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46124700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哲学论证及实验过程摘要:心灵理论意指认知主体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来归因、解释、预测自己或者别人行为的才能;然而,其在哲学上却遭遇到难以逾越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别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醒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根底,即人类在对自我和别人心理状态进展归因、推理时,会有共同的脑区被激活。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跨越这一解释鸿沟;,提供了一条助探式的新途径。关键词:实验哲学; 心灵哲学; 心灵理论; 实验方法;Abstract:Theory of Mind refers to the abi

2、lity of cognitive subjects to make attribution,explain and predict their own or others behavior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metal states.However,it encounters an unbridgeable explanation gap; in philosophy,which is how the cognition of our own mental states can access the attribution,explanation and pre

3、diction of others mental states.Experimental philosophers with a background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used modern techniques to reveal the neural basis of Theory of Mind,which shows mon brain areas are activated when humans make attributions and reasoning about the metal states of self and othershe

4、research of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provides a new way to bridge the interpretation gap;.Keyword:Experiment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mind; Theory of Mind; Experimental method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正常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我们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愿望等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来理解、解释、归因和预测自身或者别人的行为。譬如,当我们看到某人拿起桌上的水杯喝水时,我们便据此推知其有口渴的欲望或信念

5、;反之,当我们知道某人有口渴的想法或信念时,我们也会以此预测其将可能会施行拿起桌上的水杯;的行为,如此等等。一般说来,假如一个人能把心理概念归属给别人,可以解释、预测别人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拥有常识的心理学知识。对自我或别人进展心理状态的归属的才能被称之为心灵理论(或译作心理理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它与心灵哲学中讨论的读心;(mindreading)或他心问题(problems of other minds)等概念亲密相关,也因此成为心理学、心灵哲学(尤其是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认知科学等领域一直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场新兴的哲学运动,实验哲学

6、也参与到心灵理论的讨论中;实验哲学家兼认知神经科学家琳娜-杨(Y.Liane)、萨克斯(R.Saxe)等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具有助探性的实验证据。一、心灵理论的逻辑前提心灵理论最早是在1978年由普雷马克(D.Premack)和伍德拉夫(G.Woodruff)发表的?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灵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们在文章中讨论了黑猩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像人类一样归因、理解别人心理状态等问题。而之所以称之为理论;,主要是由于个体将心理状态归因于其自身以及别人(同类或其他生物体)。这样一种推理系统应被视作一种理论,首先是由于这类状态并非直接可见,其次是因为该系统不仅可以被用来预测自我的行为,还尤其能

7、对其他生物体的行为加以预测。;而究其根源,心灵理论源于人们原始的灵魂观念:人们认为灵魂是一个不同于身体的实在;基于一种好奇心,人们不仅想知道自己的灵魂,也想探知别人的灵魂。于是就产生了原初的心灵理论问题。心灵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二元论思维为其逻辑前提它潜在地成认人由身体和心灵两局部组成,也成认存在着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区别。这种古老的二元论思想在笛卡尔那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与他的普遍疑心论严密相连。笛卡尔指出,人和动物不同,人是有灵魂的,而动物没有,人的灵魂藏在松果腺;里;灵魂与身体是两个平行的实体,身体有广延性,而灵魂没有,两者可以互相作用。这样,在本体论上,就成认了灵魂

8、、心灵的存在;继而也就成认了身体和心灵、肉体与灵魂二元实体的分立。对心灵认识的不对称性问题就蕴含在这样的心身二元的本体论构架之中。在认识论上,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的着名论断中指出,我;可以疑心一切,唯独我思;不可疑心,我;在思维是我;存在确实据。而这种思维的才能来源于我心,即我有一颗独立于肉体、能思维的心,而且每一个当下的我都能感知到我心的存在,感知到我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笛卡尔认为,自我认识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只对本人开放,其别人没有直接通达的途径,即所谓的第一人称优势;第二,自我认识具有不可错性,即考虑者对自己的意识内容有着比拟明晰地把握,且正常情况下不会出错。于

