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07023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 生命科学、生命文化 对生命的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医学和健康学 汪大洲 北京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 健康学学科带头人 (此文为景藏国际健康论坛论文集而写)一,为什么要研究生命?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我们研究宇宙,研究环境,研究社会也要研究生命。研究生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命自觉,培养生命意识,评判生命质量,发掘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施生命关怀,使仅仅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质量、有品味、有尊严,使我们能够快乐、健康、持久、有品味和有尊严地享用生命。马克思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 。科学解析人类

2、生命的本义、层次与特征等问题, 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二,什么是生命?广义的生命是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力、繁殖力、生长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动植物(Webster百科全书)。生命表现为无数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 人的生命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种而已。本文探讨人的生命,也就是狭义的生命。它是指人所具有的, 在实践中生成的, 不断与生存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意义交换的系统。人的生命可以划分为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两个层次, 具有整体性、生成性、超越性、独特性、有限性等特征。人的生命存在不但需要与生存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以维系自然生命的存在, 还必须进行价值和意义交换, 不断追求、挖掘世

3、界的意义来超越、改造自身, 同时把自己创造的意义与价值留印于世界, 从而用价值和意义建造起属于人的家园, 不断获取和延续人的文化生命。三,两重生命人的生命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不一样,人的生命是一种两重结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有两重性。每个人都有两重生命,只有人才有两重生命。文盲也有两重生命,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就没有文化生命。一个人的文化生命质量好坏不在学历、学问而在人品、人格、价值观。人的自然生命,或者说物质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是造化的产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自然生命。一进入娘肚子,我们就有了物质生命。而文化生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的活动创造文化,文化内敛于人,形成文化生命。所

4、以,我们又把它叫做文化生命。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环境里,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生命。有人把文化看作生命的第二种DNA。 4曾经有过“狼孩”的报道,一个婴儿被狼叨走,由狼群把他哺育养大,他不会人的语言,没有人的思维,只有狼的习性。其自然生命或者物质生命和我们应该完全是一样的,但是没有文化生命。四,两重生命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关系,比作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自然生命,生命无从谈起。没有文化生命,人只是物种上一个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有时也相互损伤。研究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互动,从而促

5、进我们身体和精神健康,正是生命文化关注的重点。人的整个进化过程,都是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互动的结果两重生命互相促进,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在研究两重生命的互动关系之外,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生命是基础,是载体;而文化生命是魂魄,是主宰。人和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生命。文化生命高于物质生命,文化生命重于物质生命。在人的物质生命消亡以后,人的文化生命却依然可以继续存在,会时时被后人想起。每个人的物质生命作为文化生命的载体,其实应该是没有多大差别的,都是这样的一副“臭皮囊”;但是文化生命千差万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命是每个人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容体态,借以辨识个体

6、,但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差异之大是人的物质生命的差异根本无法比拟的。两者的差异,决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法国思想家、数学天才巴斯卡有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说的也是“文化生命高于物质生命,文化生命重于物质生命。”两重生命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两重生命之间有两种互动良性互动和恶性互动。良性互动促进健康增加寿命;恶性互动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人的两重生命都是可以通过人自己的主观努力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只有高品质的文化生命才能够实现两重生命的良性互动。对于研究健康的人来说,促进两重生命的良性互动,避免两重生命的恶性互动,从而增进健康,推缓衰老,延长寿命是头等重要的

7、事情。五,自然生命(物质生命)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有自然生命,或者叫做物质生命。这就是我们的躯体,就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件骨骼、肌肉、皮肤、神经、血管、淋巴、各种内脏和器官,这是医学研究的范畴,已经通过人体解剖,研究得很精细很透彻了,哪里有个瓣,那里有个膜,都是清清楚楚的,并且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为几大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系统有意思的是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其自然生命或者叫物质生命有着高度的同一性,比如说每一个人不管什么人种都是分为男女两性的。全世界所有的男性或者全世界所有的女性,其自然生命或者叫物

8、质生命各有不同,人们藉以识辨个体,这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就是因为他们的面容、体型、个头、声音各不相同。但是,总体来讲,人体的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譬如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两条腿,就是体内各个器官的形状位置也都是一样的,颈椎骨有7节,大家都是一样的。要不然医学就难办了,要不然那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就不灵了,说不清了人的物质生命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性。按肤色,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人和棕色的印第安人等等。按照身高有高矮的区别;按照体型有胖瘦之别。人的物质生命的同一性和差异及分类可以在其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上找到原因。从细胞层面来看,人类的每个细胞都有46条染色体,46条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配成23对,第一

9、对到第二十二对叫做常染色体,为男女共有,第二十三对是一对性染色体。 男女个体的差异就是只有1/23,4%多一点。从分子层面来看,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它同时也决定着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物质生命的同一性,在于基因的复制。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

