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14606968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0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一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组建姓名:李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导教师:王理平20090111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不保密口。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旨导教师签名:王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关P 年 月

2、 曰曰期曰期年 月 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研究和应用一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摘要当前,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变, 生存的需要迫使企业的竞争战略由单纯的你死我活的对抗型竞争战 略演变成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协同型竞争战略。协同型竞争战略的 出现,使得企业更多地寻求与其互补型企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从而, 自觉不自觉的形成多企业合作阵营,并试图通过运用现代IT及网络 技术,进行资源集中化及最优化管理,降低企业间管理的交易成本, 由此,产生多企业管理协同这一新兴的企业组织管理实践。这将有助 于企业更好的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管理协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 势。然而,到目前为止

3、,真正成功地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企业并不 多见。本文将在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应用研究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本文从X地区移动管线传输网由于多年的超速发展加上特有的外 包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控制度和网络资源的掌握程度都受到了严峻 的挑战,在很多环节上都已经出现了管理真空,甚至失控的局面开始 论述,指出其管理的根结问题在于无法有效实施多企业管理协同的难 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论述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组建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来解决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面临的 管理困境的实例,实证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具体实现方案及效果。 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流第一在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理论框架方面

4、,以系统的观念构建了资源集中管理、共同流程建立和实时动态监督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内在程关系,并给出完整的实施思路和方案。第二是以组建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来解决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 面临的管理困境为实例,实证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具体实现方案。【关键词】管理协同,实时管理,资源集中管理,信息化,流程优化, 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MULTI-ENTERPRISE MANAGEMENT SYNERGISM-THE BUILT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ON CHINAMOBILE TRANSMISSION PIP

5、ELINE IN THE X DISTRICT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new economic era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s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requirements from consumers, and the needs to survive force companies to change their competition strategy from a simple cut-throat competiti

6、on type into a synergic type in which both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exist. Cooperation-competition strategy, enables more enterprises to seek their complementary partners, which,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uilds multi-enterprise cooperation, uses modern IT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any

7、 other resources, realizes the optimizing management , and reduces transaction cost.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business organization with such kind of coordinated management practice emerge. This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better take us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achieve co-management

8、and dominat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However, so far, seldom enterprises succeed in the co-management practice. This article will do some useful research on the multi-enterprise management synergism and its application.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due to years of hyper growth, coupled with the ou

9、tsourc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trol on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network resources have been challenged severely, while the administrative vacuum even out-of-control situation start to emerge.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root reason of this problem is that we can not implement multi-

10、enterprises management synergism efficiently. Based on this reas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of dissolving the management puzzledom by 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n transmission pipelines in the X district. Thus, the paper probes deeply into the project and the effect o

11、f realizing the multi-enterprises management synergism.The research values of the paper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First, it provides integrate theory and its implementing project on building the system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establishing common workflow, and practicing r

12、eal-time dynamic supervision.Second, the paper probes deeply into the project and the effect of realizing the multi-enterprises management synergism based on the case of dissolving the management puzzledom by establishing the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n transmission pipelines in the X dis

13、trict.KEY WORDS:Management Synergism, real-time dynamic supervision,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Informationiz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on Transmission Pipeline第1章绪论1.1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涵义1.1.1 管理协同的涵义协同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协作和同步,在辞海里被解释为同心协力,互相配合, 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

14、过程或能 力。从概念上可以得出,协同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 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当技术从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核心,人们就越来 越需要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东西。而当前,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 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 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协同思想是由德国的Herman Haken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早也只是应用于 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近年来,协同思想才在管理学上逐步得到应用,形成管理协同的理 论基础。管理协同是指在系统处于变革或临界

15、状态下,以协同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管理方法、 手段促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和协调而实 现一致性和互补性,进而产生支配整个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使系统实现自组织而从一种序状 态走向另一种新的序状态,并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的系统管理方法。 对企业而言,管理协同就是为了提高管理功效,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系统的目标。主要 体现在通过对企业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进行协同,实现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与配置,进而 产生一个在结构、功能等方面远远超越于原有组织系统的、具有新的生命体的系统,达到协 同效应之目的,即所谓的1+ 1 2的效应。与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相比,协

