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603708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导论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将统筹区域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其中会议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同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东中西全面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自从我国改革开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冲突和矛盾,特别体现在地区差距日趋扩大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区域性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键问题,并且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十

2、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新划分了功能区,也就是说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的各个要求,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同时还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政策以及评价指标,从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但是,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由“虚”变“实”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其增长格局,在短期内仍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真正的实现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和谐均衡发展,仍然需要在大的战略背景之下去深化相关方面体制改革以及调整相应的政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其中区

3、域性税收政策必然对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到区域税收政策能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起多大作用?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相关学者对于以上的问题研究还比较少,仍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基于这种思考,本文旨在研究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我国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差距,在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税收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税收和税收政策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希望从理论角度揭示了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税收政策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期丰富我国的理论

4、研究的相关领域;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为我国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等制定相关政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一、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 根据政府在各个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分布情况,总体划分为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纳克斯、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以及部分前苏联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均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加大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在劳动力无限供给及其他的假设条件下,这两个基本问题往往就简单化成为了增加储蓄和投资选择。在不发达的地区因

5、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投资需求(即诱导)和投资供给(即储蓄困难)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主张在各个地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的平衡,使得各个地区之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的发展,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牵制力,从而达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38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缪尔达尔、佩鲁、赫希曼、威廉姆逊为代表,他们均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早期的市场机制的自然作用下,处在主导地位的是极化效应,而扩散效应总是小于回流效应,从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完全不能避免的,威廉姆逊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倒“U”型的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

6、联效应相对比较大的中间产业或者是基础产业,同时把这些产业配置在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形成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高度集中的规模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 二、关于税收政策的研究保利斯(Borys Synelnykov,2000)根据各个地区的税收收入贡献率(各个地区的税收收入/全国税收总收入)把全国各个地区划分为2%、3.5%、5%、10%以及15%的五类区域,并且将其作为各个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间接指标。保利斯认为,税负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因素,降低税负和扩大税基这两个措

7、施能带来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BorysSynelnykov:Tax Policy as 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http:/day.kiev.ua/,2000.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支持相对落后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依靠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通过制定一些比较特殊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加快发展偏远的落后地区,从而缩小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地区差异的税收制度。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为了平衡地区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一直都采用不同的税制,这样做的出发点在于对发达地区多

8、征税,然后把相应的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其他需要的地区,对落后地区多预留资金进而加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得区域资源能够平均分配。(2)实行免税投资拨款政策。德国联邦财政部依据投资者提出的申请,为企业在购置生产设备方面提供免税投资拨款。(3)实施特别优惠折旧率政策。为了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法国将新建筑的折旧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25%。(4) 减征、免征所得税或者是设立无税特区。法国政府为改善旧工业区,决定对从1983年开始在旧工业区中新建的公司和企业免征所得税、地方税和公司税3年,三年期满之后,仍然可以享有50%的减税优待政策。法国在洛林重点改革区域设立了“无税特区”,在当地投资办

9、厂或者自主创办企业,3年内不仅可以除免征以上税收,还可以免征劳工税和其他各种杂税和分摊。赵英兰,纪鹤: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外解决地区差距通行做法,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2001年4月。提倡减税以扩大税基,促进经济增长是西方税收理论的主要观点,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地区制定有地方特色的税收政策可以非常有效地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他们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给予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1.2.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有关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理论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第二,研究

10、税收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研究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关于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台湾学者邹继础对财政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他认为,我国内地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涉及经济发展中的成长差异和税收制度转型两个层面的问题。导致现在出现的区域性贫富差距的原因,除了地理区位与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之外,区域性的投资税赋与规费的差异也会造国内乃至跨国税率与税制差异。邹继础:中国财政制度改革与探索,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夏杰长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差距会不断扩大的财政因素,也就是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实施加剧了区域经济差距、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

11、的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现行转移支付支付对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效应较小等。并提出了要深化税制改革、要适度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优化中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结构等政策建议。夏杰长:迎接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高培勇、温来成认为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就是由效率优先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相结合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8年-1992年,实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开放的战略,此时国家对东部沿海较发的地区给予政策和投

