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604075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74 大小:2.0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资源描述: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17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力企业技术监督实用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目 录上篇 技术监督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电力技术监督概论- 1 -第一节 概 述- 1 -第二节 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与要求- 3 -第二章 质量管理- 6 -第一节 概 述- 6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11 -第三节 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 18 -第四节 质量信息管理- 21 -第三章 标准化管理- 22 -第一节 概 述- 22 -第二节 技术标准- 26 -第三节 管理标准- 32 -第四节 工作标准- 34 -第五节 电力企业标准管理- 37 -第四章 计量管理- 38 -第一节 概 述- 38 -第二节 计量技术基础知识- 40 -

2、第三节 计量管理基础知识- 47 -第四节 电力企业计量管理- 48 -下篇 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52 -第五章 绝缘技术监督- 52 -第一节 概 述- 52 -第二节 技术监督- 53 -第三节 技术管理- 54 -第六章 继电保护技术监督- 57 -第一节 概 述- 57 -第二节 技术监督- 58 -第三节 技术管理- 59 -第七章 励磁技术监督- 60 -第一节 概 述- 60 -第二节 技术监督- 62 -第三节 技术管理- 62 -第八章 电测仪表技术监督- 63 -第一节 概 述- 63 -第二节 技术监督- 64 -第三节 技术管理- 65 -第九章 金属技术监督-

3、 68 -第一节 概 述- 68 -第二节 技术监督- 70 -第三节 技术管理- 77 -第十章 汽机技术监督- 79 -第一节 概 述- 79 -第二节 技术监督- 80 -第三节 技术监督- 80 -第十一章 锅炉技术监督- 81 -第一节 概 述- 81 -第二节 技术监督- 82 -第三节 技术管理- 83 -第十二章 热工技术监督- 84 -第一节 概 述- 84 -第二节 技术监督- 86 -第三节 技术管理- 90 -第十三章 化学技术监督- 95 -第一节 概 述- 95 -第二节 技术监督- 98 -第三节 技术管理- 111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技术监督- 116 -第一

4、节 概 述- 116 -第二节 技术监督- 117 -第三节 技术管理- 120 -第十五章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 121 -第一节 概 述- 121 -第二节 技术监督- 122 -第三节 技术管理- 124 -第十六章 节能技术监督- 126 -第一节 概 述- 126 -第二节 技术监督- 127 -第三节 技术管理- 129 -第十七章 各项技术监督重点工作解析- 130 -第一节 绝缘技术监督- 130 -第二节 继电保护技术监督- 130 -第三节 励磁技术监督- 132 -第四节 电测仪表技术监督- 133 -第五节 金属技术监督- 133 -第六节 汽机技术监督- 134 -第八

5、节 热工技术监督- 135 -第九节 化学技术监督- 135 -第十节 环境保护技术监督- 136 -第十一节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 136 -第十二节 节能技术监督- 137 -附录 电力技术监督有关规定- 138 -附录 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规定- 138 -附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规定- 141 -附录 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监督规定- 146 -附录 国家电力公司火电厂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规定- 158 -附录V 电网电能质星技术监督管理规定- 161 -附录 电力工业节能技术监督规定- 164 -附录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电力生产技术监督工作的意见- 169 -参考文献-

6、171 -上篇 技术监督基础知识第一章 电力技术监督概论第一节 概 述一、电力技术监督的概念 技术监督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技术性问题的有关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其最终目的,是保障国民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从技术监督的概念来看,不是所有的技术性活动都被划人监督或制约的范围,而只有当这种技术性活动被国家的法律、法规划在被监督或制约的范围内时,才成为监督对象,因此监督必须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 技术监督的内涵,包括质量、标准和计量三个方面。在国民经济的技术性活动中,这三者的监督管理都早已独立存在,强调技术监督则是要把三者有机结合、协调一

7、致、形成整体,构成质量、标准和计量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在三位一体的技术监督体系中,标准是技术监督的依据和尺度,计量是技术监督中保证质量的手段,而质量则是技术基础工作实行统一全面的管理。 电力技术监督的含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依据科学的标准,利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及管理方法,在发供电设备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在电能质量、金属、化学、绝缘、热工、电测、环保、继电保护、 节能、励磁、锅炉、汽机等方面对设备健康水平及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参数和指标进行监督、检查、调整,以确保发供电设备在良好状态或允汁范围内运行。它总的目的就是以严格的标准,准确的计量,优良的产品制造、安装、检修及运行质最来保证发供电设备