16、同管理在思想、视 角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管理的理论和思想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 强调分工的重要性而对整体重视不足,而管理协同则突出强调要素间协同、配合的思想;传 统的企业管理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企业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界限比较明显,而 管理协同则重视系统协同的思想,如研发、生产、营销以及服务过程的协同;传统的企业管 理强调企业内部诸如人、财、物、技术、信息、知识等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管理协同不仅重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而且重视企业的外部资源,重视 把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纳入协同范畴,以使系统产生自组织功能而实现协 同效应,达到

17、企业管理目标。 1.1.2 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涵义任何一种理论的兴起都有其时代背景,多企业协同管理思想也不例外。当前,新经济时 代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变,生存的需要迫使企业的竞争战略由单纯的你 死我活的对抗型竞争战略演变成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协作型竞争战略。协作型竞争战略的 出现使得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只有企业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其 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加入合作阵营,产生了多企业合作这一新兴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信息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组织开始演化, 多家企业合作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态。所谓多企业合作,是

18、指针对某种 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起来,以及时地 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的战略联 盟。多企业合作生产的形成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由于多企业合作是各方基于特定的市场 机会,通过核心竞争力互补形成的合作联盟,各方均拥有其他方所不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是 建立在各成员企业间互相信任、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 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 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从而构造强 有力的战略竞争

19、联盟。多企业合作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在相关的合作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 联盟,各合作企业保持了产权的相对独立地位,无需重新进行资产重组,从而减少了产权交 易成本。在信息时代,客户的需求变化多样,市场机会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基于某一市场 机会建立传统实体企业,一旦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可能使得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从而蒙受损失。而以合同为纽带、以项目为基础的多企业合作,在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中,随市场机会的出现而建立,随市场机会的消亡而解散,无需重新购置专有性资产,从而 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导致的损失,降低了市场风险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多企业合作在保 留企业机制优势的同时,有效地克服了

20、企业机会的不足。在行业生产中,处于价值链不同环 节的成员企业的关系建立在长期合作、相互信任的契约基础上,合作各方旨在通过各自所拥 有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1 + 12的终极目的。总之,多企业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组织经营模式,一方面较好的体现了核心竞 争力理论,解决了传统企业企业竞争力过于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市 场合作竞争的特征,为小企业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竞争合作提供了一条应对之道。我们把实现多个企业之间的管理协同,就称为多企业管理协同。后文我们将逐步研究多 企业管理协同实现的目标、要素和具体的实现方法。 1.1.3 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目标

21、和要素经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很自然的得出实现协同的核心目标就是能够得到1 +12的竞争力 效果。然而要得到这样的效果,根本性的因素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的实现多个企业的有机融 合,具体可以表现在能否实现实时的决策、实时的支撑、和实时的反馈,也就是说能够把多 个个体,高效率的荣辱成一个更加复杂但是同样有效的系统。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是由三个方 面共同决定的。其一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以及企业可 利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资源等;其二就是对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也就是执行的效率;第三 就是企业所用有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企业的竞争力的优劣,主

22、要是由企业的资源水平,执行 效率和技术水平的状况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发 生变化,是由企业资源、技术、执行效率三个要素来决定的。那么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就是 要实现多个企业的资源、技术和执行力的有效整合,并产生协同效益。 (1)资源因素资源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包括厂房设备、资 金、劳动力在内得各种要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资源的认识一直囿于这样一个范围:企业所需要的资源主要 是资本、原料和人。这些资源是稀缺的,彼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替换;每种资源都是同 质的,并可以按照同样的价格从市场上得到供应。这些认识在研究宏观层面

23、的问题的时候成 功揭示了很多经济活动规律。但是在研究微观层面具有强烈动态性的竞争现象时,却显得无 能为力。资源基础论的竞争力理论承认了资源的异质性,并认为这种异质性资源为企业独占 某些资源提供了可能,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具有的价值 性、稀缺性、不可复制的特殊资源以及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资源的优势。但是资源基础论把 资源的研究范畴局限于企业内部,并十分强调企业对资源的独占。资源基础论里所提到的资 源我们称之为企业的狭义资源。与之相对,提出企业广义资源的概念。企业的广义资源是指: 能够为企业所控制和影响和提升竞争力的内外部资源的统称。一个企业本身具有的内部资源 是非常有

