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4698689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蒙古族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与保护摘要:通过介绍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特点与现状,分析得出长调民歌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 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蒙古族长调民歌传唱人数的不断减少、部分地区蒙古族原始文化逐渐消失、环 境恶化使蒙古族原始生活环境改变等。并提出了强化文物意识;设立机构、建立保护体系;加速立 法、依法保护;确定载体、忠实保存;建立档案、保护现有材料等解决方法。以使蒙古族长调民歌 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继续传承下去。关键词:蒙古长调;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资源;保护民间音乐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并广泛 传播于民间。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 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

2、乐,统称民间音乐。民 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 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 的主要不同在于笔头创作与口头创作的不同创 作方式,如蒙古族长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 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口头创作艺术,与专业音乐的 笔头创作有着很大不同。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民间音乐充分展现了 人民精神面貌最积极、最光彩的方面。经过千百 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民间音 乐的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完美。成为人类文化 生活的众多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具有不朽 的艺术生命力。我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民间音乐有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侗族琵琶歌、 兴国山歌、川江号子等。其

3、中,蒙古族地区的代 表遗产有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古族 马头琴音乐等。目前,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 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 和保护。草原既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 蒙古草原文化的摇篮。由于草原地区的特殊文化 环境,这里的遗产资源更加需要给予特殊的保 护。而长调民歌恰恰就是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完 美艺术体裁。在蒙古人的观念里,长调民歌就是 音乐化的草原。可以说,长调民歌是了解草原文 化本质的金钥匙,如果脱离了长调民歌,等于脱 离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主体,无法理解和把握草 原文化的本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况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 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

4、形式,它以草原人特 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 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 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 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 歌”或“草原牧歌”等。长歌,相对短歌而言,除 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 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 千年的历史。蒙古族歌王哈扎布对于蒙古人来说,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一种歌 曲体裁,更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调民 歌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蒙古族地区人民 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历 史典故、传说故事、道德信条、哲理格

5、言、风俗 礼仪等,几乎无所不包。毫不夸张地说,长调民 歌是蒙古人草原生活的教科书,在传承草原文明,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和谐方面,至今仍 在发挥着重要作用。1、蒙古族长调的形成历史与特点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有 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 又长于抒情是长调民歌的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 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 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 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 歌。歌词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演唱者根据生 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 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 骆驼、牛羊、蓝天、白云、

6、江河湖泊等。长调 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 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 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 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 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 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族长调牧歌的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 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 美学家则把它称赞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 的统一”的艺术创作。代差邮膈啊 菠纽级23(55 56 |ii 金i| 6 勺花村夕出仕祝) 却宫眦松拽哺色;敬血才十明虹质 疫公I丝 6! 25

7、56 Ij_i 套J 6 一gw” V Hr沛成可幼部温,啊帆车兄0年才十 5 唱牝长调乐谱“歌词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地广人稀,加之游牧 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 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 是在这种淳朴的爱的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 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 与内涵。这使得长调民歌处处展现着蒙古族人民 的质朴与智慧。“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 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 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 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的灵魂都跟随

8、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 来”这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在拜访了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后写下的对蒙古族长调民歌 的感受。2、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非遗申请2005年11月25日,由中国、蒙古国联合 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巴黎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评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作为 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巨大艺 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国际社会所普 遍公认。“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 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申报的项目。这次的成功申报,标志着我国加强

9、了同别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合作。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管理与保护1.存在的问题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 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所 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的身上。不同的艺术 家掌握着不同的歌曲与唱法,可以说长调艺术家 的技艺都是独有的。可随着一些著名长调演唱艺 人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 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的保 护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马背民族”走下马背、走入城市,长调诞生的原 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有草原生活经历的人少 了,传唱地道的长调的人也就变少了,长调失去 了往日的生命力。随着大量汉民移居蒙古地区,

10、原来蒙古地区 以牧为主的单一经济形态逐步多样化。经济形态 及生产方式的相同愈加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游 牧于农耕文化以及蒙汉两族文化交流的结果最 先最明显地体现在民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变异中。 由于蒙汉人民的杂居和相互往来,蒙古人的一些 民族习俗直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的蒙 古人的习俗几乎全部汉化,甚至丢弃了自己的语 言。所以说文化的融合是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 蒙古族地区的发展,也是一些蒙古族特有文化逐 渐消失的原因。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也毫无意外 的受此影响。同样,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对长调民歌的传承 产生了负面影响。草场退化、草原沙化、人类生 产活动对草原的开发与破坏等,使游牧民族原有 的良好生

11、活环境不复存在。牧民们的生存环境遭 到破坏,长调民歌失去了诞生的自然环境,导致 蒙古族长调民歌面临着消亡的威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艺术形式纷纷传入内蒙古草原,使得千百年来 纯净而安逸的草原喧闹起来,年轻的一代对外面 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开始接受、学习 外面的新鲜事物,学唱长调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没有了年轻人的继承、发展,长调失去了往日的 生命活力。2、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强化文物意识: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蒙 古族长调民歌是需要加以保护的文化 遗产,是珍贵的文物。长调还没有得到 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所以我们要强 化长调民歌的文物地位,使人民意识到

