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46599826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一、前言 2003实验稿: 第一段:解释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要求。 第二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应该承担的使命,发展的功能和价值。 2016修订版:省略了背景这一部分,将一些内容融入课程性质中。 二、地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课程作用更明显,育人价值凸显 (1)重新定义学科作用 2003实验稿: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 2016修订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 (2)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 2003实验稿: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

2、性,并解释了内涵。 2016修订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 (3)中心定位课程作用 2016修订版: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2、基本理念改动较大,主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 2003实验稿: l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l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l 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l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l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2016修订稿: l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3、l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l 创设适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l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1、学科核心素养 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6修订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

4、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综合思维: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2、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 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016修订版:课程目标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人地协

5、调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三、课程结构 2003实验稿: l 设计思路列述了4点,前两点属于课程的设计依据,后两点属于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与选课要求。 l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l 课程结构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必修分3个模块,选修7个模块。 l 选修课程学习不作具体规定。 2016年修订版: l 设计依据的介绍更丰富、详实、科学,立足实际需要(学科、社会、学生),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落实。 l 调整课程结构,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l 对课程学习的时间做出建议,学分分配和选修要求也有变化。 1、课程内容结构大变动(3+7

6、2+3+9) (1)改变了呈现方式 选修1:差异发展;必修的递进或拓展;选修选考 高考和选择性学考内容;本科录取依据 选修2:个性化需求;交叉、延伸或应用,校本课程 选修不考或备考 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 学考内容;毕业依据;高职高专录取依据。 l 呈现形式从表格变为纯文字。 l 删除活动建议和体例说明 l 加入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l 加入对模块主要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说明 (2)调整了课程内容 l 必修课更具基础性 l 选修课更具选择性 l 内容课程更清晰具体 l 凸显时代性与科学性 (3)人地关系理念贯穿始终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因此新版课标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突出地理环境与

7、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2、必修课程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 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l 侧重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线,内容选择偏重学科基础知识。【内容标准】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运用图像等资料,描述34 种地貌的主要特点,在野外观察、

8、识别某种地貌。 1.5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解释相关现象。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9 观察和识别34 种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避灾、防灾的措施。 1.11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l 加重了通过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进行地理实践学习比重l 强调了运用图表、资料、样本、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课程资料源进行

9、地理学习。l 加入了防灾减灾措施的学习,既满足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需求,也适应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的境况。【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地理等课程资源,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解释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

10、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和规律(综合思维)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l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l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l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l 加强课程资源利用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社会经济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l 侧重人文地理,内容选择侧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差异。同时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与时代性。 【内容标准】 2.1 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11、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2 结合实例,分析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特征,说明合理规划聚落空间的意义。 2.3 结合实例,了解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利弊。 2.5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 结合实例,分析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条件。 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道理。

12、2.10 结合实例,了解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对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作用。 l 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例分析。 l 加入了对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国情相适应。 l 近年来我国海洋主权问题和资源考法问题突出,例如南海九段线、台湾岛、钓鱼岛等。海洋地理比重增加,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和育人价值。 【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

13、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区域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多种地理信息,分析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呈现人文地理数据,懂得这些数据对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l 采用案例学习 l 掌握分析方法 l 联系生活实际 l 培养空间思维 3、选修课程 选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

14、量交换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l 是对地理1的延伸和补充 l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性和发展演变对人类的影响。 【内容标准】 -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 结合实例,解释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5 运用示意图,说出气压

15、带、风带的分布,并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1.6 绘制示意图,解释陆地水体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8 结合实例,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解释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l 对比旧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述更准确。 l 注重分析现实问题。 l 在旧版基础上,更加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提示】 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与要素

16、、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关注各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象。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水平。 l 从具体事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 l 提倡情境学习。 l 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逐步形成适应自然环境、应对自然环境问题,以及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行动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7、以及地理基本过程等知识,解释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综合思维);运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l 学业要求较地理1相比层次较高:地理1处于描述、理解层面;选修1处于解释、分析层面。 l 更关注学生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人地协调观的释义水平提高。 选修-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

18、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l 是对地理2的延伸和补充 l 以区域为载体,从分析区域到全球视角,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内容标准】 -2.1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区域辐射功能。 -2.4 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 -2.5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6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19、措施。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9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 加入了对资源枯竭型地区和大城市辐射区的学习,是针对我国资源、能源问题和城市发展现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l 产业专业相关内容比重较大。 l 增加流域综合开发内容。 l 从部分到整体,培养学生全球化视角。 【教学提示】 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

20、若干途径,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 l 案例学习 l 注意数据分析的作用 l 建立从部分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思维方式。 l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征作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了解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1、 l 学业要求与地理2 相比层次也有提高。 l 要求学生在搜索、处理、分、分析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归纳。 l 能够解释区域特点,也能分析区域差异。 l 不光要具有空间思维,也要具有时空综合思维。 l 不仅具有人地协调意识,也要能针对现状提出策略。 选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l 侧重于环境教育 l 此模块的内容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小部分属于现行教材地理3区域地理内容 l 结合具体事例,体现了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

22、内容标准】 -3.1 结合实例,解释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2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3 运用地图,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3.4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5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6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3.7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国移动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3.8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l 资源问题、耕地问题、领海

23、问题、碳排放问题,均是我国近些年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课程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l 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高度看待环境、资源问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国家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l 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教学提示】 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从地理学的视角认识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采取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两型社会”内涵与建设意义,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 l 视角:家国情怀、全球意识 l 教学方法:图表判读、综合分析、模拟情境 l 教学目标: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l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认识国家资源、能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国家资源、能源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能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