24、限的,可以说,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自己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在当今这样激 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_个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协同共享, 达到竞争优势的极大化。(2) 技术因素无论企业的资源状况如何,企业之间合作必然都要落实到一个需要具体操作的层面上 来,那么合作的效率高低,必然集中在技术的优劣上。从广义上讲,技术有很多种,比如, 生产自动化、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等,然而当前世界真正决定成败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整个经济社会,企业面临着经营方式的巨大变革,企业的竞争力曰 益与信息技术的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它是包括企业生产和使用的信息 以

25、及一系列处理信息的不断集中和连接的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价值系统。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而已经影响到了 企业的运作方式、行业竞争结构、竞争规则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对信息技术的优 化与协同也是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企业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作为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 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 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26、,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 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 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从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渐深入和扩展的ERP,再到方兴 未艾的电子商务,组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致历程。而目前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全面 电子商务阶段。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越来越要求信息系统能够跨越边界,实现技术上 的协同,支持信息更加快速高效的在企业间进行传递。(3) 执行效率因素有了资源,也有了整合资源的技术,那么剩下的就是执行了。执行的内涵十分的丰富, 主要包括了:人的素质,执行流程,沟通效率、支撑系统和反馈系统等等因

27、素。高效率管理 协同的执行效果必然就是能实现多企业的同步决策,同步支撑和同步执行。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 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定义了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概念和包含要素,然后介绍了 A地区传输管线管理 背景和遇到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协同管理方式解决存在的多企业管理协同问题 的可行性方案,给出了实现管理协同的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和实施的效果对比,阐述了 这种模式运行的实效性。该内容的分析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的工作内容和多企业管理中遇到的管理难题。 第三章论述如何利用管理协同的思想来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

28、了系统实现的 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基本模型。 第四章论述了信息化的平台和实现多企业系统管理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介绍了综合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和模块设计,并通过实例介绍了通过系统的实施 实现了协同化管理后带来的管理效果对比。1.3.2 研究的具体方法本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借鉴、采用了众多不同领域的成果、知识、方法和技巧。就研 究方法来说,主要包括:(1) 系统分析方法本文自始至终遵循系统分析思路,强调用系统科学来指导整篇论文的谋篇布局以及考察 研究对象的内涵,从而保证了本文体系结构的严谨性。(2) 演绿推理方法本文的研究是在对管理协同理念、模式及管理要素进行框架性(整

29、体性和系统性)的分 析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包含有大量的归纳演绿、逻辑推理,保证了研究过程的逻辑性。(3)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非常关注实证角度的探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不仅增强了本文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也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4) 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不但利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更是对实证的前后效果进行了对比,从对比中得出管 理效率提升的结论。1.3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2) 研究的目的不论是国外传统的协同理论,还是国内的协同理论,从其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是研究单 个企业内部的协同关系,认为单个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为了追求1+l2的协同效应。然

30、而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行业链中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单个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体的努力来 获得市场竞争的成功,他们必须寻求选择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 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传统的以单个企业协同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的协同 理论显然不能再用于指导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间协同问题。当前国内外对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的研究都还不成熟,尤其对于在这样价值链上运营管理协同理 念进行实践的成功案例还十分稀少,并论文力求通过作者在实践中解决的X地区移动传输管 线网管理所涉及的多企业管理协同难题作为实例,给多企业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提出了具体 的模式和途径。(3)

31、研究的创新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理论框架方面,以系统的观念构建了资源集中管理、共同流程 建立和实时动态监督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内在流程关系,并给出完整的实施思路和方案。第二是以组建传输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来解决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面临的管理困境为实 例,实证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具体实现方案。1.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实现的目标是 实现1 + 12的效能,实现的要素主要有: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执行的效率和技术水平的 高低。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了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第2章 X地区传输管线维护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

32、 传输管线概念 2.1.1传输网络传输网络广义上指所有可以承载通信业务传输的网络,包括光纤传输网、微波传输网, 激光传输网等等。本文所指的传输网络是特指以光纤为媒介所承载的各种传输技术组成的网 络,例如SDH网络、PDH网络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的本地网应用范围类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技 术就是SDH网络技术,而本论文所涉及的本地传输网主要就是指利用光纤和SDH技术组成的 传输网络,这个传输网络承载着本地网中的各种语音和数据业务,传输网络是一个多业务基 础传送平台。本地传输网一般覆盖一个地级市的范围,承载着地级市内所有业务的传输功能。本地传 输网络又可以分为C3、C4两个层面,C3网络负责在本地区内各县