12、资双重倾斜的方针。第二个阶段:1993年-1999年,实行沿海地区开放战略的同时,采用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领导方针。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起至今,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成了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主线,新世纪财政政策应当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政政策,其中,对于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开发并且自主创业的财政政策。高培勇,温来成: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财政研究2001年第3期。马拴友研究了下从1994年-1998年我国各省的边际税率,发现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边际税率依次都相对来说比较低,认为这可以解释这几年中部、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缓

13、慢。马拴友: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二、关于税收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问题的研究邓胜红在借鉴国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实践经验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在税收政策存在认识误区的同时,提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税负区间和标准,提出了相对落后地区应该采取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的观点。同时还提出,在我国税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的实际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在有限的税权管理范围内,一方面要合理适当的运用仅有限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更为有效的控制本地区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出发,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该合理压缩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仅有的职权范围

14、之内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邓胜红: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学位论文集,2005年。杨继元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部农村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和开发西部地区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杨继元:税收政策与西部区域经济开发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陆进在考察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工商税负率之后,发现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由东向西的“梯度差”的状况完全相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完全相背离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失衡。他主要主张通过提高资源税率的办法,可以暂缓解决相对落后地区提供税收优惠与集中

15、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完善与健全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加大赋予中心城市税收管理权限。王陆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钱晟考察了各个地区的税负率,他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税负水平偏低,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税负水平却比较高,并且详细的分析了原因所在。现阶段区域之间的税负结构根本不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钱晟:税收负担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三、关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樊丽明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税收政策以及政府投资结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20世纪80-90年代所实施的区域财政

16、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我国区域税收政策应该适当合理的调整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手段使之逐步规范化和法律化,实行产业倾斜和区域倾斜相结合的政策、突出政府支持重点,进而还提出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调整建议。樊丽明: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孟春、刘雅露认为,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应该依靠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所涉及,但相关理论论述不够充分,而且比较侧重于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孟春,刘雅露:加大延边开放力度 提高延边开放水平,财政研究,2008年。刘汉屏、汪柱旺提出实现中

17、部崛起的财政制度创新改革,他们认为应该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实施财政倾斜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改革现行税收制度;调整税收优惠措施,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刘汉屏,汪柱旺:中部崛起与财政制度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王梦奎、李善同等全面考察了中央政府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区域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制度这三种财政工具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程安亭等以中部的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着重从税收角度分析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并且指出从

18、税收政策上说,必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进税制改革,为中部崛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持;切实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改进公共服务,降低税负,优化税收环境,用市场化道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安亭:中部地区各省宏观税负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由上述国内外研究相关阐述可以看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国内相关研究还是国外相关研究都是侧重于其中的一个理论基础,或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或是从主流财税学出发。但恰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政策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许多问题仍然有待深入调查研究。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3.1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与税收

19、政策进行评述,进而确立研究目标和方法;其次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并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及我国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再次通过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前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这部分一方面主要是说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同时将现有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包括了税负影响、现存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20、另一方面也提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税收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然后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后通过研究税收政策调控区域经济的依据和目标来阐述税收政策怎么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部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评析。首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进行评析,最后对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

21、现存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第四部分是通过对美国、日本、巴西三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分析,从而对我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借鉴及启示。第五部分优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税收政策的五个原则,并从这几个原则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3.2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阐述了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税收政策取向。因此论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在多种方法中,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并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对

2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税收政策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建议。1.4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把税收政策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就税收论税收,就区域发展谈区域发展,而是把税收政策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税收政策运用的效果,因而可以较为系统的分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对策。第二,针对目前很多研究基于税收优惠政策来分析税收在调节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本文将以更为宽广的视角去发现税收政策效应。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上,应将

