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4621861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6.1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四章(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ppt(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0/7/26,第四节 两流体间传热过 程的计算 一、总传热方程式 二、热量衡算 三、平均温度差的确定 四、总传热系数的确定 五、传热面积的确定 六、污垢热阻 七、流向的选择,第四章 传 热,2020/7/26,什么是热交换,【特点】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热方式的传热过程。,2020/7/26,2020/7/26,热交换计算的内容,(1)设计型计算,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的热负荷(Q) ,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A)及换热器的其它有关尺寸,以便设计或选用换热器。,2020/7/26,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JB/T 4715-92),2020/7/26,(2)操作型计算,在已有换热器的基

2、础上: 核算传热量(Q)、流体的流量( qm )、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t ); 判断一个换热器能否满足生产任务的要求; 预测生产过程中某些参数(如 qm、T、t)的变化对换热器传热能力(Q)的影响。,2020/7/26,一、热交换的基本计算式,式中 Q传热速率,W; K总传热系数,W/m2. A传热面积,m2 tm 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1、总传热方程式,2020/7/26,【衡算前提】 (1)换热器绝热良好; (2)热损失可忽略。 【衡算系统】热交换器; 【衡算基准】单位时间; 【衡算式】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得到的热量。即:,Q热Q冷,2、热量衡算式,2020/7/26,二、Q值

3、的确定计算热负荷,【定义】达到工艺要求的控制参数所应交换的热量,即: 热流体放出的热量; 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作用】由热负荷可以确定传热速率。,1、什么是热负荷,2020/7/26,(1)两个概念 【显热】当物质与外界交换热量时,物质不发生相变化而只有温度变化,这种热量称为显热。 【潜热】饱和蒸气的焓与同温度下的液体的焓的差值称为潜热(相变热)。 (2)无相变化时热负荷的计算 当流体与外界交换热量过程中不发生相变化时,其热负荷用比热法和热焓法计算。,2、热负荷的计算,2020/7/26,若换热器中的两流体只存在显热的交换,且比热不随温度而变或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比热时 ,则:,式中 Q热负荷,J

4、/s或W; qm1、qm2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p1、Cp2热、冷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kJ/(kg.); T1、T2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1、t2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比热法,2020/7/26,2020/7/26,热焓法,由热力学得知,在等压条件下,物系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与物系的始态与终态的焓差相等,即:,H1、H2热流体进、出口的比焓,J/kg; h1、h2 冷流体进、出口的比焓,J/kg。 qm1、qm2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2020/7/26,2020/7/26,(3)只有相变化时热负荷的计算,2020/7/26,20(l),100(g),100(l)

5、,2020/7/26,3、热负荷与传热速率的区别,【热负荷】对换热器换热能力的要求,是需要交换的热量,与换热器的种类、型式无关,由工艺条件决定。 【Q=qmCp(T1-T2)】 【传热速率】换热器本身在一定条件下的换热能力,是换热器能够交换的热量,由换热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 【Q=KAtm】 4、热负荷与传热速率的关系,2020/7/26,三、平均传热温差( tm )的计算,1、什么是平均传热温度差,【特点】不同部位推动力不同。 【定义】表征热交换过程中的推动力大小的参数。,2020/7/26,(1)流体的流动型式 冷、热流体的相互流动方向有不同的流动型式,传热平均温差tm的计算方法因流动型式

6、而异。 (2)温度的变化情况 冷、热流体在沿传热面流动时的温度变化情况不同,传热平均温差tm的计算方法因而不同。,2、影响平均传热温度差的因素,2020/7/26,3、恒温差传热,【特点】(1)两侧流体均发生相变,且温度不变; (2)冷热流体温差处处相等,不随换热器位置而变的情况。,恒温差传热平均温度差计算式,式中 T 高温流体的湍流主体温度; t 低温流体的湍流主体温度。,传热速率:,2020/7/26,湍流主体,T,t,2020/7/26,【例】电解槽引出的碱液浓度通常只有12,经蒸发后可获得30、42的浓碱。,2020/7/26,4、变温差传热,【特点】传热温度随换热器位置而变。分为:

7、单侧变温; 双侧变温。,2020/7/26,(1)单侧变温,【特点】在热交换过程中,一侧温度保持不变,另一侧温度发生变化。,2020/7/26,(2)双侧变温,【特点】在热交换过程中,两侧温度均发生变化。,2020/7/26,变温差传热过程的温差变化特点,【特点】局部温度差t 沿传热面而变化。,tTt,A,T1,T2,t2,t1,在面积为dA两侧,可视为恒温差传热。,dQ=K(Tt)dA,1,2,2020/7/26,5、变温差传热过程传热温度差的计算依据,【特点】在计算传热速率时,采用先微分、后积分求出整个传热面上的传热速率,即:,根据假定,Kconst,且 Ttf(A),由积分中值定律:,中

