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文化PPT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739283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9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儒家和文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和文化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谐 hxi 定义:融洽,调和。如:音调和谐,和谐的气氛。.*中国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三大体系儒释道都将“和合”视为最高智慧,一个“和”字,贯穿宇宙万物,讲包容,讲慈悲,讲和谐,讲统一,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或许你会问或许你会问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和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和文化,它从何而来,又将如文化,它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发展?何发展?.*.*中华和合文

2、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和合文化的来源.*.*.*在现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和合文化,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五合文化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到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321“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异

3、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孔子明确提出过“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此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致中和”中庸观念讲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谓“和”为“

4、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和为贵”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和文化的体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 人类诸文

5、明创制了多种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都各有深意,然而,就昭显“和谐”精义而论,皆无出于太极图之右者。阴阳八卦思想是中华先民的伟大发明。由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首次提出,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将易道的“流行”与“对待”两大精义生动揭示出来,体现了从社会人生到宇宙万象的多元综合性、互补和谐性、动态演化性。这种特性体现于天人之际,便是人类与自然相亲和,达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合二圣.*北京2008年奥运会弘扬了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东方文化、东方气派、东方意境,成为中国对于奥林匹克的独特贡献,也将成为奥运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气致祥”

6、五环旗下和睦相聚.*.*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孔子的和谐思想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时代。为了变革社会现状,孔子遂提出自己的方案。首先是“克己复礼”。所谓“礼”是指周礼,就是西周时期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在孔子的心目中,西周的制度是完美的,安定天下最理想的途径是恢复周礼,“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要恢复周礼,最重要的工作是“正名”。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强调君子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事情,也就是名与实要相符。孔子认为只要用一般的名来校

7、正具体的实,使不同层次的人各守本分,一切都回到礼的状态下,天下就可恢复安然有序的和谐局面。.*其次,要维持“天下有道”的局面离不开“仁”的思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和实行礼的。从这句话来看,孔子认为仁是礼的重要内容。在孔子的理论里,仁代表全面的道德行为。就是说“仁人”最起码要具备五种德:保持尊严和恭敬,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能团结更多的人;诚心别人才愿意被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才可以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善意给别人带来好处,才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不是哪一个具体的德目,而是全德之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仁又是一种自觉的主动性的道

8、德实践。人就可以自觉地全面地为恢复和巩固礼而献身。因此仁是实现礼的道德基础,而仁的理想境界也需要礼的规范,“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真正的理想境界是实现仁与礼的统一。只有实现了两者的统一,才能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的状态。.*再次,孔子提出“见得思义”的伦理原则。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并不反对富贵,认为如果可取,即使是帮人赶车的活也可以做。但坚持取之有道,如不可求,就放弃,要坚守一定的原则,即“君子义以为上”,要先义后利。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

9、孔子提出了一个处理好个体之间关系的一个不朽的伦理原则:“忠恕之道”。何为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忠恕之道就是“仁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求立,使人亦立;自己求达,使人亦达。简言之,就是成己亦成人。张岱年说:“能近取譬,是为人的方法,即由近推远,由己及人。”这还主要是“忠”的一面,孔子也很重视“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底限,如果人人能自觉地用它来约束自己,则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10、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如此,则可实现普天下和乐的理想状态。.*孔子主张的是一种承认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这一光辉命题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对待朋友,要讲信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就是要宽以待人,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少非难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全但是不勾结,不拉帮结伙,不制造混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保持和谐却不肯盲目地附和。小人只是盲目地随声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所以不是真正的和谐。.*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自然界的问题,孔子谈的很少。杨伯峻认为孔子言自然之天仅仅出现在以下两句:“天何言哉!四时行

11、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和“巍巍乎唯天为大。”孔子没有明确地点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但其理论系统涵盖了这一问题。孔子曾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不怨天,不忧人,下学上达。”一般地讲,我们认为孔子说的知天命就是“知天道。”下学上达,达是达天德。也就是通过自身的修养,积累知识,便能与天地合其德,实质上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构想的“仁者”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便可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仁者无忧。”孔子这里所说的天不能理解为自然之天,而是指超越于人和万物之上的道德之天,但天人合一的境界必定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代意义1.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2.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3.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4.有利于推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中华民族及海外侨胞的大团结。.*和谐和美和顺和平和善合作联合相合符合和气和合.*谢谢观看.*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供大家参考,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