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创新

上传人:biao****biao 文档编号:14756354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网络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与创新(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网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课程名称: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姓 名:王瑞 学 号:2013221002 专 业:科学技术哲学 随着竞争加剧、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和快变市场的形成,现代企创新活动已发展成为多方合作、交互缠绕的网络式创新阶段。由于竞争的加剧,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一个企业,不可能具备所需各个领域的技术能力。创新由不同能力的组织产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司合作实施。内外网络是成功创新的基础,创新的位置已经从企业转向网络。一、关于网络及创新的概念网络的概念最初来自社会学,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社会网络指由一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交易关系、成员资格等联系

2、起来的结点 (如个人或组织 )形成的网络。借鉴社会网络的概念,通过用企业间关系代替社会关系,用企业代替结点中的个人,经济学家们建立起了企业网络的概念。创新参与者之间形形色色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网络,影响着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网络中每一个影响技术创新的联系称为联结,结点与结点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示形成某个技术创新网络的合作创新关系,技术创新网络就是创新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联网行为,是相互关系的联结所构成的网络。王大洲教授把“企业创新网络”看作企业创新活动中所有已发生的网络,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J .

3、科研管理, 2001, 22 (5) : 96103.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研究课题成果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创新参加者 (制造业中的企业、R&D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 )的协同群体。他们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和灵活的关系。总之,创新网络是由多个企业及相关组织组成的,以产品或工艺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目标,以知识共享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松散耦合的动态开放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参与者在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过程中,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的开发与扩散。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创新网络是

4、应对系统创新(网络创新)和现代技术复杂性特征的一种制度安排;创新网络是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结,具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创新网络的主体(网络成员),可以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机构等,只要能够有利于学习和创新,任何组织都可以成为创新网络中的一员;创新网络的功能是有助于学习和知识交流,最终目的是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创新网络中的主体间(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交换信息和共享资源,产生“l+l2”协同效应。二、网络对创新的重要性(一)网络对创新的重要性社会学理论和网络分析都很好地证实了异质性群体进行沟通接触的优势。传统的理论研究从塞缪尔到默顿,再到格兰菲特,最后到伯特都

5、非常明晰地表明,拥有广泛多样的社交圈,将在信息、地位和资源方面都具有优势。在科学领域,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资源中累积起的优势是相当可观的。随着知识的商业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组织的合作也变得越加平常。正如莫利评论的:“婵娥创新过程中,机构主体及关系的多样性已经大量增加。”主体之间的网络成为各个组织共享和交换资源、共同开发新创意和新技能的一种方式。企业、高效和政府之间的复杂网络是很多产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那些技术进步迅猛的领域如计算机、半导体、药物和生物技术情况更是如此。不同形式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来源分布广泛的领域,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拥有

6、能在所有领域内保持领先并给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所必须的全部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成为创新中心,因为知识的创造是提高竞争地位的关键。为了实施创新,组织不得不其他的组织产生联系,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等。网络化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技术创新的新型创新模式。它作为相关企业知识交互作用的新平台,为企业应对复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这样就导致了在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创新网络的产生。 牛津创新手册创新网络强调创新的交互作用特征,集中注意于各种复杂的技术创新和反馈过程。(二)创新网络的特征:异质性,参与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资源、能力,这是构成创新网络的基础;各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7、由于所处的环境、目标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特点;协同性,参与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通过交互作用使知识在网络中流动,从而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动态性,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互动体系,网络联系的边界受经济活动范围的限制;创新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经常性的发生变化并不断发生信息交流,使得创新能够随时随地发生;利益共享性,技术创新的成果按照创新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贡献在网络内部成员中进行分配,各行为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且常以合作的关系出现,故而利益分配要共享。三、创新网络的结构图 1在创新网络中,组

8、织及组织间关系可以用结构化的形式表述,在关系网络中的行动者被称为结点 (图1中以黑点表示之 )。结点之间的关系具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两类,也就是客体流动的方向可能是双向也可能是单向的。在网络中处于相同位置的结点,是网络位置或结构地位等同体,不同的结点是网络中不同的角色,由于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不同结点的位置占据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用与地位。结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是重复性、相对固定、持续性的就是强关系 (图1中实线 );结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是非重复性、非固定、非持续性的则是弱关系 (图1中虚线 )。在小规模关系网络中,参与成员较少,关系往往是强关系,因此小规模的关系网络往往是强关系网络;在大规模的关系网

9、络中,参与成员多,关系往往是弱关系,因此大规模关系网络往往是弱关系网络。关系网络还存在密网与疏网之分。关系强度和网络疏密程度的不同,对于网络成员的信息获得、行动模式的制约程度也不同。如果一个网络中成员之间实际存在联系与最大可能存在联系的比值越大,网络密度就越大,如图1中的A ,否则密度就越小,如C。密网是封闭性的可能性较大,几乎网络内的所有成员之间都存在互动关系,与网络外的成员关系很少,这种经济关系网络规模不可能很大。疏网往往是开放性的,如虚拟的散点网络,结点间彼此的关系可能具有偶然性与不稳定性,而且不可能所有成员之间都存在互动关系,疏网的规模往往较大。姚伟.关系网络、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D .

