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7585399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川沙漠地形与全球气候演变(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課 : 冰川、沙漠地形與全球氣候演變一 . 導言:本章中我們要來研討另兩個營力 冰川與風力,並它們所造成的地表外觀與可能災害。有名的鐵達尼號事件是與冰山的流動有關; 大陸華北近年來常有的沙塵暴與風的營力有關;冰川與沙漠地形雖不存在於台灣,但在地表上它們佔有了相當大的面積, 是我們須關切的。二 .冰川 : 冰川 是極大體積的冰,藉著其自身重量並重力的作用,在地表上緩緩移動。 因冰川都存在於高山與高緯度的寒帶地地區, 為一般熱帶、溫帶地區所罕見。 美國境內最富冰川景色之所在是在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位在極地區;夏天晝長夜短,夜間僅二到三個小時 ,冬天則反是;阿拉斯加州境內有 100,000 條冰

2、川 (圖 9.1) ,佔地約 29,000 平方英浬 。 此外加州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Yosemite National Park) , 是冰川留下的自然景觀 ,是巧奪天工之傑作 (圖 9.2) 。1.冰川之構成 :(a) 形成冰川的基本條件非常簡單, 即積雪大於溶雪 ;也就是每年下雪量大於雪的融化與蒸發。大部分的冰川是與極地地區極冷天氣有關;但在熱帶或亞熱帶高山地區亦有冰川存在。因為在潮濕空氣中溫度隨高度每一百公尺下降0.6oC/ km,故在雪線高度以上將終年積雪(圖 9.3) 。(b) 當雪越積越厚,會逐漸凝結成冰,其自身雪的重量會使其往下壓縮,逐出空氣使雪重新結晶 ,成為顆粒較粗且較密

3、的結構 ,稱為粒雪 (firn) 或萬年雪; 雪逐漸形成粒雪期間很長,須幾年甚或幾千年之久; 最終它本身重量使它從高山上滑下,或從冰層最厚處往外移動;其移動速率很慢,大約每日移動幾十公分,最快不超過 1-2 公尺左右。2. 冰川之型態 :(1) 高山冰川或山谷冰川 (又稱阿爾卑斯冰川 Alpine Glaciers) : 這是今天世界上最多之冰川,佔了高山山谷地區很大面積 (如圖 9.1) 。(2) 大陸冰川 (冰原或冰被 ) : 這種冰川佔據大陸相當面積 (例如格林蘭與南極冰被,圖 9.4) 。3.冰川系統 : 一個完整的冰川系統包括以下部分(圖 9.6)(a) 積蓄帶 (Zone of A

4、ccumulation) :其上冰川取得新的來源(b) 消耗帶 (Zone of Ablation) : 其下冰川因融化與蒸發而減少(c) 平衡線 (Eqilibrium Line) :亦即雪線,是冰川表面積蓄與消耗相抵銷處(圖 9.5)(d)前進 (Advancing) : 在冬季,雪降增加 ,溶解與蒸發相對減少,冰川增後並延展, 此時冰川前進 (圖 9.7) 。(e) 後退 (Retreating) : 在夏季, 雪降減少溶解加速,雪的消耗超過積蓄,此時冰川後退 (圖 9.7 )。(f) 冰隙 (Crevasse): 在冰川上部表面常有裂縫,被稱為裂隙 (圖 9.8) 。4. 冰川的侵蝕與

5、沉積 :(1)侵蝕作用 : 冰川含極大的質量與硬度,使它有極大侵蝕力量,冰川侵蝕的地形如下 :(a) U- 形谷 : 極重的冰川會切割岩壁所形成的冰谷為 U-形谷 (與河流切割河谷成V 形谷不同 )(圖 9.9) 。(b) 條痕 (striation)或刻槽 : 冰川的底部摩擦冰谷,作用如同砂紙作用於硬石壁上,留下了細而平行的刮痕 ,稱為條痕,條痕顯示了古冰川的流動方向 (圖 9.10) 。(c) 磨蝕 (Abrasion): 冰川藉著所攜帶的沉積物摩擦切割其底部平面,稱為磨蝕。(d)拔 (挖)蝕作用 (Plucking): 當冰川移動時,底部若有凸出的石塊會被拔除,稱為拔蝕。(e) 冰斗 (

