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4718288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1认知过程心理精神过程(黑箱)行为刺激信息加工的客观过程(认知)感觉知觉注意意识记忆思维语言信息加工的主观背景能力 + 人格信息加工的副产品动机(意志)+情绪(情感)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

2、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

3、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

4、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

5、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2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学派:冯特、铁钦纳;内省法;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所有人类的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于是可以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它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完型):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结构主义的重要分支;至今影响对知觉的研究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

6、原为各个部分的加合。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作用与功能 意识是流动的,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意识使人适应环境。对美国教育影响很大。行为主义:华生;实验法;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研究意识。学习和经验决定你是怎样的人。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强调无意识;个案法理论多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行为源于libido。早期理论强调儿童早期人格形成,泛性。人本主义(第三势力):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 说行为主义幼稚,说精神分析伤残。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人之初性本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 神经系统的构成心

7、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功能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脑干小脑前脑延脑桥脑中脑网状系统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1神经元功能:接受、加工或传递信息到体内其它细胞 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结构: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其中树突较短如树般分支负责接受刺激; 轴突较长,唯一单可分叉,将神经冲动传出突起分类: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2突触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依靠电传导,而各个神经元互相联系,他们之间接触部位则依靠化学传导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功能:使神经

8、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相临的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到达末梢,突出小泡破裂将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出间隙作用与突出后膜,激发后膜内的分子受体,从而开闭离子通道。结构:突出前成分(轴突末梢)、突出间隙和突出后(树突末梢)成分3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由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与脑 工作在于整合和调谐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神经信息,向身体不同部分发出命令 其中脊髓是将脑与微微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 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而成的神经组织为灰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轴突)聚集而成的神经组织为白质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

9、、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包括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全部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与感受器相联的感觉神经元和与反应器相联的运动神经元 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包括机能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常使个体在松弛状态的得到休息(二)脑的结构与功能1脑的结构脑干:维持个体生命 延脑:呼吸心跳消化 桥脑: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间信息桥梁,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 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 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 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 下丘脑:调节交感

10、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 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 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2大脑皮层及其机能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布满沟裂,隆起为回。有三条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同脊髓一样,大脑也分灰白质,重要的横向联络的纤维叫胼胝体,对两半球协同有重要作用。依据大家公认的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图,我们可把大脑分成不同的机能区域:初级感觉区: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 视觉区: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 听觉区:颞叶颞横回处接受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听觉 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各种觉,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初级运动区:

11、中央前回核旁中央小叶前部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左右交叉上下倒置言语区: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 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联合区:范围广,功能联合的脑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3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优势右侧重,左侧灰质多。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三)脑功能学说颅相学虽然不科学,但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

12、究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而控制是在左半球。大脑行使的具体功能各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3机能系统说(定位说和整体说的融合)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

13、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14、三、感觉生存和耽于声色这是我们感觉的双重功能(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感觉: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它作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近刺激远刺激:考夫卡把刺激愤为近远两种。远刺激指来自事物本身的刺激而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2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神经特殊能量说是错误的,相关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如下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

15、息的。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3感觉的测量E=1/R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也可叫做最小可觉差JND,德国的韦伯对此研究发现了韦伯定律:K=I/I(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费希纳对数定律:在韦伯率的基础上,假设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察来决定(该假设以被否定) P=KlgI(同样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史蒂文斯幂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

16、是刺激量的幂函数 P=KIn 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柑橘通道,成方指数很低;而能量分布较小的柑橘通道成方函数的指数较高。(二)视觉人眼就像一个照相机。1视觉刺激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2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 中层为

17、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 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 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

18、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P.S.:锥体细胞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 视觉感受其神经兴奋有聚合作用;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互相抑制的现象。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区别请感兴趣的读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3视觉的基本现象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

19、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视觉

20、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

21、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三)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 内耳:前庭器官、

22、耳蜗实现能量转换3听觉理论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

23、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四)其他感觉ESP =

24、 Extra-sensory perception1皮肤感觉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 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明显变形(什么狗屁定义)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的温度引起温觉刺激;低于的温度引起冷觉。 皮肤对冷热刺激的接受,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完成。痛觉:任何刺激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是引起的感觉。2嗅觉和味觉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 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被舌面的味蕾感应 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

25、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3动觉动觉:也叫运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紧张程度4平衡觉平衡觉:也叫静觉,人的各种运动作用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它告诉身体如何根据重力确定方向5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也叫机能觉,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 这种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定位,所以也叫“黑暗”感觉。四、知觉从此,客观的信息带有了主观的色彩(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知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

26、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

27、互关系来决定的;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2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反过来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3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理解产生知觉的期待和预测。知觉过程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当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之前的状态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28、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分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 视觉线索: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

