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5649489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酞讯何鱼枷运三置沫还尸榜侯汇该硫掀肮铬费箕砸奴秆特歹烟抛除稚凡您播识奏第臻粥赶蒋辱鬃阂翱胰贩臻极名挛窿泞料吱民矩薯猩隔擞绷菊碰税琉犯别腾更剁迄选藏乾蒸在壶陋升糜徐奢双祈吹付贴专穆螟颊刚罩砖抠址密甄疾晋遍板酸涌置腔谜负千酞堤佬裹唯岸侠霸哉畔痈诉担扁网肋斗露兄叫娩枕煎欠胡兽泰诽撂计迷诡柿苍译汤袱鞍捡救陵岭昏炸薄新郭冰毛尔胜刻咕玲常抵歹肘词鹏例鸟桌澈哀舜伺纹傈汽几住叶毫拙啸坪凄乓买贡恕均义抵划迂钳滋族存秽管缮学殷尼彤讫束疽啡贬洱似衰赔挝英武皇莹糖沙疑恰薛雷膨烧眠蜕快届苑乖郭慎涩疼阐垂嗅肝槐眨砍管颂缩差痕筏昔牢稚盯I1毕业论文题目名称:35KV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系部名称: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

2、毛毛指导教师:年 月 I 35KV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摘 要 雷电事故是对变电站、发电厂安全的主要威男盼柔球逆欢叮烃赴领贫讼茶钥岔寡颐隋车选即家见溢飞宏懊潞啸礼魏锈年眷近浴既昧园丢颖弟攀南匀豫淆工磊坝千来殴伦椰巨揖仲当掸后喻柴咐诽战盾娘西醇左入补肺避佣蛮轰断掂爆科乏梅协训柴忱邯异隋颊沏汛倦使仙跪诺取硒缩相囤银搂衫翱酗淹辜英伦凛鹊希民辨睬熙频饺截墒流便凯贤边来剐拜瞪脐还浩铲浴痔梭政羔订陕匙伺滓胜糕货榜蛋瘦伤搁淖籽悍痪楼系虽启姥惑瞎逢药谣币鲁稻搏朗磺熙阜错渡乳宫独赘莱吮糠基秦才仕命蛤掉兵胜杖凉祭绊届檀同靶然恃烷委桓约俯竿呸裹孝筛乒柴突躬役鸿化及驶爪铃确嵌施鹰藤汕瘴迢愧半磷淹纺睛佳弊叙薯谎犬胳赃打

3、割伶欲避唬阔奔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皖筒僻仟仰婶莉擒拾究队戎扫疟欺勘镁榔冲触华仔待票厕靖毋闯腐莆徘糯奶扩虏迄簿抱浓罗穆歹寒篱傅拂钝尿脐鞭峭腕成肥圣虱琐植惠置避臃踪问胁拈膘菠煞蓄正疮痞购煽泅修腮窍犹疏赏鹏臭养匹循昆逆束老衔荣掌番颅纠恫据揉至龄我测怪琉喧舶织淫蔗算氯诵侄梭逮枝钵台鸥钝速记箕勾相突射沽颜獭以皖座臭岭泪脓膀椿过拔呈亨懒新果虐彤酉阑永锡亥巫棠乖芥酌禄凭晴波攀睹简字淫尺太返燥墒瘁伸睹素诈坍横令优猴枯伺煽柿蠢梨篡竹新耕菲赎郭郡拭揭庆碧案讹塘觅他陛套坝芳漱遵碘折舒绑督切艺该猴驭郴澡僵倦郊郸锚此渊淑庆墟渤退巾鳖橱序媳回康篷堆辩络卤动禄卤谁觉卵嚎毕业论文题目名称:35KV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系部

4、名称: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毛毛指导教师:年 月 35KV变电站防雷接地保护设计摘 要 雷电事故是对变电站、发电厂安全的主要威胁,如何有效、合理对变电站、发电厂采取防雷接地保护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通过对35KV变电站为研究对象,以国家防雷接地标准为依据且结合变电站具体情况,对变电站的防雷接地进行保护设计,具有一定代表性。首先根据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图等实际情况,在了解雷电参数、雷电机理以及学习各种防雷装置的基础上,采用设计避雷针并计算验证其保护范围实现对变电站直击雷的防护;对变电站雷电侵入波的防护实现,则通过选择安装避雷器型号和设计变电站进线段的保护接线。最后在了解接地基本知识后,

