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46992372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我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建立后,通过全面学苏联,经过不长的时间,建 设起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了从修理到仿制的过渡,为航空工业的发展 奠定了一定基础。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修 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科研、 生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业体系,共仿制、研制型号70余种,生产各类 飞机1.5万余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 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基本上还是军 事工业的体制,对外高度封闭,内部结构失衡,重军轻民,重生产轻科研, 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缺乏活力。虽然建立了航空工业体系,

2、但摊子大、 力量散,形不成拳头,在管理体制上存有着致命的弱点。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 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空军建设需要,在重工业部 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 业部转发政务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由段子 俊任局长。同年5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市民生街63号 开始办公。7月16日,政务院决定任命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兼任航空工 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陈一民、陈平任副局长。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后又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 第三机械工业部第

3、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 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任 命赵尔陆为部长,并将原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航空工业局、北京工业学 院和干部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赵尔 陆部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为副局长。1955年3月,王西萍任 航空工业局局长。1958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与机电部合并为第一机 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29次会议决定,把原军、民品统一管理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 分为主管民用机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 部(即国防工

4、业部),张连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薛少卿为第三机械 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航空工业局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 局。196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孙志远为 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 9月,中央决定将国防工业部(即老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 代号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命孙志远为部长,刘鼎、吴融锋、段子俊 为副部长。不久又对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的体制作了调整,1965年1月, 航空研究院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 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1967年5月,国务

5、院、中央军委宣布对三机部实行军事管制,10月周 洪波任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由空军牵头 抓航空工业,吴法宪任组长。林彪事件以后,航空工业又划归国务院领 导,1972年3月,任命李际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粉碎“四人帮” 后,扫除了航空工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 命吕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 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个军工部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任职的通知,莫 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其恭、崔光炜、高镇宁、 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

6、,中央批准姜燮生任航空工业 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通知撤销航空研 究院,相关业务与部机关对口司局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 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以 第2号令任命林宗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5月3日,国务院任命姜 燮生、刘纪原、何文治、孙家栋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7月5日, 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4 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 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文撤

7、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 空工业总公司,由朱育理任总经理,王昂、张洪飚、张彦仲任副总经理, 后又增加刘高倬为副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1999年7月现在) 1998年3月, 国务院作出了 “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 决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会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由刘高倬任总经理,杨育中、石川、顾惠中为副总经理,刘思诚为党组 成员。200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林左鸣担任总经理。 中国航空工业第

8、二集团公司由张彦仲任总经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 刚为副总经理,王守信为党组成员。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 公司由张洪飙担任总经理。管理体制变革中三次大失误回顾50多年来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其中比较大的失误有三次。 一是部院合并,严重削弱了航空基础研究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初苏 联中断技术援助后,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1960年12月中央 批准聂荣臻元帅的建议,把相关国防工业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成立航 空、舰艇和无线电电子三个研究院。1961年6月,在划拨航空工业局所 属的六个研究所、空军的四个单位和哈军工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航空研 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正

9、式成立,建制属国防部,由 国防科委领导。六院成立不到一年,航空工业局提出重新调整科研体制, 要求把六院划归工业部门。1962年3月罗瑞卿总参谋长召集会议讨论 此事。会上争论激烈,分歧很大。罗总长决定暂时搁置,“再看两年”。 同年7月,国防工业部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上报关于调整 国防工业研究设计体制的意见,要求由国防工业部收回19个研究院。 1963年9月,国防工业部(原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 仍为三机部。1965年初,六院与三机部合并。“文革”期间,航空研究 院(即六院)从1967年起被军方接管,但科研体制基本未变。1973年年初,叶剑英受周恩来委托召开航空汇报会。他

10、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示: 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要实行“部院结合,厂所挂钩”,要求三机部和研 究院共同组织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研究院负责人要进入三机部党委,任 副书记;研究院要把科研统统管起来。当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 定,按“部院结合,厂所挂钩”原则,将航空研究院划归三机部。1977年 吕东任三机部部长后,航空研究院再度受到重视。但吕东离开后,三机 部于1982年6月将航空研究院撤销,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 的科技局,但在与国外合作交流时,仍然沿用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名义。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航空工业部再次成立航空研究院,到1993年再 次被撤销。部院合并,设计、研究院所都隶属于总公司

