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讲稿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758087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外科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外科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外科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讲稿(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讲稿第六章疮疡概论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一病因病机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临床辨证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 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脓、溃。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轻: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渴,溲赤便结。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从全身症状辨别阴阳证并不困难,但宜与局部症状结合分析。二 临床分期与转变临床分期1、初期(肿疡期)局部肿胀,或伴发

2、热等全身症状。2、中期(脓疡期)局部脓肿,多伴发热、局部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临床转变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正胜邪退,热雍于表,疮疡消散,“以消为贵” ;抗病力较差,热毒深壅,热胜肉腐,脓肿形成;治疗及时或抗病力尚强,脓肿溃破,腐脱新生;治疗失当或抗病力低下,毒邪深入,则“走黄”、“内陷”。三治疗(一 )内治法内治法是外科治疗的基础,以消法、托法与补法为总则。1消法:用消散祛邪药物,使肿疡消散、吸收。仙方活命饮:白芷、浙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2托法: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透托法:

3、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透脓散: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托里消毒散: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3补法补虚扶正,生肌长皮。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支持疗法。(二)外治法须根据初、中、后期分别辨证论治。1、初期(肿疡期)宜箍围消肿。阳证选金黄散等;阴证选回阳玉龙散等;半阴半阳证选冲和散等。2、中期(脓疡期)宜切开排脓, 或药物排脓。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溃疡期提脓去腐为主,收口期生肌收口为要。第一节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

4、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 后自破脓出。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突起根浅, 肿势局限, 掀红疼痛, 范围多在 3cm 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

5、染毒而发。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 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 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 3 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

6、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鉴别诊断 一、痈常为单个发生;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二、颜面部疗疮初起为粟粒样脓头,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而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三、有头疽红肿范围多在9 12em以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有较重的全身症状

7、;病程较长。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

8、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味。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治法:扶正解毒。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

9、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二、外治法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预防与调摄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结语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 6cm之间,脓出即愈。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 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