33、之间提供传输电路,C4 网络负责县内各基站之间的业务传送。本地传输网的网络结构一般有环状和支链状,C3网 一般为环状网,C4网可以根据资源的多寡,设计成环状或者支链状。支链网一般用在资源 不充足的接入层面。 2.1.2 本地网的分成结构本地传输网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面:(1) 城域传输网核心层和骨干层主要为各个独立的汇聚层及之间提供传输转接通道,通过 核心节点大容量设备的交叉调度,实现各个骨干层、汇聚层环路的互通和共享。传输方式采 用光缆传输,网上节点一般为地区中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枢纽楼机房。本地网核心层网络结 构应以环形为主,在光缆建设条件不满足时,可采用环网加支线的方式。设备等级可根据移 动

34、网规模和发展预测采用大容量SDH 10Gb/s或更高速率的设备设备,网络结构应以滚动规 划中对中远期的传输需求为依据,适度超前并兼顾未来开展多种新业务的需要。(2) 城域传输网县市汇聚层作为县市内的传输网,该汇聚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 连至骨干层或核心层,对下将各种业务分配到各个接入层。县市汇聚层的传输方式采用光缆 传输,网络结构以环形为主,尽可能覆盖区该县市内的骨干接入点,充分结合汇聚点的光缆 建设条件,实现该县市内的基站和数据业务的接入;汇聚节点作为局部区域内的汇聚中心, 覆盖相应的基站和数据接入节点,并对热点地区能作重点汇聚接入。设备等级可根据移动网 规模和发展预测采用SDH 10

35、Gb/s、2.5Gb/s设备。(3)城域传输网接入层作为各地区传输网的末端,是移动本地网的外围接入部分,为无线 BTS/Node B至BSC/RNC (MSC)及各类数据终端提供传输通道,结合各地行政区划的特点, 主要指各乡镇至各县城段的接入部分及市内基站和其他业务点的接入部分。这部分传输电路 具有点多面大、节点间电路数量少的特点。由于现有移动网规模较大,而且正在扩容建设中, 基站数量大,位置分散,中继电路数量较少,故基站接入网的建设可采用小容量的光缆系统 和微波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组网,网络结构可采用星形、链形、树形与环形相结合的形式,并 应根据基站的分布和传输路由情况考虑将电路接入城域传输网内

36、(支线)。光传输设备可采 用SDH 155Mb/s或PDH系统;在部分光缆接入困难的地区可采用LMDS无线接入系统。接入 层的局站设置应兼顾本地网骨干层的节点设置进行灵活掌握。接入层采用的设备要有多种接 口类型,以满足基站监控等数据传输的需要。(见图1)文献来源:参考文献1的第4页图1传输网络结构图FIGURE 1 Transmission network structure2.1.3 传输管线传输网络是指通信系统运行最基本的支撑网络,而光缆就是传输网络的物理基础,是所 有通信网络的传输介质。光缆建设的敷设方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管道敷设方式,一种是架 空敷设方式和直埋敷设方式,分别简述如下:(

37、1) 管道敷设方式通信管道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光缆敷设在管道中不仅隐蔽安全,不影响市容,而且可 以按需要随时增加敷设光缆,满足中远期通信发展对光缆传输管线的需求。在市区应建设通信管道网,在郊外一些对光缆管线安全有影响的地方,也应建设光缆通 信管道。目前由于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城区改造日新月异,因此进出市区和市区内的管道建 设应结合城市建设和市政道路改造来进行,也可以选择合建、购买或租用管道等方式解决管 道光缆的路由问题。(2) 直埋敷设方式光缆直埋敷设隐蔽性好,安全性高,稳定可靠,是光缆在郊外常采用的建设形式。考虑 到通信管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干线光缆采用了娃芯塑料管道敷设,本地网较少使用。(3

38、) 架空敷设方式光缆架空敷设方式具有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的特点,在山区、水域和自然条件复杂、具 有临时性的场合均采用电力杆架空方式。光缆在路由上直埋有困难或敷设环境具有临时性的 地段也可以采用架空方式建设。我们一般就把建设后的光缆物理网统称为传输管线网,除了上述的光缆、管道、电力杆 夕卜,常见的管线相关材料还有:光交、纲角线、接头盒等等。2.2 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网络概况2.2.1 X地区移动业务概况X地区位于我国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首批列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 浙南政洽、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中心,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X地区 东瀬东海、南接福建北部、西通丽水地区、