9、是,这里就出现了一种认识论上的不对称性:自我认知较于别人认知的优先性。正是成认了对自我认知的优先地位,才产生对他心认知的一系列困难:我只能认识我心而对于他心无法直接认识,我甚至不能确证别人是否也拥有和我一样的心灵;我只能根据别人外在的行为及从对自我的感知来推测别人的心理状态。然而,从对自我心灵的认识可以知道,行为往往具有欺骗性或者心理状态与身体行为之间并非始终保持着实时的一致性,那么,通过别人行为来阅读别人心灵就变得不那么可靠。总之,心灵理论难题的产生基于以下的逻辑前提本体论上的二元论假定。它预设了人有身体、心灵两个实体,身体在外,心灵在内。继而在认识论上,成认了自我心灵认知的优先地位,即认知

10、主体拥有直接通达内心的特权访问(privileged access),而无直接通达别人心灵的特权访问;要认识别人心灵,只能通过间接途径,那么,别人是否有心灵?假如有,我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别人心灵?由于身体行为与心灵状态并非始终保持一致,因此,在认识别人心灵之时,仅靠别人的行为来阅读他心那么是不可靠的。由于这些问题难以很好地解决,心灵理论问题就成了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中讨论的主要论题之一。二、心灵理论的哲学论证面对上述逻辑困境,传统的哲学家们从各自的视角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试图克制这些难题。1.类比论证假如按照笛卡尔疑心一切的推论方式,可以极端地陷入我心之外是否存在他心不得而知的

11、不可知论的窘境,我们无法证明对别人心灵的感知和阅读,但是日常的经历又无数次告诉我们,别人存在着和我自身一样的心灵。当我被一杯开水烫到时会痛苦地叫起来,我自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疼痛感;同样,当别人也被开水烫到时,也大都会和我一样痛苦地叫起来,至少会作痛苦状。于是,我们就会据此认为,别人与自我都有同样的心灵感应系统。这就是所谓的类比论证。对此,罗素解释道,我们从自己身上观察到像记忆、推理,感到快乐和感到痛苦这一类事件。我们认为手杖和石头没有这些经历,但是其他的人都有这类经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疑心高级动物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再比方,当我们一起观看经典爱情影片?泰坦尼克号?时,我们大都会为主人公杰

12、克和罗丝感人至深的爱情感动,也会为杰克为救心爱之人而捐躯的凄美结局而落泪。我们自身不仅有快乐、痛苦的感觉,我们也常常会因看到别人享受快乐而开心,为别人遭遇不幸而痛苦。因此我们必须求助于某种可以比拟合理地叫做类推的东西。别人的行为在许多方面与我们自己的行为类似,因此我们假定别人的行为一定有着类似的原因。人们所说的话是我们在有某些思想时所要说的话,因此我们推论他们大概也有这些思想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我们在应当快乐(或不快乐)的外界条件下快乐(或不快乐)时的行为方式一样。;比罗素更早的密尔对此也做过类比论证。他指出,断言别人与自我拥有同样的情感是因为别人与我一样拥有身体,而我的身体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前提;

13、再者,从自我的经历看,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行动;事实序列:先是以体内发生的变化为开端,经过中间的情感环节,再以外向行为表现为终端;没有中间环节,终端环节是产生不了的。那么,对于别人,我们可以理解到其体内变化(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后面的外向行为,只是不能把握中间环节。但是别人与我一样都是人,因此首尾环节应该与我自身的序列一致,那么,中间环节也应该是与我一样的。从密尔的论证可见,这种事实序列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因果链条,即心灵与身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行为是由心理引起的,别人的行为和自我的行为一样都受到心灵的影响。类比论证似乎可以解释很多日常现象,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首先,马尔科姆(N.Malcolm