23、着眼点放在税收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层面。另外本文还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这将为今后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制政策体系提供支持。第三,通过分析国外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有所借鉴及启示。本文在具有以上创新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进一步完善。如:本文对倾斜性税收政策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的分析定量分析略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等等。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2.1基本概念的界定2.1.1区域经济的界定一、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区域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强调

24、的只是一种空间,而近些年来有部分经济学者提出区域也是一种经济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区域经济。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指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某一空间范围,是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二、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我国经济是多层面结构的,只有采取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从多个视角、多种标准与多种模式来研究,才能充分全面具体的反映我国经济经济现状。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包括区域研究方法和对象研究方法两种。(1)区域研究方法。各历史时期都有区域经济及其结构问题,且所形成的原因又不同,所以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除了郑学檬先生概括经济、时间和空间3种以外,还应包括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相同地区、经

25、济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态势相同地区、经济形态和经济形态相同地区、民族和民族相同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同地区等5种。(2)对象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除了“研究特定时期某一自然条件相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外,还有在特定的时期内自然条件相同或者不同,但或经济发展态势相同、经济形态相同、或经济政策相同、或民族相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或经济技术经济发展状况。2.1.2税收政策的界定一、税收政策的概念税收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确定的,作为制定税收制度的行为规范,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付士敏: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现代审计与会计,2010年第3期。二、税

26、收政策的类型 税收政策主要有税率政策、税负分配政策和税式支出政策。税率政策主要体现在宏观税率和最佳税率的选择,它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和税收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税负分配政策主要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解决分配不公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税式支出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纳税义务给予纳税人的优惠措施,包括减少税基、优惠税率、税额减免、延期纳税和加速折旧等。崔岩:促进节能减配的税式支出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校报,2010年第2期。三、税收政策的工具税收政策工具是指为了达到税收政策最终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包括内在的或自动的稳定器和斟酌使用或相机抉择的稳定器。前者是指在经济发展中能自动地趋于抵消总需求

27、变化,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税收政策工具,一般是所得税制特别是累进所得税制;后者是指国家为达到预定的总需求和就业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所采取的税收措施,一般包括税种的开征与停征,征税范围、税目税率、起征点、免征额和税收优惠的调整,以及加速折旧的规定等。刘东久:税收公平的理性思考,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2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2.2.1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其中推进理论的理论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也就是通过对互补的两个或者几个部门

28、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不仅可以建立一个互为需求的市场,并且很好的解决了因市场需求量不足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相关的生产成本,增加其利润,从而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再投资,最终消除供给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普通的区域尝尝不具备经济平衡发展的条件,相对落后的区域更不可能拥有能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只把少量的资金分散的投放到所有产业中去,则区域内投资优势产业的利润率就得不到丝毫的保证,不仅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他产业也都不可能发展起来。尽管相对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

29、的区位优势以及拥有的资源、技术水平、劳动力、产业基础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投资不同的产业就会产生不同的收益率,因而还是要以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为前提,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2.2.2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和关联效应。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仅仅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资本,优先发展比较少的“主导部门”,特别是那些“直接生产性活动”的部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

30、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可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能够优先获得投资和发展的产业,一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那个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凡是有关联效应的产业无论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优先增长和扩张,逐渐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后向的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以及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最后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不平衡发展理论严格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着重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这样有利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随着这个理论的诞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纳了这个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

31、区域发展理论。 2.2.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管在世界范围内的哪一个区域,还是在哪一国区域范围之内,经济发展都是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其实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在空间中只要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具备所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并且熟练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渐向第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梯度推移速度不断加快,也就可以逐渐缩小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的差距,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分布的相对均衡。 然而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争议,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如反梯度推移式、跳跃式、混合式等,但事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最终起主

32、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方式。主要理论根据是:推移这个动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并且很好的完成,一方面是因为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愿意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接受地区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对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靠上述3个场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区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扩散到本地区去。2.2.4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认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个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

33、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这个增长极有可能是部门的,也可能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依靠具备良好条件的少数地区和具备良好条件的少数产业带动的,应该把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和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逐渐培育成整体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快速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会慢慢削弱,扩散效应会逐渐加强。 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在注重培育