8、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对用户的可靠、优质供电。 二、电力技术监督的发展 自力企业的技术监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前苏联,最初为对水、汽、油品质的化学监督及计量。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高温、高压机组的发展又增加了金属监督。1963年水利电力部明确把电力设备技术监督作为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一项具体管理内容。当时称为四项监督,即化学监督(主要是水汽品质监督和油务监督)、绝缘监督(电气设备绝缘检查)、仪表监督(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的检查)、金属监督(主要是高温高压管道与部件的金属检查)。这四项都是预防性检查,主要是为了扭转技术管理混乱,对设备检查、监督不力,加强生产检修管理工作而提出的,一直受到各级

9、电力管理部门和基层生产单位的重视。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电力设备技术监督的范围、内容和工作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国家已将电力技术监督的范围扩大为自能质量、金属、化学、绝缘、热工、电测、环保、继电保护、节能等9个方面,并且要求实行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监造、安装、调试、试生产及运行、检修、停(备)用、技术改造等电力建设与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监督。根据电网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的实际,根据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为不断适应电网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实现安全生产要求与技术监督内容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一些省级技术监督部门又陆续把励磁技术监督、锅炉技术监督和汽机技

10、术监督加了进来,形成了现在比较规范的12项技术胎督 2003年4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加强电力生产技术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技术监督“要根据技术发展和电网运行特性不断扩充、延伸和界定”,更为今后技术监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技术监督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工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工业企业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电力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而技术监督正是贯彻这一根本方针的重要保证。 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装置性行业,电力产品的生产与消耗过程,是发电、供电、用电同时完成的过程。电能

11、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储存,所以要保证连续、可靠地向广大社会用户供应电力,保证发供电设备健康、安全、经济的运行和计量的完整准确,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可靠的技术监督手段,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运行状态、生产过程和质量监测,几乎都是以相应的参数和指标来表达的。如果离开技术监督,要维持正常的发供电也是无法想象的。因此,长期以来技术监督一直是电力生产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技术监督之所以成为发供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是由于技术监督是通过技术手段对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的内部过程和微观变化进行监督,掌握设备、材料和介质状况的变化趋势,判断其安全程

12、度,从而能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因此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安全性工作,必须成为企业安全保障体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技术监督是预防性的工作,通过技术监督手段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是预见性的。而存在于设备内部的缺陷或隐患,它的发展都有一个“潜伏期”,如果放松警惕、思想麻痹,有时就会被人们忽视,往往出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而违反监督规程、条例、标准的规定,放松或降低某些监督控制指标的要求,其后果是很难设想的,这方而的惨痛教训非常深刻,应引以为戒。 四、技术监督管理模式及职能 ()技术监督基本管理模式 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以前,技术监督工作实行的是二级管理,即省局(公司)级和基层级。电力体制改革以后,各

13、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贸委)成为全省电力作业技术监督工作的领导部门,电力技术监督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省经贸委授权成立省电力技术监督办公室负责归口管理技术监督工作。 (二)技术监督管理职能 1省经贸委的职能 (1)贯彻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2)负责省内技术监督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3)组织制定、修订相关的政策、规定、规程和标准等。 2省电力技术监督办公室职能 省电力技术监督办公室(以下简称监督办公室)是省经贸委授权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技术监督工作,下设技术监督专责工程师,负责技术监督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为: (1)组织贯彻执行有关规程、标准和反事故技术措施,

14、对发供电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参加省内重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审查,对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提出意见。 (3)参加省内重要设备的监造、调试及验收,同时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做好技术指导。 (4)参加省内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工作。 (5)研究解决监督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采用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水平。 (6)对运行中发现异常的设备,根据缺陷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确定不需要立即停运处理,即列为“跟踪监督设备”,应与运行单位一起制定有效的跟踪监督措施,并适时消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7)有计划地组织经验交流,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提高现场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15、(8)掌握发供电企业测试设备和仪器的配置及使用情况,监督建立必备的测试手段。(9)建立健全检测标准,负责相关测试设备和仪器的校验和检定。 (10)对直接监督的设备,及时掌握监督设备的缺陷与消除情况,做好相关的数据统计,提出改进意见。对不需要直接监督的设备做指导性监督,帮助解决现场监督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11)每年组织召开省技术监督工作会议,总结和通报上年度的情况,布置下一年度的重点监督工作。 (12)定期组织技术监督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对监督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 (13)负责向省经贸委汇报全省电力行业技术监督工作情况,提供相关技术数据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