6、Cirque): 冰川源頭凹進,如同碗的形狀,是由於冰川在源頭處拔蝕造成 (圖 9.11) 。(f) 刃嶺 (Ar te): 當高山冰川在山的兩側流動,高山的岩壁常被削成很薄的尖嶺,稱為刃嶺 (圖 9.12) 。(g) 角峰 Horn: 如果山嶺四圍均為冰川包圍,經過朔源侵蝕的結果,造成一金字塔型的尖峰, 稱為角峰,如瑞士的馬特峯 Matterhorn(圖 9.13) 。(2). 沉積作用 :冰川非常有效的搬運與沉積沉積物,它造成了下列地形:(a)冰磧物 (Till) :沉積物直接由溶冰沉積而成,稱為冰磧物 (圖 9.14) , 它沒有經過淘選作用,故多為不規則型並含有大小顆粒不同的碎石與泥土

7、。(b) 冰水沉積 (Outwash): 冰川前端終磧前有融化的水所攜帶流出的砂礫,堆積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c)冰磧石 (Moraine): 冰川融化以後遺留在地面上堆積的冰磧物被稱之冰磧石,其中分為:(i) 側磧 (lateral moraine): 在冰川兩側留下的冰磧石(圖 9.15-16) 。(ii) 中磧 (medial moraine):當兩條側磧交會。成為一條時 (圖 9.15-16) 。 (iii) 終磧 (terminal moraine): 形成在冰川的前端。當冰川開始後退時,會留下終磧,標明冰川所達最遠位置 (圖 9.17-18) 。(d)漂礫 (Erratic

8、Boulders): 是冰川後退時所留下巨大的礫石(圖 9.19) 。三 .風和沙漠地形 :1. 大氣的對流模式 :考慮地球自轉的柯氏力 (圖 9.20)與大氣的冷熱對流,有不少模式被提出以解釋地表大氣的對流現像,其中最符合地表現象者為三胞對流模式 (Three-cell Mode)(圖 9.21) , 下面為此模式的內涵。ITCZ帶 (熱帶聚合帶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因柯氏力大小與與(緯度 ) 成正比 ,柯氏力在接近赤道時的值接近為零。 在南北半球盛行的貿易風會集於赤道, 構成了 ITCZ 帶 (圖 9.22) 。 在 ITCZ 帶 因全為上升氣流

9、,在高空冷凝成雨,該處雨量特多,故又是熱帶雨林帶。在近赤道上方風異常平靜,故稱為無風帶 (doldrums) 。東北 (東南 )信風帶 : 信風又稱貿易風, 因在赤道上升之氣流被其上的平流層壓迫,在 30oN 或 30oS 處再下降至地表 (稱為馬緯度 ) , 並向東南或西北方向移動。該處因全為下沉氣流,故缺雨,是全球主要的沙漠所在。中緯度西風帶 :從 30o to 60o 柯氏力使風向東北 (東南 )方向吹,構成盛行的中緯度西風帶。極地東風帶 : 吹東北 (東南 )風從 60o 到南北極 。亞熱帶噴射氣流 (Subtropical jet):在近赤道處上升之氣流,當達對流層頂時即向南北極流動

10、,因柯氏力關係偏右,在對流層高處20oN 與 30oN 之間成為高空強勁的西風,這道高空氣流稱為亞熱帶噴射氣流(圖 9.23) , 在搭飛機時感覺最明顯 (例如 : 飛美國去程較回程快 ) 。極鋒噴射氣流(Polar front jet):中緯度西風帶與極地東風帶氣流交會於緯度60o處, 也構成了強勁的向東吹的噴射氣流,稱為極鋒噴射氣流(圖 9.23) 。2. 風的侵蝕作用 :如同水,風也產生侵蝕作用作用於沉積物和岩石上, 但風的侵蝕作用不如其沉積作用和遷移作用 (migration)重要。風的侵蝕作用包括了磨蝕作用(Abrasion)與吹蝕作用 (Deflation)兩種。(a) 風的磨蝕作

