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4609707 上传时间:2020-07-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句式和用法》PPT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学生对句式特点不太了解,翻译时通常译不通,或添枝加叶,或翻译大意,难以抓住得分点。因此,考生应该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种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与翻译规则,要把握几种常见实词的活用规律,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遇到翻译题,一定要有考查这类知识的意识,尽可能找准得分点,并能准确地翻译出来。,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即词类活用

2、现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判断依据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一是从上下文意来判断。例如: 一狼洞其中(狼) 【判断】从上下文意可以推测到,这句是说一只狼在其中打了一个洞,而句中没有表示“打”的意思的动词,那么“洞”字便是被临时用为动词了。,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是从结构上看,在下列情况下,名词都用为动词。 (1)

3、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用眼示意)项王(史记鸿门宴) 籍(登记)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吾师(学习)道也(师说) 【规律小结】“名词+名词”时,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 (2)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该名词充当了代词的谓语。例如: 女幸而偶(匹配)我(与妻书) 其后名(取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树(种植)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小结】“名词代词”时,句中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3)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4、,因为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修饰或限制,而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一旦结合,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显露)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范墙数目(递眼色)项王(鸿门宴) 小信未孚,神弗福(赐福)也(曹刿论战) 【规律小结】“副词(遂、不、弗、已、则、既,等等)名词”时, 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副词构成偏正关系。(4)“所”字结构中,“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字一般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如它在名词前,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俘虏)(鸿门宴) 【规律小结】“所+名词”时,句中的

5、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5)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何(荀子劝学)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说明)者(游褒禅山记) 五十可以衣(穿)帛也(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宾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沛

6、公军(驻扎)于霸上(鸿门宴) 沛公欲王(称王)于关中(鸿门宴) 唐浮图慧褒舍(筑舍定居)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赤壁赋),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规律小结】“名词后置的介宾短语”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补关系。翻译时介宾短语应提到这个临时的动词之前。 (7)名词与动词之间有“而”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解(师说) 隧(挖隧道)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规律小结】“名词而动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动词与名词之间有“而

7、”时,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 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过秦论) 顺流而东(向东流)也(赤壁赋) 【规律小结】“动词而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翻译方式 (1)动宾式 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余则袍敝(穿着旧棉袄、破衣衫)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规律小结】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为动宾关系。对译公式:动词+名词。这种类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中频率最高的一种,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辞手法。因此,翻译时不能硬套,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句中的“弦”,不能译为“奏弦”,而应译为“奏乐

8、”。 (2)替换式 刑(杀)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汝幸而偶(嫁)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规律小结】根据语境寻找一个相应的动词。 (3)凭借式 策(用马鞭打,驱使)之不以其道(马说),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然陈涉瓮(用瓦瓮做)牖绳(用绳子系)枢之子(过秦论) 【规律小结】这个活用的名词作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对译公式:介+名+动。 (4)趋动式 怒发上(向上指)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向东流,向西流)(与朱元思书) 【规律小结】活用的名词一般是表示方位的,此时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对译公式:介词+方位名词+动词。 (5)陈

9、述式 明月(明月照着)半墙(项脊轩志) 腰(腰挂)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规律小结】在留用的名词后加一个相应的动词构成主谓关系。,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名词用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在翻译时需加上适当的介词。 1.判断依据 古汉语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谓关系,如“虎啸猿啼、天高地迥”,“蜀山兀,阿房出”。另一种便是状语(名词)与中心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它们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用

10、作状语。 2.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例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的翅膀那样)蔽沛公(鸿门宴) 谈笑间樯橹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赤壁怀古)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一样”,“跟似的”。像+名词+那样+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偏正关系(状语+中心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表示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按照兄长的礼节)事之(鸿门宴)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按照”,“当作”等。 (3)表示工具和表示动作状况、对象。例如: 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意洞手(亲手)书(与妻书) 【规律小结】表示工具,状语可译为“用(拿、以、靠)

11、”,如例。表示动作状况、对象,翻译时可按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介词或其它的词,如例。 (4)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 孔雀东南(向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项伯复夜(在夜里)行(鸿门宴) 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阿房宫赋) 【规律小结】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向(朝、往)”,“在”等,如例;表示时间,可译为“在里(上)”,如例;表示动作频率或经常性,可译为“每(日、月、岁)”,如例;表示情况逐步发展,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年)”,如例。,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三)动词用作名词 1.判断依据 当一个动词不再表示人

12、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作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常出现在“其”或“之”的后面。 2活用形式 (1)动词处在“其”“之”之后时,这个动词用作名词。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之入(收人的财物)(捕蛇者说) (2)无标志性词语,例如: 追亡(逃跑的人)逐北,伏尸北万(过秦论) 古人对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游褒禅山记) 【规律小结】一是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动词作名词时,这个动词应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二是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

13、判断。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三是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四)形容词用作动词 1判断依据 用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来表示动作行为。例如: 春风又绿(吹绿)江南岸(船泊瓜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友好,友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活用形式 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放在“能、欲、足、可”等能愿动词后,用作动词。例: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游褒禅山记) 大王必欲急(逼迫)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句中的动词谓语,以表示动作行为。 (2)形容词放在“之、我、其