16、3基层单位技术监督职能 各发电厂、地(市)供电公司,以及建设、安装、调试单位等构成省级技术监督管理的基层单位。各单位内的技术监督工作原则上实行三级管理,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由总工程师负责组建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并兼任组长;各专业监督分别建立相应的监督网络,落实分级管理技术责任制;在生产(运行)技术管理部门设有关专业监督工程师,归口专业监督管理;在有关场队、车间设监督专责人;在班组、变电所设监督员。 各单位总工程师对本单位的技术监督工作负全责。通过组织建立健全技术监督网络并正常开展活动,组织制订监督工作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了解和掌握各项监督指标的完成情况,协调解决监督工作中发生和存在的问题,组织

17、开展本单位基建、技改工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明确各级职责并实施考核和奖惩等,领导开展本单位的技术监督工作。各基层单位专业监督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在以后各章中将作详细叙述。电力技术监督工作,正是通过上述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技术监督网络,从而使得技术监督工作指令和信息得以上下贯通,使得技术监督工作逐步渗透到电力生产、建设的各个角落。第二节 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与要求一、电力技术监督的范围与内容(一)电力技术监督的范围根据1996年7月电力工业部颁发的电力工业技术监督工作规定和现在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要求,电力技术监督的范围应包括电能质量、金属、化学、绝缘、热工、电测、环保、继电 保护、

18、节能、励磁、锅炉、汽机等12个方面。 (二)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1电能质量技术监督频率和电压质量。频率质量指标为频率允许偏差;电压质量指标包括允许偏差、允许波动和闪变、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和正弦波畸变率。2金属技术监督高温金属部件、承压容器和管道及部件、蒸汽管道、高速旋转部件金属母材和焊缝的材质成分、金相、性能、裂纹及其他缺陷。3化学技术监督水、汽、电力用油(气)、燃料品质,热力设备的腐蚀、结垢、积盐。4绝缘技术监督电气设备绝缘、过电压、防污闪及接地系统。5电测技术监督电压、电流、功率、电量、频率、相位及其测量装置。6热工技术监督压力、温度、流量、重量、转速、振动检测装置,自动调节、控制、保护、

19、联锁系统及其投入率、动作正确率。7环境保护技术监督污染排放监测与环保设施效率。8节能技术监督发电设备的效率、能耗,输电线路、变电设备损耗。9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及其投入率、动作正确率。10励磁技术监督发电机提供励磁电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励磁机、副励磁机、自动励磁调节器(AVR)、励磁功率整流器、发电机转子过电压保护和灭磁装置、工频手动柜以及相关的二次回路。11锅炉技术监督锅炉及其辅机的主要运行参数和经济指标。12汽机技术监督汽机及其辅机的主要运行参数和经济指标。二、电力技术监督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一)电力技术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 (1)根据国家、部、省经贸委等上级领导机关

20、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制订技术监督的规程、制度、条例、标准等。制定统一的检验、试验或监测方法,使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对照。 (2)根据规定的职责分工和职权,按技术监督条例、规程的规定进行预防性试验、检验或监测,指导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校验计量仪表,进行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 (3)建立健全受监设备的技术台账、档案、统计报表与报告制度,定期分析监督数据,掌握设备技术性能变化规律和指标经济指标升降的原因, 发现设备缺陷和运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或预防措施,监督有关部门列入检修或技术改造措施计划,认真执行。 (4)定期总结,考核评比。 (二)电力技术监督工作的基本要

21、求1适应电力生产需要, 实施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延伸 (1)技术监督专业的有效延伸。技术监督所涉及的专业不应仅局限于12项监督,应根据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不断研究、制订新的监督专业、监督技术标准和方法。如自动装置、励磁系统、电力电子设备、串补装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等电网近年来采用的新设备、新技术和各种发电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材料等。通过技术监督专业的有效延伸,全面覆盖电力生产中的每一个专业。 (2)技术监督内容的有效延伸。技术监督要根据电力生产需要向专业结合面、专业交叉点方面进行有效的延伸。如断路器、变压器与继电保护等专业,二次设备抗电磁干扰,继电保护与通信专业等一、二次

22、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配合问题。要避免在一些专业结合面、专业交叉点方面出现监督上的真空。通过技术监督内容的有效延伸,全面覆盖电力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 (3)技术监督范围的有效延伸。在加强生产运行中技术监督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做好全过程的技术监督。如加强设备采购招议标、大型设备的监造、技术改造、设备检修等过程的技术监督,尤其是基建交接验收过程的技术监督。通过技术监督范围的有效延伸,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水平。2完善技术监督体系,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技术监督工作要依照监督标准到位、人员培训到位、检查分析评估到位、落实措施整改到位,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1)技术监督的标准是开展技术监督工作的依据