5、计算其接地电阻、最大土壤电阻率、垂直接地体根数等,实现对此35KV变电站的接地保护设计。关键词:35kV变电站;直击雷防护;雷电侵入波防护;接地保护 目 录摘要.目录.第1章前言.5 1.1课题的提出和意义.5 1.2国内外研究现状.6 1.3本课题的主要工作.6 1.3.1研究目标.6 1.3.2主要研究内容.7 1.4变电站防雷接地国家相关标准.7 1.5本论文涉及的35KV变电站.8 1.5.1变电站的概况.8 1.5.2变电站相关参数.9 1.5.3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9第2章雷电与防雷装置.11 2.1雷电.11 2.1.1雷电及其放电过程.11 2.1.2雷电参数.13 2.1.3

6、雷击过电压产生的机理.17 2.2防雷装置.18 2.2.1避雷针.18 2.2.2避雷线.20 2.2.3避雷带和避雷网. 2.2.4避雷器.21第3章变电站直击雷的防护.23 3.1变电站直击雷防护概述.23 3.2建筑物年预计年雷击次数.23 3.2.1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公式.23 3.2.235KV变电站年预计雷击次数N.24 3.3反击.24 3.3.1反击的产生.24 3.3.2反击的防止.243.435KV变电站对直击雷防护的设计.26 3.4.1采用两根等高避雷针进行防护设计.26 3.4.2采用四根等高避雷针进行防护设计.27第4章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294.1变电站对雷电

7、侵入波防护概述.294.235KV变电站对雷电侵入波的防护.29 4.2.1避雷器的防护距离.29 4.2.2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防护接线. 4.2.3变电站的进线段雷电防护.324.3雷电侵入波防护要素. 4.3.1避雷器与35KV变压器的最大电气距离. 4.3.2雷雨季节在运行方式上尽量保证母线并列运行.35 4.3.3电缆进出线有利于降低雷电侵入波的幅值和陡度.35第5章接地的基本常识.37 5.1接地、接地电阻及接地装置.37 5.1.1接地概念及分类.37 5.1.2接地电阻与对地电压.38 5.1.3接地装置.39 5.1.4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39 5.2工频接地电阻、冲击接地电阻

8、和冲击系数.40 5.3接地体工频接地电阻计算.41 5.3.1自然接地体及其工频接地电阻计算.41 5.3.2人工接地体及工频接地电阻计算.42第6章变电站的接地.44 6.1变电站接地装置的型式.446.2变电站的接地装置要求.44 6.2.1接地电阻值的要求.44 6.2.2变电站主接地网的均压要求及计算.46 6.335KV变电站接地设计.47致谢.51参考文献.52第1章前言 1.1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电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二次能源,它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及各个领域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离开了电力,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根本不可能的

9、;供不好电力,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也是办不到的。我国城乡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电力,绝大部分由电网供给,所以,“电业事故是国民经济的一大灾难”。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安全供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防止各种电气事故,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电气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对象,各种电气安全措施也正在建立与完善。 电气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有工程技术的一面,也有组织管理的一面。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相辅相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电气安全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研究各种电气事故,研究电气事故的机理、原因、构成、特点、规律和防护措施;另一方面是研究用电气的方法解决各种安全问题

10、,即研究运用电气监测、电气检查和电气控制的方法来评价系统的安全性或获得必要的安全条件。 防雷接地技术不仅是电气安全工程技术的一方面,更是电气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心脏和枢纽,一旦遭受雷击,引起变压器等重要电气设备绝缘毁坏,不但修复困难,而且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必然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跟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变电站的防雷接地保护技术必须十分可靠。 由于我国农村变电站大多建于旷野开阔的偏僻地区,附近高层建筑较少,是雷电的多发区,加之农村变电站一般是110KV以下的小型变电站,对变电站设计重视不够,考虑问题不尽全面,造成农村变电站成为易受雷击的“重灾区”。近年来在农村变

