系没有履行转移房屋所有权这个最重要的主给付义务,已经构成

5、违约, 诉讼时效期间应该起算。 因此买受人未在出卖人违约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因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丧失胜诉权。第二种意见,房屋已经交付的,买受人在约定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两年请求出卖人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出卖人交付房屋的期限届满,买受人根据合同约定可以请求出卖人交付房屋。 其请求权属于债权请求权,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 但在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上,应当区分具体情况: 房屋具备法定交付条件, 诉讼时效期间自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如果房屋尚不具备法定的交付条件, 诉讼时效期间应

6、从房屋具备法定的交付条件之日起计算。二、 出卖人已经将房屋交付于买受人, 买受人亦已实现对房屋的占有的, 买受人请求出卖人转移房屋所有权、 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性质,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3、业主委员会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问题理论界或实务界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业主委员会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第二种观点:业主委员会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既可以作为原告起诉,也可以作为被告应诉。 第三种观点:业主委员会具有一般的、抽象意义的诉讼当事人能力, 可以成为诉讼主体, 但是原则上只能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不能成为被告,因为它没有责任财产和责任能力。最高人民法院民

7、一庭认为: 依法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在其职责范围内, 经业主代表大会授权,有权就与物业管理有关的、 涉及全体业主公共利益的事宜, 以物业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与物业管理无关的、个别或部分业主的事宜,业主委员会无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4、善意买受人应该返还给出卖人房屋使用费的标准问题理论界或实务界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房屋使用费的标准应该参照通地段同类房屋租金计算。 第二种观点:根据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应该以实际使用年限的房屋折旧费作为买受人返还的房屋恢复原状的补偿,即房屋总价约定的土地使用年限 实际使用年限,或就房屋折旧费进行评估。 第三种观点:第一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采用的标

8、准过高或过低, 有失公平,可考虑采用租金与房屋折旧费的平均值。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善意买受人应该返还给出卖人房屋使用费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3 年 11 月 30 日以( 2003 )民一他字第 13 号对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个请示的答复中已经有明确的意见。该函全文如下: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蔡德成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海房地产开发公司、原审第三人大连翻译专修学院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 收悉,经研究认为: 商品房买卖合同因出卖人责任被确认无效后,应按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关于善意买受人应该返还给出卖人的房屋使用费标准, 因为买受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善意的,所以应该以

9、买受人在合同中的意思表示为标准。也就是说, 应该以买受人与出卖人约定的合同总价款除以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 再乘以买受人实际使用该房屋的年限得出的价款作为买受人所获得的利益返回给出卖人。5、对交通事故形成原因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问题理论界或实务界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依法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行政可诉性,属于行政诉讼司法审查的范围。这是目前较有影响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责任认定书是行政文书。第三种观点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应根据交通事故的性质而定:如果是一般轻微的交通事故,则是行政责任认定; 如果是交通肇事犯罪案件

10、,则具有刑事责任认定的性质。第四种观点:交通事故责任的“责任 ”是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原因力 ”的大小,不是法律责任,而是确定法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本身并不等同于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行政证明行为,不具有行政可诉性。 第五种观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鉴定结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1)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 “交通事故认定书 ” 是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 如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相反的证据或者足以推翻其结论的理由,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应当成为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2)在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损

11、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各自的主张分别承担举证责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中待证事实的真伪不承担举证责任。 (3)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在民事诉讼中对 “交通事故认定书 ”提出异议的, 应当提供相反的证据或理由,并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6、生效裁判的事实证明效力问题理论界或实务界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有关事实已经前一诉讼的生效判决所确认,当事人对此无需举证。 在该判决经合法程序撤销之前, 其认定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对该事实不应再出现新的认定。 第二种观点:前一诉讼的民事判决虽然在判决理由中作了认定, 但并非判决主文所确定的事项。 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原确