23、。各项技术监督的规章制度是落实有关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运子州犬况的实际不断补充、完善和细化技术监督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形成技术监督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使技术监督工作有章可循。(2)培训是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成效的保证。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监督的培训工作。做到多层次、低重心,特别要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监督人员的培训到位。(3)技术监督检查分析评估是监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准确开展技术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生产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对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检查。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专业和总体技术监督工作的内

24、容、标准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估。提出完善的修改、补充、控制整改措施。(4)技术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是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监督工作,查出隐患,找出事故的源头,制定有针对性的反事故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为生产管理部门防止事故“关口前移”奠定了基础。3建立完善的技术监督网络, 落实责任技术监督是涉及全厂、全局、全系统的全面技术管理工作,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次序的进行和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必须自上而下,分层、分级的建立各类技术监督网络,明确各级机构、各类人员的监督职责和职权以及相互的配合关系。4严格执行技术监督有关规程、制度、条例和标准规程、

25、标准是技术监督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技术监督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程和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按规程制度办事,定期试验、监测,定期分析,逐级报告,发现问题或任何有不符合技术监督规程、标准要求的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凡规程、标准明确规定应达到的要求和指标,一定要认真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自行降低要求。发现设备缺陷要及时消除,严格消缺制度,努力消除设备隐患,各有关部门均不得因任何理由而不执行技术监督规程。5不断完善技术监督测试手段,提高监测水平进行技术监督工作,除了严格按规程、制度、标准办事外,很重要的一点有准确、可靠的监测手段,这样才能对被监测对象的参数、性能、指标和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据此作出对设备

26、状态的正确判断。故准确的测量是实行技术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分析决策的根据。特别是随着大机组、大电网、大电厂、高参数、高电压、高度自动化的电力装备的出现,对设备技术性能、参数和状态监督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亦随之增大,要求也有所提高,且对技术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有时还要求监测快速及时,故监督的测试技术必须相应跟上。如何提高监督测试水平,改进测试手段,是技术监督部门必须重视和做好的事情。6提高技术监督队伍的素质要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作用,归根到底,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监督队伍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因为从事监督工作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对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认真,同时又

27、要求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有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丰富的现场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担当起监督工作的重任。因为监督人员所面对的生产技术问题经常带有综合性,涉及到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生产部门,需要综合研究,协调处理,工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还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水平及增强全员监督意识, 自觉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并且要保持技术监督队伍的相对稳定。一个熟悉技术监督业务而又称职的监督人员的培养,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一个好的专业技术监督人员是不易被物色到的。而且技术监督工作本身有很大的连贯性,故保持监督的相对稳定是必须注意的问题。7依靠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技术监督水平(1)通过科技进步

28、提高技术监督的科技水平。在技术监督领域广泛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技术监督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电网技术监督的整体技术水平。(2)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管理水平。采用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办法和经验,采取评估、分析、整改的闭环控制过程,使电网运行和电力企业设备运行状况处于有效的技术监督之下。8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技术监督是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各电力生产和建设基层单位必须执行电力部颁技术监督的各项规程、标准、导则、条例、制度等,狠抓落实。要从设备设计选型、制造、安装、调试、生产日常运行、停用、检修及技术改造全过程进行技术监督,明确责任,分工负责,要对

29、每台电力设备及其监控设施和调试自动化系统建立健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的各项技术监督档案。技术监督本来是对已投人生产运行的发供电设备,为了保证其安全、经济运行而提出的一项技术管理措施,但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由技术监督工作所发现的问题,有不少是源于电力建设阶段。由于工程设计欠妥、设备选型不当、制造质量欠佳,或是由于施工、安装、调试等要求不严而给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常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完善,才能使设备真正达到生产的标准,有的甚至还会造成长期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从安全生产的观点出发,要求白电力建设阶段开始就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切实加强从建设到生产的全过程技术监督与管理

