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14584221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81.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自学考试各章综合练习3(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各章综合复习题第一章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作用一、名词解释1、基础科学 2、技术科学3、工程科学4、实验技术 5、基本技术 6、产业技术7、小科学8、大科学9、高技术10、高技术体制11、高技术管理12、高技术产业13、科教兴国14、环境问题15、资源问题16、可持续发展17、人文精神18、科学精神19、科学20技术21、863计划二、简答题1、现代科学和技术分别有哪三个部分组成? 2、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3、大科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发展大科学的战略有哪些?4、高技术有哪些主要特征?包括哪些方面?5、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邓小平“科学技术

2、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哪些?7、高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和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8、如何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高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

3、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l 攀登计划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国家从1992年起设立“攀登计划”。“攀登计划”项目的遴选,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1)属于学科前沿性研究,预测在本世纪末可能取得重大突破;(2)具有重要应用背景,为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国际上很活跃;(3)能发挥中国地理、资源和研究工作特点,可望取得中国特色的成果;(4)已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居世界先进水平,将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l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也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科技计划,1982

4、年开始实施。 这项计划是要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关键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 l 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宗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l 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中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

5、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二、简答题1、对于构成现代科技体系的各个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答:现代科学和技术分别由三个层次组成,现代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现代技术包括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P1-3)其关系参阅书上第八页图1-1以及辅导材料2-3其要点是: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者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起着指导作用。技术科学

6、是将基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中间环节。它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又为基础科学提供研究课题和手段,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工程科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原则,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产生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与此相对应,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也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验技术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基础。基本技术为实验技术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推动实验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产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产业技术与经济部们密切相关。实验技术和基本技术代表了技术水平,而产生技术则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技 术 实 践科 学 理 论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产业技术基本技术实验技术开

7、发阶段(生产)应用阶段(技术)基础阶段(科学)图2.2-1科技体系结构图简单地说,基础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的中间环节,它既为基础科学提供手段和课题,又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科学是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延伸。基础科学代表科学水平,技术科学代表生产力。三个技术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2、在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三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形成对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总体认识。答: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三化:高速化、综合化、社会化。(书上9)l 科技发展的高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加速发展。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或国际规模的科技项目日益增多

8、(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核聚变等等)科研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1800年不到1000人到现在占人口的1%,预计未来100年为20%);现代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以前科学知识是50年增加一倍,而现在是3-5年),技术和技术产品的老化速度加快(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的元件数每18个翻一番)二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缩短(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100年,内燃机80年,电动机65年,原子能40年,集成电路3年,激光1年)。l 综合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自身发展的综合;二是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三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四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l 社会化表现在:(1)科技活动主体的社会

9、化;大体经历了由科学家的个人研究研究所集体研究国家组织的协调研究国际间的合作研究。现代科技活动是社会化活动,只有把科技活动主体的自觉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才能对科技有所推动,活动才有意义。(2)科技活动过程的社会化:由于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科技研究活动从选题的目的,研究开展的步骤,研究中各方面的协调都体现了社会化;科技成果的确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社会性的学术内部规范,成果转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如科研产生联合体。成果的推广需要采取科技的社会化传播和教育形式。成果的管理包括奖励制度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管理等也具有社会化性质。(3)科技功能的社会化。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10、产力,科技的重大进展推动社会的发展。二是科技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是通过物质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从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思维的工具对社会思维方式生产影响。3、大科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发展大科学的战略有哪些?促进大科学发展的措施?大科学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大科学形成的理论前提确立;其次是先进的生产和实验技术为大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大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第三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形成。 发展大科学的战略有七个:树立大科学观念;建立大科学体制;实行大科学管理;加速大科学流通;培养大科学文化;实施大科学教育;营造大科学环境。4、高技术的主要

11、特征及社会发展趋势答案:高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七个:高智力;高渗透;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高效益;高战略;包括六个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8)高技术的社会发展趋势是:高技术体制,高技术管理,高技术产业。5、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哪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l 马克思的观点:第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特点。第三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l 邓

12、小平的观点:1988年9月邓小平首次突破马克思100年前的说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首先从科学技术的功能角度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指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不再是生产力的外在力量,而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内在的重要因素。其次,阐明了现代科技构成了生产力的超前性因素,科技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第三指明了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和源泉。第四是对传统生产力观念的突破,确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赋予生产力以新的内涵,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重大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生产力的新观念,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生产