39、北通台州市,其中330、104国道线十字交汇、 贯穿而过。X地区现辖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瑞安、乐清二市,苍南、平阳、文成、泰顺、 永嘉、洞头六县。全市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 722万;市区面积1082平方公里, 人口 120万,2008年X地区全地区移动用户数已突破700万。X地区素有“东瓶名镇美称,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X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 资源。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搞旎、景色迷人。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和号称 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是两个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党的十五大,为X地区二次创业找到了契 机,肯定了 X地区的经济运作方式和经济模式。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打响了 X

40、地区产品, 目前,X地区鞋类、服装、水产品、电子电器、锁具、节日灯等六大类产品正以强劲的势头 冲向国际市场。随着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等建成通车,温金大道贯通、横跨江心的瓶江三 桥和X地区大桥及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建成,X地区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将会更加繁忙, 井然有序。在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移动通信作为其基础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 成为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信息量呈指 数增长,通信业务也从传统的话音、数据向视频、多媒体等综合宽带业务发展。传统的传输 网络已不能满足这些日渐多样化的业务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建

41、设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适 应新业务发展需要的传输网。传输网作为移动网的基础网,只有适应于移动网的发展,才能 更好的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随着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态势愈演愈烈,伴随着中国电信 市场即将开放以及3G牌照即将发放的契机,中国移动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高质量、 高标准、稳定可靠的传输网络,为公司多样化的服务提供基础支持平台。(3) X地区移动管线网络概况从1999年X地区移动从电信剥离以来,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 简到繁,从无到租用,从租用到自建的快速飞跃过程。经过几年的自建、合建和部分租用后, X地区本地传输网已形成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三个层面的网络结构。到

42、目前为止共新建 杆路5126杆公里,新建城市管道2263孔公里,新建架空光缆10925皮长公里。(3) 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管理架构面对如此庞大的传输管线网,X地区移动内部采取传统的分级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 管理方式,外部采取为外包代维管理方式。分别简述如下: (1)公司内部管理方式公司内部主要采取职能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其中网络中的专业管理员按 照工作专业分为:安全管理员、资产管理员和投资成本管理员,其组织架构图见图1-2会管理层 经营部门 动力中心网优中心r网管中心、 公司图2 X地区移动组织结构图FIGURE 1 X Chinamobile framework of orga

43、nization(2)外包代维管理方式2008年代维业务思路:根据08年省公司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X地区本地网代维工作特色,将X地区地区划 分成三个区块,每家入围的代维公司负责区块内的光缆、管道、杆路等代维业务,业务区块 化代维模式。对于代维公司强制规定严禁在X地区地区的其他通信运营商内开展类似的维护 工作。代维方案:共分X地区北部片区、X地区中部片区、X地区南部片区三个标段,分别简称为第一、 第二、第三标段。具体标段如下:今第一标段:本地网乐清市、永嘉县管线(含境内二干第二路由的管线) 今第二标段:本地网X地区市、瑞安市、洞头县管线(含境内二干第二路由的管线) 今第三标段:本地网苍南县、平阳

44、县、泰顺县、文成县管线X地区移动本地网传输管线代维现状: X地区本地网目前管线代维如下:今北片:本地网乐清市、永嘉县管线由大宇公司维护 今中片:本地网X地区市、瑞安市、洞头县管线由鑫泰公司维护今南片:本地网苍南县、平阳县、泰顺县、文成县管线由鸿信公司维护随着X地区移动本地网网络规模的逐年递增,传输管线代维队伍也不断的随之扩张,目前已经形成和北中南片三大区域代维公司的合作关系,总代维人数达到300多人,车辆40余辆,其他各种代维器件各有200多件,详见表1表1代维公司资源表公司代维范围维护站点工作人员数量车辆数量各类仪表数量大宇X地区北片31001265鑫泰X地区中片41281776鸿信X地区南

45、片41211472Tablelof;ion partners2.3 传输管线维护工作内容和亟需解决的管理问题传输管线维护的根本性工作就是保持光缆管线设备完整良好及正常运行,传输性能符 合维护指标要求。障碍发生时通过设备维护人员通知或光缆管线人员自己发现应能迅速准确 地判断和排除故障,尽力缩短障碍历时;日常维护应勤巡视、及时排除障碍隐患;始终保持 光缆管线设备清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延长使用年限;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节省维护 费用。概括来说,管线维护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管理、迁改管理和抢修管理。传输网络是通信系统运行最基本的支撑网络,而传输管线就是传输网络的物理基础, 是所有通信网络的基础。随着

