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技术学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328834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平法技术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法技术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法技术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平法技术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法技术学习(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平法技术学习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答: 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

2、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8200(2) 这种格式。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

3、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问:03G101-1图集关于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答: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例如:第一排上部纵筋有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再例:第一排上部纵筋有5根,则第1、3、5三根一直伸

4、到悬挑梁端部,第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疑问)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0.75 处。3、纯悬挑梁(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而在“注1”中指出:“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12d,光面钢筋为15d 。有人问:框架梁第一跨的

5、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回答是: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同: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它一般配筋较大;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的做法是伸到边柱进行弯锚;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插入柱内直锚即可。 这里,还需要说明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人问,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是否考虑抗震?回答是:在设计时不考虑抗震。你看看图集中计算锚固长度时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第二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的问题。从图中在钢筋图形旁边标注“12d”,于是

6、有些人以为钢筋的直钩长度等于12d即可。可是陈青来教授说,大家要注意“图形语言”,在大样图中钢筋的直钩一直通到梁底。所以,正确的理解是:钢筋直钩一直通到梁底,同时12d 。第三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弯下”45度的做法仅适用于“长悬挑梁”这个问题另列专题在后面讨论。问: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答: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

7、都在中间支座锚固。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 LaE (2)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2、第54页图中所示“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图中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但是,梁的下

8、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问:“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在何处使用答: 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La)。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300*700Y500*250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

9、“250”表示腋宽。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的长度。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变截面高度的。框架梁加腋构造也可以在原位标注时标出,其注写格式同集中标注。同时请注意,当在集中标注中规定了“梁加腋”的时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标注中注写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300*700),则表示这跨梁取消“加腋”。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备在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中进行“加腋”标注的功能和钢筋计算功能。3、04G101-3图集第33页和第38页分别为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梁高加腋构造”。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其加腋构造的特点与上述框架梁加腋构造

10、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础梁加腋构造”是在梁顶部。基础梁的“梁高加腋构造”也是设计指定的。其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方式同框架梁。4、04G101-3图集第31页表示“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构造。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主梁的这种“加侧腋”的构造不在施工图上进行标注,施工图也不给出结构详图,施工人员和预算人员自己根据04G101-3图集图集进行施工和计算。“基础主梁加侧腋”的条件是:当基础主梁的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时,基础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须加侧腋,以实现“梁包柱”的构造要求。问: 1、什么时候执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

11、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由于它离开了支座,会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吗?3、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而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05 Ln1,如果现在执行用00G101-1图集设计的旧施工图,我们是采用“0.05 Ln1”还是“0.1 Ln1”答: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当在下部纵筋的规格后面加上“(-k)”这样的注写时,就表示有k根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例如:625 2(-2) / 4 表示上排纵筋为225且不伸入支座;下排钢筋为425 全部伸入支座。225+ 322(-3

12、) / 525 上排纵筋为225和322,其中322不伸入支座;下排钢筋为525 全部伸入支座。 2、03G101-1图集第60页规定了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位置:(1)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本跨的净跨)(2)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限于梁的第二排下部纵筋。 第一排下部纵筋按照以前的规定伸入支座。由于有第一排下部纵筋伸入支座,所以梁不会失去支座的支承。此外,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梁的正弯矩最大值在跨中,而在还未到达支座的地方,弯矩包络线就已经上升为负弯矩了。所以,在支座附近是没有正弯矩存在的,第二排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也就不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了。然而,如

13、果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在支座附近是存在正弯矩的。这个正弯矩的大小如何,第二排下部纵筋该不该伸入支座,这些问题只有设计师才知道。所以,“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当设计师没有指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的时候,施工人员不能自作主张执行“梁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3、虽然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05 Ln1 ,但是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 0.1 Ln1 ,陈青来教授说过,新规定更加合理。 而且,03G101-1图集的发行,宣告了00G101-1图集的废止。所以,现在施工的工程,应该执行现行的03G10

14、1-1图集的规定。问: 执行“梁插柱”做法时,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 LaE,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 20d , 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答: 1、“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梁的有效高度: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梁插柱”

15、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梁插柱”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7LaE+20d”的修正算法。问:执行“柱插梁”做法时,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 1.5 LaE;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 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 LaE + 20d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计算“边柱的外侧纵筋配筋率”答: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的总截面积。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