13、力学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2)l 科教兴国:提出科教兴国的背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原因。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人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到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石。它首先强调的是加快科技进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握好五个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市场经济和宏观管理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

14、会科学相结合。 其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是要坚持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得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的培养、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7、高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和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3-16),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答: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引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15、式的提升;负面影响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高科技战争问题;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科技,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可以避免高科技的负面影响,保证高科技健康发展。8、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对立的根源?如何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高科技时代人文精神的培养?(16-17)由于近代机械论世界观的影响,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一切非理性的因素都被排除出科学而被归属于人文,才出现了科学和人文两个对立的

16、领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出现了对立。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从科学发展内部还是时代的要求,都呼吁两种文化、两种精神的融合。 高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包括:一是对人类的文明传统和文化教养的认同和珍视,用健全的理性去观照人的终极价值,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进行关注,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投入与奉献;二是在“高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素质与品格,把真、善、美作为科技发展的自觉和永恒的追求,既注重高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强调科技文明对道德进步的影响,在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利益的同时,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第二章 现代物理学一、名词解释1、伽利略变换2、以太危机3

17、、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4、尺缩、钟慢效应5、质能关系6、紫外灾难7、普朗克能量量子假说8、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9、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10、测不准关系11、原子核的构成12、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13、基本粒子的类型14、夸克模型、夸克幽禁、渐近自由15、裂变、聚变反应16、弱电统一理论和大统一理论二、简答题1、牛顿时空观的特点2、以太危机的实质3、洛仑兹变换和伽利略变换的关系4、波粒二象性的含义及实质5、量子力学的应用及影响6、物质无限可分性7、粒子和场的统一性8、物理学探测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9、对现代的物理学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对待传统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采取什么态度?三、复习思考题

18、1、牛顿的时空观有什么特点,以太是怎样被否定的?2、试述爱因斯坦对建立狭义相对论的贡献3、试述伽利略变换和洛仑兹变换的区别和联系4、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5、狭义相对论有哪些主要结论?应当如何理解?6、什么是紫外灾难?应当如何理解?7、普朗克和玻尔对建立量子论的贡献是什么?8、什么是物质波?写出物质波波长和动量的关系式9、什么是波粒二象性?10、什么是测不准关系?11、物理学家怎样探测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12、什么是基本粒子?目前怎样对它们分类?每一类有哪些基本特点?13、试述实物和场的关系14、什么是夸克幽禁?15、自然界有哪些基本相互作用?各有什么特点?16、什么是核裂

19、变?什么是热核聚变?简述它们能量释放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在现代化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伽利略变换:是关于两个(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照系之间的时空坐标的变换:具体关系为: 上式中带撇的时空坐标为运动参照系中的坐标,而不带撇的时空坐标为静止参照系中的坐标。伽利略变换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一种数学表现形式。2、以太危机:“以太”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愿意是指高空,笛卡尔最早把它用在科学上,表示一种充满宇宙的能传递相互作用的无质量的物质。因为这个以太并不妨碍大多数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的密度一定无限小,但是因为光速很大,所以以太必须具有极其巨大的张力或刚性,以太有弹性,可压缩,无引力,对沉浸在以

20、太海洋中的天体运动有阻滞作用。这个以太是绝对静止的。光速c=3108m/s就是相对于这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而言的.如果太阳和以太是相对静止的,那么由于地球的公转,它相对于太阳或以太运动时,地面上的人会测量到以太风对光速的影响,但是19世纪的许多实验,特别是1876-1887年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表明,以太风根本不存在,这样也就证明了绝对静止的以太坐标系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参照系都处于相对运动中。这样牛顿提出的存在着一个“充满以太介质的绝对静止的参照系”的假设和实验事实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所谓的以太危机。3、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有两条:第一条叫做狭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所有彼此

2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即惯性系)内都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 第二条为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恒定不变,它与光源的运动无关,对任意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都是C。4、尺缩、钟慢效应:尺缩是指运动的尺(或物体的长度)要比静止的尺(或物体的长度)要短,缩短的程度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并且这种缩短只是发生在运动方向上,其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缩短是一种测量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或视觉上的一种错觉,其根本原因在于测量两端的长度时必须是同时的,而同时具有相对性。 钟慢是指运动的时钟(或任意事件所经历的过程)走得(进行得)比静止的钟(或事件)要慢。这种变慢并非观察的结果或错觉,而是实际测量所获得的结果。这种

