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14674210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4单元 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1945年)一、阶段特征:这一阶段,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社会发展从蒸汽时代被推进到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成为社会最基本特征。列强扩张加剧, 世界被瓜分完毕, 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制度进入成熟、稳定、繁荣时期,现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开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模式(经济、政治)基本定型。1.经济方面:(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使资本主义生产

2、关系出现局部变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资本主义进入成熟期;(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美德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英法发展缓慢,被美德超过;俄日发展速度迅速,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4)对外扩张倾向加强。这时期殖民活动的特征是:一是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把殖民地经济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二是帝国主义将全球作为扩张目标,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 政治方面: (1)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交错。资本主义政治模

3、式基本稳定,民主政治更加健全。这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发展出现不平衡,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英法美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了以公民自由、政党政治、民主代议制为特征的政治模式;俄德日等通过自上而下改革道路建立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专制色彩浓厚,实行君主立宪制。(2)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 工人运动以有组织斗争、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 列宁主义诞生(3)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对抗局面形成,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被打破,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3. 思想方面:(1)自由主义思想日渐衰微,主张扩大国家职能、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思想凯恩斯主义出现;(2)无产阶级的

4、列宁主义诞生。4. 民族解放运动方面:(1)新型运动兴起,(不仅反对殖民霸权,也对内进行自我改革和革命,以实现独立)即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方向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领导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辛亥革命)。(2)十月革命后,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融会成一股新的历史潮流无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二.基本线索(一)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 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19C70年代20C初)原因:a、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b、资金: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C、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电的发现)进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市场:a

5、、德、美、日等国的统一开辟国内市场;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商品需求进一步增加。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及钢铁工业改造发展。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一些较落后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影响:A、生产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主要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现代经济模式;B、政治领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主政治得到发展。C、对外政策:为了占有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场,以扩大资本输出和

6、商品输出,于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步伐,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世界格局: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英国核心地位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E、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衣、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F、环境影响:石油等燃料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联系: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

7、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廉价纺织品横行天下,称霸世界,英国被誉

8、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世界。后来者居上,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遥远的过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的。这种大工业内部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渐进的冲击也足已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3)第一次工业革命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许多工业部门都植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9、但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过是刚刚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生产状态,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不可同日而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导致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2) 表现: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加剧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就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

10、经济同盟)形成方式和表现: 通过兼并或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经济: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起了积极作用,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政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后来者居上,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最为典型的是后起的美国、德国,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赶上和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新老资本足以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战争。(2)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方式不一、水平和特征不同,加上发展先后造成的殖民地占有多寡不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也在加剧。 (一种是英法美:通过革命,因而对旧体制改造比较彻底,民主制度较完善稳定;一类是俄德日:通过改革,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虽施行代议制(君主立宪制),但很不健全且较脆弱)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1

12、9世纪末20世纪初)(1) 表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以及政党政治、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议会民主制的政治模式出现,标志者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上已经成熟定型。与此同时,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20世纪初,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的世界范围的生产与交换的体系最终建立。与之同时,资本

13、主义政治体制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到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它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世界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补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市场(1)形成过程: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影响下,初具雏形18世纪中期

14、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形成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外在动力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3)形成途径(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人口的流动为移民国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加强了欧洲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资本输出(对外投资)作用 武力威逼(殖民扩张)(4)形成表现:欧美各国可从世界范围获得原料、初级产品或倾销商品、进行投资;经济危机的国际性(5)影响: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资本主义世

15、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他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局限性4.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

16、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私人占有。B、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泛滥导致泡沫繁荣;供需矛盾尖锐。C、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股价暴跌。特点:来势猛烈、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影响:A.加剧世界形势紧张由于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缓和经济危机带来严重的危害,结果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B.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严重分化。危机使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泛滥,各国为缓解危机,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做法,结

17、果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严重分化:美英法等国在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前提下通过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干预;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独裁政权),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强国家干预。(2)罗斯福新政(危机的克服)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创新调节)背景: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开始推行新政。目的:A、尽快摆脱困境, 实现经济复兴(直接);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但尽可能避免国有化的形式。 (即不破坏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内容(措施):核心:救济、复兴和改革。新政分两个阶段:1

18、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即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改革。 核心办法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影响:A、直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B、间接:一定参观度上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恢复了信心,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

19、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D、局限: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创新来源:借鉴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对国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无独有偶:早在20年代,苏俄就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法,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之后的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目标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可见,一切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罗斯福新政的启示:第一,强化今日监管力度,实行正确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第二,重视农业,强本固基。第三,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谐社会。第四,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五,扩大内需,启

20、动市场。第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3)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世界走向战争 原因:A、客观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德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B、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C、历史原因: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决定了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而缺乏民主。19191932年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很薄弱。可见,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建立: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

2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因为它对内建立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军备战; 对外扩张侵略) 影响:与日本法西斯一道到处发动侵略战争,挑起二战。(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1) 十月革命(1917.11)历史条件:A、经济: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B、政治:a、俄国1861年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b、直接原因:一战激化各种社会矛盾。C、主观条件:俄国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先进的指导思想过程:A.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工兵代表

22、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为革命指明了方向。C.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D.制定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E.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取得胜利。结果:A.建立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选举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B.颁布法令:巩固革命成果和平法令、土地法令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

23、相继建立,苏维埃政体初步确立。1918年通过第一部宪法,国名称苏俄;1922年建立苏联。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俄国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补充:工人运动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三大工人运动:从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共产党宣言: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明确的斗争使命。第一国际成立:工人运动从分散走向了联合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尝试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新

24、时代。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暴力夺权;城市中心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2) 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初)A.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的极度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B.目的: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保障战争的胜利;危机克服后想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D.评价: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背离了苏俄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规律,导致农民的严重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A

25、.原因:a、战争使经济破坏严重经济危机;b、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政治危机c、国家无力直接领导所有企业生产 ,为了正确向社会主义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根本原因B.内容:a、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工业:重要工矿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c、商业:产品交换发展到自由贸易;d、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C.特点: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法,一定程度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u 中国在19531956年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后,

26、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和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 都借鉴了新经济政策。D. 作用: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3. 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1) 背景: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任何成功的探索经验可供借鉴;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敌视和封锁之中;小农经济占优势,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不相适应;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2)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1936年)A、措施: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重点是重工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

27、济政策被逐渐取消。B、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3)内容:A、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B、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4)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滞后,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导致个人崇拜现象的盛行,政治生活僵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5)评价:积

28、极: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消极: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三)文学艺术1.主要文学流派:现实主义、

29、现代派美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背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进行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的黑暗使人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和苦闷情绪1.两次世界大战2.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成果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西班牙格尔尼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背景1.20世纪上半期,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使人们从理想主义中惊醒;2.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人们倍感紧张、苦闷,对社会现实日趋不满真实地表现生活;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评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主观地表达对世界的看

30、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真实(反传统、反理性)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电影艺术A.背景:科学技术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B.过程:a.电影产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十余部影片,标志着电影产生b.默片时代:20世纪初,格里菲斯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杰出代表: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c.电影艺术的成熟期: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视A.背景: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1926年,英国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C作用: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

31、的重要手段;娱乐(四)科学技术1.爱因斯坦:相对论(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突破2.普朗克:量子论:使人类的关注点由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补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生产(经济)模式:农业文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模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15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化的第一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西方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第二阶段: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3.第三阶段:经济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