34、区域或产业增长极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会加大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和产业增长极与其它产业的不配套,影响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2.3税收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2.3.1区域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还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充足的公共产品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要的条件。内部因素不仅包括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多少,还包括所投入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大小,而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高低又是由各生产要素的配置即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的地

35、区制定相适应的不同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地区能获得不同的收益,这样以往必将引导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生产要素回报率高的地区,从而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与之对应的不同的税率,来引导区域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合理高效率的分配,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个区域的经济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2.3.2区域税收政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一个国家特比是世界大国的各个区域之间,由于历史条件、教育水平、技术基础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的不同,同时也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各个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程度不同,也就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对教育产业和科学研究投入

36、的差异较大,导致地区之间技术进步,而进展不同步。显然,资本相对比较充足,而且技术进步较快,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其经济增长将是十分的快速。此外,我们在引进国外资本的同时,也可以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也引进来,然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较少的地区,吸引力不足,技术更新换代也会比较慢,水平难以提高,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在企业研发方面,税收政策要着重解决制约企业研发能力的主要因素那就是研发成本。针对研发整个过程的投入、研发成果转让所得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对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减少企业研发的相关税收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在投资人力资本方面,税收政策要鼓励对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

37、等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同时要时刻关注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开发。国家通过一系列对人才培养机构或组织的税收优惠以及给科技人员奖金所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必然会提高社会各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进而可以大幅度的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技术不断进步。2.3.3区域税收政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通过价格机制使得企业之间利润存在差异,那些获得丰厚利润的企业,拥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为今后发展储备人才。很多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而相应的设置人才发展基金,其中还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的相关培训课程,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和储备人才。另外,一般利润相对丰厚的

38、企业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会比较好,这是企业最吸引人才流入企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税收政策,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个人所得税制定相应的不同的所得税率,这不仅可以起到公平收入的作用,而且由于对于不同收入档次的人来说,税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大小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对低收入阶层而言,收入效应会相对大些。对高收入阶层而言,税收的替代效应明显,因此,区域税收政策可以影响不同收入档次人群的劳动供给,从而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另外一方面,对不同的行业制定相应不同的所得税率,这样可以起到充分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层次的作用,最后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更平稳的发展。2.3.

39、4区域税收政策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正因为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性的特点,人们在消费公共品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去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这就导致了公共产品不可能由私人供给,却只能由政府来生产然后提供给社会。而要提供公共品是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税收收入,它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之一。一般来说,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利润率,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税收收入如果足够充足,就有利于地方政府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以降低期间公共品的交易成本,导致产生正外部性,影响私人部门产出,促

40、进当地经济平衡的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不一定会使得税收收入的减少。因为依据拉弗曲线所揭示的税收原理,税收收入是由税基和税率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一个税率临界点之下,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到税率临界点之后,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不升反降。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评析3.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一、各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当地的地方政府所组织的地方税收入的部分;二、由于该地区的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三、由当地地方政府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以及土地和

41、海域有偿转让收入等;四、当地地方政府组织的共享税中属于地方政府那部分;五、该地区的其他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所占GDP的比重可以说明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满足本地区公共需要能力的大小。从表3-1的数值可见,我国各个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不尽相同,同一个地区会在不同的年份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东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表3-1 2009年各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及其占GDP比重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东部196674.421506.69.1%中部705

42、77.65039.67.1%西部66973.56056.49.0%东北31078.22720.08.7%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以上表格中的数值说明了在组织财政收入能力方面,四大地区中属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相对比较强,然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的组织财政收入能力是最弱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原因是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财政支持。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自从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这两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迅

43、速的,因此该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也有所提高。而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既不如东部发展那么快,在政策上也没有得到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那么有力的支持。地方人均财政支出能体现出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的大小。地方政府可以支配的财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地方政府的本级收入,二是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金额。这两方面的收入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预算线,然后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表3一2,2009年三大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来看,全国人均的财政支出为4636.6元,东北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为5548.2元,东北地区在四大地区中是最高的并且超过全国人均财政支出20%,而东部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为5150.7元仅

