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4685019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技术--大豆制品生产工艺(PPT 34页)(2)(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大豆制品生产工艺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知识二:发展问题第二节 大豆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一:大豆的种子结构二 大豆化学结构大豆种子中大约含有38%的蛋白质,18%的脂肪,15%的碳水化合物,10%的水分,5%的纤维,4%的灰分.蛋白质 大豆中平均含有40的蛋白质,其中有8088是可溶的,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组成大豆蛋白的氨基酸有18种之多,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赖氨酸含量相对稍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略低。油脂 大豆油脂不含胆固醇而含大量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故不仅不会造成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沉积,而且还对血管壁上沉积的胆固醇具有溶解作用。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豆腥味: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

2、豆腥味:大豆中的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大豆中的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降解,形成氢过氧化物,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降解,形成氢过氧化物,它们极不稳定,裂解后形成异味化合物。加工它们极不稳定,裂解后形成异味化合物。加工过程中经常采用加热、调整过程中经常采用加热、调整pHpH、闪蒸、添加还闪蒸、添加还原剂和铁离子络和剂等方法脱除豆腥味。原剂和铁离子络和剂等方法脱除豆腥味。大豆中的维生素主要是VB1、VB2、烟酸、VE等,基本上不含VA、VD、VB12和VC。大豆含钾量高,可以缓冲肉类、鱼、蛋、家禽等酸性食品的不良作用,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大豆中约含25的碳水化合物,其特

3、点是几乎不含淀粉。大豆中含有的能抑制机体对大豆营大豆中含有的能抑制机体对大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以及影响机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以及影响机体健康和动物体生产性能的物质。体健康和动物体生产性能的物质。热稳定的热不稳定的雌激素抗胰蛋白酶(TI)皂角苷血细胞凝集素(Hg)大豆抗原肌醇六磷酸致甲状腺肿素抗维生素因子蛋白质消化率下降蛋白质消化率下降降低表观代谢能降低表观代谢能内源性蛋白质消耗内源性蛋白质消耗降低养分消化率降低养分消化率降低维生素利用率降低维生素利用率降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率降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率l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一)蛋白质分类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溶解特性根据蛋白质的溶解

4、特性,大豆蛋白可分大豆蛋白可分 为二类为二类:清蛋白清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根据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分根据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分为二大类为二大类 贮存蛋白贮存蛋白 生物活性蛋白生物活性蛋白大豆蛋白的结构特点属于结合蛋白质,绝大部分属于糖蛋白1.大豆球蛋白分为 四个组分:2S,7S,11S,15S.2.大豆乳清蛋白3.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4.大豆蛋白的溶解特性大豆蛋白的溶解特性是发挥大豆蛋白机能的共同前提条件.大豆蛋白的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大豆蛋白中可溶性大豆蛋白所占的百分比.表达方式:氮溶解度指数 NSI%=水溶性氮量/样品中总氮100%蛋白质分散度指数 PDI%=水分散蛋白质/样品中总蛋白质10

5、0%5.影响大豆蛋白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pH 对大豆蛋白质的溶解度影响极大将大豆或低温脱脂大豆粉粉碎后,用足量的溶剂溶出可溶性物质,并将不溶物滤掉,定量测定溶出物中的氮含量,调整溶出液的pH 值,可观察pH 对大豆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以溶出液的pH 值为横坐标,氮的溶出率为纵坐标绘图.无机盐 一般情况下,无论何种盐,随盐浓度的升高,蛋白质溶解度下降,当盐浓度达到某一值时,溶解度达最低,继续增加盐浓度,溶解度又开始上升,并接近于对水的溶解度6.大豆蛋白质的变性大豆蛋白质的变性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引起大豆蛋白内部结构的改变,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性质.热变性在加热过程中,大豆蛋白

6、质要发生变性,变性后,主要表现在溶解度的降低和黏度的增加.变性温度是热变性的关键热变性程度除与加热温度和时间有关外,还与水极其它物质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冻结变性将大豆蛋白质的浸出液在-1-5 的条件下冻结,解冻后,同样可以发现蛋白质的冷冻变性现象.大豆蛋白质的冻结变性,能使蛋白质的凝胶韧性提高.化学因素与蛋白质变性有机溶剂变性酸碱变性无机盐变性7.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是指:蛋白质在加工中,如制取,配制,加工,烹调,储藏和销售过程中所表现的理化特性的总称.乳化性吸油性水合性.发泡性粘性凝胶性其他特性 组织形成性;结团性;调色性(二)脂类 大豆中脂类总含量为21.3%,包括 甘油脂

7、 磷脂类 固醇 糖脂 脂蛋白 (三)碳水化合物大豆中约含25%的碳水化合物,其特点为:几乎不含淀粉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除蔗糖外,都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分为 可溶性 不溶性(四)酶类大豆中已发现了30多种酶类,与加工有关的主要是:脂肪氧化酶,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很高,其氧化降解物中许多成分与大豆腥味有关.高频电子脱腥法是大豆深加工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五)大豆中的微量成分1.矿物质 总含量一般在4.0%4.5%,种类约十 几种.其中K含量最高,P含量次之.2.维生素3.植酸4.皂角苷5.有机酸6.异黄酮第三节 大豆制品生产技术一:豆乳粉生产技术1.生产原理2.工

8、艺流程二 大豆蛋白制品生产工艺包括:大豆粉,发泡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等.大豆蛋白生产工艺流程图1.大豆蛋白粉包括:全脂豆粉和脱脂豆粉全脂豆粉:用脱皮大豆粉粉碎而成,脂肪含量一般在18%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细度在20目以上.用途:主要作为食品的原料和添加剂脱脂豆粉:用脱脂大豆粉碎而成,脂肪含量一般底于1%,蛋白质含量高50%.用途:食用和深加工制浓缩蛋白2.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概念:用一定的工艺方法除去脱脂大豆中可溶性的糖,无机盐等成分,从而使蛋白质含量达到70%左 的大豆蛋白制品.生产方法:稀酸沉淀法,乙醇洗涤沉淀法,湿热水洗法生产原理:利用大豆蛋白质溶解度的特性.3.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概念:是一种含蛋白质高达90%的大豆蛋白制品.生产原理:利用pH对大豆蛋白溶解度的影响.生产方法:碱溶酸沉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4.其他蛋白生产工艺(1)大豆组织蛋白生产工艺(2)大豆发泡蛋白粉生产工艺来自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三.大豆功能性食品开发五.豆腐生产工艺生产原理主要原辅料生产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