29、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眼动有两类:微动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 跳动搜索、转移、调正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见错觉)3深度和距离知觉肌肉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幅合两种 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幅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

30、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远近梯度与观察者运动方向的垂直与平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有四种具体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预测、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31、借助计时工具。影响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性质听觉触觉视觉 数量与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越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 而事件的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人们越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兴趣与情绪人们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无所谓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2运动知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与视网膜映像流回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有四种主要形式:动景运动:(霓虹灯啊!)当两个刺激物按一

32、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自主运动: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电好像在动 运动后效:(瀑布效应)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五)错觉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方法,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错觉就随即产生了。1错觉的含义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是出现种种歪曲2错觉的种类错觉大体分为大小错觉、形状错觉和方向错觉。(这部分在普心不是重点,实心的相关章节可以看看MJ注)五、意识和注意

33、 意识逐渐由主观控制梦(睡眠)无意识意识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1意识的含义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状态或外界事物的总和觉察与认识2意识的功能意识的作用是对客观的观察和觉知,对主观的控制和调节,具体来说能帮助人们生存和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的建构。3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 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无意识现象具体有三种: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

34、控制的自动化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知觉):没有觉察的事件实际上对行为产生了影响 盲视:“看”不到刺激的病人,却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4睡眠与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

35、、低波幅的脑电 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第一次出现 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睡眠的功能理论: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现没有支持以上理论。 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认知观

36、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二)注意概述Mr. ERP,MEG,PET and fMRI,may I have ur attention,please?1.注意的含义定义: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地反映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启动效应与负启动效应详情参见实心。2.注意的种类与特征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

37、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听了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模型之后,马上设计了一个理论,就是之后的认知资源理论。1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情景的新异性引起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生理机制。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脑处于觉醒状态,人选择一些信息而离开另一些,是和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相联系的。其中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2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38、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衰减理论(鸡尾酒会现象):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随刺激的复杂度占用相应的资源。当资源完全被占时,新刺激不能得到加工。 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

39、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四种理论具体请参考实心对应章节学习。 MJ注)六、记忆感觉记忆外界刺激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储存提取选 择 性 注 意(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作用:记忆连接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2记忆的过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得过程储存:把编码后的外界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3回忆的分类

40、图尔温将长时记忆分类: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根据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

41、事情的技能记忆,利用时不需意识参与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记忆的脑学说也有整合论和定位论,但是还包括一种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的SPI理论记忆的细胞机制包括:反响回路: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它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是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长时记忆会伴随着脑解剖结构的变化。 长时增强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

42、活动增加。 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储存场所。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RNA分子结构承担的; 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二)感觉记忆请将此部分和注意结合着看。1感觉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它保存时间短暂,但有较大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2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感觉记忆的编码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整体报告法、局部报告法(参见M

43、J心理大纲详解-实心P40)(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短时记忆: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过渡阶段2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着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组块: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过程加工深度:对信息思维过程的种类和复杂程度3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与提取复述是短时记忆储存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的刺激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分为两种,只有机械复述并不能加强记忆。 机械复述

44、: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的简单重复 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搜索,然后做出判断4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长时记忆:储存时间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储存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容量没有限制。2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编码方式: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意识状态、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与提取在储存阶段,已经保持的经验会发生质和量两方面

45、的变化。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测量的成绩更高 这是海马系统的长时增强作用(MJ注)储存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按照遗忘曲线先紧后松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序 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加强复习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等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营养、蛋白质、吸毒、酒精、脑外伤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比回忆更简单、容易。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然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几个规

46、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一种多因紧张引起的提取失败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最初进展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结束,记忆能恢复 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

47、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影响遗忘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五)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的含义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自动发生的无意识的影响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加工深度: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保持时间: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

48、忆慢的多。记忆负荷: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会随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呈现方式: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唯一的一个外显优于内隐的。 MJ注)干扰因素: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PS: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

49、系。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改组性:思维指向事物的新特性和新关系,这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3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来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思维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直觉思维:迅速理解作出

50、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县城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活动4思维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特征

51、、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关系抽象: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之分。 初级概括: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2概念的种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合取概念、

52、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3概念的结构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4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 假设检验说: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内隐学说: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三)推理我最讨厌两种人:第一,有种族歧视的人;

53、第二,黑人;第三,不识数的人。1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e.g.: 我喜欢所有13岁以下的小女孩,Sundy和Mandy都不到13岁,因此我喜欢她们。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2条件推理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

54、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四)问题解决糟糕的初始状态完美的目标状态操作1问题解决得含义与基本过程问题空间:由以下三个环节共同定义 初始状态已开始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你可能采取的步骤 目标状态你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空间内从始到末的通路。问题解决得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问题解决得策略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55、。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3影响问题解决得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