14、)对类比论证进展了批判,他认为,类比论证将对他心的认识建立在对自心认识的根底之上,而实际上自心与他心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连接性,并不能使得对他心的论证严密有力。其次,密尔的观点也遭到了质疑。密尔的论证在于别人与自我具有行为的相似性,并且相似的行为背后具有相似的心理原因。但是,行为与心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络,相似的行为也有可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引起的。(,pp.314-327)2.假说-演绎论证当代心灵哲学家、认知科学家杰瑞-福多(Jerry Fodor)等人试图运用假说-演绎法来论证他心认知的问题,其根本主旨是:他心确实存在于自我的观察范围之外,但是正如科学研究中其他不可观察的对象一样,

15、科学家可以假定这些不可观察物为某种物理实在(如电子等),并掌握它们的规律,进而构建科学理论,再根据科学理论来预测、解释可观察的、但尚未得到很好说明的物理现象,从而演绎出更多的理论陈述。假如这一切理论解释与预言都与现象相一致,那么之前假定的不可观察的物理实在就是可靠的、可信赖的。这就是所谓的假说-演绎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他心认知上,假定我心之外有他心存在,然后根据这样的前提来构建理论,解释心灵理论的难题。假如它比其他理论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如预测别人的行为等,那么,这便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可靠的假说。实际上,别人行为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如愿望、信念等加以解释和描绘。因此,这是一个理解日常

16、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那么,假定他心存在便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假说。(,pp.327-328)以上这些哲学论证仅仅是在理论上、逻辑上加以论证,而且其中还存在着逻辑上的弱点而难以克制。然而,随着经历科学,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开展,加之以相应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以实证的方式研究心灵理论所争论的话题似乎有了可能。三、心灵认知的技术根底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开展,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得以应用,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在技术条件、方法论、本体论与认识论上都产生了惊人成就和影响。首先,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上,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已经打破大脑皮层而深化到皮质下的脑

17、干,这为进一步研究大脑的内在构造和运行奥秘提供了更多的经历资料,使得人类认识自我有了本质性进展,虽然这仍然只是个开场。这些技术手段在临床医学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治疗脑损伤病人等;另外,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开展也带动了其他穿插学科的兴起,如神经心理学、神经伦理学等。这些现实技术条件的深化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对于自身的全面认识。其次,在方法论上,无论是在哲学领域还是科学领域,原来对于人类意识、心灵、大脑的认识根本上采取一种思辨的、臆测的、类比的传统方式,即使采用科学的手段,也常常是对低等动物的脑解剖,或者停留于对死亡大脑、麻醉后病患大脑的分析,抑或是通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推测大脑内部的

18、工作机理等。而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技术手段的创造和更新,人类开场或者可以试图对大脑进展直接的研究,通过直接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内在构造、生化变化以及运动机制与原理等,提醒大脑的静态与动态的构造与功能。正如着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克所说,泛泛的哲学争论无助于解决意识问题,真正需要的是提出有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实验方法;。这也正是实验哲学需要借鉴的方法。第三,在本体论、认识论上,试图对心灵本体论本质与地位重新界定以及动摇第一人称的优势地位。认知神经科学家一般认为,心理状态或事件与物理状态或事件是同一的;认识心理状态或事件就等同于认识物理状态或事件。反过来,只要认识了物理状态或事件,那么