11、。撤销航空研究院严重影响了航空科研健康发展,削弱了航空基础技术 研究,使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 是航空航天部合并,没有取得强强联合应有的效果。1987年下半年,随 着七届人大召开时间的临近,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调整的方案设计也在紧 锣密鼓地进行,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航空航天工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因此在我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中国航空和航天工业合并的呼声也很 高,很快就确定下来,明确了负责人,开始了 “三定”方案的设计。1988 年1月12日,林宗棠同志向李鹏代总理汇报航空航天工业部“三定” 方案的初步设想,当时重点汇报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部的名称叫“航 天航空工业部

12、”,还是叫“航空航天工业部”?李鹏说,航空工业部建立 在前,航天工业部建立在后,国际上通称Aerospace,也是航空航天,以后 就叫“航空航天工业部”吧!二是如何进行联合?林宗棠同志提出按“小政府,大集团”框架组建,企事业按型号类别逐步联合组成十几个 企事业集团,如飞机六个、航空发动机一个、航空机载设备一个、战略 导弹一个、空间技术一个、战术导弹五个等,下面的骨干院、基地、企 业先不动,采取先松散、后紧密,逐步联合的做法。李鹏表示赞成,并说, 航天部几院不要动,逐步联合,不要搞乱。三是要不要组建航空航天基 础技术研究总院?李鹏说,把共性的所组成总院,我赞成,但不要把原来 各研究院的所硬性地拿

13、出来,要有灵活性。1988年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马上碰到很多棘手问题,如办公地点、干 部设置、如何办公等等。航空航天工业合并没有成功,在于事先没有充分征求业内人士意见,事 后也没有对推进联合进行认真的讨论。应该说,航空与航天工业同为一 体,在国际上有先例,在我国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如何精心组织和运作。 比如,航空与航天的产品制造工程的实体可以分开,这是因为我国航空 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我国航空工业是从仿 制起家的,是先修理、生产,然后发展到自行研制,而我国航天工业是先 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空军民用 飞机有载人、多

14、次使用的特点,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 效益、低成本,而航天生产的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技术要求也很高, 但基本上是一次性发射使用。而航空与航天的基础技术部分具有共性, 应该有效地结合,做到资源共享。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后,各方意见极不一致,领导忙着处理具体事 务,加上结构调整根本动不了,从而形成了“两块铁板、一个焊点”的 现象,使原先设计的方案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五年,到 1993年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终于又分手。三是航空工业总公司分为两 个集团公司,加剧了矛盾和重复建设。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逐步 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时 间的

15、反复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 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进行重大 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明确了三条:(1)国务院重新组建国防 科工委。(2)中央军委成立总装备部。(3)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 干企业集团公司。在确定集团公司组建原则时,朱镕基总理强调,要适 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建两个实力大体相当的集团公司,在军工企业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竞争的机制,使两个集团公司都有 保军任务,两个集团公司实力大体相当。航空两个集团公司在组建方案 中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按照“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有侧重,有序竞 争”的原则,增

16、强团结和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二是为了避 免重复建设,航空老产品按现行配套关系继续执行,新产品按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方案及有序竞争的原则进行配套。 三是对重大项目米取联合研制、生产的办法,由双方分担任务和研制经 费,发挥各自优势,按分工承担责任、风险,享受收益。四是航空研究院 所主要依托第一集团公司管理,同时为两个集团服务。五是中航技等为 两个集团公司服务的、涉及军品的直属专业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组 成董事会进行管理;供销公司也要为两个集团服务。这些写在纸上的东 西实际上都没得到很好执行。事实上,航空工业分为两个集团公司以后, 矛盾加深,重复建设加大,出现了以邻为壑

17、、力量分散的新情况。飞机 研制的技术力量,如强度、气动、试飞、飞机设计、机载设备等,集中 在一个集团;中型运输机、直升机研制生产以及起落架专业化厂等却在 另一个集团;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院所本应该为两个集团服务,而 实际上服务起来很困难。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当今世界航空工业,联合、竞争、专业化是发展大趋势。西欧各国为 了与美国抗衡,出现了法、英、德、西班牙四家公司为主,荷兰、比利 时两家为协作公司的跨国合作的空客模式。空中客车公司开展国际合 作,扬长避短,发挥联合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公司的技 术特长和优势,从而保证了合作的成功。美国波音与麦道强强合并,更 体现了这一世界潮流。而我