14、”等代词前用作动词。例如: 卒不忍独善(安逸度过)其身(与妻书) 吾之妻美(偏爱)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规律小结】形容词+代词(之、我、其、吾)等构成动宾关系。 (3)形容词带宾语时用作动词。例如: 假舆马者,非利(加快)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出师表) 3.翻译方式 形容词动用与名词动用的翻译方法也大体相同。有的翻译成以本词为基本素再加新词素而构成双音节动词,一是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二是在形容词后加动词或形容词,如“亲小人”的“亲”作“亲近”解;三是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私臣”

15、的“私”译为“偏爱”。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1.判断依据 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来代替这个人或事物,或作为此种性质、状态的名称来使用,这就叫形容词用作名词。从修辞学角度看,形容词用作名词属借代手法。 2.活用形式 辨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依据名词在句中运用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1)形容词用在“其”“之”的后面充当中心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郯子之徒,其贤(贤能的品德)不及孔子(师说)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瘦弱的身体),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例如: 是故,圣(圣人)

16、益圣,愚(愚人)益愚(师说) 义不杀少(少数的人)而杀众(多数的人),不可谓知类(公输) 3.翻译方式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活用的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德”;二是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如“旧”,以“老交情”替换。 (六)使动用法 1.判断依据 在一个句子里,如果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格式为“主语+动词+兼语+宾语”。 2.活用形式 (1)名词使动用法 这种用法中的名词,是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所以也具有“名作动”的一般规律。但使动用法的名词,能使宾语具有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17、。例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做王,使王)之(鸿门宴) 然得而腊(制成干肉,使成为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规律小结】结构方式为“名词+宾语=使+宾语+动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动词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临时带上了宾语,也属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动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鸿门宴) 外连横而斗(使争斗)诸侯(过秦论) 【规律小结】动词使动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如例中的“活”,即“使之活”,翻译为“使活

18、命”的意思。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短语+宾语”。如例中的“斗”,即“使争斗”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 这种用法,形式上与形容词用作动词一样,具有“形作动”的相同规律。但意义上形容词作使动,能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例如: 必先苦(使受苦)其心志,劳(使辛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足以荣(使荣耀)汝身(孔雀东南飞) 会盟而谋弱(使削弱)秦(过秦论) 【规律小结】结构方式为“形容词+宾语=使+宾语+形容词”。,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3.翻译方式 (1)兼语式:“使怎么样”,“让怎么样”。这是最常见的翻译方式。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的“生”译为“让活下去”。 (

19、2)动宾式: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门宴)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 (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聚室而谋”(愚公移山)的“聚”译为“把召集在一起”。 (七)意动用法 1.判断依据 在一个句子中,谓语动词主观上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现象为意动。使动用法是客观上“使宾语怎么样”,是见于事实的,是做法;意动用法是主观上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存于意念的,是想法或看法。 2.活用形式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翻译为“以为”或“认为(觉得)”。例如: 渔人甚异(觉得奇怪)之(桃花园记) 于其身也,则

20、耻(以为耻)师焉(师说),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乐(以为乐)盘游(谏太宗十思疏) 【规律小结】结构格式为“形容词+宾语”=“认为+宾语+形容词”或“以+宾语+为+形容词”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例如: 孔子师(把当作老师,认为是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借鉴)之(阿房宫赋) 【规律小结】结构方式为“名词+宾语”=“以+宾语+为+名词”。 3.翻译方式 翻译时要增加一些词语,才能表达清楚。常用的译法有:认为(觉得)怎么样;把当作看待;对感到怎么样。总之,在翻译时

21、,要注意体现出“主观意念的感觉”,否则,就不能显示意动的特点。,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常翻译为“是”。 1.用“者,也”,“者”或“也”“者也”等形式表示判断。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但可以横渡江河。 粟者,民之所种。(论积贮疏) 【译文】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是我家过去的南阁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为”“,是”式表示判断。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文】如今别人是

22、砧板,我们是鱼肉。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译文】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3.用“乃”“则”“即”等形式表示判断。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译文】应当拥立的人是秦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色。 梁父即楚将项燕。(鸿门宴) 【译文】梁父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 4.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三、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词的

23、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常常翻译为“被”。 (一)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大体有如下几种: 1.用“于”式表示被动。例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古文。,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2.用“见”、“见于”式表被动。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担心秦国的城邑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文】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24、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4.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动。例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文】当年的繁华与英雄事业都被风雨冲刷掉了。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队,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着全部吴国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被别人辖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二)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如: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译文】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多见

25、于感叹句或疑问句,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勿、毋(无)、否、非”,否定动词“毋(无)”,否定性不定代词“莫”。例如: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译文】 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常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曷、奚、恶”等。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文】 您凭什么应战呢?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它一般放在中心词之

26、前,古今一样。但在文言文中除此之外,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此时就是“定语后置”。 (1)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或“而”,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

27、骨。 4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介宾短语除表处所的可作补语外,一般都只作状语;而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在许多情况下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尤其是表比较、表处所、表方式和表被动的介宾短语多为补语。常用的介词多有“以、于、乎”等。例如: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文】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盘桓。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 【译文】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五、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

28、然就多了。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来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蒙后省。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对话省。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

29、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曹刿论战),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 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作补语时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例如: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2省介词“以”。例如: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