19、心理状态或事件就可以认识。而心灵、意识的物理状态便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据称,意识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元在40-70赫兹范围内振荡形式有关。克里克是这种观点典型倡导者,从神经元的角度考虑问题,考察它们的内部成份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出人意料的互相作用的方式,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只有当我们最终真正地理解了脑的工作原理时;,才能对思维本身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与把握。根据既有成果,他断言,任意时刻的意识与瞬间神经元集合的特定活动的类型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且,他还认为,认识别人心灵的特权通道不仅仅对第一人称的他心主体开放,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第三人称也保持开放状态。这些技术手段虽然在细节上或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20、还存在着很多的缺乏,但是确是提供了一种进入大脑黑箱;的可能;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别人心灵、阅读自我与别人心语。(,pp.130-156)笔者就实验哲学家对心灵理论的实验分析成果展开讨论。实验哲学家莲-杨、萨克斯等人试图通过设置实验情境,利用统计分析和fMRI、TMS等技术在行为分析与神经激活两方面实验结果来检测心灵理论的神经根底及人类认识自我与别人心灵的可靠性。四、心灵理论的实验过程1.理论假设基于心灵理论的假定,实验哲学家莲-杨、萨克斯等人设计了如下任务:一方面可以给被试观看某些图象,让其自然地产生关于该图像正确或者错误的信念,然后再向被试显示图像的真实样态,让其知道自己信念的正

21、误,最后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最初看到图像而形成的信念,做出判断;另一方面,给被试呈现别人形成关于一样图像的正确或者错误的信念情形,即让被试观看另外一个人显示其信念的正误的情形,随后提醒这个人信念的正误,最后引导被试回忆其刚刚关于别人的信念,并做出判断。该任务旨在测试被试回忆他们自身与回忆别人的过去信念的准确性,以及在回忆自身和别人信念时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激活强度是否一致。根据以上目的,实验哲学家再根据心灵理论中有关第一人称优势以及自我心理状态认知(以下简称自心认知)和别人心理状态认知(以下简称他心认知)是否一致的争论设置了以下两个假设:假设1.假如自心认知存在某种特权访问,被试在回忆自己信念时是否会

22、比回忆别人信念时更加准确?假设2.假如在自心认知和他心认知时,被试具有一样的心灵理论机制,那么被试在回忆自己信念和别人信念时是否有一样的大脑区域被激活?2.实验方法(1)选择被试:随机选择了24位安康的成人作为被试,12人参与自我;版本的测试,12人参与到别人;版本的测试。(2)刺激物(stimuli):他们使用48幅图片作为刺激物引发被试进展判断,其中的36幅作为完好图片和局部图片(只显示其中一小局部的图片而遮住其余一局部来呈现给被试)。其中,有些局部图;被成心画成可以误导被试进展识别判断款式,诱导其形成错误信念(如图1,呈现出的局部图;看起来像条鱼,但实际上是条蛇。);而有些局部图;可以提

23、供准确的图片表征,引导被试形成正确的信念;还有些图片起到干扰项的作用。剩下的12幅图片被作为整体图片呈现,在实验的最后一局部作为新图;来使用。3.实验过程(1)自心认知版本实验哲学家首先对自心认知版本进展检测。在该版本中,他们设计了三项任务:语词任务;、提醒任务;和考虑任务;。首先,在语词任务中,被试在指导下观看带有四个词语的局部图;:这四个词语显示在图片屏幕的下方,是描绘该图片中呈现之物的属性的可能选项,被试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能表达呈现之物属性的词语。需要说明的是,四个词语当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它可以反映呈现之物的真实属性;还有一个是诱导;词,它与所要误导的事物属性相符合,即与要

24、诱导被试产生的错误信念相一致,使之做出错误选择(譬如,看起来像条鱼,其实是条蛇,但下面的语词就有游行;的选项)。语词任务;分2轮放映,每一张图片都要放映一定的时长,以便让被试有充分的时间做出选择。在随后的提醒任务;阶段,被试在看过36幅局部图;之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动按钮,看到每幅图片真实的整体图景。(a)我是正确的(图中呈现之物与我的信念一致);(b)我是错误的(图中呈现之物与我的信念不一致,且是诱导词误导的选项);(c)这是新的(图中呈现之物与我的信念不一致,但不是被误导之物)。考虑任务;也被分成2轮,每一轮有24张图片。每一个图片放映6秒长,然后有10秒钟的固定,以便让被试有充分的反