16、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柱插梁”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柱插梁”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柱外侧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5LaE+20d”的修正算法。问: 03G101-1图集第55页和第56页都是讲“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其实,主要讲的是抗震屋面框架梁和边框架柱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把这种关系称作“顶梁边柱”。这两个图的区别是:第55页是边框架柱的外侧纵筋插入屋面框架梁的顶部(简称为“柱插梁”);第56页是屋面框架梁的上部纵筋插入边框架柱的外侧(简称为“梁插柱”)。现在的问题是:1、“柱插梁”和“梁插柱”在钢筋构造上各有什么

17、特点2、何时选用“柱插梁”何时选用“梁插柱”答:“顶梁边柱”涉及了框架结构中的两种主要构件:框架柱和框架梁。在抗震作用上,框架柱和剪力墙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而框架梁起到“耗能构件”的作用这就是当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框架梁能够通过自身的弯曲变形,来消耗由框架柱传递过来的地震力。在抗震过程中,框架结构的顶角部位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所以,加强“顶梁边柱”的钢筋构造,对于整个框架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大的意义。 1、下面讲解“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特点。(1) 先看03G101-1图集第55页,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

18、钢筋构造(一)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第55页:(上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 1.5 LaE (注意:从梁底算起)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至梁底(而不是15d),当加腋时伸至腋根部位置。(下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柱外侧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 20d 即: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 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 LaE + 20d 。(2) 再看03G101-1图集第56页,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二)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第56页:(上图)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

19、, WKL的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 1.7 LaE (从拐点算起)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后,弯直钩 12d 。(下图):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梁上部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 20d 按图示的要求就是:屋面框架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 20d , 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 LaE 。(3) 无论55页还是56页,在屋面框架梁与边柱相交的角部外侧设置一种附加钢筋(当柱纵筋直径25时设置): “直角状钢筋” 边长各为300mm ,间距 150mm,但不少于 310 。有人提问:这几根“直角状钢筋”的作用是不是为了防止柱外侧角部的混凝土开裂的其实不然,

20、大家注意看本页右上角图就明白了,那是因为柱纵筋伸到柱顶弯90度直钩时有一个弧度,这就造成柱顶部分的加密箍筋无法与已经拐弯的外侧纵筋绑扎固定,这几根“直角状钢筋”正是起到固定柱顶箍筋的作用的。2、比较“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呢(1) “柱插梁”:做法:边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与梁上部纵筋搭接1.5LaE 。优点:施工方便。缺点:造成梁端部水平钢筋密度增大,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我们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节点区域是钢筋密度最大的地区,要保证梁的上部纵筋之间达到规定的“水平净距”(上部纵筋的净距为不小于30mm和1.5倍的钢筋直径)已经相当困难,现在又加上从柱外侧拐过来的柱纵筋,

21、不就更加拥挤了吗(2) “梁插柱”:做法:顶梁的上部纵筋下伸与边柱外侧纵筋搭接1.7LaE 。优点:梁端部能保证钢筋的水平净距,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其实这不是本做法的“缺点”:就是有些施工单位还在遵循“把施工缝留在梁底50mm”的坏习惯做法之所以说它是“坏习惯”,是因为这个部位正是地震最容易破坏的地方。现在,不少地区已经发出强制性规定,整个一层的柱墙梁板必须一口气现浇完成,不允许把把施工缝留在梁底。另外,使用“梁插柱”方法所用的钢筋略多于“柱插梁”方法。3、何时选用“柱插梁”何时选用“梁插柱”这应该是在施工图设计时加以说明的问题,或者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加以说明。4、“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一个

22、显著特点: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同时编制了“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的程序。为了方便用户的调用,软件特地设置了下面的“系统参数”:边框架柱与屋面框架梁节点构造:1、边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内1.5LaE2、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弯直钩伸入边柱外侧1.7LaE,这是一个“算法”类型的参数。有了“系统参数”,用户就不用打开我们的程序,而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来改变钢筋计算的算法进程。这样,用户在完成结构平面图的钢筋标注之后,可以通过分别选择上述的系统参数,在软件输出的工程钢筋表中看到“柱插梁”和“梁插柱”对框架柱和框架梁纵向钢筋的影响。值得向大家指出的是:“顶梁边柱”并不是只

23、有到了建筑物的“顶层”才会出现这样的构造。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高低跨”这样的建筑结构,当处于“低跨”部分的框架“局部到顶”时,也要执行“顶梁边柱”的构造做法。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有自动判断框架“局部到顶”的功能,从而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下,都能正确地执行“顶梁边柱”的构造做法。所以,我曾经讲过,“顶梁边柱”是平法图集的一个精彩之处,也是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一个精彩之处只有真正吃透平法技术“一平二整”的精髓,才有可能使“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达到这样的效果。研制“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除了要全面掌握软件编程技术以外,还要熟练地掌握“平法”技术,这就需要具备较深厚的建筑工