46、我国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传输网特别是其中的移动管线网(包 含光缆、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也在急剧地扩大,如何加强移动管线网的维护,是摆在所 有移动业务部门面前的迫切课题。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传输管线维护所涉的各项曰常 工作管理都遇到了历史性的困难和瓶颈,并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这种矛盾正在进一步扩 大。下面分别从日常管理、迁改管理和抢修管理三个角度来具体介绍管线维护的工作内容和 管理难题。2.3.1 日常管理(1)曰常巡检 巡检流程图3传输管线巡线流程FIGURE 3 Examin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pipeline曰常巡检流程分

47、析在这种流程下,存在着诸多管理难题。首先、巡检计划需要手工上报,所以耗时很长, 且信息量大,处理起来十分复杂;其次、对巡线率的把关只能采取,预先在若干地方放置标 志的方式,一个周期后按照抽查这些标志是否存在来考核巡检率。再者、巡线员在巡线的过 程如果发现了问题,也难很迅速反馈和汇集,只能采取手工记录的方式,然后再逐条上报。总结巡检流程对现场预设的标签进行抽査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rC结束)曰常巡检是传输管线维护的基础工作,然而巡检工作都是户外实施,因此,在传统的 管理模式一方面管理者很难做到对巡检工作采取有效监控、统计和管理,而巡检员也很难对 巡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总结。 (2)外力专防

48、管理 外力专防管理流程外力专防管理流程分析在这种流程下,存在这样的管理难题。其一、外力情况瞬息变化,但是该流程中审批的 环节过多,无法及时应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其二、现场盯防人员是否实时了全天候的盯防, 管理者很难监控。总结网络受到的外力破坏曰益严峻,因此定点定时的外力盯防也是管线维护工作的重点之 _,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实时反应和对隐患点盯防人员的实时管理都非常困难。 (3)分级维护外力盯防处理流程C完图4传输管线外力盯防处理流程FIGURE 4 The outside force stares at the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ocess从X地区上半年的故障上看

49、,3个以上有3个,4个基站有1个,5个基站以上有3个, 其中,三溪三基站造成7个基站的退服,茶山光交一温大B区段故障造成了 17基站的退服, 而07年同期3个以上退服的故障也只有4个。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光缆故障中断不能 单纯的从中断的光缆数量或者管线级别去判断故障的性质,而要突破专业的瓶颈,从业务的 层面多做考虑。首先、我们要把中断3个以上的基站的段落和C3以上段落列为一级维护范 围,进行重点看护;然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网络都采取同等额管理手段,虽然有分级维护的尝试,但是都因为管理和监督困难而无法实施,所以,我们急需要一套有效的监控管 理手段,进行特巡的管理。此问题其实和3. 1提出的

50、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是如何监控的问题, 不同的是特巡的频率需要根据需求调整。4.2.1 报表管理管理如此庞大的网络,曰常的维护信息自然浩瀚如海,传统用手工的记录,层层上报的管理 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因此亟需一套更加科学和高效的统计报表 方式,对系统提供巡检员在任一时间段内的巡检信息、巡检率表和按照杆路/管道、单位、 巡检员,查询和统计巡检信息。并且可以迅速将结果输出到打印机,或生成Excel文件曰常 的数据和报表统计。4.2.2 材料和设备管理伴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维护网络的仪表和设备也在不断递增,当然其中代维单位为了 节约成本,滥竽充数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亟需一套的有效的

51、高科技管理手段对其进行监督 和管理。2.3.2 资源管理迁改流程是C流程结束)图5迁改流程FIGURE 4 Move to change technological process是结束图6割接/系统调用流程FIGURE 6 Cut meet / System invok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迁改流程分析在这种流程下,存在这样的管理难题。其一、所有的操作都是手动的,没有留下电子记 录;其二、网络情况变更后,很难做到及时更改。长期以往就会导致网络资源的不准确。总结由于环境和网络自身的不断变化,网络的迁改和割接工作也是传输管理维护的主旋律之 -,2007年X地区移动传输