25、响时间进展判断。以上是自心认知的实验检测。在这个过程中,被试在做出直觉判断的同时,承受着fMRI和TMS的扫描,其大脑神经元的瞬时激活程度会被仪器记录下来。(2)他心认知版本实验哲学家接下来开场测试别人心理状态认知,简称为他心认知版本;。在他心认知版本中,实验哲学家使用一样的刺激物一样的图片和实验装置,同样也是要完成上述的三个任务,只是任务的顺序有所不同,这表达出在自心认知和他心认知时,认知主体所处的位置或者视角不同自心认知时,认知主体处在第一人称的位置,具备所谓的第一人称优势;而他心认知时,认知主体那么处于第三人称的位置,不能直接通达他心,只能处于旁观者的角度。于是,本阶段的实验便设置这样的

26、认知次序:当认知主体观察别人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已经知道事物的真实状态,认知主体作为旁观者观察别人信念的产生以及由信念引发的行动表现。因此,被试在他心认知版本中首先要完成的是提醒任务;:每一个局部图;在屏幕上呈现一定时长后,其真实样态的整体图;就被提醒出来。当图片由局部到整体呈现时,被试便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动选项按钮。随后进入语词任务;阶段。此时,被试被告知还有另外一名被试也在执行语词任务,并且该被试还没有看见整体图;,他或她会在这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能描绘呈现之物属性的词语。被试还被告知第二被试选择的答案将会被投射到自己的屏幕上(红色方框框定,如图1)。被试的任务就是选中第二被试按动

27、;的一样按钮,确认被试编码;别人的行为反响。不过,事实上并没有这个第二被试;,另外的反响是由电脑随即产生的。呈现给被试的第二被试;选择结果是:选择正确的有12个,诱导错误的有12个,其他的语词有12个(不相关信息图片)。稍作休息后,被试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入考虑任务;。实验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回忆第二被试看到局部图片后所形成的信念,然后从下面的选项中如实地选择一项:(a)她或他是正确的(其信念与图中事物一致);(b)她或他是错误的(其信念与图中事物不一致,且由诱导词引发的错误);(c)这是新的(其信念与图中事物不一致,但非诱导选项)。这便是对他心认知的实验。认知主体以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阅读别人由

28、信念引发的行为,并根据自己之前在提醒任务中所看到的真实图像而形成的信念比照,从而判断别人行为的正确与否。4.结果分析(1)行为结果在自我认知版本中,语词任务;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显示的图片成功地引发了被试形成正确或者错误的信念:在36个图片选择中,被试信念正确的占48.5%,信念错误的占51.5%。根据假设1,首先要验证,人们在回忆自己信念时是否会比回忆别人信念时更加准确?假如是,似乎就可以说明,自心认知确实存在着某种特权访问,有着第一人称的不可错优势。然而,结果让实验哲学家也感到惊讶,当被试回忆自己之前的正确信念时准确性为66%,还不如回忆别人正确信念那么准确(回忆别人的准确率为79%,p

29、这些数据结果似乎提醒,人们在回忆自己信念时并没有比回忆别人信念时做得更好。相反,甚至做得更糟。这是否说明,人们在自心认知时不存在所谓的特权访问?或者至少认为,即使存在所谓的特权访问,也并不存在在自我认知上的优先性、权威性或更加准确性。图1 心灵理论测试的刺激物(1)图2 心灵理论检测在三个脑区的激活(2)(2)fMRI结果根据假设2,实验哲学家要检测在自心认知和他心认知时,大脑中被激活的神经元区域是否一样以及其强度是否一致?实验结果显示,在自心版本和他心版本中,认知主体在回忆自己信念和别人信念时在一样的脑区都有神经元激活。在自心版本和他心版本中,右、左颞交界(RTPJ、LTPJ)和内侧额叶皮质