12、保护长调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长调民歌 的真正拥有者是广大牧民,民间自觉保 护的意识提高了,对长调的保护将更加 有利。同时,由于文物的重要价值就在 于所含文化的原本性,保存和保护文物 的意义和目的是在于为了让后人了解 自己的历史、文化。所以对于蒙古族长 调,我们既要像保护有型文物那样保住 其历史形态。即保留蒙古族长调民歌的 原汁原味。妥善保存之后才能再谈利用 与发展。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听到、看 到的都只是劣质的复制品,不会再是纯 正的、富有灵魂的蒙古族长调了。“要 让长调艺术这一存在了千百年的民族 文化继续传承,就要恰当地处理好保护 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化衔接的问题。不能把长调保

13、护到博 物馆去,要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在 现实社会中发挥功能,长调才能永不停 息地传唱下去。” 设立机构、建立保护体系:我们应尽快 建立蒙古族长调保护工作机构,可以设 立专门的长调院校,鼓励学习长调,加 紧培养理论研究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 进行研究和保护,改变长调口头传承的 历史,使长调获得新的生命力。只有建 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才能以科学、有 效、系统的方法保护好长调民歌这一宝 贵遗产。 加速立法、依法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 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许多国家都取得 了非常好的成效。这一方面法国一直走 在世界的前头,早在1840年就颁布了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 的法案历史性建筑法案。我们

14、的邻 国日本与韩国也都很早就开始了文物 保护的立法及执法。各国成功的经验都 在告诉我们,只有制定完善的保护法, 使各级政府与人民共同参与到科学的 保护行动中,由政府和民间双管齐下,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才会真正 落到实处。目前,长调的保护迫在眉睫, 唯有立法、施法才是管理、保护蒙古族 长调的长久之计、必行之举。 确定载体,重视保存:蒙古族长调属于 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不同于有形的文 化遗产可以以武力的、独立的、可触可 感的形式长久保存。由于自身具备的具 象性,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有形文化遗 产的存在。而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是依附于 人类行为的、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

15、,所 以对他的管理与保护更多地应该考虑 到其载体一一人的因素。对于那些技艺 超群的艺术家,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其 必要的补助,同时还应赋予他们以相当 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在文化遗产 的传承工作上做出更多贡献。随着塔巴 海、特木丁、昭纳斯图、哈扎布等一代 长调大师们的先后谢世,许多传统长调 歌曲及特殊唱法都面临失传。由政府确 定和保护传承者的工作也就显得愈加 迫切愈加需要。现在的长调传承人可以 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哈扎布为代表的老 一代长调艺人,他们大部分年事已高, 其中有的已经去世。第二类是现在5 0 岁左右,仍生活在牧区的民间艺人,这 部分人是传承人的主体,是原生文化的 主导力量。他们在草原

16、出生成长,接触 原生态文化形态。第三类包括现在艺术 类高校、艺术研究所等院校培育的新一 代具有现代保护观念与意识的长调人 才。确定了长调的载体,才能更好的制 定策略,保护长调。 建立档案、保护现有材料:蒙古族长调 民歌大师哈扎布是唯一掌握所有长调 技术的歌手,是草原传统声乐流派的杰 出代表。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蒙古 族长调歌曲的演唱方法,创立了独具特 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被乌兰夫称 赞为“人民的歌唱家”。然而,就是这样 一位蒙古族长调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 物,在没有留下一张完整唱片的情况 下,于2005年10月27日病逝。而他 生前编写整理的有半人多高的380首 长调唱片,均在文革期间被销

17、毁。即便 是他所擅长的潮尔道(长调的一种)现 今也几近灭绝。足以见得保护现有资料 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2006年12月5日到7 日,中国、蒙古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在呼 和浩特市召开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 护协调指导委员会会议,宣布为期10 年的中国和蒙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 合保护行动启动。这标志着蒙古族长调 民歌这一艺术的传承迎来了一个春天。“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蒙古国两 国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国都留存 着这一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要想更好 的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结合 两国共有的遗产资源,建立完善的保护 系统。只有两国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 保护体系,才能使长调民歌得以真实、 完整

18、的保存下来。3. 蒙古族长调的可持续发展在长调歌曲的传承上,首先要保证歌曲 的“原貌”,也就是对已被指定为长调传承者、 长调持有者的演唱进行忠实的录音、保存, 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具有的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在长调的 传承过程中很容易走形、变样,反而会有悖 于保存文化、弘扬文化的初衷。换言之,要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发 展等关系只有忠实的保存才会使蒙古族长调 继续拥有生命活力、使其保留它原有的无穷 魅力。同时,我们不能只把目光聚集于长调歌 曲的保护上。通过对长调歌曲的开发,我们 可以推动草原地区经济、旅游、社会和环境 效益的发展。人们对长调歌曲的重视度提高

19、 了,人们对草原地区的关注也会提高。结论作为一项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 族长调民歌需要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及时采 取措施以促进长调民歌的传承,从而防止其走向 灭亡。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蒙古族长 调民歌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 来,长调民歌这一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 现形式,逐渐走出草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其 生存、发展、传承的环境也得到相应改善。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需要做的事还有很 多,长调民歌的保护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严 峻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须知道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不是 急于求成的事情,只有踏实认真地做好保护遗产 的每一步,长调才可能被完整的、真实的、系统 的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2 包-达尔汗,吴云陶丽.蒙古长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3 刘钟龄、额尔敦布和.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4 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5 祝汉宾,丁利冬.保护蒙古族长调让灵魂随歌声飞翔.北方新报,2006年12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