11、用 (Wind abrasion): 是藉著風所攜帶的砂粒,對堅硬物體的表面所造成的衝撞,而磨損物體的表面,這種磨蝕作用可以造成建築物的損壞。風磨石 (Ventifacts) 是岩石被磨蝕所形成多面的岩石,有時陵面可達四至六個之多 (圖 9.24) 。(b) 風的吹蝕作用 Deflation:地表的物質若是鬆動的,那麼經由風本身的吹襲,就可把大量物質,特別是顆粒細小的沉積物吹動並移去,這便是風的吹蝕作用。特別在沙漠化的地區,土質鬆軟、地面乾燥、地表沒有植被,當空氣不穩定及地面風速很大時,很容易將地表沙塵吹起,造成沙塵暴 (圖 9.25) 。當地面細小的塵沙被風吹走後,剩下的大石子因體積較大而難

12、以被吹動,便形成一保護層,阻止了吹蝕的進行, 在沙漠地區被稱為漠坪 (Desert Pavement ,圖 9.26) 。 美國在 1930 年代有幾年乾旱期間,農作物都死光,土壤露出地表,經雨水侵蝕及強風之吹蝕,使廣大區域之農耕地喪失,被稱為 “灰盆時期 ” (Dust Bowl) , 成噸的泥土被強風吹起搬運到它處,掩蓋了許多房屋和農莊。3. 風的沉積作用 :當風搬運並沉積沉積物, 便構成了沙丘 (Sand Dune ,圖 9.27) 。 一個典型的沙丘 高從 3 公尺到 100 公尺, 但 200 公尺高的沙丘也曾發現過。4.沙丘的移動(Migration):(a) 如果風持續的向著同一

13、方向吹,沙丘就會移動;一個沙丘通常在向風面呈緩坡,在背風面呈陡坡;風不斷 ”堆積 ”沙在沙丘頂端,並沿著陡面”滑落 ”(稱為滑落面 slip face) , 其坡面角度即第八章所說的休止角 (Angle ofRepose) ;此堆積和滑落的淨效應結果使沙丘順著風的向向前緩慢的移動(圖9.28-29) 。(b) 沙丘的種類分為 :(i) 橫丘 (Transverse Dune): 和風向垂直發育沙量多,(ii)縱丘 (Longitudinal Dune): 和風向平行發育, (iii) 拋物線丘 (Parabolic Dune): 在植物較多處發展,(iv) 新月形丘 (Crescent Dun

14、e):和風向垂直發育沙量少,(v)星丘(Star Dune): 發展時風向不定。 (圖 9.30)(c) 黃土 (Loess):黃土是土黃色不成層的沉積物 , 由細小而具有菱角形的礦物質長時間堆積而成 (圖 9.31) ;黃土具有相當結合力, 故常成垂直的土壁;黃土佔據地表十分之一面積; 山西陜西省居民多據黃土窯洞而居 (圖 9.32) 。四. 沙漠和沙漠化(Desertification):1. 沙漠形成的原因 :世界上主要沙漠分布地帶見於圖9.33 ,它們形成的原因如下 : (1) 受到全球對流模型的影響 : 大多數主要的沙漠均發生在大約 30o N 與 30o S 附近,因為在該處均為下

