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47220520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有关道德动因多元化策略的研究 道德动因是道德行为主体遵守、践履道德规范的动力和原因。对道德动因的考察是道德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历史上的思想家见仁见智,异见纷纭。对于现代道德建设来讲,道德动因既是亟须研究清楚的理论问题,也是主要的实践问题。道德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一定的动力支撑,对道德动因问题的深入考察有利于我们提出增强主体道德动力的策略,优化道德动力供给机制,从而推进现代道德建设。 一、道义论或功利论不能覆盖道德动因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道德动因问题尽管有多种不一样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又能够归结为两种根本对立的看法: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者认为,道德行为主体之因此能够做出含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和人

2、之为人的精神价值和尊严相关;功利论者认为,道德行为主体之因此能够做出含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和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相关。道义论和功利论即使看法有别,但其理论前提全部能够追溯到对于人性的理论预设,前者注意到人性的精神和价值维度,后者注意到人性的物质和功利维度。 道义论把道德行为的动因归结为主体生而有之的善良情感或善良意志。如古代的儒家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欲仁”之心就是主体生而有之的善良愿望;孟子把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为恻隐之心,说“王何须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章句上);董仲舒则明确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P268)。在西方历史上,康德可谓集道义论

3、之大成。康德认为,大家含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俗的权威,它只能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这么的善良意志不是因愉快而善,因幸福而善,或因功利而善,而是因其本身而善的道德善。 道义论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道德观,它侧重于在人的精神活动内部寻求道德的起源、目标和价值,更多地强调道德的精神或理想的价值,并将对善的追求看作是道德的根本动因,道德的终极根源在于本身。正如康德所言:“德行之因此有那么大的价值,只是因为它招来那么大的牺牲,不是因为它带来任何利益。”(P152)因此大家在依道德而行时,不应该以利益、愉快、幸福等经验为前提,而只能从义务感出发,从对道德规律的敬重出发,为道德而道德,

4、才能确保行为的非功利性,也才能含有道德价值。 和道义论不一样,功利主义把主体道德行为动因归结为对于利益的追求。在,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提倡功利论,认为道德出于“饥而欲饱、寒而欲衣、劳而欲息”的生存本能;宋代思想家陈亮和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理性。在西方,比较成熟的功利论思想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边沁和穆勒。边沁提出“功利标准”,她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行为完全以愉快和痛苦为动因,合乎道德的行为不过是使个人愉快的总和超出痛苦的总和的行为。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她认为达成“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是道德活动的唯一目标,而且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社会利益的基础,提出个人利益是

5、唯一的现实利益,社会利益只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功利主义道德观对于道德动因的思索立足于道德的外部,它将功利和道德结合起来考虑,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伦理思索的基点,强调人是有着动机、情感、欲望的现实存在,并给予功利、幸福、效用以美德和善的意义,并由此彰显了道德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表示了尘世中的人的自然要求和合理欲望。功利主义道德观尤其不赞同康德的为道德而道德的说法,“假如爱美德没有利益可言,那就绝无美德”(P466)。显然,功利论是从道德以外寻求道德的价值基础,功利论对于道德动因的上述思索,有效预防了因空谈道德和义务而造成的道德至上主义和教条主义。 毋庸置疑,道义论和功利论从人性深处去寻求道德

6、动因有其合理之处,为我们探讨道德成因提供了两个很主要的理论视角: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需要经过生产和利益追求来处理生存条件;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物,又需要具有追求永恒、寻求超越的精神,以实现人性的完满。不过,两种貌似对立的思想却表现了某种前当代哲学所共有的单一性独断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现实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我们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从错综复杂的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中,找到可通约性,舍掉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整合共同点,把握同一性;同时将高层次归结到低层次,并依次递进,逐层递归,最终归结到最低层次,从而找出作为终极基础的最大范围的同一性。因此,不论是道义论还是功利主义者全部有这么

7、一个信念,即表面的现象之下必有深层的本质、意义或基础存在。在道义论那里,解释道德动因的终极基础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功利论那里,这种解释一切的终极基础是和人的生存发展相关的功利。道义论和功利论把人性归结为非此即彼的两个维度,各自拘泥于本身理论所把握的一个片面来否定对方,以此来阐释道德成因是带有某种独断论色彩的。我们在探讨道德动因问题时,应超越上述简单化的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才能得出愈加符合人类生活实际的结论。 二、道德动因多元表现探微 道德动因深藏于人性的深处。人作为历史性的社会实践主体,其需要十分复杂,详细的需要丰富多彩又变动不定,这就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复杂结构。人的需要的多重性、复杂性又造成了道

