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4699230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 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 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 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 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 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 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2、。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sa

3、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 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4、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consanguinity,patriarchy concept,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 kinsh

5、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 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

6、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 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 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 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一) 、英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差异汉语亲属称谓复杂,英语简单。“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

7、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1(P139)汉语 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 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子和外公、外甥、外等;区分父系母系,如 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 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grandparent (爷爷,外 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 (伯父,叔父, 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非常笼统,没有指明具体关系。所以像

8、 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 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 称谓,有时连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二)、英汉亲属称谓关系表达清楚性差异汉语亲属称谓所表达的关系清楚明了,英语笼统。“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 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P34)中国人重亲属称谓,辈份性别指代清楚,本家成 员与外姓亲戚从称谓上一目了然。然而,英美人并无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别,仅是本家成员与外 姓

9、亲戚在称谓上常混为一谈(如grandfather,uncle,brother-in-law等词语),有时甚至连 男女也不分,如cousin 一词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最为简约的是uncle与 aunt,前者将中国人的伯,叔,舅父,姑父,姨丈等所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一概统称,后者将伯 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士一词蔽之。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方文化 中对纲常伦理的定义和概念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的出入,或者确切点说,是没有像中国传统 文化中那样有一套严格繁琐的纲常伦理。(三)、英汉亲属称谓中敬称和谦称的使用差异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

10、差异,应当是敬称与谦 称的使用。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 不过分自谦。而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愚、在下、鄙人、 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不仅有自谦而且还代为亲属谦。如:小 儿、犬子、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3(P48)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 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 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而西方人则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 另一方

11、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所以 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 写.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 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其的绝对权力。(四)、英汉亲属称谓中对长辈称呼的差异汉亲属称谓中不可对长辈直呼其名,英语可以。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中则辈分淡化, 血亲传统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中国文化讲究 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传统文化对汉语的称谓起着决定 的

12、作用,因此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有明显的尊卑、长幼、亲疏之分。可以说,汉语称谓反映着 人伦规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外有别。在社会和家庭中,语言称 谓必须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汉语中不仅父母的是绝对避讳的,对于长辈或地位高者 要用尊称,即使是同辈,也有固定的称谓,不可直呼其名。“耶稣主,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 可以与他们为敌。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中没有尊卑之别,同辈之间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直呼其 名,以表示亲切友好。4 (P86)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一)、家庭类型“

13、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关系下的 家庭,其构成和社会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在语言中也能找到反映。”5(P249) 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组织的单元是家庭或家族,因此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在家族 部,宗族的亲疏关系是严格按等级区分的,外亲戚,嫡庶区别得很清楚。为了维护和适应这 种层次森严、外有别的封建家族体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相关的很多称谓就出现了,而且分得特 别仔细。“在英美等国,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妇和他们未 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长大后马上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自立门户.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

14、关 系非常简单.他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那么重。由于这些亲属不住在一起,没有必要,也不 需分得那么清楚。”6(P66)这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称呼语,称谓语相对贫乏。在这种家庭 中,人际关系非常随便、开放,以个人主义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非常明显。中国传统的宗法血亲关系和伦理道德影响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严密的家族关系。 英语民族的家族关系远不及中华民族的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二) 、血缘关系汉民族深受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同族部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 系。汉民族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有血缘关系又有经济联系的由大家庭组成的庞大 的宗族性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族,而

15、不是个人,个人要受家族权利的支配。与之 相比较,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 洲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英美国家的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 上,其重视商业。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其经常移民和殖民,这样,造成他们组织管理上摆脱了 家族血缘的束缚,更重视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三) 、宗法观念“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这种繁复的称 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稳 固。”7(P95)中国改革开放后虽然封建宗法关系不复存在,但亲属、亲戚关系在社

16、会关系 网中仍然居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应追溯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炎黄子既重家庭伦理,又讲社交礼仪。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使中国人认为治国平天 下之本在于齐家。故古往今来,三纲五常影响至深,家庭伦理至关重要:一家之,长者为尊,老 者为上,长幼尊卑,泾渭分明;亲朋友好,男女有别,远近亲疏,不错规矩.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 文化的影响,崇尚个人价值,强调表现自我,讲天堂,说地狱,而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 家庭观念也较之中国淡薄,亲属称谓之简略概括,不求精确。8(P207)(四) 、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和优劣判断的尺度,他决定人们的价