12、认的事实的,仍应以人民法院在本案中重新审查确认的事实为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对于生效裁判中认定的事实, 不宜从既判力的角度来理解, 而应从生效裁判的事实证明效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事实, 具有免除后诉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 在后诉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情况下, 后诉法院可以径行对有关事实进行确认, 而不必等待前诉判决经过再审程序变更后再行认定。7、责任保险人的诉讼地位如何确定问题审判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应将责任保险人列为第三人,而不得将其列为被告。 第二种观点:受害人受到侵害后,知道侵权人已进行责任保险的,侵权人怠于履行赔偿义务时

13、, 受害人可以在不起诉侵权人 (被保险人)的情况下直接起诉责任保险人, 或同时起诉责任保险人与侵权人, 将责任保险人列为被告。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关于责任保险合同中受害第三人的请求权应如何认定问题, 原则上认为, 受害第三人可以依照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赔偿金。另补充认为, ( 1)在受害第三人依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直接向保险人行使请求损害赔偿, 当其将保险人列为被告时, 亦应将投保人列为被告,这不仅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清, 也有利于保险人行使其抗辩权, 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2)在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发生损害赔偿诉讼纠纷时,法院通知保险人参加诉讼的,保险人法律地位应为

14、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8、由亲属参与民事纠纷的调解代当事人签订的赔偿协议是否构成表见代理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对于代签的赔偿协议的性质,多数人认为, 如果纠纷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在没有得到本人同意、 也没有证据表明本人同意的情况下, 除配偶代签协议构成表见代理的以外, 其它亲属代签的协议不构成表见代理。但是,从审判政策考虑,不构成表见代理的协议,也不要轻易认定为无效, 而应该尽可能寻找其它法律根据,维持协议的内容。这样才能既不违反法律的规定,维护法律的权威, 又能使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当然,如果该协议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也应当认定为无

15、效。如果具有合同法规定的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情形,也应当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9、第三人介入侵权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赔偿责任问题案例:2002 年 2 月 10 日,李某在魏某经营的娱乐城消费时与吴某发生争执并遭吴某殴打。在整个过程中,娱乐城的保安未进行任何劝解、阻止,也没有及时报警。李某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脱离危险,但支出救治费用两万余元。 由上述案例引发的问题是: 如果受害人在经营场所受到来自于第三人的侵害, 经营者应否承当赔偿责任?如应承担, 则该民事责任的性质和范围如何确定?经营者承担责任后,是否还可以向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追偿?经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集体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认为: 从事住宿

16、、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在经营场所内, 因第三人介入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有过错的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在确定该责任承担的范围时, 不能动辄就课以针对损害的全部赔偿责任, 应视义务违反人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而定。 经营者所承当的赔偿责任是一种补充赔偿责任, 因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属于终局责任人, 所以经营者在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该第三人进行追偿。10 、夫妻一方所在企业发放的买断工龄款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在离婚案件中处理有关买断工龄款问题时, 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7、 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有关军人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的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 14 条,“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 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 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年限乘以年平均值,所得数额为夫妻共同财产。前款所称年平均值,是指将发放到军人名下的上述费用总额按具体年限均分得出的数额。 其具体年限为人均寿命 70 岁与军人入伍时实际年龄的差额。 ”11 、被告作为无过错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是否构成反诉问题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吞并离婚财产分割请求, 可以把离婚损害赔偿

18、请求看作附条件的反诉, 即把离婚作为所附条件,如果解除婚姻关系, 则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构成反诉。 如果当事人不离婚,所附条件没有成就,则离婚损害赔偿请求不构成反诉。 第二种观点:离婚请求与离婚损害赔偿请求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不能相互抵消, 如果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构成反诉, 则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因为其不可能脱离离婚的前提而单独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被告作为无过错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不构成反诉,而是属于诉讼请求的合并。12 、侵权事实存在, 但侵权造成的损害数额大小无法确定或者难以确定的, 应如何处理问题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原告虽然能证

