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

上传人:wuy****ng 文档编号:14639739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杨中央第1个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2、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

3、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

4、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

5、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心得体会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

6、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

7、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第二个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

8、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

9、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心得体会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在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优点分析: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

11、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

12、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 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

13、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

14、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

15、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心得体会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

16、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

17、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平

18、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第四个剪一剪教学反思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首先我发

19、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

20、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 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 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 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心得体会剪一剪是学生在学习了对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

21、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来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实践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教学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是出示作品让学生想象,是怎么剪。即想象正确的剪的方法。其次,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分析:打不开的那一边是对称轴,另一边则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当剪出的小人手没有连起来;剪出的小

22、人有半边的。让学生想象,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最后在安排的练习题中的连一连,不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是怎么样。还有第二题和第四题让学生不剪自己想象出怎么剪,说说剪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空间想象力。一节课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不高,动作较慢,如果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要去剪,恐怕时间上是不够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第五个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

23、,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

24、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

25、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

26、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1、除法计算练习:准确、快速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

27、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习: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

28、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3、解决问题: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分步-综合心得体会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说条件、提问题。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

29、什么?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习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第六个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请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后再组织交流。 要让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提供和创建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如一万个小正方体、一万粒大米等。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万以内数的情境。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

30、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教学万一内数的读、写,首先复习数位的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三位数的读写,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读以读、写以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么读?怎么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

31、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请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后再组织交流。心得体会要让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提供和创建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如一万个小正方体、一万粒大米等。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万以内数的情境。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教学万一内数的读、写,首先复习数位的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三位数的读写,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2、。”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读以读、写以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么读?怎么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第七个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在对新人教版“克与千克”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对“克与千克”观念。再有就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听到斤或两),还有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体验和感知“克与千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教

33、学环节。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动手体验能力,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对1克和1千克的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心得体会这单元的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沛地阅历、体验、索求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公斤”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学生对“克”、“公斤”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形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了解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构成。那末另个一个概念也就天然掌握了。因而,全部教学环节,从一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末了到1000克,将克与公斤慎密地联络在一起,将克与公斤作为

34、一个总体在重量系统中加以构建,如许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雄厚与深切,收到较好的效果。第八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课后反思:一、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利用生活情景,与学生谈话,很自然地从主题图中发现:哪两个班的同学可以同乘这条船呢?都可以怎么样选择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探究中。二、在交流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交流的过程,初步感受自主学习。自主获得成功的喜悦。三、在观察运用中渗透“数学思想”我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不同乘船方案中每条船上的人数,同学们运用了各种方法,有的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问

35、题,在这里告诉学生这种思想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心得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

36、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

37、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第九个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后反思:一、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利用生活情景

38、,与学生谈话,很自然地从主题图中发现:哪两个班的同学可以同乘这条船呢?都可以怎么样选择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探究中。二、在交流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交流的过程,初步感受自主学习。自主获得成功的喜悦。三、在观察运用中渗透“数学思想”我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不同乘船方案中每条船上的人数,同学们运用了各种方法,有的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问题,在这里告诉学生这种思想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心得体会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

39、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

40、,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

41、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

42、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第十个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的教学反思课后反思: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也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

43、论、学习、交流,对学生的多种算法及时给于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的开放题能让学生完成,上课还需要更紧凑一些。心得体会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设计了本节课的框架,从创设情景开始,从情境图中得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得出想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

44、列出算式后,说说式子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从而得出减法算式所表示的不同含义。然后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学习,交流,没想到学生想出了那么多种口算方法,超出我的预设,让我感到很震惊。孩子的思维的确是很广阔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喜欢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

45、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差异。每个人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大家的交流、评价中可以吸收或改变自己原有的方法。在新授时,我让学生大胆说出

46、自己的口算方法,并且不断鼓励说出不同想法的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大增。而后,我又以“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算法”为新授的结束,使算法的个性化与优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材在编排上安排了例3的竖式教学。学生得出多种算法后,为了做好教学的前后衔接,从小就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选择最优化”的科学研究态度。凸选优化时,我又将竖式算法作为口算最终的落脚点。因为竖式作为一种能让学生看得清楚、便于检查,简单、明了的一种数学方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口算中多用在头脑中想竖式的方法,也为例3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整节课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出多种算法。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整节课体现了每个学生都参与探