52、迁改割接次数高达600多次,然而随着迁改的增多,网络结果 也在不断的变化,依靠人工的方式更改变更的资料和图纸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又一难点。2.3.3 抢修管理故障抢修流程束 结图7故障抢修流程FIGURE 7 Technological process the malfunction is rushed to repair故障抢修流程分析在传统的抢修流程下,我们基本采取手工的通知方式,主要存在两个管理难题,第一是: 人工方式没有记录,不便于事后的分析。第二是:故障的定位时间过长。总结在中国移动以突出客户导向,客户服务水平再上台阶为战略导向的环境下,维持优 质稳定的网络是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因此网络

53、被外力破坏后,迅速修复将成为其中的重要环 节。从目前的数据显示,光缆中断平均的修复时间为2 3个小时,而其中花在故障定位环 节上就占据了 1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如何加强定位准确度,增加故障抢修管理,将是我们 工作存在的难点之一。2.3.4 亟需解决的管理问题传输网络是通信系统运行最基本的支撑网络,而传输管线就是传输网络的物理基础,是 所有通信网络的基础。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传输网特别是其中的移动管线网(包 含光缆、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也在急剧地扩大,如何加强移动管线网的维护,是摆在所 有移动业务部门面前的迫切课题。现阶段X地区移动管线维护工作出现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1)光

54、缆管线的安全和畅通与否,在一很大意义上讲,主要取决于管线日常维护管理和 线障预防水平。而传统的管线日常维护及管理办法,主要靠巡线员对管线进行巡回检查,发 现问题即用书信或电话进行汇报,并根据上级的电话或书信进行处理。维护工作明显缺乏时 效性,管理工作很难控制,不但容易造成处理时间上的延误,甚至存在很多造假现象。往往 投资巨额人力成本,确得不到应有的工作效果。给管线维护带来了潜在的危机。(1) 从目前的数据显示,光缆中断平均的修复时间为2 3个小时,而其中花在故障定位 环节上就占据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抢修时间过长,将直接导致客户对网络的感知度降低。(2) 现阶段通信管线的录入主要还是依靠人工绘图

55、,由于管线复杂多变,人工图纸又不 能轻易更新,设计、施工和维护部门往往都有一套图纸资料,不仅导致了重复劳动,而且使 资料的一致性难以保证。(3)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目前管线正日益收到外部环境的威胁,各种道路拓宽,建筑 施工和人为破坏时刻威胁着网络的安全,08年数据显示目前外力破坏故障已经成为最大的 故障之因此,随着通信网管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依靠人工处理管线资源和实行动态管 理,己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管线设备量大、种类多、变化快、管理复杂的实际应用需求。(4)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维护网络的仪表和设备也在不断递增,当然其中代维单位 为了节约成本,滥竽充数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亟需一套的有效的高科

56、技管理手段对其进行 监督和管理。(5) 管理涉及到多家企业,存在着流程、资料、日常管理、仓库等等管理不统一的现象, 管理纷杂无疑是造成管理难度增加的另一大难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X地区移动公司对管线代维的管理难题,概括起来主要集中 在四个方面:(5) 核心资源日益变多,但是没有一套集中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导致核心资源状况不清, 核心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发挥核心资源的最大效能。(5) 多家合作单位的工作标准不统同样无法形成同步的流程体系,给控制带来难度。(5) 管理中缺乏实时监督系统,多家企业之间管理难以控制。从决策、执行、反馈和支 撑都缺乏效率。(5) 缺乏有效的系统平台来调度资源和实时高效

57、的协同管理。我们发现管理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第一章中所阐述的多企业合作中实现管理协同 的关键要素不能产生协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文中我们将进一步论述如何建立多企业管 理协同的模型。2.4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传输管线的概念和曰常工作内容,提出了X地区移动传输管线所面临的 主要管理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5) 核心资源问题(5) 多企业间无法形成同步的流程体系(5) 管理中缺乏实时监督系统(5) 缺乏有效的系统平台来调度资源和实时高效的协同管理。 并指出管理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多企业的管理协同难以实现。第3章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理论实现模型在前一章节的实例中,我们引入了一个多企业管理中