19、明损害的存在, 但无法证明具体损害的大小和范围, 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第二种观点:可以酌情判决被告适当赔偿。理由是不判令被告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就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第三种观点:应当由法官根据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结果,通过自由心证, 酌情确定被告赔偿的数额。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集中力量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 运用自由心证原则只限于侵权事实难以确定的情况。 如果侵权事实已经确定, 只是侵权赔偿数额难以确定时,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问题。经过讨论,多数人认为,自由心证和自由裁量是有密

20、切联系的, 没有限制在特定的领域; 自由心证原则适用于侵权事实的确定和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等领域, 而不仅仅适用于侵权事实的确定领域。对于能否适用自由心证原则确定侵权赔偿数额问题, 大家原则同意一些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提出的倾向性观点, 即在已经能认定损害确实存在, 只是具体数额尚难以确定或者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法官可以结合一些间接证据和案件其他事实,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自由心证,适当确定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数额。 但这一规则只适用于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民事案件,不适用于合同纠纷等其他民事案件。13 、农褡越渴欠袷视谩督肺侍 ?案例:某建筑公司与农民王某于 1998

21、年签订一份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建筑公司为王某修建砖木结构二层住宅楼一座; 建筑公司按图施工, 建筑面积估计 125平方米;完工后,按有关标准实际丈量计算,单位造价 380 元/ 平方米。建筑公司按期完工并确定了工程总造价。施工期间, 王某支付了部分工程款, 完工后实际占有、使用该建筑,但未再付款。建筑公司诉至法院,请求王某支付剩余工程款。 提出的问题:建筑法第 83 条规定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如果农民修建二层及二层以上住宅承包给他人修建, 是否属于自建?高低层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农民将住宅承包给建筑施工企业建设, 其签订的合同性质如何认定?是否适用建筑法? 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观点

22、: 第一种观点:农民修建住宅,只要不超过四层, 就不算高层建筑, 无论是承包给他人修建还是自建,均属于建筑法规定的农民自建低层住宅,不适用建筑法的规定。 第二种观点:农民修建二层以上住宅, 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图纸设计, 为了确保安全和质量,由具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建筑方修建,应当适用建筑法的规定,不应认定为自建低层建筑。 关于合同性质,一种意见认为, 该类合同为承揽合同;另一种意见认为,该类合同属于建设工程合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建筑法第 83 条规定的农民自建是从建设主体即权利主体而言的, 不论是农民自己施工, 还是将工程承包给个体工匠或建筑企业建设,都属于农民自建。 农民将工程承

23、包给个体工匠施工, 其建设行为受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调整,而农民将自建住宅承包给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活动应当受到建筑法调整。农民与个体工匠或建筑施工企业订立的建筑施工合同都是建筑施工合同。14 、共同过失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两机动车违章行驶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受到损害,因一机动车所有人已因该事故死亡,受害人(行人)明确表示放弃要求死者的继承人承担赔偿责任,仅要求另一机动车所有人赔偿其损失的,应如何处理 ? 第一种观点: 因双方共同违章行驶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受到侵害,两机动车所有人均是致害人,应承担连带责任。至于受害人明确表示仅起诉部分侵权人而放弃对其他侵权人的诉讼

24、权利的,有人认为, 受害人明确表示放弃死者的继承人承担赔偿责任,仅起诉承担连带责任之一的车辆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民法通则第 87 条的规定,负有连带债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 即使受害人明确表示放弃其他连带责任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也应判令致害人赔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也有人认为,共同侵权致人损害, 受害人仅起诉部分侵权人, 人民法院应通知其他侵权人参加诉讼,作为共同被告, 并承担连带责任。 但受害人仅起诉特定的侵权人,明确表示放弃对其他侵权人的诉讼权利的, 应当尊重当事人对其权利的处分,被放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的份额应从赔偿总额中予以扣除, 被起诉的侵权人仅承担与其行为相应