44、次于东北地区,并且也超过全国人均财政支出11%。从表3-2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西部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已经超出全国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中部的人均财政支出最低,仅为3503.3元,低于全国人均财政支出24%,而低于东部近33%。表3-2 2009年三大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地区财政支出合计(亿元)人口(亿人)人均财政支出(元/人)地方合计6104413.16584636.6东部24951.54.84435150.7中部12473.13.56033503.3西部17580.13.67294786.4东北6039.31.08855548.2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

45、算得出。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一)各地区人均GDP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的高低,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是比较常用的指标,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越高,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也就越低。从表3一3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的人均GDP为27746元,而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为 34683元,超过全国人均25%;中部地区人均GDP为19862,低于全国人均的28%,只占东部的57%;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8286元,低于全国平均34%,只占东部的53%;东北地区人均GDP为28566,超过全国人均3%。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

46、以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各个地区的税收增长也会有所差异,然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区的税收弹性系数上。表3-3 2009年各地区人均GDP 单位:元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774634683198621828628566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二)各地区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弹性是指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税收弹性系数则是指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该比值大于1,则表明税收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较快;等于1,则两者增长速度较一致;小于1,则税收收入虽增长了,但其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税收弹性系统为负数,则表明经济虽然增长了,但税收收入却减少了。在地

47、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很大的比重,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以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税收弹性系数应保持在大于或等于1的水平上。近几年来各个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各有所不同,见表3-4。东部地区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14.24%、12.25%、12.11%、13.0%;中部地区分别为14.18%、12.17%、11.72%、13.8%;西部地区的分别为12.51%、13.52%、14.10%、14.49%;东北地区分别为14.13%、13.38%、12.60%、13.60。2008年以来,持续了30多年的东高西低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48、,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越东部地区,进入2010年这种态势更为明显,中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也呈现缩小的趋势。表3-4各个地区近几年来的GDP增长速度 单位:%年份地区合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00714.2414.2014.1814.4914.13200811.7712.2512.1712.5113.38200911.6212.1111.7213.5212.60201013.1013.013.814.1013.60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计算而来。近几年来,各个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如表3-5,而且基本上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如表3-6。表3-5 2006-

49、2008年各个地区来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年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00610844.32949.82353.51449.7200714052.93589.53117.91843.9200816725.54403.13918.22357.3200918786.65039.66056.42720.0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表3-6 各个地区近几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单位:%年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007 29.521.732.527.2200819.022.725.727.8200912.314.554.615.4资料来源:根据2007

50、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依据税收弹性的定义,可以相应得出每一年各个地区的税收弹性。2007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税收弹性分别为2.07、1.53、2.24、1.92;2008年分别为1.55、1.86、2.05、2.07;2009年分别为1.01、1.23、3.87、 1.21。2007年,西部地区的税收弹性最大,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效果突显,随着经济增长,税收收入增长的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有弹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维持着同比例或略高的比例增长,税收增长有一定的弹性;2008年,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税收弹性有所上升,说明其

51、税收增长仍有一定的弹性,而其他两个地区的税收弹性均有所下降,税收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比例或略有所下降;2009年只有东北地区的税收弹性有所上升。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税收会随着经济增长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产业结构及其对政府经济贡献的程度不同所导致的该地区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各不相同。(三)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表3一6分析了2009年各个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表3-6 2009年各个地区产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产值(亿元)占全国比重(%)产值(亿元)占全国比重(%)产值(亿元)占全国比重(%)产值(亿元)占全国比重(%)第一产业12

52、875.13659606.327.39198.326.13549.810.1第二产业97050.153.935554.219.831782.917.715509.08.6第三产业86749.257.825417.016.925992.317.312019.58.0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各个产业在各个地区中的分布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6.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了总产值的93.4%;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3.6%,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 86.4%;而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3.7%,第