58、管理协同实现不理想的实例。本章 将从管理协同的基础理论出发,论述如何构建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理论模型。为了构建这个模 型,我们首先就要寻找构建这个模型的要素。回本溯源,在前文中我们曾经论述要实现多企业的管理协同,就是要把多个的企业的资 源、执行和技术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系统,从而实现1 + 12的效果。而一 个完整的系统就应该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支撑系统和监督系统,在这个四个之间系 统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动态的关系。那么决定这四个系统动态高效的运转,最核心的因素又是 什么呢?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这些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资源的集中管理、共同流程优化 和实时动态监督技术。其中资源的集中管

59、理是支撑系统的核心内容,实时的监督技术就是监 督系统的核心内容而共同流程的建立就是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的结合的核心。我们进一步思 考就能发现,这三个核心要素和构建管理协同的要素是一致的。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 来表不:多企业协同工作系统 资源的集中管理it程的优化执行实时的监督技术支撑系统 决策和执行系统 监督系统 图8管理协同、系统和协同模型的内部关系FIGURE 8 Relation of management synergic , system and coordination model inside显然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因素的对应不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关系,并且 这种关系

60、也不是固定不变得,而是动态变化的,下文我将进一步在论述这几个要素和多企业 管理协同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提出动态的实现模型的其他条件。3.1 资源集中管理与管理协同我们都知道21世纪的竞争,就是所拥有资源的竞争,那么为什么要资源集中管理,使 所拥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呢,从而实现管理协同的效果呢?我们下面就来讨论这个问题。3.1.1资源集中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必然要求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都拥有自身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多企业的合作在某种程 度上就是资源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带给我最大的问题就是(1)资源利用率如何?(2)资源管 理手段如何?就拿本文的实例中的电信类企业来说,绝大多数电信公司在发展业务

61、的同时,都会遇到 这样一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但在网络资源不断庞大的同时,网络资源的落后管理越来 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在管线资源管理方面:注册用户所使用的机线资源、管线 资源和当前设施的位置以及今后的流向等等资源信息还主要靠人工掌握,效率比较低,综合 管理困难,这些状况使得电信管线资源管理存在大量弊端,在通信建设方面,由于不能及时 获得管线资源的信息,使管线建设缺乏较为详细的建设方案、缺乏建设的前瞻性;通信维护 方面,由于新旧图纸资料缺乏一致性,且对人的依赖性较大,给管理工作造成被动;此外在 涉及到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与机线覆盖相关的数据指标时,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技 术手段进

62、行业务分析和业务预测,因此,资源的集中管理势在必行。资源集中管理是多企业合作的基础管理之_,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就需要建设一个资源系统综合平台,运用统一的规范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数据的集中、 专业的关联及分析统计功能,实现对各种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并向各个企业提供相关的 数据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 3.1.2资源集中管理和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关系资源集中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资源集中管理和管理协同又是怎样的关系 呢?我们可以说资源的集中管理是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基础保障之_,如果不能实现资源 的集中管理,多企业管理协同将不可能实现。通过资源集中管理实现资源优

63、化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证,并且关系到多企业 合作能否安全、高效、畅通地运行,如果资源不能集中管理,多企业合作的高效性,将无从 谈起。因此,重视和加强资源的科学集中管理是关键,是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根本前提。3.2流程优化与管理协同在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那么同样在多企业管理协 同的管理架构下,多个企业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的关键策略和方法就是拥有共同的流程,即 多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决策力和执行力取决于流程管理。 3.2.1流程优化的概念和功能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指在组织战略的指引和具体的管理架构下,以先 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规

64、范化的设计端对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 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构造一个承载企业管理理念和适应管理架 构需要的业务流程。在组织级项目管理的管理架构下,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协同和精确化。多企业管理系统就是把多个企业作为同一个系统来运行,通过采用流程管理的管理策略 和方法,将不同企业中的各项活动,包括生产和各项业务活动的流程进行整理、组织或重组, 以便能够采用统一标准对其进行管理,以实现对不同企业中的各项活动进行高效的计划、组 织、协调和控制,最终高效地成功实现多企业管理协同的目标。采用标准流程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是多企业整体化流的体现,其所带来一个直接结果便是 改善了对系统目标的管理和控制,简化了管理的复杂性,提升了多企业的协同和精确 化管理能力。3.2.2流程优化与多企业管理协同模式的关系所谓多企业管理协同中执行就是通过具体的流程开始进行细分、标准化、封装和提高其 复用性,将多个企业内外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