25、的赔偿责任。 第二种观点:两机动车所有人违章行驶致人损害,各机动车所有人都不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与对方的行为发生结合, 而是因偶然的原因使二人的行为发生结合致人损害, 属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二人不承担连带责任,应承担与其行为相应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两机动车违章行驶发生交通事故, 致第三人受到损害,属于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属于共同侵权时, 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属于单独侵权时, 各行为人分别承担责任。 赔偿权利人只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 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 赔偿权利人坚持对部分共同侵权人放弃诉讼请求的, 人民法院不得干预, 但其他

26、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的诉讼侵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的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 并应当从判决总额中予以扣除,剩余部分由应当承担责任的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15 、他人能否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提起离婚诉讼问题问题的提出: 司法实践中,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无论结婚抑或离婚, 应由其自行决定。 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为离婚案件的被告时,一般允许其近亲属作为代理人, 或者由人民法院在其近亲属中指定代理人参与诉讼。但是, 对于他人能否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主动提起离婚诉讼, 则存在不同意见。即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论结婚还

27、是离婚都由其自行决定,因为其并非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离婚案件的被告参与诉讼, 对此没有争议。 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主动起诉离婚的情况下,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结婚之初, 就存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的, 此时应当提起无效婚姻之诉, 提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结婚前的监护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能力丧失的原因在婚姻存续期间发生的,则先需要解决程序上的问题,变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之配偶的监护权, 由变更后的监护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提起离婚诉讼。16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能否分割夫妻共同财产问题问题的提出:现实生活中,夫妻一方管理(占有)夫妻共同财产,排除另一方对财产的支配

28、权,使之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但由于种种原因, 另一方不愿意离婚,起诉到法院仅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人民法院能否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审判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 因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如果当事人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纠纷诉至法院,人民法院经审查符合一定条件的(如占有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有损害对方夫妻共同财产的平等支配权的行为,并致使其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等), 可以受理并予以分割。 如果仅仅为了财产支配问题必须解除婚姻关系, 则不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第二种观点:婚姻法所规定的约

29、定财产制度,是建立在夫妻双方平等协商、自愿约定的基础之上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借助外力来迫使对方进行财产分割。因此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人民法院不宜受理此类案件。 至于夫妻一方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法律已规定了其他救济途径,如婚姻法第17 条规定: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婚姻法第 20 条规定: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权利。 ”因此,权利受到侵害的一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主张权利。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 人民法院不应受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

30、当事人不得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因为夫妻财产关系与双方的人身关系密不可分, 这种财产关系只能因结婚而发生, 因配偶死亡或离婚而终止。 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约定共同财产的归属, 能否达成协议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 不是法院依职权调整的范畴。17 、相对人未进行催告,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是否有期限限制问题案例: 1999 年 8 月 18 日,蒋某与吕某签订了一份购房协议。双方约定:蒋某将其所有的一处两间门面房卖给吕某,总价款为人民币 110000 元;付款方式为,吕某于签订协议的当天支付人民币 40000 元, 2000 年春节前支付人民币 40000元,余款于 2000 年 7

31、月底前结清,否则蒋某有权收回房屋。协议签订当日,吕某向蒋某付款人民币 40000 元,同时,蒋某将房屋交付给吕某。 2000 年 10 月 31 日,吕某付款人民币 30000 元。此后,吕某再未付款。 2003 年 1 月,蒋某取得了该门面房的所有权证。 2004 年 1 月,蒋某为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吕某交还该房屋,承担违约金,并承担本案诉讼费。审理中,围绕该合同是否应当解除的问题,蒋某认为,吕某应当于2000 年 7 月底前付清房款,否则其有权收回房屋,但从签约后到起诉,吕某仅支付了70000 元,余款吕某拒绝支付,故蒋某有权解除购房合同;吕某则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不

32、应当解除。就蒋某是否有权解除该合同,审理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蒋某行使解除权的期限已过。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第 2 款的规定,即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 3 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 1 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虽然该解释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买受人之间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但是按照解释 执笔人的观点,解释除第 8、9 条关于惩罚性违约金条款外的通用条款可参照适用于二手房买卖。据此,本案中,双方约定