8、值,2020/7/26,(1)尽管在整个换热器中,传热推动力(Tt)是一个变化的值, 但存在一个中值tm 。用来表征换热器传热推动力(Tt)的大小 ( tm的物理意义); (2)tm 表示的是平均值,称为平均温度差; (3)变温差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度差tm与换热器内冷热流体流动方向有关,不同的流动型式其平均温度差不同。,【两点说明】,2020/7/26,并流 参与换热的两种流体沿传热面平行而同向的流动。 逆流 参与换热的两种流体沿传热面平行而反向的流体。 折流 一流体只沿一个方向流动,另一流体反复来回折流;或者两流体都反复折回。(既存在并流,又存在逆流) 错流 两种流体的流向垂直交叉。,6、热交

9、换器内的流动型式,2020/7/26,并 流,【特点】平行而同向。,2020/7/26,逆 流,【特点】方向相反且平行。,2020/7/26,折流换热器,【特点】既存在并流,又存在逆流。,2020/7/26,喷淋蛇管(错流)式换热器,【特点】两种流体的流向垂直交叉。,2020/7/26,对数平均温度差,7、并、逆流操作的平均温度差,在如下假定条件下(稳定传热过程): 稳定操作,qm1 ,qm2为定值; Cp1、Cp2及K沿传热面为定值,或取平均值; 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 由总传热方程式及热量衡算式可推得:,2020/7/26,【几点说明】,计算式只适用于并、逆流操作,但不适用于折流和错流

10、操作过程; t1、 t2设备同一端热、冷流体的温度差;,2020/7/26,当 t1/t22,则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误差4%,在工程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即:,习惯上将较大温差记为t1,较小温差记为t2,避免在计算中带入负号;,2020/7/26,工程计算允许误差为5,2020/7/26,8、错流和折流的平均温度差,【基本方法】 先按逆流计算对数平均温差tm逆; 求平均温差校正系数; 求取平均传热温差:,2020/7/26,【温差校正系数的获取方法之图算法】,【方法】根据R与P的数值,从各种算图中查得温差校正系数 。,【基本原理】由Underwood和Bowan提出。,2020/7/26,20

11、20/7/26,2020/7/26,双壳程双管程列管式换热器,隔板,隔板,2020/7/26,双壳程四管程列管式换热器,2020/7/26,隔板,2020/7/26,2020/7/26,2020/7/26,【温差校正系数的获取方法之经验公式】,2020/7/26,当,2020/7/26,平均温差校正系数 1,这是由于在列管换热器内增设了折流挡板及采用多管程,使得换热的冷、热流体在换热器内呈折流或错流,导致实际平均传热温差恒低于纯逆流时的平均传热温差。,用来表示某种流动型式在给定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综合利弊,最好使 0.9,绝不能使 0.8,否则另外选其他流型。,【两点说明】,2020/7/2

12、6,【例】用300 的高温气体产物加热冷原料气,工艺要求原料气由15 加热至160 ,产物气换热后不低于190 。试比较: (1)逆流操作和并流操作条件下的传热温度差; (2)若要并流与逆流操作的传热速率相等,求传热面积比。(假设传热系数相同),2020/7/26,【解】逆流操作时:300190 16015,则:t1=175 t2=140,由于,若用算术平均值,则:,误差:,可见误差很小。,2020/7/26,并流操作时: 300 190 15 160,则 t1=285 t2=30,若仍用算数平均值:,此时的误差为:,可见误差极大,2020/7/26,若要求传热速率相等,即: Q并Q逆,由于

13、K并K逆,根据 Q=KAtm,则,即,【结果说明】并流操作时所需要的传热面积是逆流操作时的1.4倍,故采用逆流操作可以减少传热面积,节省设备量,有利于传热操作。,2020/7/26,【问题】怎样连接冷凝水,为什么?,冷凝水进口,冷凝水出口,2020/7/26,四、总传热系数的确定,【作用】总传热系数K(简称传热系数)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对换热器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确定方法】总传热系数K的确定方法有三种: (1)使用公式计算(用于操作型计算); (2)通过实验测定(用于操作型计算); (3)使用经验数据(用于设计型计算)。,2020/7/26,1、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1)

14、传热过程分析,【结论】总传热系数与传热分系数有关。,2020/7/26,(2)总传热系数的基本计算式,基本计算式推导的依据: 傅立叶定律; 牛顿冷却定律; 总传热方程式。 对于微元传热面积为dA的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基本计算式,2020/7/26,当传热面为平壁时,dA=dA1=dA2=dAm,则:,(3)各种情况下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对于薄层圆筒壁,若d2/d12 ,近似按平壁计算(误差4%,工程计算可接受)。,2020/7/26,当传热面为圆筒壁时,若d2/d12,如以外表面积为基准(即以圆筒壁的外表面作为换热器的面积,在换热器系列化标准中常如此规定),则:,式中 K2以换热管的外表面为

