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6628661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诗中有画不宜“画”兼论“绘画法”古诗教学的补救 张江萍 陈文娟【摘 要】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一直为人传诵。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展现的古诗大都画面充实、情感充沛。教学中,常有老师用绘画来辅助古诗教学。这种“绘画法”让学生借助画境体验诗境,看似注重体会古诗的意境,其实偏颇,因为“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本文从诗歌意境、诗歌空间、诗歌语言等角度阐述古诗教学中不宜“画”的原因,然后,又提出三个补救性教学建议。【关键词】古诗;绘画;意境 ;空间;语言;补救性教学建议在小学阶段的古诗中有许多山水诗,其中不乏借物抒情、借景咏志的经典作品。在多年的观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让学生借用绘画来品

2、读古诗。例如:教学片断1: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教师:同学们,你们对这幅画了解了吗?它写了什么?学生:有山,有水。教师:你知道这山是什么颜色的吗?这水又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山是绿的,因为山上有树木,有森林。学生:老师,我知道水是清清的。还有小鱼老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没错。你们可以用你们的画笔把它画出来吗?学生:(齐)能。教师:那我们动手画一画你所看到的这幅画吧。然后,孩子们就动手,纷纷拿起水彩笔,在准备好的画纸上作画教学片断2: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教师:同学们,这几句诗很短,但很优美,特别是“杨柳依依”这一句,常被用来形容春天

3、的美景。你能想象的出这幅优美的画面吗?学生:这是阳春三月,杨柳飘絮的场面。学生:这是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画面。学生:这应该是杨柳扶风,鲜花盛开的季节。教师:那么,同学们这优美的画面,你能画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画画这美丽的画面。在这两个片断中,教师都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手段“绘画法”教学古诗,让学生说古诗、谈古诗,用语言描绘古诗后,用绘画手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宋代苏东坡在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自古以来诗画不分家,但“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

4、达”, 1我认为单一地借用绘画来解读古诗仍存偏颇,具体说来理由有三。一、画,不足以表达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清代王国维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意境实乃古诗的核心,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最终走向。诗贵意境。意,指诗人抒发的主观情意;境,为诗作描述的客观物镜。意境,是包含了诗人在内的“真感情”和外在的“真景物”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中。 2以诗经采薇为例,全诗语言所展现的画面都是可观可感的:杨柳,春风,雨丝,雪花,以及少壮离家老来归的征人。这些都可以文字中找到依据

5、,并且可以在语言情境中提炼出意象情感:和煦的春风,温软的杨柳,冰冷的雨丝,彻骨的雪花,悲愤、喜忧参半的征人。然后诗歌又把这些意象揉和在短短的16个字中,其中春柳与冬雪碰撞,苦闷与喜悦交杂,折射出主人公内心奔腾翻涌的不安。试问,如果画,能画出来这样的情境来吗?画具象而达境,字表义而言情。还是以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为例,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道:“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3因此,古诗中广阔的空间、丰富

6、的画面、真切的情感,是画不出的,画无法让我们兼顾古诗中的“内情外境”,如果一味地画,只能画出古诗的一点皮毛,弃精华于脑后。而至于教学片断1中的“画”,我觉得大为不必如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低段教学“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古诗教学,求情求境,还不如让学生大声诵读一番,读得朗朗上口,念得文通字顺,熟得脱口而出,自然情境生心,了然于胸了,还将记得十年八载。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也不必大花心思千方百计找寻庐山瀑布的图片,更不必让学生用画笔描绘“飞流三千”“河落九天”的壮美。“飞流直下”是动态的,是诗人描绘的意境;“银河落九天”,以夸张手法尽写气势磅

7、礴的庐山瀑布,更是令人叫绝。因为“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5二、画,不足以展现空间我国古代诗歌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象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6我们读古代诗歌,能感受到节奏感很强,韵律味道很浓,其中“平仄”和“押韵”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古典诗歌的题目上找到相应的证据,如乐府、律诗。而

8、这种音乐感是绘画所不能表现的。小学阶段所学古诗中比较特殊的空间意识是“空”,国画中谓之“留白”。此“空”非无,实意为无穷。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往复相来,极上极下,对立转变,看似空无一物,其实内罗万象。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句,其一个“尽”字如何画?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诗人早已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丝白云,却也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在远离喧嚣和浮华之后格外感到清静,给读者以遐想,并且暗示诗人在敬亭山久坐不去,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内心怆然。这种“空”的境

9、界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也。又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句,虽流水可感,虽远帆可观,然则物只写实,诗歌之“意态”却始终游离“物态”之外;采薇之句“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跨越时间、空间也不可画,其中“我”的“往矣”和“来思”之间发生种种,感触种种皆不可画,亦不可言尽。再如王维鹿柴,不仅空灵,还带入了哲学、宗教的意味。钱穆先生说此诗 “更是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性灵禅意。禅宗真性情又脱俗超逸的禅学意境赋予传统书法绘画更具韵味和人生体悟的审美特征;更为重要的是,禅宗基本上建构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并融入中国文化深层,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质素,把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

10、灵性和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三、画,不宜指向语言古诗教学同样注重言语形式,古诗通过语言文字向我们传达情感信息。宋朝晁以道有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古诗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物象,比如黄鹂、翠柳、白云、杨柳等等,因为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而物象所表达的情感并非绘画所能表达,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看来,物象的意态还需要由文字来描述。教学古诗,还是要从文字出发,扎扎实实体会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意象、诗情、诗境,展开适当的想象,尽可能地还原作者写诗时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无限接近和理解作者的本意,理解古诗内涵

