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596198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二一五年七月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01256011课程名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英文名称Water Distribution and Wastewater Collection System总学时数60习题授课实践实验设计60课学学分4学时学时学时学时时开课单位理工学科部土建系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泵与泵站、水文学与水文地质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1、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三版),严煦世、刘遂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排水工程上册(第四版), 孙慧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9993、给水工程(第四版) ,严煦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主要教学4、给水管网理论和计算,严煦世、赵洪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参考书5、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 10 册:技术经济(第二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2:排水工程(第一版) ,于尔捷、张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功能、系统结构和规划设计原理;掌握给水排水管本课程道系统的水量计算和管道系统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了解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任务和与计算理论和计算方

3、法;了解管道系统运行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技术,目的具备解决常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管道系统规划和工程设计,编制工程设计文件;了解管道系统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和方向,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理论及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制订土建系给排水教研室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5 年 7 月单位2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2、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3、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4、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基本要求:1、了解给水排水系统的功能与组成。2、掌握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3、熟悉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4、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

4、统类型与体制。本章重点: 给水排水系统工作原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与组成;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本章难点: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类型与体制。第二章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原则和工作程序2、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3、给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4、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基本要求:1、了解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原则和工作程序。2、掌握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3、熟悉给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4、熟悉排水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本章重点: 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给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排水水管网系统规划布置。本章难点: 城市用水量预测计算。第三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2

5、、管渠水头损失计算3、非满流管渠水力计算34、管道的水力等效简化5、水泵与泵站水力特性基本要求:1、了解给水排水管网水流特征。2、掌握管渠水头损失计算。3、掌握非满流管渠水头损失计算。4、理解管道的水力等效简化。5、熟悉水泵与泵站水力特性。本章重点: 管渠水头损失计算;非满流管渠水头损失计算;管道的水力等效简化。本章难点: 管渠水头损失计算;非满流管渠水头损失计算;管道的水力等效简化。第四章给水排水管网模型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管网模型方法。2、管网模型的拓扑特性。3、管网水力学基本方程组。基本要求:1、熟悉给水排水管网模型方法。2、掌握管网模型的拓扑特性。3、学会建立管网水力学基本方程组。本

6、章重点: 给水排水管网的模型方法;管网模型的拓扑特性;管网水力学基本方程组。本章难点: 管网模型的拓扑特性;管网水力学基本方程组。第五章给水管网水力水质分析和计算课程内容:1、给水管网水力特性分析。2、树状管网水力分析。3、管网环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4、管网节点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5、给水管网水质控制和管理。基本要求:1、熟悉给水管网水力特性分析。2、掌握树状管网水力分析。3、掌握环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4、了解节点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45、了解给水管网水质控制和管理。本章重点: 给水管网水力特性分析;树状管网水力分析;环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本章难点: 环方程组水力分析和计算。第六章给

7、水管网工程设计课程内容:1、设计用水量计算2、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3、泵站扬程与水塔高度设计4、管网设计校核5、给水管网分区设计基本要求:1、掌握设计用水量计算。2、掌握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泵站扬程与水塔高度设计。3、学会管网设计校核。本章重点: 设计用水量计算;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泵站扬程与水塔高度设计;管网设计校核。本章难点: 设计流量分配与管径设计;泵站扬程与水塔高度设计;管网设计校核。第七章 污水管网设计与计算课程内容:1、污水设计流量计算2、管段设计流量计算3、污水管道设计参数4、污水管网水力计算5、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绘制6、管道污水处理基本要求:1、掌握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8、和管段设计流量计算。2、熟悉污水管道设计参数。3、掌握污水管网水力计算。4、熟悉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5、了解管道污水处理。本章重点: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管段设计流量计算;污水管网水力计算。本章难点: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管段设计流量计算;污水管网水力计算。5第八章雨水管渠设计和计算课程内容:1、雨水分析与雨量公式2、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3、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4、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5、雨水调蓄池6、排洪沟设计与计算基本要求:1、掌握雨水分析与雨量公式。2、掌握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3、掌握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4、熟悉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5、了解雨水调蓄池及排洪沟设计与