22、变慢是所有的一切过程都变慢,包括人的新陈代谢等。5、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中的E为物体的能量,m为物体的动质量,为静止时的质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它表明: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内部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质量和能量是相当的,成比例的。它表明了量度物质多少或惯性大小的质量与量度运动的能量之间有一种等价的关系。也表明了宏观上静止的物体内部实际上蕴含着剧烈的运动(因为静止的物体也有能量)。6、紫外灾难 所谓紫外灾难是指,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琼斯根据长波段的辐射实验得出了一个经验公式(瑞利-琼斯公式):, 【式中的表示在某一个特定温度T下,(黑体辐射出的电磁波中)频率为的电磁波(在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辐射功率密度。

23、(焦耳/开) 为波尔兹曼常数。】,这一公式在波长较短或频率较高时(比如紫外线)就会完全失效(因为当频率很大时,也很大,趋向于无穷时也趋向于无穷,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时必须用维恩公式来处理。7、普朗克能量量子假说:1900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的困难,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黑体相当于一组连续振动的谐振子,振子的能量只能取最小能量的整数倍。黑体辐射或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的能量为一个量子,每个量子的能量与波的频率成正比,即,为普朗克常数。8、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根据光电效应实验结果,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发射、吸收、传播时,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

24、量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为光子。一个光子的能量也为。 l 光电效应方程: 能量为的光子打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或者吸收一个光子或者不吸收,吸收一个光子后电子一方面需要克服库仑引力的束缚,另一方面获得动能,根据能量守恒有:, 其中的为逸出功,即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所需要的最小能量。9、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任何(静止质量不为零的)运动物质都具有相应的波伴随着运动,这种与一切运动着的实物粒子相应的波叫做物质波,其频率和波长满足与电磁波相类似的公式即:,其中的h为普朗克常数。(对于电磁波来说,这两个公式并不独立,由第一式可以导出第二式,推导如下:, 但是对于静止质量不为零的实物粒子来说,两个公式是独立的

25、)。10、测不准关系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具体关系为,其中的分别为坐标和动量的不确定量,h为普朗克常数.其意义为位置测得越精确(越小),动量就越不精确(越大)。反之亦然。它表明:完全与主体无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体是不存在的,观察过程成为观察者通过仪器介入客体的过程,这样观察过程就成为观察者、观察仪器、观察客体(对象)的三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1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2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引力相互作用力。其中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都是短程力,强力的作用范围为,弱力的作用范围小于,而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为长程力,作用范

26、围没有限制13、基本粒子的类型:表示基本粒子属性的量有:质量、寿命、电荷、自旋等。根据静止质量的大小可以把基本粒子分为四类:一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自旋为1,寿命为无限长,参与电磁相互租用。二是静止质量极小的轻子,包括电子,中微子等,自旋为,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三是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介子,包括介子,K介子等。自旋为零,参与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不稳定。四是质量较大的重子,如质子、中子和各种超子等。自旋为半整数,参与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质子很稳定,中子的寿命较长,其他大质量的粒子寿命都很短。重子和介子因为都参与强相互作用,所以又统称为强子。 简单地说:基本粒子可分为光子、轻子、

27、介子和重子四类。14、夸克模型、夸克幽禁、渐近自由: (P31) 夸克模型: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提出了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认为质子和中子等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而介子有正反两个夸克组成。当时提出的夸克有三种,即上夸克(up),下夸克d(down),奇夸克s,后来又发现了粲夸克c, 底夸克b (base) ,顶夸克t(top). 夸克带分数电荷(或),六种夸克也可以说六味夸克,每种夸克有三种不同的色荷(即红、绿、蓝),六味三色合起来就是63=18种,另外每一种夸克都有一种反夸克相对应,所以总共有36种夸克。这里的味和色都是指夸克的不同的状态而已。夸克之间就是通过色荷之间的超强相互

28、作用而结合的,传递夸克之间作用的粒子为色胶子或简称为胶子。与六种夸克相应,轻子也有六种即电子、电子中微子、子、子中微子、子、子中微子,每一种轻子有相应的反粒子,所以一共有12种轻子。这样加起来就是48种粒子,再加上光子和引力子,总共为50种。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世界可以说就是由这50种不同的粒子所组成。 夸克幽禁就是指在强子内部把夸克分出来时,夸克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无穷大,这种至今无法分离出自由夸克的现象叫做夸克幽禁或夸克禁闭。但是,当夸克之间的距离很小时,夸克之间的结合又是松散的,这叫做渐进自由。15、裂变、聚变反应 裂变就是指一个重核受到中子或其他粒子的轰击后,分解为两个(或几个)中等质量的

