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

上传人:pia****nwu 文档编号:146733590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词曲练习汇编(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7.诗中“星汉”指的是_ _。(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

2、以“观”字总领全篇。B“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C“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D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7.诗中“志”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

3、,都是写海上的景象。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8、全诗描绘了 景象,抒发了诗人 的伟大抱负。(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8诗人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 。(2分)7与“东临碣石”的“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C.把酒临风,其喜

4、洋洋者矣。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8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 的远大抱负。(2分) 7诗中“澹澹”的意思是 (2分)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岱宗”是指_ _。(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

5、替的景色。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7诗中“齐鲁”是指现在的 地区。(2分)8.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陡峭的形象。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7.这是首五言古诗,表现泰山 、 的特点。(2分) 8.下列对着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6、分)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的惊叹。 C.末句描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7、“历历”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

7、,令人伤感。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7“乡关”的意思是_ _。(2分)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借神话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想。B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远景。C颔联情寓景中,用明丽之景反衬凄清之情。D尾联中的“愁”字抒写出一种抑郁不得志的人生惆怅。8“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

8、像黄鹤楼这样的人文古建筑华夏大地上不止一处。请你再列举一座此类建筑,模仿示例加以表述。(2分)(示例)滕王阁:王勃为之作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7“乡关”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7.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

9、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7诗中“乡关”指的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7诗中“萋萋”的意思是 。(2分)8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2分)A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B 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

10、的感慨。C 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D 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7“历历”的含义是 ,“萋萋”的含义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送 友 人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7.“孤蓬”在诗中指 (2分)8.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

11、雅。 B“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C“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D此诗情景交融,画面生动,感情真挚。 7“班马”在诗中是指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B“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7.本诗中“游子”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是一项是( )(2分)A首联“青山”和“白水”描摹了送别的凄凉场面。B颔联用

12、“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怀。C颈联以“浮云”“落日”作比表明惜别心意。D尾联以“班马”萧萧长鸣体现诗人不忍离别。7.本诗中“自兹去”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交代离别地点,描绘了清冷凄凉的送别场面。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无定的前程的关切。C.颈联借“浮云”“落日”之景,抒发“游子”和“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D.尾联“班马”意为“分开的马”,强调“马既如此,人何以堪?”,体现离别的怅恨。7诗中“孤蓬”喻指 (2分)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B颈联借“游子意”、“

13、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D该诗表达了李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7、“孤蓬”喻指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首联“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B. 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C. 颈联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 D. 尾联以“班马”喻友人,情真意切。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

14、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文绫,系向牛头充炭直。7诗中“翩翩”一词的意思是 (2分)8.下列对有关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了年迈的卖炭翁劳动的艰辛。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极为矛盾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艰难悲惨的处境。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勾勒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嘴脸。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面对恶势力的怯懦、哀伤之情。7“手把文书口称敕”中“敕”的含义是_。(2分)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15、(2分)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7“翩翩两骑来是谁”“骑”应解释为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换一车

16、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7.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诗的题注为“苦宫市也”,可见一些意在反映当时宫市的痛苦。B 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C “把”“称”“叱”“牵”等词,表现了宫使如狼似虎

17、的蛮横。D “惜不得”三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愤、心酸和懦弱。、与“一车炭,千余斤”在数量是形成鲜明反差,从而体现诗作主题的诗句是“ ”。(2分)7 这首诗按照情节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依次是:卖炭翁 炭卖炭翁运炭卖炭翁 炭。(每格一字)(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衣正单”和“人饥”呼应了“身上衣裳口中食”。B从“晓驾炭车”到“日已高”写出运炭历时之久。C“翩翩”一词形容太监及其爪牙得意忘形的模样。D“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的心如刀割,意欲抗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18、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诗题中“酬”的含义是 ,“乐天”是指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B“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C“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抒发了诗人因朋友亡故的思念感伤之情。D“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抒发了诗人因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之情。7、诗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 (2分)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首联写了作者被贬滴的地点和时间,突出了经历坎坷。B.颁联引用两个典故借以表达物是人非而生出悲凉之情。C.颈联采用对偶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D.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对生活