24、程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理论知识,以及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甚至钢筋工的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我们所具有的。因此,专业技术的优势,必然造就软件的优势。问:有的工程设计采用了“大跨度”的框架梁,例如一个单跨跨度大于10米,这样的框架梁一个单跨的净跨长度就超出了钢筋的定尺长度,此时,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如何进行钢筋连接呢答: 1、对于“单跨宽度定尺长度”的情形,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2、施工规范不是禁止钢筋的连接,而是如何保证钢筋连接的可靠性。施工规范指出,钢筋连接要避开箍筋加密区和构件内力(弯矩)最大区。箍筋加密区是明摆着的,可以看得见的,因此也是可以避开的。但是,“弯矩最大区”在施工图上是

25、看不出来的,而且设计师一般也不向施工人员进行“弯矩最大区”的交底。同时,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框架梁的下部难以找到“正弯矩较小”的地区。所以,要想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确实很困难。3、关键的问题是“钢筋连接的质量”。如果钢筋接头是高质量的,在进行钢筋拉力试验时,被拉断的地方都不在钢筋接头处。陈青来教授在讲课中说过,这样的钢筋接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应用。陈教授尤其推荐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机械连接接头是十分可靠的。问:如果按“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原则进行配筋,对于中间跨的下部纵筋来说,其钢筋长度 = 净跨长度 + 2 * LaE 显然这是比

26、较费钢筋的。有没有可以连接框架梁下部纵筋的办法,从而可以节省一些钢筋呢换句话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有没有“连接区”呢答: 1、如果是“非抗震的框架梁”,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框架梁的最大正弯矩在跨中部位,而在靠近支座的地方只有负弯矩而不存在正弯矩。所以,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靠近支座Ln/3的范围内进行连接。03G101-1图集第57页中间的“右图”就给出了“非抗震框架梁”的这种连接构造。2、但是,作为“抗震框架梁”,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在水平地震力的往复作用下,框架梁靠近支座处会成为正弯矩最大的地方。因此,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找不到可供连接的区域。(跨中不行、靠近支座处也不行,在支座内更不行

27、在梁柱交叉的节点内,梁纵筋和柱纵筋都不允许连接。)所以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3、然而,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的前提下,相邻两跨同样直径的框架梁下部纵筋可以而且应该直通贯穿中间支座,这样做既能够节省钢筋,而且对降低支座钢筋密度有好处。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既设计了“框架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算法,又设计了“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时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贯穿中间支座”的算法,用户在计算钢筋时可以对上述算法进行选择。问:在一些网上的造价论坛常常能看到说钢筋预算和钢筋下料是两回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预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确的。本人认为钢筋预算和钢筋下料是一回事情,工地上怎么

28、下料的,预算就应该怎么算,比如箍筋工地下料要考虑弯折角度的调整,预算、结算也要做相应的弯折调整。请问陈教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另外我想知道您的钢筋软件,对于钢筋的计算考虑了以下因素了没有 1.对于箍筋的计算除了按平法图集中保护层表计算外,还要考虑03G101保护层表中的附注:1.受力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除符合表中规定外,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注6.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也即保护层要取表中和附注中的较大值 2.考虑了钢筋互相穿叉的影响没有比如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暗柱端头部位,就不是减一

29、个保护层,而应是减一个保护层再加一个暗柱纵筋直径;剪力墙结构的连梁、暗梁等纵筋是从墙竖筋的内侧穿入,这时连梁、暗梁钢筋的保护层就比较大,要减一个墙筋保护层再加两根墙筋的直径,箍筋、拉筋在墙厚度方向要小一些。3.关于钢筋的锚固值,是按构件本身的强度等级取值还是按支座的强度等级取值(按支座的强度等级取值就得软件自动判断支座的强度,然后取值,处理起来可能复杂一些,还有比如一根梁的支座一端为柱另一端为梁,这样的话两端的锚固长度是不一样长的 ),4.对于梁端支座的锚固,梁纵筋锚固长度的计算应首先判断能否直锚,当不满足直锚时用弯锚,公式是max(0.4Lae,hc/2+5d)+15d 当满足直锚(但不一定