29、核并放出若个中子和能量的现象。聚变就是两个轻的原子核结合为一个较重的核,并放出若干粒子和能量的现象。16、弱电统一理论和大统一理论弱电统一理论是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GUTs)。试图用同一组方程式描述全部粒子和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四种人类目前所知的所有的力)的物理性质的理论或模型的总称。这个理论认为质子不是绝对稳定的。弦理论就是比较流行的一个大统一理论,它认为所谓的点粒子实际上是一个弦,不同的粒子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状态。书上说是26维时空理论,但是其他一些书上认为是10维理论。二、简答题

30、1、牛顿时空观的特点牛顿认为:空间好像是一无所有的绝对静止的无限大的箱子,时间好像是均匀流淌的小河,其流逝的速度是永恒不变的。空间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与物质及其运动状态也没有任何关系。空间长度和时间间隔都是绝对的,和观察者无关。2、以太危机的实质 以太危机就是牛顿所谓的“绝对静止的充满以太介质的参照系”被迈克尔逊-莫雷等一系列实验所否定,它实际上表明了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是不存在的,一切运动都是相对运动。同时以太危机也动摇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为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洛仑兹变换和伽利略变换的关系 洛仑兹变换是洛仑兹首先导出的关于两个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坐标的变换关系,实际上可以从狭义

31、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导出(见下面的第一式) (1) (2)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当物体运动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V/c 0,洛仑兹变换就转化为伽利略变换,或者可以这样说,伽利略变换是洛仑兹变换在速度较小时的一个近似变换公式。4、波粒二象性的含义及实质 波粒二象性就是指任何物质都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以前认为是纯粹的连续的波(电磁波)后来发现它具有粒子性(能量是不连续的、分裂的),以前认为是纯粹的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后来发现它具有波动性(可以产生干涉和衍射等只有波才具有的基本特性),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我们只能说物质具有波和粒子的一些基本特性。在某些条件下,物质客体的粒子性

32、表现得比较明显(如光电效应中的光), 在另外一些条件下,物质的波动性表现得比较明显,如电子通过晶体发生的衍射现象。物质客体或所观察的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与主体认识的目的和介入客体的程度、方式有关,也与它自身运动过程有关。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完全不可分割的连续的波而是具有离散性质(或粒子性质)的概率波,这里的粒子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完全独立的像质点那样的粒子,而是具有波的基本特性(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能产生干涉衍射)的粒子,粒子仅仅是指它和别的物体相互作用时其能量(或质量)并不是随意的、可以连续变化的,而是一份一份的。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既对立又

33、统一的矛盾统一体。5、量子力学的应用及影响(37)(1)量子力学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新领域。揭示了一切物质都是有分子原子组成,使经典的分子运动论,电子论,电磁学说产生了实质性的革命,开辟了原子物理、核物理、粒子物理等新领域,深化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更深层次的认识。(2)推动了人类自然观、物质观的革命。证实了物体客体的实在性和无限可分性。丰富了人类对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主体、客体和认识手段构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统一是复杂多样性的统一(3)量子力学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

34、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和反映过程),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接),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性等。6、物质无限可分性 物质无限可分是一个哲学观念或哲学思想,它表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由粗略到细致,层层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次,一个角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原子结构和各种射线的发现,不仅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彻底破灭,而且认识到了实物粒子和场之间可以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从原子到原子核再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和媒介子等。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实际上也不是绝对的、人类无法再深

35、入了解的点粒子。以超弦理论为代表的大统一理论表明,不同的粒子可能仅仅是超弦的不同的振动状态而已。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物质无限可分理解为任何物质都可以一二再,再而三地分得越来越小。事实上像电子这样看起来是点状的粒子,并不能简单地把它分为两半或分成N块,无限可分的实质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可以逐步加深的。7、粒子和场的统一性(29) 场和粒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种场都有一种粒子与之相联系,反过来,每一种粒子也可以说是场的一种特殊状态。场通过交换有关中介粒子实现场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场和实物粒子的统一性表现在粒子和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一对正负