30、(MPFC)都有激活;只不过在他心版本中,还有一些其它区域也有激活,如在左额下回(IFG)、外侧前额皮层质(RLPFC)、双边额中回(MFG),左顶叶小叶(IPL)等脑区(如图2)。这似乎说明这些激活的区域是心灵理论所涉及的脑区网络,这得到了后来研究结果的印证。综上,实验结果显示,在双边TPJ和DMPFC区域,认知主体不管是考虑他们自己的信念还是考虑别人的信念时都会被激活,只是在强度上略有差异。五、可能的结论和考虑1.可能的结论如前所述,实验哲学家运用fMRI、TMS等技术手段直接比拟了对于人们自身和别人心灵理论的认知和神经激活状况。在自心版本中,通过实验情境,实验者引导被试表现出由图片形成的

31、正确或错误的信念而引发的行为,随后让他们回忆这些行为背后的信念;在他心版本中,实验者引导被试在观看第二被试;基于其正确或错误的信念所做出的行为表现,然后回忆该被试的信念。最后,实验者通过在行为表现方面的数据分析和神经元激活程度来比拟两组的反响。行为结果的数据分析与fMRI、TMS等技术手段扫描的结果一致。首先,实验哲学家发现,被试在回忆他们自己信念比回忆别人信念时没有表现出更加准确的结果,甚至不如回忆别人信念时准确。这与假设1相反。这一发现似乎提醒人们在认识自我心灵之时并不存在某种特权访问,或者是,即使存在第一人称优势,也不能具备认知上的准确性和不可错性;。不过,这里有一个认知的不对称性:即当

32、人们考虑自我信念和别人信念时:心灵理论被频繁地用于理解、预测别人的行为,却较少地用来解释自我的行为,而只有当自我行为出错时,才意识到那是自我信念。譬如,当我看到别人拿杯子喝水时,我推测此人口渴了;但是,当我自己口渴时,我会直接拿起杯子喝水,而只有当我发现拿错杯子时,才会意识到我自己有口渴想喝水的信念。这是否可以作为解释在考虑自我信念时比考虑别人信念时准确性较低的原因呢?正是有了这种第一人称的直接通道,认知主体可以直接地、处于无意识地由信念到行动,而无需对自我心理状态进展推理,心灵理论所关涉的脑区被激活的强度才会较低。其次,实验结果似乎印证了假设2所提出的在自心认知和他心认知时都启用一样的心理机

33、制,即被试在回忆自我信念和回忆别人信念时有一样脑区被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略有差异。实验结果提醒出,人们回忆自己信念来解释、预测自我行为与解释、预测别人行为所启用的心灵理论的机制是一样的,即具有共同的神经根底。第三,实验还有另外的发现,人们在考虑自我的信念即做出表征心理状态的判断时要比让他们做出无心理状态表征的判断,在心灵理论指涉的脑区(双边TPJ和DMPFC)有着更强的激活。这是否可以说明在双边TPJ和DMPFC脑区是专属表征心理状态的区域呢?期待着实验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概言之,实验哲学家通过实验提醒出,人类在考虑自我心理状态和考虑别人心理状态时,分享了共同的心灵理论所关涉的神经元脑区,亦即

34、人类在归因、解释、预测自我和别人心理状态时,有着共同的神经生理根底;而这一共同的神经生理根底架起了自我与别人心理状态认知的桥梁。2.拓展性考虑首先,哲学实验的理论根基。以上有关心灵理论的哲学实验,其背后是以同一论(identity theory)为指导理念和逻辑根底的。所谓同一论,简而言之,就是心理状态或事件与物理状态或事件的同一、心与身的同一;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心灵与身体有种内在的因果关系。在心灵哲学中主要有类型同一论(type-type identity theory)和个例同一论(token-token identity theory)两种观点。前者主要认为,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在类型上

