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57430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案初三语文上第五单元册(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 题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课 时2课时备课时间2013年月 日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准备:U盘教学准备及手段1、平等交流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

2、性地去学习。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俨然(yn rn)阡陌(qinm)诣(y)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3、。3.指名读课文,要流畅。4齐读课文,要有节奏感。5感知课文(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三翻译课文。1、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结合文下的注释。不懂之处用笔画下来。2、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字词句。3、检查重点的字词句。如:(1)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

4、: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2)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

5、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3).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的 得其船为:作

6、为 捕鱼为业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给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4)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过程:一、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己品味课文,从文章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3.小组展示:如下: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提问:作者怎样描写

7、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8、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合作探究,赏析课文。(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

9、,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四.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四、拓展延伸: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10、?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六总结结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2 完成书后研讨与练习。板书教 后 反 思:课 题22、短文两篇 课 时2课时备

11、课时间2013年月 日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及手段(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12、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 陋室铭一、 导入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二、(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学生试读课文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

13、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二、(二读 品析诗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品析“上

14、”、“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三、(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本文题目为“陋室铭

15、”,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四、教学小结(略)五、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

16、、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

17、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五、研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

18、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

19、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

20、同学们看第二段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3.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

21、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六、指导学生背诵。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七、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2.教

22、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八、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板 书 教 后 反 思课 题第23课核舟记 课 时1课时备课时间月 日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

23、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准备及手段 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导语同学们,现在向大家播报一则新闻。(媒体展示)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明代核舟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思考

24、: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哪几方面内容?(媒体展示)核舟的雕刻者:明代王叔远核舟的主题:苏东坡夜游赤壁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等。这一新闻的播出,让我们更有兴趣地去读一读明代魏学洢所写的核舟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文本的探究研读1、听配乐朗诵核舟记,并思考。(媒体播放)从文中找出印证新闻内容的句子。核舟的雕刻者:明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核舟所刻的人五,窗八,题名,篆文其他:“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于此同时,进行预习检查,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对文本进行分块合作探究。(总的要求:抓住本板块的特征,有顺序地合理安排)2、画一画。(媒体展示)画完后,在实物投影处投影。点评标准

25、:全体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点评,内容上有无遗漏,理解是否正确,画的一部分是否美观? ( 各小组选其中的一个部分,画示意画。)3、演一演四人小组:以34段为主(竞赛形式)(媒体展示)(1)根据第3段内容要求排雕塑剧或短剧,指定一个人执导,抓住重点字词。(2)根据第4段内容,排出雕塑剧和短剧,左右舟子的位置、神态、动作。(3)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排演或讲解。(4)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进行背诵,注意重点词、句落实。4、说一说(媒体展示)每组选25段中的任意一段,写好解说词或导游词进行解说,解说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内容要讲清,要有条理。表演完毕后,让评委宣布评选结果,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编导、最佳

26、画家、最佳演员。创意奖、优胜小组 等 (课后)三、总结整理 (媒体展示)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箬篷 船舱 窗 对联 苏轼:执卷抚背分:说明对象: 船头 黄庭坚:执卷如语核舟 佛印:绝类弥勒 方位顺序(奇巧) 船尾 楫、炉、壶 二舟子 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 船背 题名、篆章总:技亦灵怪矣哉四、 最后“接力”背 、“承包“背等。 (组织背诵24段) 在琅琅的背诵中,下课。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课 题24、大道之行也 课 时1课时备课时间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背

27、诵并默写全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关于礼记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

28、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3.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n)”,指老而无妻的人。)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5.全班齐读课文。四、自主交流,翻译课文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3、小组讨论解决。4、课堂交

29、流翻译的情况。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六、探究性思维训练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

30、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七、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

31、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 书 教 后 反 思课 题25、杜甫诗三首 课 时备课时间月 日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教学准备及手段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

32、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第一课时一、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

33、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二、一诗四读,理解诗意。(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34、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三)背译: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

35、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

36、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五)设计选题,课外探究。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37、。请分析。研究方法: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2、理解词语,复述课文三、师生互动,深入探究。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

38、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

39、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

40、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五、我选题,推荐作业。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 板 书 教 后 反 思- 1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