17、值 取向,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通常以压抑的形式表现,也就是说, 对自身价值的评论常常是低值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压抑的自我价值出发。在称谓 语中,尤其是敬语,谦语特别多。与汉民族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提倡自我 表现和自我肯定,注重个人权益,争取平等的自由竞争思想意识比较强。这种注重个性,肯 定个人的价值观念使西方人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独立精神。这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形 成鲜明对比。(五) 、礼貌原则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要求人们称呼他人时,不能随意直呼其名,须按等级、身份选择相应的 称呼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

18、情的融洽、 和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于是汉文化中出现了亲 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这一现象体现在言语交际中,就是亲属称谓常用于社交场合,以传递社交 指示的不同语义信息。如大伯、叔叔、老兄、贤弟、大嫂、小妹等词语常常用来称呼没有亲 属关系的对方,目的是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无论是对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 路人,人们均按年龄、性别称呼对方为大爷、大娘、大叔、大哥、大姐等;小朋友称军人为 解放军叔叔;长辈对相识的或不相识的晚辈称“闺女”等。这些用于社交场合的词语与其用 于亲属称谓本身在语义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表示的是一种亲属血缘关系,而前者表示的 是人们之间

19、“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的一种良好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它必将 随着交际的场合,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际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英美人宗族观念淡薄,不仅不会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连家族以的人都很少 用。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 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 Miss Jones等)。这 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互相这样称呼, 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不例外。用英语称呼时,不论

20、男女、 年龄、社会地位等,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汉文化中用于社交场合的亲属称谓不可用于英语 中,否则会引起人际关系混乱,导致交际失败。(六)、等级观念传统的中国家庭构成形式是大家庭(三世、乃至四世同堂),家庭关系的中心是父子。家庭要 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大小、辈份高低是极为重要而严谨的区分依据。因 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许丝毫的含混和马虎。同辈分要区 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呼下辈 的名,也可以连同姓一起称呼;下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相应的称谓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 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区分

21、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笼统概括。如 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为“uncle”,女性一概称为 “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在同辈之间,英美人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 相称呼。就是下辈对长辈,也往往直呼其名,包括儿媳(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不过美国人对 自己父母和祖父母还是以Dad、Mom、Grandpa、Grandma相称。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冲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 而形成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的心理定势或

22、偏见,都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同样不 同的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应该了解自己,也要学会文化适应, 寻找交际的共同习俗。对文化差异表现宽容,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三、翻译技巧(一)、英汉亲属称谓词的词义不对等称谓语用意义的翻译绝非按词直译、一一对应那么简单,因为同一种称谓在不同语境中可能 蕴含着不同的语用意义,传达这些不同语用意义的译文当然也就不一样。例如表达亲属称谓 时,汉语往往习惯用“排行称谓”,而英语习惯用“称谓”。此时,双语在转换时用译语中对 应的称谓语替代原语的表达,以使译文读起来自然、易懂,没有翻译腔。“例1邢夫人笑道:你大妹子现在在你二婶子家,只和你二婶

23、子说就是了.(雪芹红 楼梦)Lady Hsing smiled : His-feng is part of your Aunt Wangs establishment, so youll have to ask her permission.大妹子、二婶子根据上下文的语义直接译成其所指的王熙凤,王夫人,即 His-feng,Aunt Wang,译文简洁明了 ”9(P96)“例 2 She had been silent ,a little dazed since she came back to consciousness and found Ellen gone , Scarlett at

24、termagant , the world changed and unceasing labor the order of the new day.(Marg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当初她从昏迷状态里恢复过意识来,突然惊觉母亲是没有了 ,大姐变成泼妇了,世界全然改变 了,一天到晚只有无穷无尽的工作了,她就一直不声不响迷迷糊糊的过到现在。(傅东华译飘)Carren在想到母亲和姐姐的时候用的都是名字,但汉译时,应该根据汉民族的习惯,用其相应称谓词,使中国读者易于接受。”10(P117)因此,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交际情景和原文的文化背景,按原