30、要直锚)时公式是minmax(0.4Lae,hc/2+5d)+15d,max(hc/2+5d,Lae) (本条肯定是没有考虑。这是根据陈青来教授的最新理论我写的公式,请达飞教授指正。既然只要进入锚固带就可以弯锚了,就没有必要再伸到支座外边了,那么当直锚较弯锚浪费钢筋是我们就采用弯锚,当弯锚较直锚浪费钢筋时我们就采用直锚。这也符合目前所提倡的凡事有讲求节约,我们国家资源有限呀,省点也好。)答:1、“预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确的”这句话肯定不对。“预算”应该准确,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至于“下料”是准确的,似乎没有异议,因为下料不准确,钢筋就安装不上去了。2、“工地上怎么下料的,预算就应该怎么算”这

31、种说法也不对。工地下料与现场“钢筋料库”里的钢筋直料和钢筋盘条有关,一个工程下来,会剩下一大堆“钢筋头”废料,如果把这些东西作为“钢筋预算”,那就成了“实报实销”,这不符合当前“工程预算”的原则。3、那么,工程预算的原则是什么呢作为“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就是根据“图示尺寸”,把各个“细部标注尺寸”加起来,就形成这根钢筋的“每根长度”;然后,按照钢筋的“每根长度”和“根数”来计算钢筋的重量。当年设计院绘制工程钢筋表的蓝图时,就是按这个算法计算的。现在,做“工程预算”也还是这个算法。4、在计算“下料长度”时,也是遵循上述原则的。只不过在计算钢筋的“每根长度”时,还要考虑钢筋在加工制作时的“弯曲伸长

32、”,即在计算每根钢筋的“下料长度”时,要扣减这个“弯曲伸长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钢筋的制作和安装。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钢筋下料表,在钢筋形状和细部标注尺寸上,与预算用的工程钢筋表是一模一样的,只是钢筋下料表的“每根长度”比工程钢筋表的“每根长度”小一些,其原因就在这里。5、在计算钢筋下料表时,还要考虑工程施工的做法和习惯。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只要把“钢筋总量”计算准确就行,不要求“分层”进行计算。但是,万丈高楼总是一层一层地盖起来的。所以,钢筋下料表就要考虑分层计算的问题。例如,柱纵筋的计算,我们是按照03G101-1图集第36页的规定进行“分层计算”的。6、以上所说的这些

33、,就是我们“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总体思想。当然,你提出的03G101-1图集几个具体的规定,我们也是考虑了的。(1) “箍筋的计算”:03G101-1图集33页的几个“附注”,我们正是这样做的。(2) “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暗柱端头部位,应是减一个保护层再加一个暗柱纵筋直径”;“剪力墙结构的连梁、暗梁等纵筋是从墙竖筋的内侧穿入,这时连梁、暗梁钢筋的保护层就比较大,要减一个墙筋保护层再加两根墙筋的直径”等问题,我们在软件中已经实现了。(3) “钢筋的锚固”应该按支座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来取值。这一点,我们是明确的。但是在我们的软件中,目前每一层楼层只设定了一个“混凝土强度等级值”以后我们要按柱、墙

34、、梁、板分别设定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4) 至于梁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陈青来教授10月21日在宽银幕影院的讲座我也听了,我也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不过问题并没有你说的那样简单。你想想看:如果梁的“第一排纵筋的直钩”在max(0.4LaE,hc/2+5d)上布置的话,同时再有“第二排纵筋”其直钩岂不是要在“0.4LaE”之内或者“hc/2+5d”之内进行设置同时再有“第三排纵筋”(或下部第一排纵筋)又怎样办总归要保证“最靠里面的一排纵筋的直钩到支座内表面的距离0.4LaE”吧?而实际工程所遇到的框架柱的宽度一般较小例如03G101-1图集31页的例子工程,其KZ1的宽

35、度(700)就不大,GDZ1的宽度(600)就更小了以至于从“柱外侧”算起,最靠里面的一排纵筋的直钩到支座内表面的距离还不够0.4LaE 。 我在前面的“平法讲座”中已经清楚地讲述了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2005-9-17 我与“老用户”的讨论“框架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哪个算法正确”和2005-10-7 我与“老用户”的讨论“最里面的一层钢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 0.4 LaE ,怎么办”。问: 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给出“非接触性锚固”的做法。04G101-4图集27页的图中给出“非接触性搭接”的做法。“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搭接”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答: 1、钢筋