15、基准的总传热系数; dm换热管的对数平均直径。,2020/7/26,当传热面为圆筒壁时,若d2/d12,如以内表面积为基准,则:,当传热面为圆筒壁时,若d2/d12,如以传热壁的平均表面积为基准,则:,2020/7/26,2、总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对于已有的换热器,可以通过测定有关数据,如设备的尺寸、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然后由传热基本方程式计算 K 值。 【说明】(1)得到的总传热系数K值最为可靠; (2)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只能用于与所测情况相一致的场合(包括设备类型、尺寸、物料性质、流动状况等)才准确。,2020/7/26,总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装置,【说明】分别测定Q、A、tm,20

16、20/7/26,3、使用经验数据,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的经验值,2020/7/26,五、传热面积A的确定,【特点】在传热过程中其面积始终不改变。 【确定方法】 壁的任何一侧均可作为计算式中的传热面积。,1、平面壁,2020/7/26,【特点】沿着传热方向其表面积是变化的。 【确定方法】 (1)外表面积(A2); (2)内表面积(A1) ; (3)平均面积(Am) 。,2、圆筒壁,2020/7/26,六、污垢热阻,【影响】由于传热表面有污垢的积存,增加了传热热阻。换热器使用一段时间后,传热速率Q会下降。,【确定方法】通常根据经验直接估计污垢热阻值,将其考虑在K中,即:,式中 R1、R2传热面

17、两侧的污垢热阻,m2K/W。,2020/7/26,2020/7/26,2020/7/26,【例】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蒸气加热溶液,列管为251.5的钢管。蒸汽冷凝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5000 W/(m2),溶液的对流传热系数取2000 W/(m2)。管壁的导热系数50 W/(m)。使用一段时间后,管内壁面沉积1mm的垢层,垢层的1W/(m)。若蒸汽的冷凝温度和溶液的加热温度均不变,求此时的传热量为原传热量的分率。,2020/7/26,【解】设原传热量为 QKAtm 结垢后的传热量为 QKAtm, 换热器的尺寸没有改变,故 AA 热、冷物料的进、出口温度不变,故 tmtm,由于,故使用平面壁的计算式

18、计算总传热系数,2020/7/26,结垢前,已知 115000 W/(m2) 22000 W/(m2) b0.0015m 50 W/(m), K1676 W/(m2),2020/7/26,结垢后,已知 b垢0.001m 垢1W/(m), K626.3 W/(m2),因此,【结论】为消除污垢热阻的影响,维持换热器的使用性能,应定期清洗换热器。,2020/7/26,换热器的物理清洗,2020/7/26,换热器的化学清洗,2020/7/26,清洗前的换热器,2020/7/26,清洗后的换热器,2020/7/26,七、流向的选择,1、在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并流最小,其它流动

19、型式的tm介于两者之间。逆流操作的优点如下: (1)在热负荷Q、K相同时,采用逆流可以较小的传热面积 A 完成相同的换热任务; (2)在热负荷Q、A相同时,可以节省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或多回收热。 【结论】一般情况下,应采用逆流操作。,2020/7/26,2、在某些方面并流也优于逆流。,(1)工艺上要求加热某一热敏性物质时,要求加热温度不高于某值(并流t2maxT2); (2)易固化(结晶)物质冷却时,要求冷却温度不低于某值(并流T2mint2),如易于控制流体出口温度。,3、采用折流和其它复杂流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热系数,从而提高K来减小传热面积。,2020/7/26,八、传热过程的强化措施

20、,【结论】为了增强传热效率,可采取: (1)增大平均传热温度差tm; (2)增大传热面积A; (3)增大总传热系数K。,1、强化传热的途径,2020/7/26,2、增大传热平均温度差tm,(1)两侧变温情况下,尽量采用逆流流动; (2)提高加热剂T1的温度(如用蒸汽加热,可提高蒸汽的压力来达到提高其饱和温度的目的); (3)降低冷却剂t1的温度(如使用冷冻盐水)。 【说明】利用tm来强化传热是有限的。,2020/7/26,3、增大总传热系数K,(1)尽可能利用有相变的热载体(大); (2)用大的材料作为传热壁; (3)减小金属壁的厚度(b小); (4)及时清除污垢(R小); (5)提高 较小一侧的给热系数。,2020/7/26,3、增大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A,(1)采用翅片管代替光滑管; (2)采用高效新型换热器。 (如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只有40160m2/m3,而板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可达2501500m2/m3),在传统的间壁式换热器中,除夹套式外,其他都为管式换热器。管式的共同缺点是结构不紧凑,单位体积所提供的传热面小,金属消耗量大。可采用的方法为:,2020/7/26,2020/7/26,2020/7/26,板式换热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