18、国航空工业体制长期封闭、僵化,缺乏活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航 空工业部一航空航天工业部一航空工业总公司一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 集团。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但这个体制仍然是从原来的主管行政部 门的传统体制直接继承过来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加快我国航空 工业的发展,必须理顺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将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取长补短,发挥航空工业 总体优势。(一)进行专业化重组,建立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独自发展的经济 实体。国外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都是独立存有、各自发展的。欧 美国家如此,俄罗斯最近也单独成立了飞

19、机和发动机集团,并特别申明 不含机载设备。而我们混在一起,互相牵制,影响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 首先看一下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情况。美国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 简称普惠公司,是美国最大两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主 要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4万人,年销售额为60 多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也称GE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涉及12 个主要领域,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经营业务,在25个国家开设有 250个工厂。其中航空发动机集团有民用发动机分部、军用发动机分部 和船用及工业发动机分部。GE公司雇员22万人,年销售额为600多亿 美元。联信发动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中

20、小型发动机制造厂商,在辅 助动力装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5600 人,年销售额为17.5多亿美元。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普惠 加拿大公司):是专门设计和制造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著名厂商,成 立初期是美国普惠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活塞式发动机维修中心,现在是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研制的PT6系列发动机,已有30 多个型号,产品广泛用于150多个国家的支线飞机、直升机和轮船。英 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是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企业之一, 主要有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发动机三类产品的研制、生 产和销售。公司雇员3.6万人,年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

21、右。法国国有 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简称斯奈克玛公司,为法国唯一的大型军用 和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也是世界主要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 员1.1万人,年销售额为140亿法郎。透博梅卡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 燃气涡轮发动机。公司雇员3700人,年销售额为20亿法郎。再看看国 外航空机载设备企业的情况。美国联合信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厂商之一。公 司在辅助动力装置、空中环保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电子设备 及机轮和刹车装置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9万人,销售额 超过150亿美元,其中航空航天公司雇员3.8万人,销售额为50亿美元 左右。霍尼威尔公司:研制生产航空航天电

22、子控制设备,主要有数字飞 行指挥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显示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电子飞行仪表,包括平视显示仪、卫星通讯系统、惯性基准及全球导航系统、 防撞系统、自动测试设备、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气象雷达等。公司雇员 5.2万人,销售额为60亿美元左右。GM休斯电子公司:休斯公司按业 务范围分为四个子公司航宇及防务公司、导弹系统公司、电子系统公司和民用工业公司。产品为雷达及通讯系统、电子光学系统、 武器系统和信息系统。公司雇员7.9万人,销售额为140亿美元左右。英国马可尼公司:隶属于英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下设马可尼航空电子 公司(雇员8700人,年营业额42亿美元)、马可尼雷达和控制系统公司、 马可

23、尼通讯公司、马可尼仪表公司、马可尼防御系统公司和马可尼安 全系统公司。卢卡斯宇航公司:欧洲最大的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之一。 该公司设计制造的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电系统、电源 控制系统和货物装卸系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雇员7000多人,年营业 额8亿美元。道蒂航空航天公司:是英国和欧洲最大的飞机附件公司 之一,主要产品有飞机起落架、螺旋桨、液压设备和飞行控制系统等。 公司雇员2800多人,年营业额3.7亿美元。法国汤姆逊公司:是世界 著名的和欧洲最大的防务电子公司,在航空电子、光电子、通信、空中 管制、防务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等领域居欧洲领先地位。公司雇员 4.9万人,年营业额360亿法

24、郎,在世界100家航空航天大公司中排列 12名。达索电子公司:产品有导弹自动引导装置、机载雷达、地面雷 达及激光吊舱等探测系统。公司雇员2700人,年营业额为30亿法郎。 意大利意大利航空设备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型航空工业公司 的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如阿莱尼亚、阿古斯塔、马基、菲亚 特公司均有航空设备分部或子公司;二是在大型电子设备公司中,设有 研制航空设备的子公司,如意大利电子公司、菲亚尔公司、微型技术公 司等;三是一些小型专业公司。意大利各型导弹的研制生产集中在阿莱 尼亚公司和奥托梅拉腊公司。它们属于国有机械金融集团。仔细分析 这些发动机和机载企业有以下一些特征。1. 航空