36、电子相遇可以湮灭为一对光子,即电磁场。反之,电磁场在核附近也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 8、物理学探测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用一些质量较小的粒子(如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通过适当的加速装置加速后轰击原子、原子核或其他一些粒子,再通过适当的装置如威尔逊云雾室、闪烁计数器等观察撞击后出现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新粒子的运动情况和特性等,然后再通过分析推理验证新假说或提出新理论。9、对现代的物理学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对待传统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采取什么态度? 现代物理学革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创立。作为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在对待传统理论(如牛顿力学)和实验事实(如迈

37、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矛盾时,采取的态度是勇敢地抛弃传统的错误观念(如绝对时空观,以太),以全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创立一种新的理论。在抛弃传统错误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传统理论中合理的成分,注意新旧理论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 量子论的创立者普朗克、对量子力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玻恩、狄拉克、费米等在对待传统理论和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也是这样,既彻底地、毫不犹豫地抛弃传统思维中的错误观念,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提出一系列崭新的观念(如能量量子化、物质波、概率波等),创立崭新的理论。同时又注意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这就是哲学上讲的扬弃

38、,即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三、复习思考题1、牛顿的时空观有什么特点,以太是怎样被否定的?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无关,同时它们又都和物质及其运动无关,与观察者无关。空间似乎是一无所有的、无限大的、绝对静止的箱子,而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永恒不变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以及其他一些实验证明了,绝对静止的充满以太介质的参照系是不存在的。2、试述爱因斯坦对建立狭义相对论的贡献 爱因斯坦彻底抛弃了以太和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有同样的数学形式)和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恒定不变,与任何东西无关)。并在此基础上

39、,根据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了洛仑兹变换,并由此导出了新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公式。得出了(不同地点)同时的相对性、尺缩钟慢效应、横向多普勒等一系列相对论运动学效应。另外还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依据四维时空中的动力学方程(即四维力和等于四维动量对固有时的变化率)和协变性要求(不同参照系中必修有相同的数学形式)及其他一些基本概念,导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动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式等等。 为人工释放核能(如原子弹、氢弹、核电站等)以及解释恒星中的能量来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狭义相对论不仅在解决高速运动问题时是必须的,在微观领域,对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也有很大的作用。它是自牛顿力学建立以来,人类对时空观的一次大

40、变革,它使我们对物质、时间、空间和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3、试述伽利略变换和洛仑兹变换的区别和联系 伽利略变换本质上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数学表达形式,是部分实验加上主观想象的产物,它只适用于速度很小(与光速相比)时的情况。而洛仑兹变换是在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的。是时间、空间和运动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体数学表现。 当速度远比光速小得多时(即V/c可以认为是零)洛仑兹变换就化为伽利略变换,因此伽利略变换不过是洛仑兹变换在低速下的近似表达。4、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 有两条:第一条叫做狭义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所有彼此作匀速

41、直线运动的参照系(即惯性系)内都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 第二条为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恒定不变,它与光源的运动无关,对任意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都是C。狭义相对性原理是力学相对性原理的进一步推广,它指出了不仅通过力学实验而且通过任何物理实验来分辨惯性系是匀速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一切惯性系在物理上都是平等的。这也就意味着一切运动总是相对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参照系,也没有相对于这种参照系的绝对运动。光速不变原理意味着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不变的量,它与光的传播方向无关,与光源的运动状态以及观察者的运动状态都无关。5、狭义相对论有哪些主要结论?应当如何理解?(74-76)

42、 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有运动学方面的三个:即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物体长度缩短,运动的钟变慢。此外还有质能关系,质速关系等。理解同时相对性时要注意,只有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才存在同时的相对性(即一个参照系中看起来同时,另外一个参照系中不同时),同一地点的两个事件,其同时是绝对的。理解尺缩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同一参照系内部不能发现尺缩效应,只有在两个运动参照系之间才会有这种效应;二是这种缩短只发生在运动方向,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没有这种效应。三是收缩的量与运动的尺(或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系的速度有关,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可以不同。四是这种缩短效应只有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才会显著,当速度远小于光速

43、时可以忽略不计。五是这种收缩效应也是相对的,两个彼此作相对运动的惯性系之间彼此看对方的尺都是收缩的,而且收缩的量是相同的。 理解钟慢效应时与尺缩效应基本相似,也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同一参照系内部不能发现钟慢效应,只有彼此作相对运动的参照系之间才有这样的效应。二是不同的参照系中的观察者所测得的这种延缓效应是不同的,延缓的多少与相对速度有关。三是这种延缓效应只有当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比较显著,当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延缓效应可以忽略。四是对于两个彼此作相对运动的参照系中的观察者来说,他们彼此所测得的延缓是相同的。五是这种延缓效应并不是观察的结果,不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而是实际测量的结果。并且这种延缓不仅

