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47208857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和互文性 论文摘要:汉语修辞格“互文”是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当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利用,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须。而西方后当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中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即使二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示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联络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个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络,二者分属于不一样的理论范围涵义和利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当代主义作为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是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

2、在当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识的普遍利用,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须。而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后当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中国却几乎是被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笔者认为,即使二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示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联络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字面上的一个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络,:二者属于不一样的理论范围,涵义和利用也大不一样。对莳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后者,我们则要勇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一、互文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示的尤其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或存在对应关

3、系,能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或相互限制、相互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次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示方法,在文化中,这种表示方法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因此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全部该是有所本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以后,互文这一表示方法利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和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含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老师们淡到互文,通常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个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看成一个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

4、,这一现实应引发我们高度警觉。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影视作品、书面表示诸方面,互文利用是屡见不鲜的,却通常被我们轻易地放过;或被同时表现出来的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所掩盖,不被我们读者、听众所关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轻忽。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示,哪一句不是当代汉语?二、互文性、互文本“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个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关键概念,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

5、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当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个后当代文学中(包含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它是一个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以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和20世纪欧洲好几场主要的知识运动相关,比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其代表人物包含巴赫金、哈罗德布鲁姆、罗兰巴特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进互文性革命并从

6、理论上系统建构起文本和互文性观念的,当推巴黎的两位著名批评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一)文本,和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个文本的互动了解。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了解,其实在英美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18世纪初,亚历山大蒲伯曾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觉了荷马,蒲伯确信,一首诗在模拟自然方面的优劣,取决于它的互文性,或说取决于它对前文本的模拟;艾略特也认为任何艺术作品全部会融入过去和现在的系统,必定对过去和现在的互文本发生作用。尤其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利用荷马史诗的情节敷设她的

7、篇章,并在两个文本问确立了一个肯定的互文关系;又经过很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个内文本关系;还因对荷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现出一个否定的互文关系不论是吸收还是破坏、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不论是自我引用还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总是和某个或一些前文本纠缠在一起;同时,读者或批评家总能在作品中识别出这个特定文本和其特定先驱文本的交织关系。巴赫金从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从小说中多种外文学文本存在的现象考察出发,把文本中的每一个表示,全部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和对话的结果。巴赫金把这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概念来支持她的对话理论。她倾向于把世界和人

8、生看作一个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个杂乱拥挤的互话语空间,发明一个众声喧哗却又是内在友好的弹性环境,从而给予语言或意义某种不确定性。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学的发展趋势。可她的狂欢化概念最少暗示或强调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间建立一个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因此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能够在她的著作中推导出来。(二)巴特、克里斯蒂娃和“互文性革命”1973年,巴特几乎在发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时,发表了著名论文文本的理论,文中她试图回复“文本是什么”。在她看来,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体,甚至不是一个概念,文本产生

9、于读者和文字间的关系空间,它是一个生产场所;文本作为生产活动,它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作者和读者相遇、上演戏剧、进行语言游戏的场所。巴特进而又说,文本是意指,是一个意指实践,是读者参加的意指实践过程其关键是以矛盾形式出现的多元性。作为著名的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语言对话小说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在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时,注意到进入前后文本空间的主体。她认为,一个文本片断、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而不一样文本在不一样层面的参加,则揭示一个特殊的精神活动。她认为

10、分析者应该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个特定话语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恰恰因为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一个发明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它不但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她不但将和特定文本中的不一样互文本相认同,而且还必需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个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因此结论是互文性本身含有强烈反悖和戏仿特征,而对任何文本也全部有一个再发明过程。 (三)结

11、构和解构:互文性的双向作用互文性就是写作和阅读共享的一个领域,含有主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乔纳森卡勒的说法,互文性实指一个话语空间。首先,互文性关系到一个文本和其它文本的对话,同时它也是一个吸收、戏仿和批评活动;其次,互文性表明文学所依靠的特殊手法和阐释运作,全部含有一定的人为性甚至欺骗性。它揭示出文学作品的特殊指涉性:当一部作品表面上指涉一个世界时,它实际上是在评论其它文本并把实际指涉推延到另一时刻或另一层面,因此造成了个无休止的意指过程。如此看来,这要比布鲁姆在分析“强力诗人”时所揭示的影响模式复杂得多:譬如它会包括特定文类的专用手法、包括相关已知和未知事物的特殊假设、包括比较普遍的

12、期待和阐释运作,乃至相关特定话语的先入之见、目标思索等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包含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等)对其进行定义、描述和使用如卡勒所说,不论从哪种预设人手,对文学的解读终将是一个互文性解读。结构和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对于一切话语和思维的主要性。其惊人之处于于:首先,结构主义者能够用互文性概念支持符号科学,用它说明多种文本的结构功效,说明整体内的互文性关系,进而揭示其中的交互性文化内涵,并在方法上替换线性影响和渊源研究;其次,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利用互文性概念攻击符号科学,颠覆结构主义的中心关系络,破解其二元对立系统,揭示众多

13、文本中能指的自由嬉戏现象,进而突出意义的不确定性。三、正确定识互文、互文性首先,从上面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二者之间只是一个偶然的字面雷同,相互间没有内在联络。互文是一个结构技巧,是表示特定意指的特殊手法,其取舍或扬弃的过程甚至结果全部是偶然的;而互文性则是文本确立时所受到的可能影响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必定要受其它文本干扰的规律,在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互文仅仅只是一个表示方法、一个纯技巧,是中性的;而互文性则是一个批评方法,在上升为理论后又推及到历史认知,抽象为认识论,因此本身就是争议的对象。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后当代主义表现形式之一的新历史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它从对文学文本

14、之间的互文性认识转移到对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认识和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学性,已经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历史事实解释的有效性等客观规律相违反,同时又忽略了详细的时间、空间和内外部关系对历史事实存在、发展的制衡和影响,因此是违反历史科学的,是把客观历史和历史认知、把个体认识和社会认知相割裂、相对立的。第三,能够肯定,文学和文学之间、文学和历史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互文性关系的不一样形式的文本之间的关系除含有相同性和通约性外,还必定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那种把文学和历史确证为互文性关系的认识,掩盖和遮蔽了历史本身的客观存在,是存在相当程

15、度上的想象性、虚构性的,因此也含有一定的欺骗性是以混淆历史和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替代和偷换历史,把历史变成历史小说、变成文学文本、变成对历史存在的主观叙述为前提的。换言之,所指涉的不是文学和客观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文学和以文本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四、互文的创新和互文性的利用毛泽东抒发胸怀的卜算子咏梅词,从解构主义考察,应该是翻新陆游同题词作;而即或从结构主义出发去探察,大约作者也可能确实是要借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个隐性文原来强化自己这个显性文本的意义、深化其意指的。因此能够说这两个文本间有一定的互文性,也能够说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翻新陆游旧作进行互文性利用

16、的一个典范。文汇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厂长你大胆地往前走,它是经典的“仿拟”,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会让我们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个新闻标题表现出作者对阅读主体的孕育了时代新意的共鸣已经进行了科学的预设、预期,同时它应该是确实能激起读者对往昔文本回顾,堪称“互文性”创作的成功尝试。因此,互文性结构规律乃至解构手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对我们繁荣文学艺术、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借鉴、指导作用,完全能够“拿来”,当然应该“拿来”!而互文利用除节省笔墨之外,还能够更加好地表示作者特定的深意隐情,能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当然也要勇于尝试,要善于利用,要重视对这些优异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