8、德动因的多元化,详细表现为不一样主体在不一样历史时期、不一样境遇其道德行为的动因截然不一样,同一主体在不一样的人生阶段道德行为的动因也会不停改变波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快速多变,道德动因已经无法化约为某种单一的基础,我们应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采取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思维方法,来探讨道德动因的各个层面和复杂结构。 个体的物质利益。个体的物质利益,又称经济利益。从人的自然本性上讲,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生产生活资料还需要生产资料,如多种、能源、工具等生产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全部是人的物质利益的内容。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个体道德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家“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和其它东

9、西”(P79)。事实表明,大家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全部同她们的利益相关。利益作为人的需要对象的总和,是人的活动的追求目标,在活动之初作为人的动机和目标出现,成为人从事活动的直接动力。迄今为止的历史,尤以物质利益为最根本的动因,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也是围绕物质利益而展开的。物质利益不但驱感人参加社会生产,也驱感人参加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更合理地分配物质利益。列宁曾说过,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爱好,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实。”(P572) 感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之一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的组员之间只

10、有守望相助、团结协作才能生存和发展,个体在人生历程中离不开她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种来自她人的善意和行为会激发个体对于她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感恩之心。大家对于国家、民族、故乡的爱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于生我养我的大地和栖息于其上的同胞的感恩之心。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在一个人和人之间充满友好、友爱的社会里,感恩作为道德动因能够促进大家关心她人和回报社会。 赔偿。道德行为在很多时候对于个体是一个牺牲,但这种牺牲往往是有所失必有所得。社会往往经过道德激励来赔偿道德行为主体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道德激励就是个体预期到其德行会带来一定的社会价值,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即善行会得到善报,基于这种善报而取得的一个外在

11、道德动力。个体在践履道德行为时,往往对德行的产出或德行的社会命运有所预期,当个体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德行的现实价值,或认为她的牺牲确实成就了她人和整体利益时,这时她的道德付出才会是主动的和愉快的;相反,个体就不愿意提供道德服务。应该看到,现实中的人的道德付出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和外部环境和行为结果的判定联络在一起。 自我完善。道德能够满足人的自我完善的精神需要。只要人类存在和发展一天,人就有完善自我的需要,人就不停实现自己的“完整”。而道德是个体自我完善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主要手段。自我完善离不开对于道德关系的深刻把握,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很多道德规范,向大家揭示了人和人、人和社

12、会之间友好、美好关系形成之必定,把握道德就是把握世界和人生,追求道德完善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主要方法。高尚的精神境界是自我完善的主要特征,伴伴随个体道德自觉性的提升,她能够在对于她人和社会的奉献中体验到愉快、幸福,感受到高尚,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就自我是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因,这一点儒家认识得最清楚,儒家以希圣、希贤为最高人生目标,儒家所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中以立德为最终的终极关心,全部和此相关。 避免处罚。人含有践行道德的内驱力,同时也存在破坏道德的可能性。外在处罚力就是个体预期到不道德行为会遭到社会的训斥、处罚,即恶行会得到恶报,迫于这种压力所取得的外在道德驱动力。外在处罚作为一个强

13、大的外部压力,迫使行为主体在道德生活中,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选择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得失,并基于这一后果的考虑而选择善行。外在处罚力尤其对那些内在道德动因层次较低的个体含有必须性。和古代社会强调个人美德有别,当代社会强调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底线伦理,其维系离不开制度安排尤其是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合适处罚。 同情。同情作为道德动因在主体身上是由内在情感通向外在行为的中介。自从孟子首先明言“恻隐之心”为“仁之端”以来,儒家对此定位并无多少异议。西方历史上重视良心的一派思想家也大全部倾向于把同情看作是道德的源头,或看作是良心最优先、最原始的成份。进化论者发觉,在动物那里最靠近于“人类

14、道德”的东西,就是一个类似于恻隐或同情的情感表现。休谟认为,同情是大家最基础的道德情感,也是大家产生利她美德和仁爱情感的根源,认为人倾向愉快时就会有一个对于她人的同情,并关心整个社会的利益,使价值变成整个社会的。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普遍人性的基础,人总是关心他人的幸福,经过同情,一个人能够进入她人的处境。 归属感。归属感作为道德动因满足大家合群的需要。归属感,即指个体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并对其产生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每个人作为社会的组员,在感情上全部有归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需要期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和她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络,并得到群体的认同和帮助。归属的实质在于个体对于某一群体的价值认同,而归