44、仅是运动参照系中的钟而是指运动参照系中的任何事物的任何过程都延缓了。 质能关系表明了能量和质量的相当性或等价性。一定质量的物体蕴含着一定的能量。通过质量亏损可以把凝聚在物体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质能关系还表明了表面上静止的物体其内部蕴含着剧烈的运动。质速关系则表明了表征物质多少或惯性大小的质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质量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说明了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物体其运动速度不可能达到光速,光速是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信号的实际传播速度的极限。6、什么是紫外灾难?应当如何理解? 详见名词解释6。简单地说,瑞利-琼斯根据实验得出的辐射公式只有在长波段时适用,波长较短或频率较高(紫外线的频率较高)时

45、和实验不相符。特别是频率趋向于无穷大时单位频率间隔的辐射功率密度也会趋向无穷,实际不是这样的。所有频率较高时必须用维恩公式来处理。 它说明了瑞利-琼斯和维恩所得出关于黑体辐射的经验公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只和部分事实相符,因此只是一个近似公式,不能真实地反映黑体辐射的本质和规律。7、普朗克和玻尔对建立量子论的贡献是什么? 普朗克首先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认为物体在辐射或吸收电磁波的时候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和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即。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量子论的热辐射公式。他是量子论的开创者和奠基者。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的概念用于原子。提出了量子化的

46、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的轨道上(即电子的能量不是随意的,只能取一系列特定的不连续的能量值,这些不同的能量值称为能级)。当它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外一个轨道时,会吸收或放出光子,光子的能量为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即(其中的分别为m,n能级上的能量值)。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原子的光谱特征时比较成功。但是不能用来解决复杂的分子或原子体系。他为量子力学的诞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8、什么是物质波?写出物质波波长和动量的关系式 简单地说就是和一切运动着的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9、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详见简答题4。简单地说,就是一切运动着的粒子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子的性质。在某些条

47、件下粒子性比较明显,在另一些条件下,波动性比较明显。10、什么是测不准关系? 详见名词解释10。 简单地说,就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些量(所谓的共轭量)如位置和动量、能量和时间等不能同时都测准,一个量测量得越准,另一个量就测得越不准。 具体关系为。11、物理学家怎样探测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详见简答题8。 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些粒子去轰击原子或原子核,再用一些特殊的装置来观察新现象,分析从它们内部打出来碎块(粒子)的运动轨迹,得出它们的具体性质。12、什么是基本粒子?目前怎样对它们分类?每一类有哪些基本特点?详见名词解释13。简单地说,所谓基本粒子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的一些粒子。目前大致可以根据

48、质量大小分成四类:即光子、轻子、介子和重子。可以根据质量、寿命、自旋和参与相互作用的情况分析。13、试述实物和场的关系 详见简答题7。简单地说,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种场都有一种粒子与之相联系,比如和电磁场相连的就是光子。反之,每一种粒子也可以看成是场的一种特殊的激发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一对正负电子可以转化为一对光子。反之光也可以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14、什么是夸克幽禁? 见名词解释14。 简单地说,夸克总是禁闭在强子内部不肯出来,当我们想把夸克从强子内部硬拉出来时会遇到无限大的阻力。15、自然界有哪些基本相互作用?各有什么特点? 见名词解释12。 简单地说,有四种

49、:强力、电磁力、弱力、万有引力。强力和弱力是短程力,而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16、什么是核裂变?什么是热核聚变?简述它们能量释放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在现代化中的应用?见名词解释15。简单地说,裂变就是重核吸收中子后,分裂为两个(少数3-4个)中等的核并放出若干中子的现象。聚变就是两个轻的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核并放出一些粒子和能量。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本质上都是通过反应后的质量亏损释放出核内部的结合能。释放的能量满足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就是利用核裂变放出能量,把核能先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电能的。第三章 现代天文学一、名词解释1、天文学2、赫罗图3、类星体4、红移5、微波背景辐射6

