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46674208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2013年高考理试卷留下的三点思考 浙江省天台中学 褚人统 邮编317200今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卷颇受争议,笔者仔细聆听中学教研论坛QQ群(号码199489920)里老师的争论,结合自己的对试题研究的经验,认为今年的浙江理科试卷对命题组、我们在教学、试卷命题时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6月7日下午、数学高考结束后,天台中学三个成绩较好的理科班级(即所谓实验班级、创新班级)的考生回到教室,从面容来看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情绪;一类是三年来一直在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他们笑容灿烂,说今年数学还好(考),从脸上挂的笑容来看,一定是考的比较理想的;另一类是没有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他们眉头紧闭,说今年数学比

2、去年难多了,这一大部分学生看来显然是考得不理想的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和班主任经验,一份高考试卷成功与否,可以从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的一出考场的即时情绪就能判断出大概来创新班级学生基本反应比较平淡,没有两极情绪(一种或两种同时)出现,应该是一份比较理想的选拔试卷;像上述这样同时出现的两极情绪,说明今年的数学高考试卷肯定存在比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建议减少“好题”的数量纵观今年浙江理科试题,好题确实比较多,虽然,一眼扫过去,题型比较熟悉、平和,但做起来,方发现隐藏玄机(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较多如第6题:已知,则;A.;B.;C.;D.此题类型在日常训练、高考中经常出现,最熟悉不过了;如

3、(2008年浙江高考卷理科第8题)已知,则这里满足只有一组解,即只满足的解,问题简单,既易于计算方法解决,也便于在选择支中观察方法解决可今年的第6题就不一样了,满足有两组解,即或,那解决问题就要进行两次计算,还好答案(选择支)给的启示是唯一的一组结果,灵光的考生只要验证一组就够了这样,此题有很多种解法,所有解法都要涉及到类似的问题对出现的两种情况都要计算因此,今年的第6题“不试不知道,一试下一跳”,表面看起来,十分的“慈祥”,做起来才知道是十分的“险恶”;更有学生,从经验或习惯出发,用的是从结果(各个选择支提供的数据)去验审条件,即化大量时间,又不一定能有结局这是一道好题(好的三角函数试题)!

4、既有一定的计算量,又有一定的计算技巧;既需要三角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三角的综合知识,是担当了大题的部分考试责任(今年浙江理科试卷大题中没有三角函数试题了)纵观整份试卷,这样的好题太多了,如第7、8、9、16、17、18、22等,都是平淡中蕴涵丰富的内涵;这些试题,从单个试题来看,均按基础起点,阶梯递进,由浅入深,既避开熟题又不标新立异,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有丰富的内涵的试题解决,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试题一多,整份试卷计算量就上来了,成绩分布的正态曲线的波峰横坐标就往负向移动,这种结果就无法准确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所以,一份卷,如果好题的量过多,就不是一份优质试卷;一份优质的选拔试卷,平淡的量

5、为主要份,好题的量只能占一定、很小的比例笔者认为,今年的浙江理科试卷,如果把第7、15、16三题的运算量降下来,就是一份优秀的高考试卷了值得一提的:处理第6题时,有学生用换元思想,即令,结合,条件就变得单纯和清楚了,即(该方程组有两组解,几何意义是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样方法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明朗一点另,在二倍角公式中,对于和两种情况下,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命题组也许是依据这个认识,命制了该试题二、建议减少能“秒杀”解题的试题量所谓“秒杀”(俗语)做法,就是学生依赖自己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基础,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抓住题给出变化的特殊(或极端)情况,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

6、思维形式;也就是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候能运用形象直感敏锐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式识别、补形或进行相似、转换等辨认,迅速与有关知识组块进行联结,并整合成对问题的整体综合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这种做法有点近似“直觉思维”,它也应具有经验性、迅速性、跳跃性、必然性、模糊和非逻辑性等特征笔者在研究了试卷以及注意了大家的讨论,现在明白了道理:今年的理科数学试卷能够给高水平的学生“秒杀”的试题比重过多,从而,这些试题拉开了数学最尖子学生与一般中上等学生的考试时间(一般中上学生用通性通法来解,计算量大,用的时间多),使得最后的成绩将出现明显的差异(即在125到135这一分数段上将出现中断现象)21 如第7

7、题:设,是边AB上一定点,满足,且对于边AB上任意一点P,恒有则A.;B.;C.AB=AC;D.AC=BC一般学生从经验出发,用的是对选择支进行逐一检验的、采取几何画图验审题意的条件方法可这一试题,命题者偏偏把正确的结果放在最后一个选择支上,而每一选择支的验审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有点学生做得不耐烦了,就另找思路解决,也有部分坚持做到最后也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是很大的隐性失分当然,本题最简单的通性通法应该是坐标法(解析法),一开始,就用这方法做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高水平的学生,就能注意到:设C点在边AB上的射影为D,则“不等式恒成立”就可以化为“不等式恒成立”,立即可以直觉推理出是DC的中点,