19、更加乐观。7、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巴山楚水”指的是四川边远地区。 B标题中“乐天”是指诗人李白。C“翻似”的意思是“倒好像”。 D典故“烂柯人”表示对友人的怀念。8、你怎样理解广为传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2分) 7、诗题中“乐天”指的是_(2分)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无比心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B.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人事全非,心里无限悲痛怅惘之情。C.颈联用“沉舟、病树”为反衬,表现了诗人感慨年华已逝的悲伤。D.尾联中点明了酬赠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7作者刘禹锡是

20、 (朝代)文学家、哲学家。诗题中提到的“乐天”即 (人名)。(2分)8下列对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句是诗人诉说自己谪居荒僻之地,不受重用时间之长久,慨叹仕途的坎坷。B.“到乡翻似烂柯人”以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出世态变迁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对仕途沉浮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洞彻世事、达观而豁达的胸襟。D.整首诗的基调十分沉郁,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后的无限心酸,以及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

21、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7“万籁”在诗中指的是 。(2分)8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2分)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7诗中的“万籁”是指 (2分)8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22、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7.诗中的“万籁”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C.“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7.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交代了时间

23、和地点,突出了诗人出游之心切。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了花木长势茂盛。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7.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 ”“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7本诗中“万籁”指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地点和入寺所见。 B颔联细致描绘一幅竹花繁盛的画面。C颈联以鸟之乐

24、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用钟磬声再现寺庙的灵动生机。7、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画面。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7、“万籁”的意思是 (2分)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的美妙、幽静和清寂。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

25、宁静气氛。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千骑卷平冈”一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壮观。 B“亲射虎,看孙郎”理解时应倒置,即“看孙郎,亲射虎”。 C词的上片抒发作者的胸襟抱负,下片表达作者的爱国热情。 D“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词的题目。8“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可解释为 。(2分)7“天狼”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26、A. 作者围绕“狂”字,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以表现自己高超的射雕技术。B. 本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在密州为官时和百姓们的和谐关系。C. 词中,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心情。D. 本词词风豪放,抒发了作者愿献身国家、立功边疆的满腔豪情。7这首词的作者是 (2分)8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既表现了出猎的场景之壮观,也表现了出猎者对朝廷的挑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迫切心愿。 D.这首词通过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

27、写出猎,场面热烈,下片写请战,气概豪迈。7词中有一个字贯穿全篇,这个字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本首词的题目。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的是出猎的雄壮场面。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早日赶走冯唐的迫切心情。D本首词借出猎之行,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融叙事、抒情为一体。7词人以“_ _”借指自己。(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狂”字统摄全词,表现词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射天狼

28、”两处虚写都突出了词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7.“黄”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作者“狂”的行为,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狂”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了作者出猎的情景,词的下片写了作者请战的决心。 C词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词的下片作者自比魏尚。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感热烈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沉郁顿挫。7、“天狼”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以“狂”字统领全词,表现了词人举止、神态之狂。B“锦帽”等句描绘出猎时的雄壮场面,烘托词人的豪迈气概。C“酒

29、酣”等句刻画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消愁的愤懑委屈。D全词抒发词人渴望为国效力边疆、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词中“烟光”的意思是_ _。(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依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望远的心情。C、“强乐还无味”写出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D、“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

30、”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7.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 ”字展开。(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来源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C.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7、末句中“伊”字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2分)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是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

31、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C. 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D本词紧扣“青愁”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7.这首词巧妙地将 的落魄感受,同 的绵绵情思融为一体(2分)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伫倚危楼风细细”暗示抒情主人公甘愿立足险境,长久凭栏,体现其怀想之深。B.“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优美、诗意的黄昏春望图。C“衣带渐宽”二句,揭示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道破春愁难遣的真正原因。D这是一首表达词人伤春惜春情感的词作。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

32、肥红瘦。7.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答: 8.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7、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昨夜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夜雨大风急。 B、“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C、这首词通篇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构思巧妙。 D、全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字里行间流出作者的伤感情绪。诉衷情宋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7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7“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和 ,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B“关河貂裘”两句,语