50、、脉冲星7、星际物质8、黑洞9、暗物质10、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11、大爆炸宇宙模型12、银河系及组成和结构。二、简答题1、太阳的组成结构和演化2、恒星的起源和演化理论3、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依据和内容4、天文学对人类社会重要而深远的意义5、射电天文学的兴起和意义三、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天文学是观察的科学2、如何理解赫罗图?3、恒星演化的末态有哪几种?4、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5、大爆炸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天文学家是如何理解红移现象的?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组成、结构,运动规律和发展历史的科学(P34)2、赫罗图(P35)就是指恒星光谱型和光

51、度的关系图,一般以恒星的光谱型为横坐标,光度为纵坐标。它是由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创制的。所谓光度是指恒星的辐射功率(每秒辐射的总能量), 所谓光谱型是指恒星的一种类型,按照恒星表面温度或颜色的不同可以把恒星分为O、B、A、F、G、K、M等型号。分别表示:蓝色、蓝白色、白色、黄白色、黄色、橙色、红色等。最热的蓝色O型表面温度达40000开。最冷的红色M型星约为3000开。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开左右,为黄色。由于恒星的颜色等价于光谱型或表面温度,所以后来将光度-颜色图也称之为赫罗图(恒星演化理论中一般用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其中的为恒星表面有效温度,而L和L0分别为某一恒星

52、的光度和太阳的光度)约有90%的恒星分布在左上到右下的一条狭长的对角线上【它说明了表面温度低的恒星其光度或辐射的功率也小, 也说明了大部分恒星的体积相差不是很大,辐射的功率主要取决于从表面发出的光的频率(或颜色)】。这一恒星的密集序列叫做主星序,位于主星序上的星就是主序星。约有10%的 恒星分布在主星序的右上方,是一些体积大、光度大、温度低的巨星或红巨星。主星序的左下方分布着少量光度小、体积小、温度高的白矮星等老年恒星。3、类星体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桑德奇发现的一种类似恒星的天体。具有极大的红移(说明它离我们的距离可能极远,退行速度极大)和极强的辐射【在可见光部分的辐射是普通星系的几百倍,

53、而射电辐射(无线电辐射)为普通星系的几万或上百万倍】。另外它的光变周期短(只有普通星系的十万分之一。有人猜想其中心可能是黑洞。4、红移 是一种光学上的多普勒效应,即光源离开观察者时,从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的频率都会降低,波长均会变长。由于在可见的七色彩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所以把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红移现象,简称为红移。5、微波背景辐射(P38)指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微波辐射。也称为3K辐射,因为它相当于绝对温度为3K的黑体所产生的热辐射。可以解释为宇宙大爆炸后经过137亿年的膨胀所留下的余热辐射。它为宇宙大爆炸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6、脉冲星

54、是由英国天文学家休伊斯和他的学生贝尔发现的一种短周期脉冲辐射的新型恒星。其无线电脉冲信号的周期既短又极其稳定。实际上是体积很小(直径10-15km),表面磁场极强,且完全由中子构成的中子星。7、星际物质 星体与星体之间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各种各样的星际云还可包括星际磁场和宇宙线。星际气体的元素丰度与根据太阳恒星陨石得出的宇宙丰度相似,即氢最多,氦次之,其他元素很低。8、黑洞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即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所谓“黑洞”,是引力场很强的一种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

55、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9、暗物质由天文观测推断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发光物质。由不发光天体、晕物质、以及非重子中性粒子组成。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

56、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10、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是爱因斯坦1917年为了解决牛顿宇宙模型的困难提出的一个宇宙模型,他在宇宙学基本原理(即宇宙从大尺度上看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的基础上,在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中人为添加了一个宇宙常数项后得出:宇宙虽然从局部范围看是运动变化的,但是从总体上看是静止的,恒定不变的。宇宙的直径或体积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引力作用使得空间发生了弯曲,因此它是没有边界的。从原则上讲,从任何一处发出的光线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约100亿年)后总可以回到出发点。即我们的宇宙空间并不是三维欧几里德平直空间而是四维空间中的三

57、维“超曲面”(即弯曲空间)。11、大爆炸宇宙模型(40) 大爆炸模型是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阿尔法、贝特)等人把基本粒子和宇宙学联系起来提出的一个学说。他们把勒梅特的原始原子改为原始火球,认为宇宙是从大约150亿年前的高温高密的原始火球通过大爆炸,并不断膨胀而形成的。其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曾经有过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史,在这一时期,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膨胀的,物质密度从密到稀。这种由热到冷,由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大爆炸。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

