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6658336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8兰亭集序课时演练促提升(A)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癸丑/葵花暮春/歆慕稽首/会稽山B.险峻/逡巡管弦/炫耀契约/修禊事C.形骸/垓下娱乐/愚弄挺立/兰亭集D.彭殇/流觞嗟悼/泥淖垂涎/圣诞节解析:A项,分别读gu/ku,m,q/j;B项,分别读jn/qn,xin/xun,q/x;C项,分别读hi/gi,y,tng/tng;D项,分别读shng,do/no,xin/dn。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会面。B.列坐其次次:次序。C.或取诸怀抱或:或者。D.向之所欣向:以前。解析:A项,“会”是“集会”

2、的意思;B项,“次”是“旁边”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及其所之既倦A.和相同,和也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解析: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间;代词;动词,往,到达。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列”分别指“排列”和“一一摆出,全部举出”。B项,“集”分别指“诗集”和“聚集、会集”。C项,“一”分别指“一样”和数词“一”。答案:D5.下列句中

3、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亦将有感于斯文A.B.C.D.解析:“以为”,文中的意思是“把作为”。“所以”,文中的意思是“用来”。“斯文”,文中的意思是“这次集会的诗文”。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B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向上看,宇宙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因为没有精神寄托,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

4、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解析:B项,“因寄所托”的翻译不正确,应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5、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时间。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暂:一时。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经过。解析:D项,由:原因。答案:D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生发“死生亦大矣”感慨

6、的原因的一项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B.C.D.解析:在这六句话中,是当时的客观景物描写,不是作者生发感慨的原因,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不是作者生发感慨的原因。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

7、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解析: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参考答案:(1)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事,顷刻之间变成了旧迹。(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溪音序清朱仕琇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品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

8、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筠园方壮时,以诗名

9、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邃,正变备具。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改)注:筠园:

10、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有无:似有似无。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品扼之,水始怒扼:阻碍。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家:定居。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游:游学。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序:序言。解析:D项,“序”,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作序”。答案:D1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B.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

11、/殆将往而不可知也C.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D.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解析: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重要实词和虚词断句。答案:A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

12、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C.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响,也含蓄地点出了创作的源泉。解析:C项,“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理解不符合文意,在文中没有依据。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2)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参考答案:(1)但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年纪将近

13、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内心里真快乐吗?(2)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参考译文: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水刚流出来时,是一道小泉。向南斜行十里左右,汇合了许多小河的水,由于溪口狭小阻塞,水变得汹涌起来,日夜不停地轰响,有时响如霹雳。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惧战栗。稍南,水平缓一些,临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来。离杨林只有几里了,那水便无声无息了。然而溪道却更加回绕,多弯曲,村里人称它为巧洋。建宁的方言,称水曲为洋。杨林在巧洋南面三里处,溪水像环一样三面环抱着村庄,筠园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村

14、子里多杨树,所以称为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树槠木,间杂着其他花卉果实,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半夜风雨从四面来,地上的流水声与众树木的声音相互交杂应和,悲壮高亢,清远之中,夹杂着一种空虚寂寥、似有似无的音响,好像是钟鼓的声音完结了而继以管弦丝竹声音一样。有时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沥沥,村里人还未起床,笋壳丢下,泥沙坍塌,那声音萧疏细微,似有似无。沿着溪水独自游览,听起来转觉静寂。至于春秋早晚,虫鸟的鸣叫声,树林深涧樵夫砍树的声音,里巷中讴歌吟诵互相和答的声音,舂米织布的声音,鸡鸣狗叫的声音,远远近近,断断续续,随风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声音都在溪口里聚集。筠园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书,来来

15、往往于溪畔,常常听着溪音,一有感触便写出来,于是他的诗作也就多了起来。筠园在壮年时,他的诗就名满天下。曾经游太学,观赏过京师的伟丽。他涉过黄河、长江,江流河水壮阔无际,汹涌澎湃,惊耳荡心,足以奋发他诗的意气。但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年纪将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内心里真快乐吗?从前学艺的人担忧志趣不专不精,于是跑到没人的地方,来求他所谓的寂寞专一。一旦得到这种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现在处在幽僻的溪畔,筠园却以之为乐,他的意趣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我曾经为筠园的诗集写过序言,认为他的诗风雄浑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现在又读所补的琴曲、古歌,更加渊懿深远,正体变体各种

16、风格全都具备。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他的诗有涵养能超脱,无人间烟火气,或者是由于得到溪的帮助很多啊!从前孔子教人学诗的主旨,在于明白兴、观、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三、语言表达15.(2013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

17、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解析:先读懂整段文字,对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是从“章法、结构、用笔”等方面来评析的,从对“章法”的评析看,第处应该填D项,D项是从

18、整体的章法上总结的。根据第处前的“平正、对称、均匀”,可推知填C项最恰当;同样,根据第处前的“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可推知A项的总结最恰当;第处自然就是B项了。答案:DCAB课时演练促提升(B)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癸丑/揆情度理修禊/锲而不舍闲适/群贤毕至B.作祟/崇山峻岭湍急/惴惴不安彭殇/一觞一咏C.和睦/惠风和畅妄作/作威作福垓心/放浪形骸D.嗟悼/绰绰有余聘任/游目骋怀夙愿/世殊事异解析:A项,gu/ku,x/qi,xin;B项,su/chng,tun/zhu,shng;C项,h,zu,gi/hi;D项,do/chu,pn/chn

19、g,s/sh。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茂林修竹修:高。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日期。C.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引申为阅读。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思想情绪,情致。解析:B项,“期”的意思是“至、及”。答案:B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解析:介词,在。介词,对。代词,他们。代词,人们的。答案:C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

20、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A./B./C./D./解析:A项分类正确。为结构助词,的;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动词,往、到达;为代词,指“情随事迁”这类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程原迩稿序张鼐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

21、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高峰下,松梢乱云乱:扰乱。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耦:结伴。C.交不奇不王也王:旺盛。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沫:水珠。解析:D项,根据语境的意

22、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答案:D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B.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C.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D.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解析:首先要粗通大意,其次要根据所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进行断句。答案:D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

23、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A.B.C.D.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是说世间“浓艳之物”,是说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是写九座山峰给作者的感受。答案:A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D.结尾仍以山水

24、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需要“借灵于湖山”,而只有“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解析: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思路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第(1)句是否定判断句;第(2)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参考答案:(1)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2)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参考译文:南高

25、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飞腾,手舞足蹈

26、。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高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

27、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三、语言表达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五一假期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我问他都玩了些什么,他介绍了几项: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他还说,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

28、宣传标语。解析:(1)劝告要委婉,不要太直白。(2)内容是关于“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的,手法是对偶,注意标语要简洁、鲜明、朗朗上口。答案示例:(1)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2)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或“农家乐,乐农家”)11.选择一位你记忆深刻的课文中的人物或课文的作者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表达不拘泥于示例。(不超过80字)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博大。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

29、点:人物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对其进行评论要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12.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处主要根据上文的“仿古”和下文的各地花大钱来“复古”这些信息来填,后面是举出的例子,所以,所写内容应该从全国的层面上来说;处既是对前面信息的仿写,也是对“仿古”的理解和与后面信息的衔接,填写的内容应该突出“文化资源”和“发展”。参考答案:全国很多城市欲斥资重建古城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