36、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其关键是混凝土要充分地包裹钢筋。因此,保证混凝土360度圆周地包裹钢筋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搭接”的意义。2、如果两根钢筋是“平行接触”传统的“绑扎搭接连接”就是这样做的在连接区的每根钢筋都有1/4左右的表面积没有被混凝土充分包裹,这就严重地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验证明,在受拉试验中的“绑扎搭接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杆件,其破坏点都在“绑扎搭接连接区”。尽管一再增加“绑扎搭接连接区”的钢筋长度,仍然无济于事,破坏点还是在“绑扎搭接连接区”。3、如何实现“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

37、搭接”呢在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给出“非接触性锚固”的做法,就是使用垂直方向的梁纵筋或插入一些钢筋头,把可能平行接触的两根钢筋隔离开来。在04G101-4图集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的施工图例,但是我们可以参考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所给出的方法,使用垂直方向的钢筋头,把绑扎搭接的两根钢筋隔离开来。04G101-4图集27页注2中的这段话:“在搭接范围内,相互搭接的纵筋与横向钢筋的每个交叉点均应进行绑扎”,就是这个意思。施工工艺的新要求不可避免地带来工程预结算方面的问题。现在有的监理和审计人员,对“传统的绑扎搭接连接”所增加的钢筋用量尚且不同意计入钢筋工程量,现在新工艺又增加了

38、“横向的垂直钢筋”,使得绑扎搭接连接的钢筋用量大大增加,这些“绑扎搭接连接增加的钢筋用量”就更难以结算了。对于绑扎搭接连接,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中所设定的“4.5%”的钢筋损耗,早就包不住了。国家的建筑工程预算基础定额没有考虑这一问题,而各省编制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大都是互相抄来抄去的,更是没有考虑这一问题。问:1、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让左边的钢筋拐一个斜弯,抬升起来穿越中间支座。其中钢筋抬升的高度a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算式。其中的意义在什么地方2、上图两钢筋之间的“四个黑点”,当前梁垂直方向上没有梁存在的情况下,又代表什么?答:1、上一个问题讲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0

39、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正是解决框架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构造问题的这里提供了一个“非接触性锚固”的方法。所谓“非接触性锚固”就是从支座两边锚入中间支座的两根钢筋不要平行接触,而要离开一定的净距(25mm)。我们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节点区域是钢筋密度最大的地区。为了保证梁的下部纵筋之间达到规定的“水平净距”(下部纵筋的净距为不小于25mm和1倍的钢筋直径),所以中间支座两边的下部纵筋不能在支座“水平地并排摆放”。因此,35页右上图让左边的钢筋抬升起来穿越中间支座,形成一个垂直方向上的“非接触性锚固”的格局。至于“抬升高度a的复杂算式”,简单地说来,就是要保证两根钢筋的垂直“净距”2

40、5mm。保持钢筋之间的净距是很重要的。因为钢筋混凝土是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只有在钢筋被混凝土360度严密包围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2、35页右上角的图中两钢筋之间的“四个黑点”,就是起到保证两根钢筋的垂直“净距”25mm的作用。 在本图中这“四个黑点”是用“另一方向的梁下部钢筋”来充当的。当前梁垂直方向上没有梁存在的情况下,则可以采用几个“钢筋头”来完成这个使命。问:03G101-1 46页矩形箍筋复合形式的几点疑问一、注释1:“柱内横向箍筋、柱内纵向箍筋”是否是相对于“最外围封闭箍筋平面”的叫法为什么叫做“柱内”,梁内如何考虑是否也适用本条 二、遵循注释1的意思,以66复合形式为例,最恰当

41、的方法是把“最外层封闭箍筋”平面放在中间,“横向”“纵向”两四肢箍平面分别为与其上下平面,不知对否横向”“纵向”两四肢箍平面都在“基准面”上或下可否?三、注释2:以前听说过“单肢箍”的概念,单肢箍只钩住纵向筋即可;而本注释提到的是“拉筋”。我的问题是复合箍里可否使用“单肢箍”要是不能的话,在哪里能用到“单肢箍”?四、注释3的意思是否是在整个箍筋长度范围内,图示的那两种摆放方法交替使用不明白这与所谓的“为使箍筋外为局部重叠不多于两层”有什么关系答:1、这里“柱内横向箍筋、柱内纵向箍筋”的“横向”和“纵向”是相对于柱子的截面来说的。正如柱子的截面尺寸用b和h来表示一样,如果把“b”作为“横向”,则