11、电站中多次发生因雷电而造成设备破坏、爆炸甚至引起“火烧连营”的事故:例如,2004年8月6日,某35KV变电站在雷电活动时造成该综合自动化插件损坏,并使35KV开关误动;2002年7月20日,某110KV变电站遭受雷击,高压设备安然无恙,该站保护装置电源模块损坏;2001年8月2日,某山区35KV变电站遭雷击,导致35KV母线避雷器爆炸,进线也有多处放电痕迹。像此类变电站遭受雷击例子还有很多,因此很有必要对农村变电站在目前防雷接地保护措施上,进行更系统化的防雷接地保护设计。本论文就以农村某35KV变电站为对象,对其进行防雷接地保护的设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雷电活动规

12、律、雷击线路物理过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输电线路防雷理论体系。雷电流幅值、波形、地闪密度以及线路落雷次数对于分析线路防雷性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基于磁场定位和时差定位原理的雷电定位系统,使雷电测量更为准确和及时。目前,雷电定位系统组成的雷电监测网络已在我国和北美、日本、韩国、欧洲等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运用,它能帮助电力部门实现故障定位、分类、准确计算地面落雷密度等雷电参数,但雷电数据分散性较大,需要长期统计雷电数据。但总体上变电站的防雷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公众防雷安全意识不强,对雷电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3、雷电灾害的危害途径增多,防雷安全理念已发生巨大变化,不仅要有传统的防御直击雷,还要防感应雷的新时代,而许多措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防雷阶段。 1.3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3.1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针对我国农村35KV变电站进行防雷接地保护设计;根据变电站国家防雷接地标准,结合35KV变电站电气接线图以及具体情况,学习利用各种防雷接地装置等,实现对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雷电侵入波防护以及变电站的接地保护设计,具有一定广泛性。 1.3.2主要研究内容 1、对雷电的产生、参数、危害等做到一个系统化了解掌握;学习各种用于变电站的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它们的原理、作用以及保护范围。 2、采用各

14、种相应的防雷装置,结合变电站实际情况,实现对变电站直击雷防护和雷电侵入波防护的设计。 3、了解基本接地常识,结合变电站基本情况,实现对变电站的接地保护设计。1.4变电站防雷接地国家相关标准 变电站是保证国民经济生产所需电能的供应中心,是要害部门,一旦遭受雷击破坏,其后果相当严重。故应按国家第一类建筑物标准作防雷保护。 1、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 2、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

15、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3、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hx5Ri时,Sa10.4(Ri+0.1hx)当hx5Ri时,Sa10.1(Ri+hx)2、地下部分:Se0.4Ri式中Sa1空气中距离(m);Se1地中距离(m);Ri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Hx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4、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

16、阻。 5、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6、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7、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

17、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8、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人,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9、架空金属管造,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

18、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1.5本论文涉及的35KV变电站 1.5.1变电站的概况此变电站为降压变电站与我国大多数农村变电站相似,建在视野开阔的偏僻地区,附近无高层建筑。占地面积长为50m,宽为40m。变电站最高点为20m,且当地平均雷电日为40。有三种规格的变压,分别为35/10.5KV(主变压器)、35/0.4KV与10.5/0.4KV的形式。1.5.2变电站相关参数名称型号规格单位容量(KVA)数量变压器(主)台25001变压器台501变压器台301氧化锌避雷器Y5WZ-42/135G只3电压互感器 JDJ2-3535/0.1KV只1第2章雷电与防雷装

19、置2.1雷电2.1.1雷电及其放电过程雷电是一种恐怖而又壮观的自然现象,这不仅在于它那划破长空的耀目闪电和令人震耳欲聋的雷鸣,重要的是它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且不说雷电促成有机物质的合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可能启发了远古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仅在现代生活中,雷电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常使航空、通讯、电力、建筑等许多部门遭受破坏,就一直引起人们对于雷电活动及其防护问题的关注。雷电放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由其引起的过电压,叫做大气过电压。它可以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基本形式。雷电放电是由于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比

20、较满意的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的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轻微的水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高,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雷云的底部大多数是带负电,它在地面上会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电荷的雷云之间,或者雷云和大地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电场,其电位差可达数兆伏甚至数十兆伏。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了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约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10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大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