30、。三、适应电力发展需要,实施电力技术监督工作的动态化管理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系统内部和外部条件都是变化的,因此电力技术监督工作也应根据电网、设备状态和运行环境的改变实施动态化管理o(一)监督内容和标准动态化技术监督工作的内容和重点要根据电力企业各个时期的运行特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整。根据电力设备的评估分析、安全性评价的结果,针对专业技术与管理的薄弱点、危险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和有效的监督。如夏季大负荷期间,应重点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温度测量及充油设备的色谱监督;在冬春季节应重点加强对输电线路、变电站落实防污闪、防冰雪闪络措施的监督。技术监督的标准要根据电力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的实际,根据新技术、新设备

31、的使用来不断的进行动态补充和细化,适应电力发展、适应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实现安全生产要求与技术监督内容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二)监督的形式动态化技术监督工作要围绕生产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问题采用多种手段形式动态进行。可采用常规监督,专项技术、设备问题的监督,运行和检修工作的监督,技术监督工作的总体评估等形式,把常规和专项技术监督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第二章 质量管理第一节 概 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是管理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现代质量管理也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质量管理工程。一、质量

32、(一)产品与实体1产品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这里的“产品”是依据质量管理对象的特性和质量管理特点定义和分类的。产品可以分成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类。2实体实体是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实体”包括了“产品”,还覆盖了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世界上凡是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大到宇宙天体系统,小到某项活动或过程,都是质量的对象,都存在质量问题。 (二)质量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 “规定需要”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性要求,合同中规定的特性要求或者有关标准。如产品质量标准、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即需要)都是明确规定

33、了的。而“隐含需要”是指上述规定之外的要求,这些要求和需要往往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等应定期修改,以满足质量的动态变化要求。一般来说,在合同环境中,供需双方可以在合同中对用户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弥补标准的不足。而在非合同环境中,供方应通过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主动识别用户隐含的需要,并在企业标准中作出明确规定,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规定。“规定和隐含需要”一般可转化为定量的有指标的特征和特性。它们包括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信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几个方面。只说“质量是适用性”、“质量是使顾客满意”、“质量就是符合要求”是片面的,它们仅仅表示了质量定

34、义的某些方面。从质量定义中可以看到,现在的质量工作不仅仅是要继续抓好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而且还要抓好组织的质量、体系的质量、人的质量,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实体”的质量就是“全面质量”。(三)质量要求和社会要求1质量要求质量要求是针对某一实体的特性,将其需要或把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定量的或定性的要求表述出来,以便能实现和检查。质量要求应全面反映顾客明确提出的和隐含的需要。为此,在开发市场与签订合同时应尽可能调查、了解和研究顾客的质量要求。另外,质量要求也包括组织内部的要求,因此,上道工序应了解下一道工序的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了解基层班组的要求。为了能准确、详细地掌握质量要求,在质量

35、管理的各个阶段,可对质量要求不断开发、细化和更新。质量要求般应用定量的数值表述,如公称值、极值和允差值等;也可以定性表述,但这种定性的质量要求也必须有可对比性和可检查性。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质量要求都应形成文件,如发电、供电质量标准等文件都可表述质量要求。2社会要求社会要求是法律、法规、规则、规章、法令及其他方面考虑事项所规定的义务。上述定义中的“其他方面考虑事项”主要是指有关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节能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四)质量特性1可信性可信性是质量中与时间有关的一个特性指标,它一般适用于非量化项目的一般性描述。IS08402IEC300对可信性的定义是:用于描述可用性及

36、其影响因素的集合性术语。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性。2可用性在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称为可用性。可用性,实际上就是产品能连续不断运转,随时可用的能力。产品的可用性就是产品能力的一种定量表现。可用性的计算公式为可用性=可用时间总和(可用时间总和+停工时间总和)100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100式中:可用时间使用中的时间和备用状态的时间;停工时间修复时间和等待配件或技术文件的时间。可用性的定量还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可靠性。如果产品从来没有故障,那么可用性就是100,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引进一个辅助参数可靠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在

37、指定的时期内某一产品无故障地执行指令任务的可能性”。这个参数可以转换成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或故障比率。产品达到设计质量即称为具备了内在可靠性。由于环境、制造质量、维修等原因,实际上很难达到内在可靠性。机器运转实际达到的可靠性称为操作(运转)可靠性。(2)可维修性。指产品发生故障时容易进行修复,以及平时易于维护保养的程度,可维修性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其定量可表现为平均修复时间、在指令时间内恢复服务的可能性、计划维修平均时间。(3)维修保障。主要是指维修力量和备件的供应能力。3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可靠性。它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要求。表示可靠性高低的量,称为可靠