15、属感则表现为价值认同后的情感体验。合群既是个体获取物质利益之必须,更是个体的一个精神需求,在合群需要中包含了安全、归属、尊重等精神需要。道德能够满足人的合群精神需要,个体由此形成了一个道德动力。 三、由道德动因多元引发的道德建设思索 经过对功利论和道义论的跨越来探讨道德动因的多元基础,目标不但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思辨和澄清,更关键地是出于对于现代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心。因为道德动因问题在思想道德领域的基础性地位,上述探讨对于现代道德建设含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宽泛认同多层次道德现象 我们必需寻求道德动因多元的理论支撑力量重视道德动因的有机整合,兼容多层次道德。首先应旗帜鲜明地提倡道德的功利价

16、值。当然,这种对于道德功利价值的强调,绝不是主张道德能够作为个人沽名钓誉、谋取私利的手段,而是真正从道德的起源、动力和社会目标的角度还道德以原来面目只有认可道德的功利价值,才能够预防部分人打着道德的旗号做损人利己的勾当,才能真正发挥道德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正义的作用。其次,在强调道德的功利价值的同时,社会也应该充足地重视和强调道德的非功利性,还道德以高尚性和纯洁性。在现代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兼顾道义和功利假如我们偏执于道德的功利价值,偏向于人的感性情欲等自然性的一面,就必定造成极端的情欲泛滥的功利主义;反之,假如我们偏向于人的超自然性,遏制人的利益和欲望追求,则会造成脱离现实的极端超越的理想主

17、义。而这两种后果,全部是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的。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唤醒了大家的利益追求意识。为了维护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大家行事又重新回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人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人在关心她人的困难而且愿意给帮助时,更关心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在追求最大利益的目标中实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道德动因的上述研究表明,我们应该顺着人性这个特点,经过利益诱导来促进道德发展,这么我们就能够更加好地回避道德风险,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人类历史发展证实,需要是促进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而人的需要是多个多样的。从需要的起源看,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从需要的层次看,有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

18、需要;从需要的性质看,有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从需要的主体看,有个人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需要的多重性决定了道德动机的多层次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需要含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每一个人全部投射出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等多重影像。当代社会的日益短缺、配置的不合理、分配的不公平等现实难题,使得大家及其轻易将关注的聚焦点停留在谋食逐利的层面上,当社会不知道个人的差异性的时候,被迫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情操就成了对于个人自由生活的严重约束。在传统社会,关爱她人、友善助人关键出于人的道德天性,而当代社会应该兼容多层次道德,以公民道德为底线,社会主体首先要恪尽自己的公民道德,然后为公共福利和大众福利

19、尽力。 2.以制度规范多层次道德现象 道德动力缺失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误相关系。传统的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主体本身发展的阶段性,过高而人为地提升了道德理想的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条件及大家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大家的道德觉悟展现出层次分化。而我们常常会不顾道德接收主体的层次性而过高地提出统一化的理想道德境界。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是经典示范,社会经过确立某种道德典范来为大家提供模拟学习的对象。但过去的实践表明,一味利用理想化的道德楷模而缺乏对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反而会减弱其对大家的道德激发作用。能够说,现代的道德失范现象,和我们未能去探究怎样遵照人的本性去构建

20、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法相关。因为未能依据道德标准和伦理精神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从而造成道德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在道德发展的任何阶段,制度体制永远是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规范体系,也是道德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过制度安排改进道德动力供给方面,关键应做好两个方面:首先,要搞好外在激励力的供给,实现善有善报。社会要经过舆论、制度、法律等力量,提倡、弘扬利她、奉献精神,为大家提供广泛的自由选择空间,而且经过对于道德高尚者给物质、精神的奖励,以强化大家的道德动力,教育和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尤其应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道德回报机制,使践行道德者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物质、精神利益的回报。有些地方正在试行多个样式的

21、“道德储蓄”制度就是一个比很好的尝试。其次,是建立道德处罚制度。要搞好外在处罚力的供给,使恶有恶报。社会要经过法律、制度、行政、舆论等力量对不道德行为实施利益惩处,使败德者成为实际上的吃亏者。外在处罚力供给的特点是,一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人必需做到、别无选择的选择,所以它对个体而言含有外在的客观性和强制性。对于恶行的处罚,社会要诉诸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奖惩分明的制度应使社会对于德行的回报明晰化、对于败德行为的处罚详细化。 总而言之,因为人性的复杂及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植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动因是多元的,多元的道德动因相互共存、共同维系着现有的社会秩序。由此出发,现代的道德建设应该处理好道义和功利、理想和现实、规范和教育等多种关系,优化道德动力系统,发挥多层次道德的主动有效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