25、发动机企业基本上是垄断的。大型发动机世界上只有普惠、罗 罗和GE三大家,小型发动机为加拿大普惠。其他发动机企业则把追求 局部技术优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如法国斯奈克玛、德国慕尼黑MTU、 意大利菲亚特等公司,尽管在某些部件方面具优势,都不独家研制整机, 但都有总装线,通过参与联合组装,合作研制产品,占有一定份额。2. 航空机载设备企业能够独立存有并得到发展的都是专业化发展,人 员少,技术精,通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联 信、法国汤姆逊、英国马可尼等,这些公司都是把某些机载产品作为主 产品的专业化公司,而不是包罗万象的航空设备公司。这些机载设备企 业与主机企业的关系是经济与

26、合同关系,不对主机企业全面配套承担义 务。3. 从世界主要发动机和机载企业的情况看,发动机企业基本上同飞机 企业是分开的,航空机载设备企业则不然,有分开的(大多是技术有优势、 产品有市场、经济有效益的企业),也有不分的(如意大利),有的是航空 工业公司内设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有的是民用电子公司内设 航空设备的子公司。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我国航空工业也应进行专业化 重组,形成飞机、发动机集团、机载设备中心协调配套的航空工业研制 生产体系,建立有主产品、有竞争力、各专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二)组建国家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我国航空工业建成的规模庞 大的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粗放的、分散的、

27、重复的且效率低下的,与世 界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航天工业也有不小差距。 究其原因,防碍我国航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的瓶颈不是别的,就是自 主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我国航空工业创新能力落后于航天工业,其原因 是有两个不同点:一是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 属于研发和设计。而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先有工厂,然后才有设计 和研制。二是航天工业一直保留有研究院,而航空工业以前有过的航空 研究院几经折腾已不复存有。正是因为这两大差别,中国航天工业自主 创新能力强,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而 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自行开发大项目就缺乏后劲。

28、 1992年,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分别获得国家100亿元的拨款。但航天工 业却用这100亿元和后来追加的80亿元,于2003年10月把“神舟”5 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 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航空工业却因AE100项目 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这一显明对比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自 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措施就是尽快建立 国家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国家航 空研究院对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 航空强国都拥有自己强大的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如:美国国家 航空航天局(

29、NASA )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总统领导。其中兰里 中心从事飞机、气动、强度、仿真、机载电子等研究,刘易斯中心从事 发动机及高空模拟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无偿转让给国防部、各航空 企业、联邦航空局及其他机构。NASA还对各航空制造公司设计的新机 和联邦航空局适航性鉴定提供技术基础。苏联(俄罗斯)中央空气和流 体动力学研究院(UAFh)是苏联和俄罗斯航空工业各学科研究机构 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科研中心之一。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学 者和很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是德国最大的 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直属联邦德国科技部领导。总部设在科隆-波尔茨。 研究重点领域为航空、航

30、天和能源技术三个方面。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AE)是英国国防部主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 构。其总部和一些主要飞机、航天器科研部门都设在范堡罗。两个主 要科研基地设在贝德福(侧重于飞行研究)和皮斯托克(侧重于发动机研 究)。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为国家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研 究机构,兼有工业和商业性质,由国防部监管。该院除与法国的很多研 究机构有联系外,与美、英传统伙伴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与俄罗斯 研究机构在空气动力和燃烧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合作。欧洲航空研究与 技术组织(Garteur)。为了在航空研究方面能与美国相抗衡,1973年,欧 洲法、德、英、意、西、荷和瑞典七国政府协议成立

31、一个联合组织即 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其宗旨是鼓励和协调七国间航空 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公司之间航空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开发,增强欧洲的整 体实力。该组织设有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以上国外航空科学技术研 究院有下述共同特点:“地位”、“级别”高,均是名副其实的“国 家级”。如NASA是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直属总统领导。人才荟萃、 设备精良,拥有本国顶尖级航空精英和人才,拥有世界一级的科研设备 和试验手段。资金由国家给予保证。如NASA1999年的研究经费就达 134亿美元。研究院科研活动与企业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不搞重复建 设。科研成果无偿向工业企业转移。科研成果突出,对航空技术发展