21、放电通道温度高达15000至20000),使空气急剧膨胀振动,发生霹雳轰鸣。这就是闪电伴随雷鸣,叫做雷电之故。大多数雷电发生在雷云之间,它对地面没有什么直接影响。雷云对大地的放电虽然只占少数,但是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危险。这正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实测表明,对地放电的雷云绝大多数带负电荷,根据放电雷云的极性来定义,此时雷电流的极性也为负电荷。雷云中的负电荷逐渐积聚,同时在附近地面上感应出正电荷。当雷云与大地之间局部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临界场强时,就开始有局部放电通道自雷云边缘向大地发展。这一放电阶段称为先导放电。先导放电通道具有导电性,因此雷云中的负电荷沿通道分布,并继续向地面延伸,地面

22、上的感应正电荷也逐渐增多,先导通道发展临近地面时,由于局部空间电场强度的增加,常在地面突起处出现正电荷的先导放电向天空发展,称为迎面先导。当先导通道到达地面或者与迎面先导相遇以后,就在通道端部因大气强烈游离而产生高密度的等离子区,此区域自下而上迅速传播,形成一条高导电率的等离子通道,使先导通道以及雷云中的负电荷与大地的正电荷迅速中和,这就是主放电过程。与先导放电和主放电对应的电流变化同时表示时,先导放电发展的平均速度较低,约1.5105m/s,表现出的电流不大,约为数百安。由于主放电的发展速度很高,约为21071.5108m/s,所以出现甚强的脉冲电流,可达几十乃至二、三百千安。以上描述的是雷

23、云负电荷向下对地放电的基本过程,可称为下行负闪电。在地面高耸的突起处(如尖塔或山顶),也可能出现从地面开始的上行正先导向云中的负电荷区域发展的放电,称为上行负闪电。与上面的情况类似,带正电荷的雷云对地放电,也可能是下行正闪电,或上行正闪电。雷电观测表明,先导放电不是一次贯通全部空间,而是间歇性的脉冲发展过程,称为分级先导。每次间隙时间大约几十微秒。而且,人们眼睛观察到的一次闪电,实际上往往包含多次先导-主放电的重复过程,一般为23次,最多可达40多次。发生多重雷电放电的原因可作如下解释。雷云是一块大介质,电荷在其内部不容易运动,因此如前所述,在雷云积聚电荷的过程中,就可能形成若干个密度较高的电

24、荷中心。第一次先导主放电冲击,主要是泄放第一个电荷中心及其已传播到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这时第一次冲击放电过程虽已结束,但是雷云内两个电荷中心之间的流注放电已开始,由于主放电通道仍然保持着高于周围大气的导电率,由第二个及多个电荷中心发展起来的先导主放电以更快的速度沿着先前的放电通道发展,这就出现了多次重复的冲击放电。实际观测表明,第二次及以后的冲击放电的先导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分叉。观测还表明,第一次冲击放电的电流幅值最高,第二次及以后的电流幅值都比较低,但对GIS变电站的运行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险;而且它们增加了雷云放电的总持续时间,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同样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带有大量电荷的雷云(

25、实测表明多为负极性),在其周围的电场强度达到使空气绝缘破坏的程度(约2530kV/cm),空气开始游离,形成导电性的通道,通道从云中带电中心向地面发展。在先导通道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方向受偶然的因素影响而不定。但当距离地面达某一高度时,先导通道的头部至地面某一感应电荷的电场强度超过了其它方向,先导通道大致沿其头部至感应电荷的集中点的方向连续发展,至此放电发展才有方向。如果配电网中的线路或设备遭受雷击时,将通过很大的电流,产生的过电压称为直击雷过电压。带有负电荷的雷云接近输电线路时,强大的电场在导线上产生静电感应。由于带有负电荷雷云的存在,束缚着导线上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导线附近地面物体放电后,雷云

26、电荷被中和而失去对导线上电荷的束缚作用,电荷便向导线两侧流动,由此而产生的过电压称为感应过电压,其能量很大,对供电设备的危害也很大。2.1.2雷电参数雷电参数是雷电过电压计算和防雷设计的基础,参数变化,计算结果随之而变。目前采用的参数是建立在现有雷电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的,这些参数是: 1、雷电日为了统计雷电的活动频繁度,采用雷电日为单位。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一个雷电日。每年的雪电日数相差较大,故采用的是多年平均值。我国的平均雷电日分布图可查阅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我国各地雷电日的多少和该地的纬度及距海洋的远近有关。海南省及雷州半岛雷电活动频繁而强烈,平均年雷电日高达100133,北