53、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6.2%;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1.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8.6%。各个地区因为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各个产业对当地政府的财政贡献也不同,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集中财政收入的能力也因此有所差异。3.1.2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因素、自然因素及经济社会因素及国家发展战略因素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共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区位和基础设施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是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我

54、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强化了我国沿海地区本身就具有的的区位优势,使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较好投资环境先走上了率先赋予并且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基础和重要的前提。魏后凯的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了基础设施就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地区基础设施的建和与其制造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区位条件的差异和基础设施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首要条件。(二)市场化要素流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表明,市场调节的功能会逐步更加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在这种市场力量的辅助下,再加上国家本身就对优势地区给予重点扶持的税收

55、倾斜性政策,从而导致国内外人才、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涌向自身具有优势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由此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进一步扩大了地区之间差距。(三)产业结构的变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特别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断的扩大与农村地区经济差距的逐步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农村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的不平衡推进引起的。范剑勇、朱国林(2002)的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与第二产业的在我国各个区域分布不平衡以及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偏高密切相关。 (四)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我国逐步实现对外开放政策是率先从我国沿海地区开始的,沿海地区因区位优势、经济

56、技术基础以及其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所以更能吸引外商进行直接投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沿海地区,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本形成以及自主创业等途径,从而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改善沿海地区的外部条件,从而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这样一来,就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一种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五)中央政策的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追求效率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投资、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对沿海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地区实行比较倾斜性的优惠政策,进而加大了区域之间差距逐步扩大

57、的趋势。从总体形势上来看,在改革开放后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央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更多地具有加大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这种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有所改变。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表明中国的区域政策已由过去的更多地注重效率和增长目标逐步转移到注重公平目标。然而,由于这种战略转变的时间不长,中央区域政策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还不太明显。3.2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评析3.2.1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它必然要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在我国一个有着长期计划经济实践的国家。因此,我国税收政策的区域目标也经历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

58、大开发,再到东北振兴,再到中部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清晰的反映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逐渐变化的轨迹。 一、鼓励东部开放的税收政策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选择了相对来说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快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扩大吸引外资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各类经济开发区都分别实行了一系列的具有差异性的税收优惠性政策,政策实施的力度之大、时间之久都另外几个区域所不能比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不仅给及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大力的支持,并且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59、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拉大了地区之间的的经济差距,导致了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新税法对于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特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企业以及绝大部分的外商投资企业都享受包括10%、15%、24%的低税率或者“一免两减半”、“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在内的倾斜性税收优惠政策。在增值税方面,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很大部分企业可以享受到出口货物退(免)增值税得优惠政策。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购进国产设备也享受退税优惠。这对于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言,

60、其各方面的优势不容护士。此外,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还享受免征关税的优惠待遇。以上是国家对东部地区给予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然而在思考税收拉大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同时时,还在考虑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原来己实失效。这些政策虽然己失效,但在促进东部地区发展,导致区域发展失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进入21世纪,全球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央政府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地区投资

61、企业的低税率优惠、对新办基础设施类企业的“两免三减半”优惠等等。具体如下:1、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3、在西部地区新办水利、电力、邮政、交通、广播电视企业,以上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就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以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获利的那一年开始,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

62、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4、对在西部地区的全部民航建设用地、比照铁路、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可以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享受免征耕地占用税的建设用地具体范围限于公路线路、公路线路两侧边沟所占用的耕地,洗车场、公路沿线的堆货场、检查站、养路道班以及工程队等所占用的耕地均不在免税之列。5、对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内资鼓励类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修订)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63、外来资本优势产业按照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联合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在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了大力支持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2004年,国家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1、增值税。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通知,其中规定对东北地区从事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冶金业、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自2004年7月1日即日起,凡是按照规定购入(包括实物投资和接受捐赠) 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租赁固定资产、或是应税劳务可以允许纳税人抵扣上述所列各项进项税额但是不能超过当年新增的增值税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以用来抵扣的,可以保留到下年继续实行抵扣。2、资源税。依据财政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