42、“h”就是“纵向”了。2、作为“6*6”箍筋复合形式:“最外层封闭箍筋”平面放在中间,“横向”的两个小箍放在其上,“纵向”的两个小箍放在其下。把“横向”和“纵向”两个小箍同时放在“大箍”的同一侧面是不妥的。3、图集这里所说的“拉筋”与“单肢箍”是一回事。4、“注释3”的意思,举例说明如:以“5肢箍”为例,其“内箍”为一个小箍(双肢箍)和一个单肢箍。施工时可按这个方法来安装箍筋:假设柱子竖向布置10个“5肢箍”,我们把它们编上号:第1、3、5、7、9号“5肢箍”的小箍在左边、单肢箍在右边;第2、4、6、8、10号“5肢箍”的小箍在右边、单肢箍在左边。5、所谓“箍筋局部重叠不多于两层”是这个意思:

43、如果把“复合箍筋”按大箍嵌套中箍、中箍又嵌套小箍的做法进行组合的话,就会发生局部三层箍筋重叠的局面;而采用“大箍直接嵌套多个小箍”的方法,是能够保证“箍筋局部重叠不多于两层”的。再问:首先感谢先生的耐心答复!我还有几点不明:1、关于问题二,图集注释1用的是“宜”而不是“应”,是否说明这样做也是允许的,而不是最好的2、关于问题三,如果“拉筋”与“单肢箍”是一回事,是否可以说明所有单根的箍筋只拉住纵向钢筋即可,不用拉住最外围封闭箍筋这与注释2的说法是不同的!答: 回答续问的两个问题:1、图集注释1中是使用了“宜”的字眼:“箍筋局部重叠不宜多于两层”。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宜”还是“应该”认真执行的

44、。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原则就是让混凝土360度地包裹住整根钢筋,当发生两根(箍筋的)钢筋重叠在一起时,重叠区段的每根钢筋有约1/4的面积不能被混凝土所包围;如果把三根(箍筋的)钢筋重叠在一起时,不能被混凝土包围的钢筋面积就更加大这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是不利的。还是上面我所说过的,采用“大箍直接嵌套多个小箍”的方法,是能够保证“箍筋局部重叠不多于两层”的。但是,在施工中制作“内箍”时要注意,当存在几个方案可供选择时,要选用使“内箍”宽度尽可能短的方案其出发点就是使“箍筋局部重叠”的长度尽可能地短。我过去在讨论“关于大箍套小箍”时,详细地解说了几点重要原则,你可以阅读一下。2、对于“拉筋”与“

45、单肢箍”是不是一回事的问题,陈青来教授过去说过,“拉筋”是同时钩住纵筋和箍筋的,而“单肢箍”只钩住纵筋;但后来有一次他在网上回答问题时又说,“单肢箍”要钩住纵筋和箍筋。再加上图集46页“注释2”的说法,更使人觉得“拉筋”与“单肢箍”是一回事了。问:从03G101-1图集第54页图中看出: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锚入柱内的直锚水平段均应 0.4 LaE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都要尽量伸至靠近柱外侧纵筋,弯直钩15d ,其直钩之间要保持一定净距。(这个“净距”25mm)这样,会造成“最里面的一层钢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 0.4 LaE 。怎么办答:在03G101-1图集第54页图中可以看到,框架梁上下纵筋的计算

46、方法是:端支座处的框架梁纵筋首先要伸到柱对边的远端,然后再验算水平直锚段不小于0.4 LaE 。然而,从图集第54页可以看到,上部第一排、上部第二排、下部第一排、下部第二排纵筋的四个15d直钩段形成“1、2、3、4”的从外向内的垂直层次,还要保证每两个直钩段钢筋净距不小于25mm,这样,有可能导致第四个层次(下部第二排纵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小于0.4LaE的后果。我们按03G101-1图集第31页例子工程的KL1的端支座(600*600的端柱)进行了配筋计算,结果发现“第4个层次”的纵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不满足“ 0.4 LaE”的要求。在网上的多次讨论中,专家们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陈教授说:如

47、果遇到保证每根钢筋之间净距与保证直锚长度不能同时满足的实际情况,解决方案有两个:1、梁钢筋弯钩直段与柱纵筋以不小于45度斜交,成“零距离点接触”;2、将最内层梁纵筋按等面积置换为较小直径的钢筋。也有人提出:“梁下部纵筋锚入柱内时,端头直钩向下锚入柱内”,可以解决上述“钢筋垂直间距太小”的问题。陈教授同意:“英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可以大大改善节点区的拥挤状态,只是要改变我国将施工缝留在梁底的习惯。” 后来,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以及同结构设计人员对“平法梁”技术的深入探讨,我们提出下述新观点:框架梁上部第一排、上部第二排、下部第一排、下部第二排纵筋的四个15d直钩段形成“1、2、1、2”的垂

