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6706796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青色崇拜摘要: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青色充满了崇敬之意,本文将从古人的遣词 造句、 文学作品、艺术绘画三个论证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并且分析其中的缘由,最后由古人的“青色崇拜”阐明古人的审美方法和审美观。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青色崇拜、观念、审美观1 中国的 传统色彩观1.1 色彩观的形成要说中国的传统色彩就不得不先说一说中国古代的色彩观, 也就是古代人对于色彩 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 一个符号那么简单, 古人对色彩赋予了 更多的哲学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促使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 其中又要数儒家和 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意义最为深远,儒家学说是

2、以“天道”观为出发点,提出“仁”这个核心思想 ,主张色彩以“礼”的规范 ,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儒学将自然中的五种颜 色视为“正色” 。即青、赤、黄、白、黑。除此之外 ,皆为邪色。孔子就曾有“恶紫之夺 朱”的议论。而道家学派则崇尚阴阳两色观, 老子里就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认为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纯真的大美。 道德经中也有 言:“知其白,守其黑” ,体现了道家学派最为朴素的宇宙观。 两大学派的互补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既五色观。2 青色崇拜2.1 遣词造句流露出的“青色崇拜”中国古代的五色观体现着古人对颜色的偏好和认识, 其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青 色(

3、蓝色) 的崇拜和偏爱。 例如在五色的排列中青色就常常被排于首位, 在说文解字中:“青 ,东方色也。 从生丹 。? 丹青之信言必然” 。青色在此与日升的东方 “同构”, 同样含有“生”之意。而且,古人认为丹、青二色为信然之色,既标准之色,足可以看出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已经到了价值的高度。此外,古人的青色崇拜还体现很多的方面: 例如中国的词语中很多都带有 “青” 字, 或者是和“青”字有关,比如: “青史”、“万古长青” 、“垂青”、“青睐”、“青春”、“青 年”、“青天”等等, “青史”可以看出古人“以青喻史” ;“青睐”、“垂青”可以看出古 人“以青示爱” ;“青春”、“青年”可以看出古人 “以青

4、喻生” ;“青天”可以看出古人 “以 青喻本”、“以青喻法” 。由此可见,青色在古人看来象征着美好、公正、生机,是心中 的理想之色亦或是终极之色。在造字方面, “青”也经常以偏旁部首出现,例如:如“情、精、清、静、靓、倩、 睛”等字 ,皆以“青”结字。其中“情” 、“清”、“静”、“精”字在中国古代均有重要 的额哲学含义。我在此仅举“静”字来说, ,说文解 字中:“静,从青争声。审也” 。 徐锴注:“丹青名审”;王筠句读: “采色祥审得其宜谓之静。 ”具体说“静”是从“青” 颜色的体验而来,也就是“静”是“青”颜色的体验,我们看到青颜色,心中就会自然 而然产生安静之感。青色在此被誉为是“自明之

5、色”、“澄明之色” 。此外很多的从“青”的字都包含了极广的哲学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崇尚青色, “靓”、“倩”等字可以看出古人以青为美,在心理上崇尚青色,眼睛的“睛”则可以看 出古人认为青色是眼睛的优选之色,在生理上也崇尚青色。2.2 文学作品中的“青色崇拜”在文学方面,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描写颜色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 而其中尤以描 写青色的为最多,仅举“青青子衿” 、“青青杨柳”等叠词的描写现象就不胜枚举,然而 除了描写青色, 我们却很难找到有 “红红”、“黄黄”、“赤赤”、“黑黑” 之类的叠词现象。 除此之外,以绿、蓝、碧、苍、翠、葱等字出现的色彩描写,都是“冷色

6、系列之色” 。 与青色同为“冷性” ,而青色又可视为冷色系列中的典型冷色,是各种冷色系列之色中 的“代表”。故亦可看作是“青色描写” 。同样,它们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出现也较为普 遍和频繁。2.3 艺术绘画中的“青色崇拜”在绘画和美术工艺方面, 中国古人对青色的钟爱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山水 画最早为“青绿山水”画,强调直取大自然之青色色调,即便到了唐代, “青绿山水” 画变为 “水墨山水” 画,青色变为墨色, 但是在古人的眼里, 墨色任然属于青色的范畴, 从“青丝”、“青发”等词语就可以看出。后来“水墨山水”画成为中国古代主流艺术, 中国古人爱山水、爱自然就意味着爱青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7、,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 中国的青花瓷和蓝印花布备受国内外追捧,这都是清一色的“青色艺术” ,它的广为流 行, 经久不衰正是中国古人钟爱青色的又一佐证, 至今为止, 也没有其他颜色的瓷器和 印花布在影响力和受喜爱程度上超过它们。此外,中国民间的着装一直以“青衣蓝裳” 为主流。这些事实无不说明了中国古代对青色的崇拜之情。3 青色崇拜的缘由3.1 客观上的理由中国古代的青色崇拜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值得 我们为之好好地思考一番。 首先从客观的现实角度来分析, 有光才有色, 颜色实质是物 体反射特定所见光后呈现在我们眼睛里的效果。因此,青色就是物体反射了青色的光, 根据