15、沉的氣流特別發達,故乾燥缺雨。(2) 地形 (Topography) 也是控制降雨量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山的背風面 (leeward side)通常構成一個降雨的陰影帶 ,故常形成沙漠 (圖9.34) 。 (3) 與海洋地理位置的遠近與否,也是構成沙漠的重要因素。2.沙漠化 :這個名辭只限用於有些地區因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該區在短期內變成了沙漠。乾地 (Arid lands): 指該區域之年降雨量少於250 毫米 (10 英吋 ) 。半乾地(Semiaridlands): 指該區域之年降雨量少於250 毫米至 500 毫米間(10 -20 英吋 ) 。“沙漠化 ”一辭並非指沙漠的前進或擴展(如

16、撒哈拉沙漠 ) , 沙漠化是指一些地方由於農地使用方式之改變,致使原為乾燥的可耕地變成不可耕地, 沙漠化通常與植被受到侵襲有關。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可能因著熱帶雨林持續的被砍伐破壞 ,目前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圖 9.35) 。五 . 地球過去與現今氣候比較1. 氣候變遷之證據地球上有許多地質記錄,可證明地球過去曾多次發生氣候的變遷。18O 與16O 之比值特別證明這一點 : 研究 16O 與其穩定同位素 18O 時發現, 18O / 16O 值的變化與過去海水的溫度有關。海水中 18O /16O 被保存於有孔蟲 (一種動物性浮游生物 )殼的碳酸鈣成分中 ,在取沉積物的岩蕊中可测得 ,例

17、如圖 9.36 中 18O/ 16O 值的變動,表明過去五十萬年海水溫度曾多次變化。為何 18O / 16O 值表示過去海水溫度的變化呢? 這是因為 18O 原子比 16O 原子重,海水中水分子 (H 2O)同時含有 18O 與 16O ,但要使含有較重的 18O 的水分子從海洋表面蒸發,需要較多的能量。同時隨著潮濕空氣向南北極流動並逐漸降溫過程(失去能量),含有 18O 的水分子比較容易因降雨而排出。因此天氣越冷,海水中含 18O 水分子越難得到能量蒸發,並且空氣中含 18O 水分子也更容易因降雨而排出,結果有更多較重的 18O 留在海水中,使海水中 18O / 16O 值並平常高,而有孔蟲

18、的殼只是忠實的記錄了這個長期的氣候變化而已,圖9.36 中可看出在過去的五十萬年之間至少有五次的海水變冷記錄 ,這就是我們推論已過地球上有過冰期的有力證據。2. 地質史上的冰期 (Glaciation) 與間冰期(Interglaciation):當地球溫度下降,南北極冰被的擴張期稱為冰期(圖 7.12) ,目前全球處於間冰期,故海平面逐年上升。冰期形成的可能原因:(1) 一說可能由於 太陽黑子 Sunspots 的活動有週期性。(2) 也有人說由於 大陸漂移 : 在原始大陸時大陸為一整塊,故洋流之對流更通暢(沒有任何阻擋 ) , 赤道附近熱水能更有效流到兩極 ,故全球溫度較低;原始大陸裂開後

19、影響大洋對流。(3) 火山活動 造成火山灰大量噴發,遮蓋了太陽的輻射。(4) 歲差 (Precession): 如圖 9.37 中地球自轉軌道軸心傾斜,其本身一如陀螺般繞著中心轉動 (呈 角度 22o-24.5o) ,在物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進動,在天文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歲差,歲差之週期為兩萬六千年,與冰期之週期略為相近,歲差會影響地球的受熱多寡,所以可能與冰期及間冰期的造成有關。3.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與全球暖化現象(GlobalWarming):(a) 二氧化碳 (C O2) and 水汽 (H 2O) 有吸收熱能之功能,使空氣暖和,這就是溫室效應 (圖 9.3

20、8) 。 甲烷 (CH4) , 二氧化氮 (NO2) 與氟氯碳化物 (CFCS ) 也都能吸收熱能, 這些合稱溫室氣體。(b)全球暖化 : 十九世紀始工業開發以後,大量燃燒汽油,產生二氧化碳:有許多數據證明全球暖化現像,這使海平面上升。下面是一些數據 :- 2005 年是過去 400 年最熱的一年,平均溫度是 58oF, 高於一個世紀前 1oF- 從 1880 年至 2005 年的記錄顯示, 從 1990 年至 2005 年,有十年溫度列前十名。- 預測至 2100 年地表溫度將上升 1 至 3.5 。4.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所謂氣候變遷是指著因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