38、性的特征量。主要特征量在GB3187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中有规定。(1)可靠度,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2)失效率,指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即丧失规定的功能和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3)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指寿命(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平均值。寿命,对不可修复的产品指发生失效前的工作时间;对可修复产品指相邻两故障间的工作时间。(4)可靠寿命,指给定的可靠度所对应的时间。可靠性是产品的内在特征,这种特征是在设计时奠定,在生产中保证,在试验时确认的,它与技术性能要求是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产品达不到性能指标,可靠性当然无从谈起

39、。但产品达到了性能指标,而达不到可靠性指标,其零部件、设备或系统工作不可靠,尽管性能指标很先进,故障频频发生,也是不行的。4维修性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叫维修性维修性包括维护和修理两个方面,维护是为了防止产品性能退化或降低产品失效的概率,按预先规定的要求进行维护,实际上是预防性修理。修理是在产品已生效后进行的修复活动,目的是把产品修理后恢复到投入使用时所具有的质量水平。维修性特性量主要有:(1)维修度,即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状态的概率。(2)平均

40、修复时间(MTYR),指修复时间的平均值。一般以修复时间的总和与修理次数之比为观测值。这里的修复时间是从发现失效到产品恢复规定功能所需的时间,即失效诊断、修理准备及修理实施时间之和。(3)失效诊断时间,是从发现失效到找出失效单元所需的时间。(4)修理准备时间,是在产品失效诊断后,为进行修理所进行的组织及器材供应等管理工作所需的时间。(5)修理实施时间,是从修理准备工作完成到修理结束,恢复产品规定功能的时间。(6)修复率,是指修理时间已达到某个时刻但尚未修复的产品,在该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完成修理的概率。一般以在某观察期内完成修理的概率作为平均修复率的观测值。5安全性安全性是受伤害(对人)或损坏的

41、风险被限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6兼容性兼容性是在规定条件下,若干个实体共同使用,满足有关要求的能力。7互换性互换性是一个实体不加改变即可代替另一实体,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五)合格与不合格满足规定的要求是合格, 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就为不合格。不合格就是意味着有缺陷或有故障,缺陷为不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而故障是指产品不能在预定的性能范围内工作。(六)检验、验证、确认和鉴定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活动,为了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所做的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的活动,称之为检验。由工作的完成者根据规定的规则对该项工作进行的检验是自检。当然, 自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过程控制

42、,避免或减少不合格。在通过检测、试验等方法或其他手段获得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就是客观证据。而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表明规定要求已经满足的认可就是验证。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表明某些针对某一特定预期用途的要求已经满足的认可则是确认。证实实体是否有能力满足规定要求的过程是鉴定过程,简称鉴定。如实体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得到了证实,则为“鉴定合格”。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时所必须抓的工作。(一)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由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总质量宗旨和方向。企业的质量方针(有时又称质量政策)是企业各部

43、门和全体人员执行质量职能以及从事质量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守和依从的行动纲领。不同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方针,但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号召力。企业质量方针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产品设计质量。确定企业产品所要达到的质量水平。(2)关于同供应厂商关系。规定同供应厂商的合作形式,如确定供货验收方法,为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提供各种技术与物资援助,协助供应商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定期对其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等。(3)关于质量活动的要求。电力企业的质量活动要求是:各个环节均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技术部门必须向质量控制部门提供解决质量关键、改进质量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建立制订和落实质量目标、质量计划

44、所需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各部门对其承担的质量职能应提出书面的工作程序和作法;协调各种质量活动;定期检查各种技术组织实施的完成情况等。(4)关于售后服务。确定销售和为用户服务的总则,如企业的经营方针、接受订货和销售方式、技术服务要求等。(5)关于制造质量、经济效益和质量检验的要求: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的要求;适应性判断的程序与权限;对成本和价格及利润的提高水平等进行计算等。(6)其他,如关于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等。(二)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求达到的预期成果。按照达到目标的期限长短,质量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如一年、一季、一月)和中、长期目标。按照

45、达到预期成果的特点。质量目标可以划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突破性目标,是为打破和超过现有的质量水平而制定的目标。控制性目标,指的是为把质量水平和有关的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制定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常就成为日常控制的标准。当然,质量目标与质量标准虽密切相关,但各有不同含义。如果产品还达不到质量标准,则标准所规定的指标应是质量控制性目标的主要内容;如果已经达到了质量标准,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打破现:次,就要选定高于现行质量标准的突破性目标。总的说来,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本身也是一个立体网络目标体系。质量目标也是企业目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质量目标时应该力求数量化,保