58、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这种学说基于两个假设:第一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能正确描述宇宙物质的引力作用的广义相对论;第二是所谓宇宙学原理,即宇宙中的观测者所看到的事物既同观测的方向无关也同所处的位置无关。12、银

59、河系(书上129) 银河系是由大约1500亿和恒星组成的星系(恒星集团),直径约9万光年,中心厚为1.3万光年,边缘厚为6000光年。从侧面看是铁饼状或双凸透镜状,从正面看是漩涡状的,有四条漩臂,太阳位于其中的一条旋臂上,离开银河系的中心大约3万光年。银河系不仅有自转,而且作为整体向麒麟座的方向以200多km/s的速度运动。二、简答题1、太阳的组成结构和演化(34)答:(1)组成:根据太阳光谱线人们认识到:太阳是一个主要由氢、氦等元素构成的、炽热的气体球。按照质量计算,氢约占71%,氦占27%,其他元素如碳、钠、钙、铁等约占2%。 (粗略一点地说,氢约占3/4, 氦约占1/4左右) (2)结构

60、: 我们直接观察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圈,从里到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三层。(扩展阅读:太阳的结构从里向外主要分为:中心为热核反应区,核心之外是辐射层,辐射层外为对流层,对流层之外是太阳大气层。 光球层是太阳大气圈最下面的一层,即一般观察到的太阳白色表面,厚度约500公里,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基本上是光球层发出的,因此太阳光谱实际上是光球层的光谱。 光球层上经常出现的黑色斑点叫太阳黑子,是温度较低的区域。色球层是太阳大气的中间层,平时由于气球大气中的分子和尘埃散射太阳光而出现蓝天,色球和日冕完全浸没在蓝天之中,只有在日全食的短暂时间才能观察到太阳表面这一层非常美丽的玫瑰红色的辉光,色球层是一个充满

61、磁场的等离子体层,由于磁场的不稳定常常常产生剧烈的耀斑爆发。日冕是太阳大气最外层,从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的半径处,日冕由完全电离的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其波段范围很广,从无线电波到x光都有) (3)演化:大约50亿年前,太阳的前身是银河系里的一团气体尘埃,即气体云,由于引力收缩,在几亿年中集聚出呢个发光的星前天体,随即形成了太阳系的雏形,星前天体在继续收缩时,中心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上升到700万摄氏度以上时,便产生了核聚变,即氢聚变为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太阳内部的辐射压力和气体压力抵挡住进一步的引力收缩,这时太阳便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平衡时期,太阳所含的氢足够它燃烧100亿年,现在太阳

62、的年龄为50亿岁,正处于中年时期。(简单地说,太阳是由50亿年前的气体星云通过引力收缩,达到700万度以上,发生氢聚变为氦的核聚变后形成的。太阳上面的氢大概还可以燃烧40亿年,氦可以燃烧10亿年,因此50亿年后,太阳将慢慢不再发光,进入衰亡期)2、恒星的起源和演化理论(书上127) 恒星是由气体星云通过引力收缩逐渐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恒星的幼年期即)原恒星阶段。星际弥漫物质在引力作用下收缩,这种收缩由快转慢,逐渐与向外的压力处于准平衡,形成了似云非云,似星非星的原恒星。(2) 主星序阶段(中年期):原恒星进一步收缩使中心温度达到700万度以上时,发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使得

63、向外的辐射压力和气体压力与引力处于平衡状态。形成了主序星。(3) (恒星的晚年期即)红巨星阶段:主星序末期,由于氢聚变为氦的能量逐步减少,压力小于引力,核心开始进一步收缩,导致核心温度升高,此时,另一种核反应即氦聚变为碳开始了,而这又会导致核心的外层温度急剧上升,使得恒星的外壳急剧膨胀,形成体积大、密度小、表面温度低而光度大的红巨星。(4) 恒星的衰亡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黑洞)对于剩余质量1.44太阳质量的恒星来说,当恒星上的氢-氦和氦-碳聚变反应停止后,膨胀的外壳会与中心脱离成为行星状行星。而中心体继续收缩形成密度大,光度低的白矮星,最后变为不发光的黑矮星。剩余质量在1.44m日m2m日的恒星,进过一次新星或超新星爆发后变为中子星。剩余质量如果大于太阳质量的两倍,通过超新星爆发后最后形成黑洞。 3、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依据和内容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由各种星体和星际尘埃所组成的“可观察宇宙”是从大约150亿年(比较精确的是137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