11、。小学阶段固然不求对诗文意境的通达,但一定要留给学生玩味的余地。古诗是“语言的古诗”,它有自己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古诗需要在诵读、吟咏中鉴赏。清代张履祥在初学备忘说,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咏其意味,体之于心。”曾国藩在家训谕纪泽中主张:“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7还说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8说的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朗读的味道,注重朗读的效果,让学生朗读古诗,“发乎唇齿,出乎内心”,如果学生联想丰富,为诗动容,以至“神游太虚”,那就最好不过了。当然,我们要如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

12、导举隅前言中所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让学生以享受的态度诵读古诗,借助古诗的声律,打开古诗的文本意义世界之门,徜徉其中,涵咏体悟,“因声求气”、以声传情,“使我之心与古人合于无间”(张裕钊与吴至父书),走入言语世界,通过声音探寻精妙字词进而找到古诗的情味、画境,在读进语言去和读出意境来之间,唱响读者和诗人之间的二重唱,反复诵读中积累古诗的精髓。诚然,以“绘画法”进行古诗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毕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

13、学生边画边想象,调动了统觉(记忆)、视觉(看画)、运动觉(画画),将感觉器官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有助于意境的把握与理解。但是,这种古诗教学法需要做一些调整,在把握意境上深入其中,获益更多。以下是我的一些补救性教学建议。一、美读,飞扬诗情学生给古诗绘画之前,先留给学生大量的诵读时间,指导他们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因为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诵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指导学生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节奏读出戍边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然,诵读是一门艺术,还需结合音节声韵,不断诵读,体会古诗的押韵、

14、整齐、回环、重复、声韵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最终表达出声律之美,于曼声长吟中,凸显古诗的神韵和诗人的情感。当学生通过诵读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便悟得诗情,走进诗境,达成读者和作者的融合,便有了学生诗情飞扬的天空。二、补白,放大诗境古诗语言凝练,一首古诗往往多处留白,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我们要启发学生借助留白展开想象,填补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拉近与诗人的距离,进一步领略古诗的意境。补白,可以补画面,放大画面,也可以补情节。1.补画面在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孤帆” 、“远影”、“碧空尽”这些意

15、象,我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出示:诗人李白伫立在长江岸边,望着,望着,只看见 。以此引发学生进入李白送别友人远去的画面中,先以诗人之眼观物,再说看到了什么景物。在这种虚境中,学生仿佛就是李白,目睹友人的渐渐远去,最后消逝在天际,此情此景,尽在学生眼中,惜别之情幽幽地在学生心间游过。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体验了这一场面。2.放大画面在教学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们引导学生捕捉出诗中的几个画面后,抓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发挥想象,描写美丽的春景,抓住“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孩子们放飞风筝的活动场景。以此通过想象力的补充和再造,渲染

16、出一幅出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轻松愉悦地走进美丽的乡村,分享诗人的喜春之情。3.补情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学生读懂诗意之后,抓住诗眼“还”字,让学生结合诗句发挥想象: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人离家很近,突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很久了,诗人思家心切,他想: ;明月何时照我还?既离开家很近了,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他为什么不回去看呢?他想: 。三、赏景,捕捉诗心大凡诗人斗有一颗善于观察、敏于捕捉、细于描绘的诗心。感悟诗心,有助于学生高效地积累优质文化。有时候,教学完古诗后,我们带领学生一起去

17、野外观赏景物,从中,感悟诗人高洁的情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而触摸到诗人心底的那颗诗心,深刻地体悟到古诗的意境。1.以诗人之眼观物在学生诵读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之后,我又让学生去公园看看“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实景,体悟“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画面,形成如诗境般美好的表象世界。2.揣摩诗人的构思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以精巧构思见长。当学生背诵此诗之后,我带学生毗邻学校的公园湖边看嫩芽初露的春柳,探究诗人是怎么观察新柳的,表扬诗人描写新柳的不同寻常之处。这样,学生感悟到“柳条百尺拂银塘”中的“拂”字的动作之妙和“水中柳影引他长”的想象

18、之妙与构思之精。3.问一问诗人的态度学生诵读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之后,我出示颜色深浅不一的几组桃花的照片,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颜色的桃花,接着,让他们来猜猜诗人杜甫会喜欢哪一种颜色的桃花。以此用真实的桃花表象唤起对诗中的桃花形象的感知,极快地将学生引入杜甫诗中的那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中,感悟诗中的那份诗情和诗境。诗中有画不宜“画”。就古诗本身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来说,高于画,画是画不出古诗隽永深长的意境来的。因此,我们在运用“绘画法”教学古诗,一定要慎用,不可止于让学生能绘制出诗中的景物而已,而是要注意在画之前的反复诵读,读出

19、诗味,即诗情和诗境,然后在画之后,要继续做延伸教学,画后继续想象、观察、思考、表达最后还是复归于诵读,用诵读还原古诗的活态,用诵读表达读者和诗人交融一体的生命画卷和人生情怀,从中学生含英咀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注释:1钱钟书.读拉奥孔.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2.2江平.童音稚气 诵读古诗.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3.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4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5.7.9.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2.6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98.参考文献1.王国维.人间词话.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6.2.张中行.情意和诗境.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2005.3.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人民教育.2009(23).39.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