21、增加,造成全球暖化、海平面上昇、生態系統失衡,使生物數量銳減,並造成生物生存的威脅 。1996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若不採取任何防制措施, 全球平均地面氣溫於 2100 年時將比 1990 年時增加 1 至 3.5 ,海平面將上升介於 15 至 95 公分。我們現有的氣候模式仍無法預測 21 世紀的氣候,但有許多跡象顯示 ,全球暖化似乎已經開始對全球氣候產生一些變化,例如研究美國、瑞士、義大利的許多高山冰川顯示,大多數的冰川目前都在後退中;又如最

22、近發現因冰棚逐漸融化造成北極熊溺斃大增,溺斃原因是由於浮冰不斷融化,北極熊被迫進行長泳覓食,因而體力衰竭;台灣高山上每年在一、二月才開花的山櫻花近幾年也出現提早開花的異常現象,有的甚至八月就已開花;國外許多學者還發現,兩棲類生物尤其屬於環境指標物種的蛙類,近年來種類有減少趨勢。還有許多事例說明全球暖化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相信未來會對全球帶來更大的衝擊。5. 聖嬰 El Ni?o 與 拉妮娜 La Ni?a:(1)聖嬰 El Ni?o(a) 定義 :定義 :聖嬰 ( 圖 9.39)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水溫周期性的變暖(圖9.40)並導致氣候異常;每隔幾年到近年底時發生,赤道太平洋營養貧乏的表面洋

23、流往東流動,取代了表面較冷、營養豐富的海水; 因為聖嬰發生的條件多半在近聖誕節時,故被稱為聖嬰 (西班牙文神之子 ) 。(b) 機制 : 在正常機制下 (圖 9.41) , 在祕魯外海之 SSTs 海流是冷的,因海岸的湧昇流 (Upwelling) 從深部被帶到表面, 而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海水是熱的,往西吹的貿易風使海水在印尼附近堆積,致使其海水面比南美洲海岸高出 ? 公尺, 並使海水較熱及帶來高降雨量。(c) 當聖嬰事件發生時,貿易風減弱甚至反向 (由西向東吹 ) 吹, 前述正常機制改變 (圖 9.42),因而使 (1) 在祕魯沿岸冷的表面海流被熱水取代,致使魚類大量死亡; (2)印尼附近海

24、水面下降, 但太平洋東部海水面上升。(d) 這個海水較平常溫暖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些地方因缺雨而成乾旱,有些地方因多雨而造成洪水 (圖 9.43) ,例如 1997-98 聖嬰事件造成長江流域水災並數十萬戶房屋受損。(2)拉妮娜La Ni?a:定義 : 拉妮娜 ( La Ni?a) 現象,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的現象 , 並導致氣候異常 。在聖嬰事件過後通常貿易風回歸正常; 但如果貿易風過分強烈,則上述聖嬰機制反向運作,冷的海水向太平洋中部與東部移動;這個海水變的較冷的機制通常運作 9 至 12 個月,有時持續兩年。 研究發現颶風發生次數多寡與該年是否為 La Ni? a 年有關,但兩者相關原因仍待更進一步研究。第九章問題1. 冰川如何形成2. 請繪圖並說明一個完整的冰川系統。3. 冰川的侵蝕作用造成那些地形4. 冰川的沉積作用造成那些地形5. 何謂冰磧物它與河流的沉積物有何不同6. 請說明冰期與間冰期形成的可能原因。7. 何謂噴射氣流 它對大氣有何影響8. 風的磨蝕作用與吹蝕作用造成那些地形9. 請簡述沙丘的種類與其形成原因。10.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那些11.何謂聖嬰與拉妮娜現象請說明其機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