8、光学的原理, 青色实质是靛蓝, 但是光学里面的青色并不是青色的文化解释, 在文 化解释里面, 青色的范围还要更广, 并不局限于一种颜色, 而是包含了绿、 蓝、翠、葱、 郁、苍等一系列的颜色, 可以这么说, 文化上青色的解释是一个色系, 包含了多种颜色, 但是都是偏蓝绿的冷色。这一系列的颜色给人的感受冷静、柔和、安详、深沉,吻合古 人的理性精神,也可以说古人对青色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一种理性精神的崇拜。此外,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揭示,青色光波因其穿透空气时所形成的折射角度大, 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 可产生透明的气氛, 因而可谓 “柔和之色”、“透明之色” 、 “宜眼宜心之色” ,是“最优环境色”

9、或最适合于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底色” 。又因为 青色 (光波 )在人的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最浅,对人类眼睛视神经无压迫感,是最适合 于人眼久视的色彩,也是人类心目中最基本的“亲和之色” 。3.2 主观上的理由接着从文化角度来看, 青色是大自然之色, 既是非人为之色,象征着天地自然, 道 法自然,而“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文化根底。道家崇尚“清” 、“静”、“冷 ”、“母”、 “阴”刚好和青色的品性相吻合,这也是道家崇尚“青色”的原因,而且道家认为万事 要到达“自然”才是到了最高境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历来被认为是艺术作 品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看出青花瓷和蓝印花布之所以能以单色到达很高的

10、艺术境界, 是因为其揭示了青色和自然的统一关系。4 从“青色崇拜”谈古人审美4.1 审美方法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的著名典故“山中观花”里说:汝来观花时,此花颜色与汝心一时明白起来” 。这个哲学典故说明现实中色彩的美是确实存在的,也可以说, 美的色彩可以引导人认识美的事物。 色彩是人类的视觉思维和视觉性能, 而二十世纪美 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等人认为是视觉是有理性的特殊思维, 在他看来, 人们看 到一个形象, 无论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形象, 人的思维就会开始活动。 这也佐证了古 人通过色彩审美的方法, 当人看到一个美的色彩时候, 思维就会开始活动, 审美的过程 也就从此开始了。 这就是从

11、“青色崇拜” 探寻而知的古人审美方法, 它是一种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探寻美的审美方法。4.2 审美观从现代光学思想来说, 古代人崇拜青色意味着崇拜一切色彩, 崇拜现实。 青色光波 和其他光波在自然界里面是混在一起的, 不可单独分离出来的, 也就是说, 只要有可见 光,里面必定有青色光波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的“青色崇拜”实际上是对一 切光色的崇拜或者是对万物的博爱。 因为万物皆有颜色, 颜色和物体是密不可分的, 见 到某物就意味着见到某种颜色, 反之亦然。 因此, 可以说古人崇拜青色是一种以崇尚色 彩为前提的对万物的崇拜, 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审美方法。 尽管从哲学上来讲, 色彩并不 等于

12、美,但从人的基本体验和意识上来讲,人对色彩的喜爱表面了一种爱美之心。朱光潜先生曾讲到美和审美意识的说过: 同样是一棵树, 在木商、 植物学家和画家 眼里是不一样的,木商看到的树木的价值几何,植物学家看到树木的纲目、科属等等, 而画家则只管审美, 在他眼里这就是苍翠劲拔的古树, 他只是聚精会神的关注树的形态、 颜色。我们的古人似乎都如这个画家一般, 他们注重审美, 注重关注最质朴、最直接的 美,在他们眼里,一棵青松就是美的,美在它劲拔的形态、苍翠的颜色,这就是他们的 审美观,只是注重美的本身,注重最质朴、最简单的美。5 小结中国的古代文化历来都是文史哲不分家的, 在“青色崇拜” 这一点上同样也是

13、文史 哲不分家的, 我们可以找到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赞扬青色; 同时“名垂青史” 、“留取丹 心照汗青”等字眼诗句也说明中国古代历史观中也体现着“青色崇拜” ;同时以道家思 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出对青色的崇拜,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青色崇拜贯 穿着整个华夏文明, 中国人崇拜青色, 实际上是崇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崇拜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淡薄、冷静、热爱自然的优秀品质。参考资料1、 王丽梅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J】 文艺研究, 2007(1)2、黄国松 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 1(2)3、黄保源 中国传统色彩观辨析【J】 苏州大学学报,2005(5)4、 孔阳 古代中西方色彩观比较【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 :981005、余胜利 中国色彩观论析【 J】艺术教育, 2007(9)1356、 王文娟 论道家色彩观【 J】 美术观察, 2006(6): 971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