32、起着重大推进作用。航空研究院促进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保证了航 空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 科研先行方针,建立坚实的航空科研能力,必须要有专门的基础技术研 究机构,这是保证航空产品持续更新换代的可靠基础。只有拥有充足的 技术储备,把基础打扎实,航空工业才能加快产品的研制的步伐。因此, 为了提升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 研究院,把航空工业的基础研究统一起来,由国家扶持、集中规划,建成 类似美国NASA、法国ONERA、德国DLR之类的航空科研机构。这个国 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具有以下特征。1.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国家级的、非

33、盈利的科研事业单位,在 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航空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并无偿转让研究成果。2.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任务是: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航空科 学技术研究,承担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演示验证等科研任务,为 发展新型飞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代表国家对新研制的航空产品进行鉴 定与评估。3.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按飞机、发动机、机上系统与设备发展的 “技术流”配置,突出总体研究,突出综合性。其技术专业应当涵盖航空预先研究的主要专业和内容。4.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当拥有成套的超声速、跨声速和低速风 洞,发动机高空试车台和成套地面试验设备,大型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 试验室,飞行试验试飞手

34、段和全景飞行模拟机,飞行控制系统试验室,航 空电子系统试验室,大型火箭撬滑轨试验场,大型水洞,巨型计算机等国 际一流试验设施。5.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逐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6. 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其投资强度 应当在总体上能保障航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级航空研究人 员享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待遇。7. 鉴于航空、航天同属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特别是因为历史发展的渊 源原因,航空、航天很多技术是相通的,因此,在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 研究院的时候,要站在国家高度,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考虑航空航天的技 术资源,优化配置,不搞重复

35、建设。(三)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航空工业长远体 制。军民结合是长远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准 备。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军品陡降,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全行业需要 大干民品,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军品任务增加,要干的活很 多。有的企业似乎对军民结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这是很危险的。应该 看到,因为我国现行体制的制约,航空工业摊子大、人员多的矛盾不是 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只靠下岗分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随 着形势的变化,军品任务也会有波动,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就会措手不 及,这是历史的经验。因此,一定要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 坚持寓军于

36、民,不仅在军品任务少的时候要搞军民结合,在军品任务饱 满的时候也不忘搞军民结合,使军民结合在发展规划上占应有的位置。 民用飞机是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重点产品,应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航空 工业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业。民用飞机包括航空 零备件、三来加工,是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主业。我国航空工业在军用 飞机研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民用飞机发展一直没有走出路子。在 历史上我国以前多次进行民用客机的尝试。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党 和政府的支持下,航空工业多次跃跃欲试,要研制喷气客机,但是,不管 是自行研制的,还是国际合作的,都无果而终,不是中途停止,就是生产 一两架就下马了。现在我国的民用

37、客机研制远不如美国、法国、英国 以及俄罗斯,甚至有的方面与日本、印度等国家比较,也存有一些差距。近几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民用飞机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国家 决定研制大飞机。这是百年难逢的好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 主动做好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把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主业尽 快发展上去。航空产品很多是军用与民用技术通用的产物,利用航空技 术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将航空发动机改装为 工业燃气轮机,在油田发电、供热、注水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要 利用航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非航空产品,继续努力开发生产燃机发电、 风力发电设备等,从技术基础上做出特色。机载设备厂和专

38、业化厂的技 术本身就是航空与非航空产品两用技术,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 构,发展前景很大,应重点扶持发展。同时,航空工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在内部建立国有独资为主的军用飞机 制造企业和以产权多元化为特征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要运用新的体制 和新的机制,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化等新的运营模式,实现资本结构 多元化,学会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以实现体制和机制的转换,非航空产 品的发展还要按其所属行业的规律进行,使之融入行业、融入地方、融 入国际,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使航空工业既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又立足于市场经济,依靠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扶持,建立产业发展的基 本组织和体制框架,为全面改造我国航空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