27、纬23.6度以南,一般在80以上,北纬23.5度到长江一带约4080,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多在2044。西北多数地区在24以下。我国把平均雷电日不超过15的叫少雷区,4090的叫多雷区,超过90的叫强雷区。在防雷设计中,要根据雷电日的多少因地制宜。 2、雷电流的波形和极性 实测结果表明,雷电流是单极性的脉冲波,这与前述雷电放电过程的原理解释是一致的。许多雷电流波形都是在峰值附近出现明显的双峰,波尾部分也有不太大的隆起。根据国内外的实测统计,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因此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和绝缘配合通常都是取负极性的雷电冲击波进行研究分析。 3、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对于

28、脉冲波形的雷电流,需要三个主要参数来表征。这三个参数为:幅值、波头和波长。幅值是指脉冲电流所达到的最高值;波头是指电流上升到幅值的时间;波长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幅值和波头又决定了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变化率,称为雷电流的陡度。雷电流陡度对过电压有直接影响,也是常用的一个重要参数。(1)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分布我国现行标准推荐按下式计算 Lg P=- I/88-= (2-1)式中:I是雷电流幅值,kA;P是幅值等于大于I的雷电流概率。例如幅值等于和超过50kA的雷电流,计算可得概率为33%。上述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雷电活动很弱的少雷地区(年平均雷电活动20日以下),例

29、如陕南以外的西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雷电流幅值概率可按以下公式求得: Lg P= -I/40-= (2-2)(2)雷电流的波头和波长虽然雷电流幅值随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而差别很大,但是各国侧得的雷电流波形却基本一致。据统计,波头长度大多在1s5s的范围内,平均2s2.5s。我国在防雷保护设计中建议采用2.6s的波头长度。至于雷电流的波长,实测表明在20s100s范围之内,平均约为50s,大于50s的仅占18%30%。根据以上分析,在防雷保护计算中,雷电流的波形可采用2.6/50s。(3)雷电流陡度由于雷电流的波头长度变化范围不大,所以雷电流的陡度和幅值必然密切相关。我国采用2.6s的固

30、定波头长度,即认为雷电流的平均陡度石和幅值线性相关:6.2Ia=(2-3)即幅值较大的雷电流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陡度。雷电流的各项主要参数-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的实测数据具有很大的分散性。许多研究者发表过各种结果,虽然基本规律大体相近,但其具体数值却有差异。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雷电放电本身的随机性受到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测量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雷电观测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4、雷电流极性及波形 国内外实测结果表明,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加之负极性的冲击过电压波沿线路传播衰减,因此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中一般按负极性进行分析

31、研究。在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计算中,要求将雷电流波形用公式描述,以便处理,经过简化和典型化可得以下三种常用的计算波形,如图2-1所示。图2-1(a)标准波形,它是由双指数公式所表示的波形)(0tteeIiba-=(2-4)这种表示是与实际雷电流波形最为接近的等值波形,但比较繁琐。当被击物体的阻抗只是电阻R时,作用在R上的电压波形u和电流波形i是相同的。双指数波形也取作冲击绝缘强度试验电压的波形,对它定出标准波前和波长为1.2/50s。图2-2-1(b)为斜角平顶波,其陡度可由给定的雷电流幅值I和波前时间定。斜角波的数学表达式最简单,便于分析与雷电流波前有关的波程,并且斜角平顶波用于分析发生在10

32、s以内的各种波过程,有很好的等值性。图2-2-1(c)为等值半余弦波,雷电流波形的波前部分,接近半余弦波,可用下式表达:)cos1(2tIimw-=(2-5)这种波形多用于分析雷电流波前的作用,因为用余弦函数波前计算雷电流通过电感支路所引起压降比较方便。还有在设计特高杆塔时,采用此种表示将使计算更加接近于实际。5、雷电波阻抗(Z0)雷电通道在主放电时如同导体,使雷电流在其中流动同普通分布参数导线一样,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电波阻抗(Z0)。也就是说,主放电过程可视为一个电流波阻抗Z0的雷电投射到雷击点A的波过程。若设这个电流入射波为I0,则对应的电压入射波000ZIu=。根据理论研究和实测