34、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7“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8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

35、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7“关河”在词中是指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

36、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7“关河”的意思是_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7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年”两句,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尘暗”一句借用典故,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 C“胡未灭”三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

37、而不能再报效祖国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D“此生”三句抒尽作者内心爱国激情和壮志难伸的悲愤。7.“尘暗旧貂裘”一句用了 (人名)的典故。(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句以“万里”、“匹马”两词传递出当年词人奔赴前线的豪情。B.次句借典故表达了词人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苍凉心境。C.下片首句抒发了只因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抗金复国梦想的悲怆。D.末句以“天山”和“沧州”之远隔来形容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之远。7.词中加点的“胡”字一词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

38、从悲凉化为激昂。D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即悲愤又深沉的。7、“梦断”在词中的意思是_ _。(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写出作者当年的自信与执着。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典故,诉说自己受到重用,依然在前线战斗的情景。 C、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 D、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的爱国诗篇。7、“鬓先秋”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万里觅封侯”回忆诗人盛年时慷慨从军的情景。B“尘暗旧貂裘”借苏秦表达自己勇赴国难的决心。C“胡未灭

39、,鬓先秋,泪空流”流露诗人的不甘和不满。D.“心在”“身老”表达建功立业与终老家园的矛盾。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梦断”与“梦回吹角连营”中“梦回”的意思不相同。 B “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典故,描述自己不受重用的现状。 C “胡”,本为古代对对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D “梁州”、“关河”、“天山”、“沧州”等,均代指抗金前线。8 词中与“身老”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7、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 、 的心情。(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

40、的不满与失望。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7、“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7“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 ,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

41、目。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7.“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

42、全词形成鲜明对比。7. 辛弃疾, 代词人。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 。(2分)8. 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 之意,下片含有 之意。(2分)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 )(2分)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7、“

43、层楼”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7“麾下”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2分)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B 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

44、士气高昂的场面。C 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D 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7词中“沙场”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D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7、词中“五十弦”的意思是 。 (2分)8、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2分) A、这是一首写给挚友陈同甫,并与之共勉的作品。 B、“壮词”是指战前豪迈出征的“雄壮”与战场奋勇杀敌的“悲壮”。 C、“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

45、,威武的军队接受检阅的画面。D、“可怜白发生”一句包含着作者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7“点兵”的意思是 (2分)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 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7“麾“的意思是_。“麾下”在这首词中指_。(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46、分)A第一句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B“八百里”原是牛名,这里语意双关,亦兼指连营之广。C连营分炙、沙场点兵、英勇杀敌词里的英雄正是词人的化身。D全词首尾写梦境,中间写实,抒发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7、词中的“麾下”是指 (2分)8、以下理解不恰当是一项是( )(2分)A词的上片对梦境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战争生活的喜爱。B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与前面抒发的豪情壮志形成了强烈的落差。C本词与“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样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D本词与陆游的诉衷情一样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愤慨、无奈之情。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7

47、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分)8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7“斜”在曲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心难舍”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B“杨花雪”指像杨花一样

48、的雪。C“人去也”写女子目送爱人远去后的叹息。D这首小令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语意晓畅。7. “四块玉”是本曲的 名,“别情”是本曲的 。(2分)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一点相思几时绝?”强调了女子相思的缠绵,对爱情的执着。B“凭阑袖拂杨花雪。”表明女子急于拂去如杨花般的白雪,想远眺情人的身影。C“溪又斜人去也!”暗示尽管山重水复,路途艰难,但女子欲随情人而去之心决绝。D本曲表达了女子送别情人时,凭栏相送,依依难舍的深情。7“凭阑袖拂杨花雪”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分)8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49、悴。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断肠人”在这首小令中指的是 。(2分)8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7曲中“断肠人”的意思是 。(2分)8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起首三句九处景物,突出画面昏暗、阴冷、苍凉的背景。B“枯藤”两句写途中见闻,“古道”句为游子境况描述。C“夕阳”两句直抒游子心理感受:天涯漂泊、悲凉无助。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7、这首曲中“”一词明确呼应标题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