47、讨算法的过程,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感觉教的很轻松,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改进:由于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在探索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量不够。我应多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也便于巩固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和课堂运态生成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没能及时的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在解决完还能上14人后,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还剩14个座位,如果让二(3)班上船,还剩几人?如果让二(4)班上船,还剩几人?”这时我只进行了教材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板书,而没有把二(4)班的也写出来,我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把两个问题同时板书。第一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让学生列式,进行算法的探究

48、;第二个可作为巩固练习。这样既增加了练习量又解决了问题,两全其美。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提问不到位。教学“还剩多少人?”让学生提出问题时,由于我所提的问题不到位,导致学生提不出想要得到的数学问题。我应该这样问:船上还能坐14人,你怎样安排?板书设计不当。现代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在教学32-14时,让学生板演,并在板演后说一说,由于没给学生指定一个区域,所以学生板演后,显得板书过于零乱,重点不突出。我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还不够,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提高。教学基本功要加强,特别是三笔字。第十一个几百几十加减教后反思:这次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二

49、年级数学下册96-97页例3.例4。由于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有笔算两位数加减的基础,因此,列出竖式笔算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本节课时,主要是解决计算加法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减法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教材提供了一个富有现实性,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素材(回收矿泉水瓶)。课堂上,结合情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了两个问题:(1)两周一共收集多少个?(2)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几个?然后我通过“每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先用口算的方法计算,然后探究出笔算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自主探索,完成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在笔算

50、中,学生计算顺序和计算过程有一定的基础,重点来解决“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这个一表示一个百;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这个一表示一个百,一个百就是十个十,十位要加十再减的”问题,在这里用2个问题提醒学生思考:1、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2、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1?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形式,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在小结的过程中再提问: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回忆,以及对计算时的习惯培养。 本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活用教材,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目标明确,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

51、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为学生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数学从生活中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接受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由于这些内容与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本堂课最大的缺点练习的内容较少,应该适当的在增加练习的内容更好的巩固知识,另外对学生表现没有做就时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老师还是有点包办。课堂的调节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学习中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缺点也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我在以后不断的学

52、习生活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心得体会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室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出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示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教学“生活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学生了解图意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2、提供学习空间,自主探究中的计算。计算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

53、学的任务之一,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所以在教学算法时,我先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然后再提出猜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在讨论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理解算法,构建方法,完善思路,升华想法,真正掌握算法,内化算理。3、设计层次练习,学以致用。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我设计了闯关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

54、学上得到不同的收获。 第十二个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教学反思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估算内容。他们以前初步了解了估算的意义,掌握了估算的方法,知道用“四舍五入”法找近似数,也能用约等号表示。按道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上课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明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表。通过这个表,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经过分析得出用加法估算解决问题。学生试做,集体讨论

55、,总结出两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近似数可以保留到百位,也可以保留到十位。一节课下来,虽然课前做了不少的准备,但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效果。原因在于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忘记得差不多,估算要先估数,后计算。而有的学生还是进行计算,也有的学生是计算后把结果进行估算。说明课前我还是没有完全的备好学生,导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后还要更深入的钻研教材,备好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心得体会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98页的教学内容。教材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一小节。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

56、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那时课文是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学习笔算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估算的,在本课中,仍以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我先复习旧的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前面学过的估算的要点,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精算,再估算。估算时,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再在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想出来的方法也是各有特色。我在引导

57、学生估算时鼓励学生寻求多样化的合理估算方法,肯定学生独特的想法。学生就想出了多种合理的估算方法,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也看出他们理解了估算,懂得运用估算。十三个 统计课后反思: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收集本班同学的体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本节课学

58、习效果良好。心得体会本单元教学内容是统计,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学生在搜集各种数据时可直接应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组织学生对体重过重或过轻的学生提些合理建议,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

59、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过调查同学喜欢吃的蔬菜情况、同学的视力、同学看电视等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和增强体质的自觉性。十四个 有多重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

60、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

61、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心得体会教学这一课, 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

62、、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

63、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在实践中升华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

64、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十五个找规律教学反思: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学目标设计为: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