10、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自然生命是人之为人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 它既是大自然给予的, 又必须在与大自然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中得到完善、发展。因此, 它源于自然、长于自然, 最终又归于自然。马克思指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 ,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 2 ( P167)。人是基因遗传的先天本能最匮乏的生物, 这就决定了人必须超越这种匮乏的现实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区别于动物生命的属人的特性。人的自然生命从产生到终结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一种未最终完成的状态

11、, 这使人的文化生命的产生既具有必要性, 又具有可能性。动物的自然生命一产生就具有固定化的器官机能, 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固定化的生命活动空间, 因而是确定的、限定的, 无法发展的。但人的自然生命不同, 从先天来看, 人的自然生命本能是最匮乏的, 它没有特定的器官功能, 特定的行为方式, 特定的生命活动空间, 是自然界天生最脆弱、毫无生存能力的物种。是最孤独无靠的自然之子。我们冬天需要取暖,夏天需要空调。动植物别说暖气和空调,就是一件衣服也没有呀!我们需要房子居住,而动物就在地下挖一个洞,或者在树上搭一个窝,就可以安身。我们人的吃食,需要洗净煮熟,可是那些虫子鸟兽吃东西根本就没有那么麻烦,秃鹫还

12、吃腐尸呢!它们可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们人能行吗?所以说,人是自然界天生最脆弱、毫无生存能力的物种,是最孤独无靠的自然之子。幸亏我们有文化生命!这种自然生命的未完成状态, 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 因而也没有固定的生存家园。这就决定了人的自然生命必须以超越动物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存在、发展和进化, 这为文化生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同时,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这种自然生命的未完成性, 意味着自然界没有对人的器官功能、行为方式、活动空间等作出最后限定, 从而为人的生命的再发展留下了无穷的可能性空间。在没有先天本能枷锁的束缚下, 人既能自由、自立、自觉地创造自我, 又能自由

13、、自主、自觉地创造世界, 这双重的创造就使人获得了超越于自然生命的文化生命。人的生命虽源于自然生命, 但决不会止于自然生命, 在多维价值谱系的引领下, 生命在现实世界而非理念世界中不断逼近真善美圣的至高境界, 最终获得超越于自然生命的文化生命。正是人的文化生命活动,使一切自然物变成了文化物、 自然人变成了文化人、自然秩序变成了文化秩序。六,人的文化生命 3实践是赢获文化生命的根本路径。人的本质是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创生的, 人是自己本质的创造者。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人获得了作为人所独有的体现人的真正本质的文化生命。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两个向面,

14、实践的结果就产生了文化, 或者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从主体客体化的角度看, 人的生命实践活动留下了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成果, 这些成果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人的文化生命的现实表征; 从客体主体化的角度看,人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改造、超越、实现着自身的精神、智慧和价值, 为自己的生命不断注入文化的内涵与品质, 成为一个文化的存在物。因此人的文化生命表现为一系列客观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所构成的文化世界, 其实质是人的精神、智慧、价值的改造, 超越和实现。文化世界是文化生命的产物, 文化生命是文化世界的依据。人的文化生命是在人与环境、与自身所构成的关系中存在和展现的。从宏观上来说, 人与生俱来就要面

15、对人与自己、与社会或他人、与自然、与超自然四种基本关系, 这四种关系的均衡发展就构成美满圆融的人生。与这四种关系相呼应, 人在这四种关系维度上的存在和展现就形成了不同维度的文化生命。首先, 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展现着人的知性生命, 它以求真为核心。其次, 在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展示着人的德性生命。人出生之后, 从横向来看, 他与同时代的人与社会相关联, 从纵向来看, 与以前和以后的世代也不可能毫不相干。因此, 人必然是社会的人, 人的生命必然具有社会性。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建构起真正美满圆融的关系是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不能逃避的事实。正是在建构这一关系的过程中, 发展着以求善为核心的德性生

16、命。再次, 在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上展示着人的感性生命。人类除求真、求善的价值追求外, 还有求美的本能, 为此而产生了诸多形式的人文艺术形式, 它们都是人类按照美的尺度创生的文化物。一种人文艺术之所以美, 就因为它昭示某种平衡的个己关系。人类的感性生命就是在求美的历程中产生的, 它追求着人对自身的直觉与顿悟, 在这种自身的顿悟中, 人获得了宁静, 去把握所能改变和不能改变的事情的区别。最后, 人还面临着与超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存在着人的灵性生命。人类一方面渴求有一个永恒之所来恒久持守着他所孜孜以求的真善美, 另一方面又具有某种人类特有的寻求终极原因或第一原因的需要, 以求人生之美满, 心灵之