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6. 图2网络可以作为桥梁和结构性缺口。首先,桥梁是缺少关联的各方面之间的连接点,例如当A认识B,C认识B但不认识A。B就是A和C之间的桥梁,从而成为A和C之间的连接通道。格兰菲特认为,桥梁是使弱冠量成为可能的连接。伯特深化了这一论点,他将问题从“哪一位”(即网络的那一个位置是最佳的)转移到“一定的结构安排怎样产生利益和机遇”。他创造出“结构性缺口”这个术语,指在那些还未被连接的单位之间的潜在的连接。制造出这种连接的可能性为双方进行获利交易提供了杠杆和机会。那些能利用结构性缺口的人可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缺口交易人。(图2) 牛津创新手册四、创新网络的功能(一)从资源互补

11、的角度分析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去理解技术创新网络的产生,是基于资源的理论从价值最大化角度解释创新网络。最初这种观点认为当企业可以积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以及难以替代的资源时,它们就可以获得持续优势竞争力。当组织内部资源具有这些特点时,这些内部资源就不会被竞争对手在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建立组织内部资源已不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唯一选择。通过在跨组织合作中分享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以及难以替代的资源,也可以导致同样的效果。资源观演化成三个主要流派:一般资源观、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这三个不同流派分析的基本对象也有所不同,分别是资源、能力和知识。基于资源的理论

12、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企业的资源对技术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其所拥有的资源,企业可以说是不同种类资源的集合体 (有形或无形资源 ),但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且一个企业所拥有而另一个企业所缺乏的资源,对于两个企业来说都是具有不可流动性、不可触摸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及基于互补的知识更是如此,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途径来获取这些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网络的形成是为了提供一种协作和交流的有效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创新网络为了获得多种创新资源和信息,是多元主体参与的一种流动、开放的创新系统,它具有主体多元性,交

13、流的多层次、多渠道和相对稳定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肖新友,聂鸣,刘义.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 (2) : 166168.外部知识获取也加快了产品开发过程,缩短了产品开发的周期。特定的关系投资缩减了产品缺陷的数量,知识的多样性增加了加工过程的速度。由不同企业组成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跨组织网络,可以被企业用来获得技术窍诀与其他资源,企业组织合作伙伴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通过种种网络伙伴对即将出现的新技术机会实现快速反应。(二)从知识创造的角度分析涌现,是复杂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复杂系统正是在内部大量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从系统整体状态上产生

14、出单体所不具有的行为模式,并且是难以预料的。创新网络的涌现特征在于,它是主体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随机自发产生的结果;是系统对外部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由此产生的新的活动形式和外部规则,这些新的活动形式和外部规则反作用于系统内部,促成原有系统规则的调整和新规则的形成,使系统远离原来的稳态而达到一个新涌现的稳态。徐占忱,何明升.接近性耦合创新与创新范式的转换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8) : 8487.涌现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而且企业知识创造系统的复杂适应性要通过涌现来实现。创新作为创新系统的目标和结果,从系统视角看就是一种涌现。因为涌现之最本质的特征是系统整体具有而其要素

15、或要素加和所不具有,而创新恰好是指某种新的生产函数的产生。按照系统涌现理论,知识创新首先是一种历时涌现,而对知识创新系统诸要素来说亦为一种共时涌现。五、总结 最近几十年来,组织间网络越来越收到重视,创新网络研究也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正在崛起的学术研究热点问题。网络通过使企业接触到新思想,快捷获取新资源,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式的合作也可能使创新的分工成为可能,这样就能使企业有可能完成它们不可能单独完成的目标。 网络对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对网络和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项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在这一领域正在进行大量研究,但是诸如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聚合为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精

16、确测度创新产出等问题的分析还是很有限。参考文献:1 Clark J,Guy K.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review J .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8 (3):363 395.2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 (20):499514.3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4 程铭,李

17、纪珍.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8):52 54.5 Robertson P ,Langlois R. Innovation , network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J . Research Policy,1994(19):3456.6 Lazerson H. Organization growth of small firms :An outcome of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8 (53) :330 342.7 Brusco

18、S ,Righi E. The loan guarantee consortiaJ.Entrepreneurial Economy ,1987 (6):1113.8 Helper S. Strategy and irreversibility in supplier relations : The case of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J.B 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91 (65) :781 782.9 Florida R ,Kenney M. Transplanted organizations : The transfer of Japanes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the U. S. J . A 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56) :381 398.10 赵增耀.从日本汽车产业看企业网络的组建、运转与功能J.改革,2000 (1) :122127.11 中关村科技园区网站. 2000 年中关村研究报告 EB/ OL . http :/ / www. zgc. gov. cn cms/ data/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