46、持质量目标同其他目标(如利润目标、劳动生产率目标等)之间的协调一致。(三)质量计划针对某项产品、过程、服务、合同或任务,制订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的文件,称为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落实质量目标的具体部署和行动安排,其中包括企业各部门在实现质量目标时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及实现的时间进度。在企业中,质量目标和计划的层层落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目标展开”或“指标分解”。企业的质量计划通常指的是质量指标计划、质量攻关计划、质量改进措施计划等。三、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一)质量管理(QM)质量管理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

47、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中与其所有成员都有关的管理职能活动,必须由该组织的最高管理者领导;同时又是该组织各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职责,还是该组织全体成员都应参与才能认真实施的活动。质量管理的内容首先是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然后,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对内)和质量保证(对外)质量改进,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当然,质量管理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要以较少的质量投入获取较多的经济效果。(二)质量控制(QC)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1少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理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

48、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它与有否合同无关,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质量检验从属于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活动。(三)质量保证(QA)为使人确信某实体能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称为质量保证。显然,质量保证一般适用于有合同的场合,其主要目的是使用户确信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如果给定的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要,则质量保证也不可能完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企业管理

49、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取得企业领导的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在合同环境中,供方取信于需方的一种手段。因此,质量保证的内容绝非是单纯的保证质量,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那些影响质量的质量体系要素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评价活动,为取得企业领导和需方的信任而提出充分可靠的证据。当然,质量保证是以质量控制为基础的,没有质量控制,就谈不上质量保证。有时,质量控制活动与质量保证活动又是相关的(见图21)。质量管理 (合同要求时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取得企业领导的信任)内部质量保证(组织结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体系质量控制方针(质量改进)(质量策划)图2-1 质量控制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关联图图2-1中正方形表

50、示全部质量管理工作。要开展质量管理,首先应制定质量方针,同时进行质量策划、设计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质量体系。而要建立质量体系,则应设置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然后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质量控制活动是作业技术和活动,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则是为了取得企业领导的信任而开展的活动。二者之间用虚S形分开,这是说明这两种活动是很难明显区分开来的。而大小虚圆则是表示方形内的活动和工作都是质量管理,如用实圆就是把它们与质量管理割开了。弧形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外部质量保证活动,它是在合同上或法规中有质量保证要求时,才发生的。这种外部质量保证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取得需方的信任。而弧形部分覆盖在

51、方形上,则形象地说明了外部质量保证只能建立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保证体系应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离开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就谈不上质量保证。离开质量管理体系,也就不可能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四、质量策划和质量改进(一)质量策划(质量设计)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以及质量体系要素运作的活动,称之为质量策划(或质量设计)。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首要一步,也是策划学的重要内容,它一般包括:1产品质量策划如对产品(包括软件和服务)的质量特性

52、进行识别、分类和比较,并建立质量目标,确定具体的质量要求和约束条件。2质量管理和作业策划即为实施质量体系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和物资资源的调配,质量作业工作的进度安排等。3质量计划和质量改进策划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都要进行质量计划策划即编制附加专门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J顷序的质量计划文件。质量体系运作过程中应依据新的环境条件、已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缺陷,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如采取哪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对尚未建立质量体系的组织来说,质量体系策划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二)质量改进为了向本组织及其顾客双方提供更多的效益,在整个组织内采取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效率、效果的各种措施,称为质量改进。质量

53、改进的目的是为了让供需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提高效率和效果。而对供方来说,质量改进应是各级管理者永恒的目标,只有进行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才能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质量改进的主要措施是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已出现的缺陷或其他不希望的情况再次发生,消除其原因而采取的措施是纠正措施。为了防止潜在的缺陷或其他不希望的情况发生,消除其原因而采取的措施是预防措施。上述质量改进措施可以在质量环的任一阶段进行、具体来说,可以是设备的更新、改进,技术工艺的改进,材料的更换,标准、程序等质量文件的修订,甚至质量体系的调整、更改等等。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现代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原理是人本原理、过程监控

54、原理和体系管理原理。一、人本原理质量管理,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这就是人本原理。(一)人才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技能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本职工作、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质量人才,是指具有质量管理专门知识、技能并在质量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在质量事业上的创造性劳动,对国家、行业、地区、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的振兴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在质量管理中,质量人才是第一要素,对质量管理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国际近代质量管理发展史来看,日本的产品从低