17、安顿, 这两方面合力催生着人的生命中的信仰与崇拜体验, 从而产生了人与超自然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人以求圣为价值指向, 发展着人的灵性生命。文化生命激荡着人内心的趋于自由创造的力量、热情和憧憬, 不断完成对生存有限性的超越, 不断迈向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价值境界。七,怎样研究生命?研究生命的学科生命科学、生命文化、医学和健康学。1998年3月27日,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威尔森(Edward O. Wilson)为纪念该学会成立150周年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grated Science and The Coming Century of The Environment

18、 综合科学和环境的未来”的文章,指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物种,而且还是文化的物种,所以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他还说:“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一直在两条无法交融,而且也人为地拒绝汇合的道路上蹒跚前行,可是他们却在寻找同一个目标。” 5这里,威尔森先生说人是生物学的物种,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或者物质生命;而说人还是文化的物种就是指人的文化生命或者精神生命。所以,研究人的生命,就要研究其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自然生命的是生命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而研究人的文化生命的学科就是生命文化,属于人文科学。要全面研究人的生命,就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人的生

19、命。在中国,和威尔森具有相等地位的钱学森生前也非常关注人体科学,也曾呼吁要多做综合工作,认为综合才是人体科学研究的前途所在。研究人的物质生命的科学是生命科学。当然,生命科学不仅仅限于研究人的生命,但是主要是研究人的生命,而且主要是研究人的物质生命。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这里提到的“生命”,基本上都是物质生命层次的“生命”。生命科学研究或正在研究着的主要课题是:生物物质的化学本质是什么?这些化学物质在体内是如何互转化并表现出生命特征的?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细胞是怎样工作的?形形色色的细胞怎样完成多种多样的

20、功能?基因作为遗传物质是怎样起作用的?什么机制促使细胞复制?一个受精卵细胞怎样在发育成由许多极其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的高度分化的多细胞生物的奇异过程中使用其遗传信息?多种类型细胞是怎样结合起来形成器官和组织?物种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因素引起进化?人类现在仍在进化吗?在一特定的生态小环境里物种之间的关系怎样?何种因素支配着此一生境中每一物种的数量?记忆是怎样形成的?记忆存贮在什么地方?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学习和记忆?智力由何而来?除了在地球上,宇宙空间还有其它有智慧的生物吗?生命是怎样起源的?等等。尽管有生命科学在研究物质生命,但是生命科学还远远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在生命科学里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领域。研

21、究文化生命的学科是生命文化,属于人文学科。两重生命理论无疑是生命文化的基石,生命文化的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的。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这个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有待我们去开拓。人的文化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只是认识到:人的文化生命的核心是他(或她)所选择的价值观,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人选择了价值观就选择了人生。”但是人的文化生命的组成要素还有什么?是价值观及其相关的符号和规范吗?人的文化生命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人的文化生命有没有优劣之分?如果有,人的文化生命的优劣的评定标准是什么?对人的物质生命我们有体检,对人的文化生命也是可以有评判的体系吗?人的文化生命有没有发展规律?如果有,人的文化生

22、命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物质生命的关系是什么?人的文化生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怎样?那么,医学是什么呢?客观一点说,医学(medicine)实际上就是一种处理人的生理系统问题的科学,人的健康定义中关于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它管不了。它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这样,也就不用讨论医学的什么模式了,医学就是生物学模式的,用于治病救人,或者还可以包含病后的康复,以及病前打防疫针预防疾病。心理和社会模式已经进入健康学的领域。中医的“治未病”也是健康学的课题。健康学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都要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健康

23、学的模式。那么健康学是什么呢?健康学是一门研究和指导人们如何快乐、持久、健康、有品味和有尊严地享用生命(这里的“生命”包含物质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学问,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新兴学科,是迄今为止的学科分类中唯一一门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学科,是向社会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科普的主要教材,因此必须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个人一辈子要学习两门功课谋生和养生。谋生的功课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而养生的功课却只有一门,那就是健康学。健康学是一门人人应该学、人人能够学的学问。”健康学的核心是提倡生命自觉和健康自觉,强调生命自我养护;主张用健康学涵盖和包容各种医学(allop

24、hathy,homeopathy,naturopathy,TCM etc)用以作为指导人们实现、获得、保持和恢复健康的学术理论体系。总之,研究生命的学科:生命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研究人的物质生命。生命文化属于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康复,限于生理学模式。健康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新兴学科,是迄今为止的学科分类中唯一一门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学科,是一门人人应该学、人人能够学的学问。健康学研究和指导人们如何快乐、持久、健康、有品味和有尊严地享用生命(这里的“生命”包含物质生命和文化生命)。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 P167) 3向 英, 梁建新:文化生命论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人类生命问题 哲学研究 探索2011年第3期 4袁正光 生命的智慧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2年1月 5 Edward O. Wilson,“Integrated Science and The Coming Century of The Environment ”,Science, 27th,March,1998 写作于2012-9-17o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