48、直层次,可以改善原来第四个层次(下部第二排纵筋)直锚水平段不足0.4LaE的状况。这个方案就是说:框架梁上部第一排纵筋直通到柱外侧,上部第二排纵筋的直钩段与第一排纵筋保持一个钢筋净距;同样,框架梁下部第一排纵也是直通到柱外侧,下部第二排纵筋的直钩段与第一排纵筋保持一个钢筋净距。这个新方案实现的可能性:虽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第一排纵筋的15d垂直段同属一个垂直层次,但是安装钢筋时可以把“15d直钩段”向相反方向作一定角度的偏转,从而可以避免两个“15d直钩段”相互碰头。问:03G101图集中规定钢筋直锚固值为“0.4LaE+15d”,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取定直锚值0.4LaE”计算,直钩为1

49、5d。这就会在施工中出一个问题,钢筋就会在梁支座的中间弯起锚固的现象。“取定直锚值支座-钢筋保护层(25)”计算,这时可能直锚值0.4LaE,直钩15d。这样看起来要多计算一段直锚的钢筋。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正确答:我在2003年就与陈青来教授讨论了这个问题: CDF提问: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直钩)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

50、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回复: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03G101-1图集54页注6为:“当楼层框架梁的直锚 LaE 且 0.5 hc + 5d时可以直锚。”)再问:我有一个疑问:0

51、3G101-1规定:既然当支座宽度(指减去保护层后的宽度)刚好等于0.4laE时,可以弯锚15d,即梁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为0.4laE+15d,为什么当支座宽度(指减去保护层后的宽度)大于0.4laE时,非得伸到柱外边,再弯锚15d,即梁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大于0.4laE+15d.这不是浪费钢筋吗?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我想干脆做成水平段为0.4laE再弯锚15d就好了,这样既满足了最小水平段的要求,又减少了支座处钢筋拥挤的状况,还节省了钢筋,何乐而不为呢?答:我也曾有过这方面疑问,所以才向陈教授提出上述“两种算法”的问题。陈青来教授的回答是“应按第一种算法”,他采用了“应”字,而不是“宜”

52、字,看来是比较斩钉截铁的。我考虑其中的原因是:“0.4LaE”是一个临界值。如果都按这个临界值来施工的话,如果遇到一些不稳定因素干扰的话,结构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建筑结构都要考虑足够的安全系数。当安全与经济产生矛盾时,天平会偏向“安全”这一边。问:以剪力墙作为框架梁端支座,梁纵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不满足0.4LaE怎么办答: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人们经常在网上论坛这样发问:以剪力墙作为框架梁端支座时,因为墙厚度较小,不满足0.4LaE,该怎么办不少同志提出“以剪力墙墙身为支座的框架梁纵筋锚固长度太小”的问题。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剪力墙的厚度较小,一般也就是200-300mm。当遇到以剪力墙为支

53、座的框架梁(与剪力墙墙身垂直),此时的支座宽度就是剪力墙的厚度,此时的支座宽度太小,很难满足上述锚固长度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03G101-1图集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标准图集不是万能的。作为设计师应该了解标准图集的这种功能上的局限性,主动地给出这种以剪力墙墙身作为支座的梁端部节点构造。我从03G101-1图集中看到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第31页的工程例子,其中框架梁KL2以垂直的剪力墙墙身Q1作为支座,Q1的厚度仅有300mm,显然不能满足“直锚水平段0.4LaE”的要求,但是此工程例子在这个端支座处增设了“端柱”GDZ2(截面为600*600),这就解决了“剪力墙墙身作为支座”而宽度不够的问题。

54、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梁一般是与框架柱为支座的;在剪力墙结构中,边框梁一般是与端柱为支座的。陈教授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说过:你提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梁以墙为支座,由于墙截面厚度普遍比柱截面高度要小,因此很难满足规范的锚固要求。对这个问题我本人之所以解答的“含糊”,主要是缺少试验资料,不便轻易出解决方案,以免传到全国后覆水难收,请谅解!他还说:平直段不够0.4LaE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等强等面积代换成较细直径的钢筋,二是由设计者应出具相关解决方案。03G101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争议时,最权威的裁决人士是设计具体工程的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有这方面的