55、劣的“东洋货”到超过美欧的产品质量,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十分重视并造就了一支质量人才队伍。从理论上分析,人也是质量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人目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要素有“三大要素”与“五大要素”两种说法。管理技术“三大要素论”是指质量管理的要素是人、技术和管理(见图2-2)。但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是处于主宰地位的,就如骑自行车一样。自行车的二个轮子是技术和管理要素,而骑车者这个“人”的要素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没有人,这辆自行车只能如死物一样,停放在原地,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五大要素论”是说质量管理由人、机器、材料、方法与环境构成,但在这五个要素中,人是处于中心位置和驾地位的。就像行驶的汽车一样,

56、汽车的四只轮子是“机”、“料”、“法”、“环”四个要素,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驾驶员,这辆汽车也就只能原地不动,成为废物了。就企业质量管理而言,首先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素质;其次是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第三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技能)。他们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质量,也决定了其产品质量,若以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可以写成 Q=fTM (21)式中:Q企业的质量或企业职工的工作质量;f系数;T企业技术水平或企业职工技能水平; M企业管理水平或企业职工的管理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般来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该企业质量就好,就能走上兴旺发达之路,成为国内外

57、市场上的佼佼者;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高,工人技能好,职工质量意识强、工作负责,则工作质量也高,产品质量也好。国内外无数企业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质量人才的培训与教育是贯穿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质量人才的形成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坚持不懈的质量培训与教育。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设有一个专门从事质量教育培训的机构教育培训学院。这个教育培训学院经常与各高等院校及高级中学合作,利用学校作基地,开展各类培训班,从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到提高质量技巧的培养以及可靠性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质量教育。其所设置的课程有质量管理与利润、质量成本、质量管理基本原理、领导层的质量管理、统计工序质量控制、

58、质量审核、设计质量工程、可靠性工程、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工程等15门课程。此外,大工业公司都十分重视在职质量管理人才的培训,做到有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质量培训教育。例如,IBM公司在纽约开设了一个质量学院,每年培训各级质量经理和质量管理工程师3000人次。美国的一些工科和管理工程大学中,也开设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课,社会上还有各种培训与咨询公司也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教育,从而组成一个纵横交错、多层次的质量教育网,为美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广泛深入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日本更是始终抓住质量教育不放。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从对全体经营者及管理干部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接着

59、就对现场职工进行质量教育。这种以质量管理教育为主的管理技术教育,是日本产品畅销世界的重要原因。另外, 日本规格协会每年举办的标准化培训班,也同时讲授了质量管理课程,使标准化教育与质量管理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包括三个层次和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层次是高、中、低(即普及型)o三个方面是学历教育、专题培训和全民质量意识教育。一般来说,高、中级质量专业技术教育,质量博士、硕士、学士和大中专学历教育应由高、中等院校承担,专题培训班和普及型质量技术教育可由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协会培训机构承担;而全民质量意识教育则必须由各级政府支持和倡导,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

60、新闻媒介等来共同承担。在企业,要认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教育工作:首先,“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和质量法制教育;其次,质量管理技术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第三,岗位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这三者都能有效地推行质量管理,是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三)充分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质量管理成效的关键人的良好素质,固然是发挥人的作用的重要前提。然而,人的因素能否产生巨大作用,还有赖于是否能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问题。人们从事质量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但其行为是要受环境条件和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的。人的思想与行为要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既要通过质量

61、培训与教育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水平,也要充分重视社会的和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质量工作氛围。尤其在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明确的“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用户第一”的质量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没有先进的质量标准、严明的质量纪律和奖优罚劣的质量制度,就决不可能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还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劳动用工、工资和奖金分配,激励广大职工参与质量管理,实现民主管理,形成群体凝聚力。二、过程监控原理所有质量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质量管理要通过对过程的监控来实现。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识别、组织、建立和管理质量活动过程网络及其接口,才能

62、创造、改进和提供持续稳定的质量。这就是质量管理的过程监控原理。(一)什么是过程过程是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互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这里,“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装置、设施、技术和方法。过程本身是通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在输入与输出之间转换而增值的活动。如一个电厂,输入厂厂房、机组设备、燃料、技术图纸、技术标准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并通过该企业职工的劳动,转化为电能、服务等输出,实现了增值目的,这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也是电能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又如,对设计单位或部门,输入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市场调研报告、产品设想报告、设计用具等资源,通过设计工程师的劳动,转化为新产品的图样、标准、工艺文件等输出,实现了资源(产品)增值。这就是产品设计过程,也是设计质量活动过程。因此,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图23),而工作都有质量问题,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