9、计算。本章重点: 雨水分析与雨量公式;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雨水管渠设计与计算;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本章难点: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设计与计算。第九章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管道材料2、给水管网附件3、给水管网附属构筑物基本要求:1、熟悉给水排水管道材料。2、了解给水管网附件。3、了解给水管网附属构筑物。本章重点: 给水排水管道材料;给水管网附件。本章难点: 给水排水管道材料;给水管网附件。第十章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管网档案管理。2、给水管网监测与检漏。63、管道防腐蚀和修复。4、排水管道养护。基

10、本要求:1、了解给水排水管网档案管理。2、熟悉给水管网监测与检漏。3、熟悉管道防腐蚀和修复。4、了解排水管道养护。本章重点: 给水管网监测与检漏;管道防腐蚀和修复。本章难点: 给水管网监测与检漏;管道防腐蚀和修复。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与本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就是为期2 周的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具体内容详见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四、学时分配表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讲习讨其小实设课题论他计践计课课课程内容1.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概论552.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规划443.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664.给水排水管网模型665.给水管网水力水质分析和计算82106.给水管网工程设计8197.污水管网

11、设计与计算8198.雨水管渠设计和优化计算889.给水排水管道材料和附件1110.给水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22总计56460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共 60 个学时,主要采用理论教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电子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抓住重点教学。7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使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2)使学生初步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管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设计和管理的工程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对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运用能力,初

12、步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六、考核方式考勤( 20% ) +作业( 10% )+期末考试( 70% )1、考勤:占总成绩的 20% 。每次上课进行点到考勤,对存在迟到、缺席、早退、请假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记录,根据总考勤次数进行统计算分。对于达到了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条例中处理条件的,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进行处理。2、作业:总成绩的 10% ,包括每次课后作业和平时各个学习阶段的课堂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独立计算能力。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 。题型不少于 3 种,可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撰写人

13、:审核人:8系主任签字:学科部主任签字:9赠送以下资料 3D 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3D 打印技术课程编码: 1100001120学分及学时:1 学分理论学时18 学时 (其中理论课10 学时 )适用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开课部门 :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先修课程: 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要求: 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作者 :高帆 3D 打印技术著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5 年 10 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走近 3D 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

14、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3D 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因此,3D 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 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

15、发达国家行列。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 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 打印技术) ”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 ”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同时也初步体会3D 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 通过学习, 了解 3D 打印技术的现状,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 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

16、,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形成初步的3D 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 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102.学习 3D 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课程学时分配章序课程内容(章题)理论实验一3D 打印概论1二正向三维工程设计21三逆向工程设计12四3D 打印工艺设计及材料分析22五制作及后处理11六桌面 3D 打印机的拆装与维修22七3D 打印相关软件的安装110818第一章3D 打

17、印概论1、3D 打印的历史2、3D 打印技术的发展状况3、3D 打印技术的分类4、3D 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5、3D 打印技术的应用市场第二章正向三维工程设计1、简单零件设计2、钣金造型3、自由造型4、曲面设计5、装配设计6、特殊曲面第三章逆向工程设计1、三维数据的获取2、三维数据的处理第四章3D 打印工艺设计及材料分析1、融熔沉积技术2、紫外光固化技术3、立体光固化技术4、分层实体制造技术5、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6、粉末粘接技术第五章制作及后处理1、FDM技术的制作及后处理2、其他技术后处理流程简介第六章桌面 3D 打印机的拆装与维修1、桌面 3D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112、桌面 3D 打印机的参

18、数设置3、桌面 3D 打印机的维护第七章3D 打印相关软件的安装1、Creo 2 0系列 Win32/64详细图文安装教程2、Cimatron单机版软件的安装3、切片软件 Cura的安装利用资源:网络资源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学分与学时本课程为1 个学分,共12 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二)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3D 打印机、打印耗材(三)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二、评价建议(一)评价形式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 课堂表现 +3D 建模实践 +3D 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二)评价内容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