8、即D是边AB的中点,也就是AC=BC这种做法就是“秒杀”做法22 再如第8题:已知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设函数(),则A.当时,在处取到极小值;B. 当时,在处取到极大值;C.当时,在处取到极小值;D. 当时,在处取到极大值如果能立即发现函数,与x轴的交点(或者所谓零点)是x=0和x=1的话,再结合一次、二次函数知识,由穿线法,就很容易发现选择支C是显然正确的,这样的做法就是“秒杀”的做法;这种做法与导数使用、逐一验证在时间上比起来大概是1比6吧23 上面提到的第6题,有学生可能这样做:对,两边进行平方得,即,降次化简得,从而获得结果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秒杀”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用这种“秒杀”

9、做法,也许是学生的偶然碰到,即运气的使然,不符合笔者上面所说一般“秒杀”做法的定义24 就是试卷的最后一题的也包含着多个技巧,即“秒杀”解题过程存在:题:已知,设函数(1) 求在区间处的切线方程(2) 当时,求的最大值解(2):我们知道三次项系数为正的三次函数图象总体上应该是如右所示,又结合这类三次函数的主要性质(单调性一般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以及是中心对称的图形,对称中心是两个极值点的中点)显然发现函数在区间上图象是对称的,(1,1)就是对称中心,这个中心点纵坐标是等于1(0)的,横坐标是区间的中点考虑情况,记当,即时,此时,在区间递增,即当时的最大值是当时,即时,两个根式为,(其实这里

10、也能看出两个根关于点x=1对称)所以,当时(即),在区间递减,即当时的最大值是;当时(即),在区间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由图象可以推理,当时的最大值是,(这里为什么不包含?); 由得,;则;下面对和分类讨论(过程略)结论:上面的由图象诱导结论过程、和计算过程等就是一个技巧过程,即“秒杀”的过程这里,有时间做的学生,如果注重与不注重技巧,会使运算量差距拉大25 一份高考试卷,如果秒杀比重过大,那就有失公平性,即有利于部分特尖学生(尤其是那些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成绩拔高,成绩分布会出现断档段落,降低选拔功能从高中教学角度来看,会加重重点中学办数学竞赛小组的兴趣,更会促使学校利用休息日补课来增

11、加教学时间,也会使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加重技巧解题比重减少通性通法解题的比重,使得教学难度提高;也将会引导常规考试命题方向的偏离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秒杀的题过多的试卷不是一份优质选拔试卷三、建议命题时全方位对试卷进行考察作为高考试卷命题最后工作,要在命题原则指导下检查整份试卷的合理、可行性;检查要细心,对每一道题,要再读一读表达,再想一想各种解法,再核一核考试目的,再查一查各种分布,再探一探难度系数换个角度“冷眼”看试题与整份试卷,估侧一下平均分,成绩分布的正态曲线是“矮胖型”还是“高瘦型”;猜测一下这份卷在广大教师与学生中的反响、评价作为选拔考试卷的确定,还需要选择多名、各种层次的学生考一考

12、,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做一做,把把关笔者研究2013年的浙江理科试卷,认为下面几个方面还可以改进的1.好题过多2.能“秒杀”的试题过多3.计算量过大由于今年大题发生变更,第18题由三角题变更为数列题,今年的第18题数列题计算量比以前的18题三角题计算量大幅提高,又三角试题分解到选择、填空中去,这些小题(第6、16题),各计算量远比以前数列小题大多了,造成整份试卷的计算量上来了,这点可能是命题组没有考虑到的4.原来试题排列合理性有待讨论。在不变更原来试题内容情况下,根据难度,正确的排列应该是(选择题后四道排列)8、9、10、7,以及(填空题后两道排列)17、165.语言表达规范性有待提高。如第19

13、题的“当,时,从该袋子中任取(有放回,且每球取到机会均等)2个球”的表达就容易使学生理解错误,理解为“一次性去取出两个球”,正确表达为“当,时,从该袋子中依次有放回地取(每球被取到机会均等)2个球”6.试卷的第15题存在结果的特殊性与一般的概念内涵相冲突的的错误,这个概念是“中点”概念,“中点”习惯上是在有长度的线段上的中点;虽然这个错误对考生考试不影响,但作为高考试卷,必须具有学术、逻辑上的规范性,这个错误与浙江省2013年语文卷中作者姓名、国籍弄错是同一个性质的错误从这例,容易使在第一线的教师认为:命题组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下试题,或其解题习惯存在问题,如解实数背景下的方程,应该考虑判别式的限制等总之,在以后高考命题、我们一般考试命题时,上述的三个方面应引起注意。参考文献:1褚人统 数学高考的直觉与直觉思维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1(4):48502褚人统 数形结合对解函数综合题的作用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教中版),2013(1、2):91943褚人统关于数学高考模拟试卷命题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讯(教中版),2009(4):3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