33、了解除合同的条件,但对蒋某行使解除权的期限没有约定,因此,可以参照解释关于 “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 解除权消灭 ”的规定。 吕某未于 2000 年 7 月底前付清房款,蒋某即享有解除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权利,但蒋某迟至 2001 年 7 月底未行使权利,则解除权消灭,故应当驳回蒋某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观点:本案应当适用合同法第 95 条第 2 款的规定, 即“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该观点对于吕某未于 2000 年 7 月底付清房款,蒋某即享有解除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权利没有争议。关键是解除权行使期

34、限届满时间如何认定?按照合同法第95 条第2 款的文义,解除权消灭必须符合 3 个条件,而违约方催告解除权人解除合同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罕见,但其的确是解除权消灭的必要条件。本案中, 吕某始终未催告蒋某是否要解除合同,因此, 也不存在蒋某行使解除权的合理期限问题。 蒋某应当享有解除权,故应当判决支持蒋某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5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 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 1 年内行使。逾期未行使的,解除权消灭,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

35、除外。18 、亲子鉴定能否强制问题问题的提出:在确认亲子关系的诉讼中, 一方申请做亲子鉴定, 另一方不予配合,亲子鉴定能否强制?一方申请做亲子鉴定, 另一方不予配合的, 能否直接推定对其不利的事实成立? 第一种观点:亲子鉴定涉及人身,不能强制;但是如果一方申请做亲子鉴定, 另一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同意做亲子鉴定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73 条第 2 款、第 75 条,可以推定对其不利的事实成立。 第二种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 中规定亲子鉴定应双方自愿, 因此,亲子鉴定不能强制, 而且不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

36、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75 条的规定,进行推定。因为适用推定,事实上就是强迫另一方必须接受亲子鉴定,违反了自愿原则,有可能侵犯人身权。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亲子鉴定因涉及身份关系,原则上应当以双方自愿为原则。但是如果非婚生子女以及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有相当证据证明被告为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且非婚生子女本人尚未成年,亟须抚养和教育的,如果被告不能提供足以推翻亲子关系的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应当推定其亲子关系成立。上述意见形成的理由:第一,亲子鉴定应当以双方自愿为原则。亲子鉴定既涉及人与人之间亲情关系的变化,又关系到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因此,对要求做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

37、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区别情况,慎重对待。 对双方自愿要求做亲子鉴定的,依法应予支持。 第二,申请亲子鉴定的一方应当完成相当的证明义务。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在一方拒绝做亲子鉴定的案件中, 提出亲子鉴定主张的一方应当承担与其主张相适应的证明责任。 只有申请人完成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足以使法官产生内心确信的基础上,才能够请求进行亲子鉴定。 在司法实践中, 如何正确掌握申请亲子鉴定一方的证明责任, 合理及时把握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转换的时机, 是判定亲子鉴定中举证妨碍的重要条件。 如果过分强调申请一方的证明责任, 必

38、将使申请人的实体权利难以得到保护; 如果轻视或忽略申请人一方的证明责任, 则可能导致权利滥用,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被申请人隐私的保护。总之, 亲子鉴定的随意化必将带来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第三, 举证妨碍的认定条件应当从严掌握。 如果被申请人拒绝做亲子鉴定, 导致亲子关系无法确认的,应当推定对其不利的事实成立,但应当严格掌握以下条件:首先,提出申请的一方应当是亟待抚养和教育的非婚生子女或与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其次,提出申请的一方已经完成了与其请求相当的证明责任;再次,被申请人提不出足以推翻亲子关系存在的证据;最后, 被申请人拒绝做亲子鉴定。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

39、才能推定对其不利的事实成立。第四, 人民法院对亲子鉴定中涉及举证妨碍的案件应该从保护妇女儿童利益, 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等原则出发区别对待。鉴于亲子鉴定中的情况异常复杂, 目前尚难以确立统一的标准。 各地法院在积极探索、慎重处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时, 再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统一的司法解释。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

40、流人物,还看今朝。克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 “能 ”,是以

41、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