25、语文化的推理 习惯来理解原文中称谓语在此情此景中的真正所指。(二) 、对关键词进行解释为使译文更好地传达思想,反映人物关系,有时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需要进行解释意义。“例1 她从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萧红王阿姨之死)She had lived for a while with some impoverished paternal relatives, and then had been bundled off to some maternal relatives whowere, if anything, evenworse off.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

26、dbalt)汉语中姑姨亲属关系分明,可英语中对应的“ aunt ”包含姑姨在的诸多女性长辈亲属。Howard Golbalt 采取释义法分别用 paternal relatives 和 maternal relatives 解决了 这 一难题,从而把原文的信息传达给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语读者。”11(P70)在英语亲属称谓汉译的过程中同样容易引起歧义,指代不明,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该对 关键的亲属称谓加以解释。亲属称谓的翻译要结合语境,判断其语用含义,然后根据译语的称谓习俗,在译语中选用一 个恰当的称谓,使原文称谓和译文称谓表达的感情色彩相当,语气相符,语用上等值。(三) 、亲属称谓词的非

27、亲属称谓用法解释亲属称谓的社会化是汉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非亲属成员冠以亲属称谓,使人们缩短 了感情距离,变得容易交流它还能表达说话人尊敬、亲昵、谦虚、愤怒、鄙夷、傲慢、悲痛 等感情色彩。“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对不起您,总理精神传万代,子子举红旗。”这首天 安门诗抄就是通过亲属的称谓的社会化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强烈怀念,在崇敬之中饱 含悲痛之情,如果不用这两个亲属称谓,这种情感就会大打折扣。而这种称谓现象在英语里找 不到它的影子,英语往往是通过上下文、词汇手段和句法层面来表达这些情感的。如表达傲 慢骄横时,汉语可采用“老子”称谓,而英语可能用“he said arrogantly”。

28、所以“大叔、 阿姨、五婶、三哥、老妹就在英语找不到在情感意义上的对等词,这常常使我们在翻译中 出现困惑,因此翻译此类亲属称谓时往往要根据语篇意义改换其原来的指称。“例1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快要发狂,便忍不住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 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一一我们还是回去吧。(鲁迅药)Under the circumstances, fearing she was so heart - broken that she should get crazy,Mrs Hua couldnt refrain from getting to her feet, walked across the

29、trail and whispered to her,Dont be so sad,madame.Lets go back.12(P144) 在这里,把“华大妈”翻译成“ Mrs Hua”,“老奶奶”翻译成“madame”表明了华大妈的身份,同时也表达出华大妈对长辈的尊敬。而英美人宗族观念比较淡薄,一般对家族以外的人不会用亲属称谓去称呼,甚至连家 族以的人都很少用,他们一般直呼其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语境在汉译过程中进行恰 当的变化。四、结束语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容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涵。英汉称谓系统 反差强烈,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文化。汉语称谓系统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

30、目繁多、语义明 晰,而英语称谓系统则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对中西称谓语异同的深 入认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要在这 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之间进行翻译转换,译者需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 异,在实践中选用合适的称谓语翻译方法。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 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参考文献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2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人民,2002。3方小勇.由称谓看英汉文化差异J,高专学报,2003.第16卷。4转引自庶泉.论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及教学对策J,大学学报,2004.第14卷。5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1983。6王玉环.文化差异与亲属称谓翻译J,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第20卷。7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外国语学报,2001,第2卷。8国方珠.翻译多元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9转引自时波.汉英亲属称谓的对比及其翻译策略J,铜凌学院学报,2005,第2期。10黄碧蓉.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及其互译J,师大学学报,2004,第8卷。11黄碧蓉.文化观照下英汉亲属称谓语J,河海大学学报,2005,第7卷。12周红民.称谓文化翻译J,株洲大学工学院学报,2002,第16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