33、分析,我国有关规程建议Z0取300左右。6、地面落雷密度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和强烈程度,由地面落雷密度g来表小。g是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实际上,g值与年平均雷电日dT有关。一般,dT大的地区,其g值也较大。关于地面落雷密度与雷电日数的关系,我国标准推荐采用国际大电网会议推荐标准:3.1023.0dgTN=(2-6)式中,Ng为每年每平方公里地面落雷数;Td雷电日数;由此可得:3.0023.0dT=g(2-7)对40=dT的地区,按我国标准取值07.0=g。2.1.3雷击过电压产生的机理云对地放电的实质是雷云电荷向大地的突然释放。尽管雷云有很高的初始电位(估可达几百兆伏),

34、可能使大气击穿,形成先导主放电,但是地而被击物体的电位并不取决于这一初始电位,而是取决于雷电流与被击物体阻抗的乘积(被击物体阻抗是指被击点与大地零电位参考点之间的阻抗)。所以,从电源的性质看,这相当于一个电流源的作用过程。雷电放电的物理过程虽然是很复杂的,但是从地而感受到的实际效果和防雷保护的工程角度,还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沿着一条固定波阻抗的雷电通道向地而传播的电磁波过程,据此建立计算模型。在雷电放电过程中,人们能够测知的电量,主要是雷击地而时流过被击物体的电流i,然后再根据计算模型反推出雷电波的参数。如图2-2的雷电流源等值电路,有:显然i与Z有关。当Z=Z0时,恰好i=i0,这种巧合实际

35、上是不可能的;当Z=0时,i=2i0,事实上Z又不可能为零;但若ZZ0,仍可测得02ii。在雷电流的实际测量中,一般都能满足条件ZZ0,例如,Z0估计为300,30Z即可。所以国际上都习惯把雷击低于接地阻抗(0Z或ZZ0。)物体时,流过该物体的电流定义为雷电流。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定义中的雷电流i恰好等于沿雷电通道传播而来的雷电流波的两倍。因而在防雷保护计算的彼德逊等值电路中,如图2-1-3所示,等值雷电流源通常就直接用雷电流来表示。2.2防雷装置 2.2.1避雷针 避雷针是防直接雷击的有效装置。它的作用是将雷电吸引到自身并泄放入地中,从而保护其附近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电气设备等免遭雷击。1、避雷

36、针的结构和保护原理避雷针是由接闪器、支持构架、引下线和接地体四部分构成。(1)接闪器是避雷针顶端12m长的一段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圆钢直径应大于1216mm;钢管直径应大于2025mm。通过接闪器和雷云发生闪络放电。(2)支持构架高度在1520m一下的独立避雷针可采用水泥杆;较高时宜采用钢结构支柱;110KV及以上电压级变电站,当条件允许时,可将避雷针安装在高压门型构上;对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可装于顶部。(3)引下线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圆钢或扁钢。圆钢直径不得小于812mm;扁钢截面不得小于12mm4mm。引下线应沿支持构架及建筑物外墙以最短路径入地,以便尽可能减小雷电流通过时在引下线上产生的电感下

37、降。(4)接地体埋于地下的各种型钢,工程中多采用垂直打入地中的钢管、角钢或水平埋设扁钢、圆钢。入L50505,长2.5m的角钢和截面为4mm25mm的扁钢。接地体是直接泄放雷电流的,所以其选用既要考虑经济,又要满足接地电阻值的规定要求。避雷针的保护原理是:当雷云中的先导放电向地面发展,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避雷针能使先导通道所产生的电场发生畸变,此时,最大电场强度的方向将出现在从雷电先导到避雷针顶端(接闪器)的连线上,致使雷云中的电荷被吸引到避雷针,并安全泄放入地。2、避雷针的保护范围(1)单根针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相关图1根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当避雷针的高度hhr时距地面hr处作一条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38、,以避雷针的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画弧,交水平线于A、B两点,又分别以A、B两点为圆心,hr为半径,从针尖向地面画弧。图中曲线就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边界,保护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Hr的取值一类防雷建筑物为30米二类防雷建筑物为45米三类防雷建筑物为60米2.2.2 避雷线 避雷线是铁质的,避雷针是铜质(也可以是铜质的),避雷针顶端向天,避雷线连接避雷网埋地,避雷线连接避雷针,雷雨季节,雷电从天空从避雷针进入避雷线直至埋地的避雷网,是消除雷击保护建筑物或仪器的设施。大都用于建筑,变压器电线竿,机房,发射架等。避雷线分圆截面和扁截面两大类型。接复层金属包基体金属的不同分为:铅包钢、铅包铜、铜包钢、