35、是同一的,即认知主体的某一类感觉(如疼痛)整体上是与其大脑中的某一类过程(如上文中的神经元激活)是同一的;后者是在前者遭遇到强逻辑困境后逐渐开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认知主体的某一心理状态是由其身体的某一物理过程实现的,但是在不同的认知主体身上,或者在同一认知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实现该状态的不一定始终是那个物理过程。当然,这些讨论不是本文重点,这里不再详述。但是不管如何,同一论坚持着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一样一的理念,在方法论上采取一种复原论的方式进展操作,而这样的观点正是诸多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所持有的。他们或者明晰地知道或者还处于潜意识状态地持有这样的观点进展着科学的研究,试图通过科学的手

36、段对人类大脑、意识进展黑箱;窥探,意图提醒其中的奥秘。然而,这种研究途径本质上仍然是自然主义(不管是本体论层面,还是方法论层面)的,仍然有着其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二,虽然认知神经科学家声称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别人心灵也对第三人称开放,而且实验结果也显示了认知主体在自心认知与他心认知时都有着一样的脑神经区域激活。但是,在自心认知版本中,认知主体作为第一人称可以直接通达内心,回忆起自我信念,而在他心认知版本中,认知主体只能以第三人称旁观者身份回忆有关别人行为的信念,而不能直接阅读别人内心的心理状态,虽然由形成别人信念的刺激物作为开端,也知道别人由信念引起的行为终端,但是就像那个处在幕后;的第二被试一

37、样,认知主体关于他心认知的中间环节仍然处于黑箱;之中;而且逻辑上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毕竟,心理的东西是通过内省获得的,物理的东西是通过观察获得的,两者属于不同认识论属性,因此不能划等号,逻辑上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两者之间是如何联结的。况且,即使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扫描或者定位到了人类大脑的激活区域,但是心理状态的空间定位仍然难以精准捕捉,心理内容的丰富多样仍然难以准确呈现。诸多类似问题仍然困扰着认知神经科学家乃至实验哲学家。不过笔者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不能停顿前进的脚步。第三,在学科穿插交融的今天,实验哲学家正在探究一条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新途径;他们可以继续完善在手的技术工具,并保持开放的姿

38、态,不断地吸收其他相关学科成熟的方法手段,来提升自身,使得实验方法成为哲学家工具箱行之有效的助探器;以上心灵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路正是实验哲学方法革新的有益探究,值得进一步深化开展下去。参考文献高新民、沈学君.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71-197.【2】Sodian,B.,Kristen,S. Theory of Mind ,Glatzder,B.,Goel,V.,Von Muuml;ller,A.(Eds) Towards a Theory of Thinking,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2022,68-87陈巍.读心理论

39、论四十年:从常识心理学到心智化系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3):109-116+203.Morton,A.Frames of Mind:Constraints on the mon-Sense Conception of the Metal.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15.高新民、刘占峰.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本体论变革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307-314.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8-579.张学义.实验哲学:哲学工具箱里的助探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1(1):67-71.Sch

40、urz,M.,Tholen,M.G.,Perner,J.,Mars,R.B.,Sallet,J. Specifying the Brain Anatomy Underlying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Activations for Theory of Mind:a Review Using Probabilistic Atlases from Different Imaging Modalities .Human Brain Mapping,2022,38(3-4):4788-4805.Gweon,H.,Young,L.,Saxe,R. Theory of Min

41、d for You,and for Me:Behavioral and Ne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about Beliefs of the Self and other ,Carlson,L.(Ed.)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Boston: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22,2492-2497.Liane,Y.,Scholz,J.,Saxe,R. Neural Evidence for Intuitive Prosecution;:The Use of Mental State Information for Negative Moral Verdicts .Social Neuroscience,2022,6(3):302-315.张学义.实验哲学:一场新的哲学变革.哲学动态,2022,(11):74-79.注释1图中左侧上半局部为自我版本测试,下半局部为别人版本测试;中间为40-50分钟的间隔期;右侧局部为两个版本中,被试需要答复的选项2图中上半局部是在自我和别人版本中,在RTPJ、LTPJ、DMPFC中的激活图,下半局部是激活程度在数据图上的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