55、权力。问:作为框架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宽度较小不满足0.4LaE怎么办答: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作为框架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宽度较小,不满足0.4LaE时,该怎么办一个错误的观点:“当柱宽度较小时,纵筋直锚水平段不足 LaE,则把不足部分长度进行弯折。”(也就是说,水平段和直钩长度的总和等于LaE )甚至认为:“若纵筋直锚水平段不足0.4 LaE,则把LaE-直锚长度的剩余部分进行弯折。”这里有两个错误:(1) 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2) 应当注意保证直锚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度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

56、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等于LaE的错误方法。(前面的问答中已经说过,直钩长度大于15d以外的部分纯属浪费。)为什么“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能够使直锚水平段长度满足“0.4LaE”的条件呢因为LaE与钢筋直径有关,例如,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时,二级钢筋(25mm以内)的LaE为44d,此时,若钢筋直径为25mm,则LaE为1100mm;但若换算成小一个等级的22mm钢筋,其LaE就变成968mm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按“等强度或等面积”代换以后,钢筋直径是变小了,但是钢筋根数会变多了,有时候一排钢筋放不下,还得多布置一排钢筋而每多布置一排钢筋,“内排”的直锚水平段又要缩小

57、“一个钢筋直径以及一个钢筋净距(25mm)”。这又会带来新的“长度紧张”。所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从设计上解决问题:把这些“烦恼”解决在设计阶段。也就是说,设计师要多想想施工人员的难处,不要把矛盾往下推。问:当框架梁的端支座很宽时,就不需要弯15d直钩了还有,此时框架梁纵筋还要不要伸到柱外侧?答: 从03G101-1图集第54页左边中间的图中可以看出:当柱宽度较大时,框架梁的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伸入柱内的直锚长度 LaE 且 0.5 hc + 5d时,不必进行弯锚。这里所说的“不必进行弯锚”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直锚长度 LaE;第二、直锚长度 0.5 hc + 5d ,由于是支座(柱)的宽

58、度,所以上述条件用自然语言说就是“超过柱中心线5d”(d是梁纵筋的直径)。LaE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时,二级钢筋(25mm以内)的LaE为44d,此时,若钢筋直径为25mm,则LaE为1100mm 。所以,当上面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这样的框架柱是很粗的。不过,实际的工程中,边长(或直径)两米以上的柱子还是有的。当遇到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柱子时,框架梁的纵筋还可以不直通到柱的外皮。从第54页左面中间的那个图来看,我的理解是:当框架梁纵筋伸入柱中的直锚水平段长度LaE且过柱中心线5d的时候,梁纵筋就不要再往前伸到柱外侧了,而且不要弯15d的直钩。但是,当框架柱的宽度不足LaE时,

59、框架梁纵筋还是应当“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然后再比较直锚水平段长度是否“0.4LaE”。还必须注意一点:就是第54页图是“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上面所说的图中的有些规定只适用于“楼层”框架梁(例如刚刚说过的宽支座上的梁纵筋“不必进行弯锚”的规定)。对于“屋面框架梁”来说,由于“顶梁边柱”的构造要求,此时框架梁纵筋端部不但必须弯直钩,而且直钩长度还不止15d 。问:有人说,在计算框架梁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长度时,“0.4LaE+15d”只是一个参考数,也不一定拐15d直钩把支座宽度与LaE比较,缺多少拐多少。 这种看法对吗?有人把“0.4LaE+15d”与“LaE” 作比较取其大

60、值,并且奉为经典算法编成软件。请问是否正确?答: 1、不要把“0.4LaE+15d”与LaE比较。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可见“0.4LaE+15d”与“LaE”是两类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可比较的前提。2、请注意看03G101-1图集第54页框架梁端支座下面的标注:“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这是首要的,而后面的半句话“且0.4LaE”是对直锚水平段长度的一个验算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让梁纵筋伸到柱外侧,然后验算直锚水平段长度,只可以比0.4LaE长,而不能比0.4LaE短。3、至于框架梁纵筋端部弯15d的直钩,是一个构造要求。构造要求是混凝土结构的一种技术要求,构造要求是不须经过计算的,是必须执行的。至于为什么要规定为“15d”呢陈教授说过,这是经过力学试验的,在“直钩”上5d处至10d处都有内力(变形)存在,到15d处就没有了。所以,当梁的支座(框架柱的宽度)较窄时,LaE减去梁纵筋直锚水平段长度后,其差数较大,若按“剩多少拐多少”的说法,把剩下的长度都拐成“直钩”,这个直钩就可能比15d大得多直钩长度大于15d以外的部分纯属浪费。关于“15d直钩”的问题还有很多,下面继续讨论。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