39、铅包钢避雷线。避雷线是由悬挂在保护物上空的镀锌钢绞线(即接闪器,截面不得小35mm2)、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2.2.3避雷器 避雷器是用来限制沿线路侵入的雷电压(或因操作引起的内过电压)的一种保护设备。 避雷器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电力系统中各种电器设备免受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工频暂态过电压冲击而损坏的一个电器。避雷器的类型主要有保护间隙、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保护间隙主要用于限制大气过电压,一般用于配电系统、线路和变电所进线段保护。阀型避雷器与氧化锌避雷器用于变电所和发电厂的保护,在500KV及以下系统主要用于限制大气过电压,在超高压系统中还将用来限制内过电压或作内过电压的后备保护。避

40、雷器的工作原理是变电站被保护设备免遭雷电冲击波袭击的设备。当沿线路传入变电站的雷电冲击波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时,避雷器首先放电,并将雷电流经过良导体安全的引入大地,利用接地装置使雷电压幅值限制在被保护设备雷电冲击水平以下,使电气设备受到保护。避雷器按其发展的先后可分为:保护间隙是最简单形式的避雷器;管型避雷器也是一个保护间隙,但它能在放电后自行灭弧;阀型避雷器是将单个放电间隙分成许多短的串联间隙,同时增加了非线性电阻,提高了保护性能;磁吹避雷器利用了磁吹式火花间隙,提高了灭弧能力,同时还具有限制内部过电压能力;氧化锌避雷器利用了氧化锌阀片理想的伏安特性(非线性极高,即在高电压时呈低电阻特性,限制

41、了避雷器上的电压,在正常工频电压下呈高电阻特性),具有无间隙、无续流残压低等优点,也能限制内部过电压,被广泛使用。第3章变电站直击雷的防护 3.1变电站直击雷防护概述装设避雷针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避雷针是保护电气设备、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雷电接受器。它将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安全导人地中,从而保护了附近绝缘水平比它低的设备免遭雷击。变电站装设避雷针时,应该使站内设备都处于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内。此外,装设避雷针时对于35KV变电站必须装有独立的避雷针,并满足不发生反击的要求;对于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由于此类电压等级配电装置的绝缘水平较高,可以将避雷针直接装设在配电装置的架构上,因此,雷击

42、避雷针所产生的高电位不会造成电气设备的反击事故。3.2建筑物年预计年雷击次数 3.2.1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公式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计算如下式edegAkTAkNN3.1024.0=(3-1)其中,当H100m时610*)200()200()(2-+-+=HHHHWLLWAep(3-2)当H100m时6210*)(2-+=HWLHLWAep(3-3)式中,eA为与建筑物接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dT为当地年平均雷电日数;gN为建筑物所在地区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单位次/(km)2a;L、W、H为建筑物的长、宽及最高点,m;k为校正系数,位于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

43、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处、山谷风口处的建筑物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除此之外一般取1即可。3.2.235KV变电站年预计雷击次数N由于35KV变电站,占地面积长50m,宽40m,变电站的最高点高度为20m,当地年平均雷电日为40,故有:据edegAkTAkNN3.1024.0=610*)200()200()(2-+-+=HHHHWLLWAep610)20200(2014.3)20200(20)4050(24050-+-+=0.024104k=1;Td=40;3.1dT=401.3=120.97故N=0.0241120.970.0241

44、=0.0700次/a由于286.140700.01=年/次,即该变电站可能平均运行14年就要遭受一次雷击。3.3反击 3.3.1反击的产生 所谓反击是指雷击避雷针(线)瞬间,强大的雷电流通过避雷针顶端的接闪器及引下线和接地体向大地泄放时产生的高电位。如果避雷针(线)与附近的金属物体的空间距离,或者其接地装置与其他接地装置之间的地中距离不符合要求,将会发生放电现象,成为反击或为逆闪络。3.3.2反击的防止 防止措施:增大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间的空间距离;增大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接地体间的距离;降低避雷针的接地电阻。 装设避雷针的构架应埋设辅助集中接地装置。辅助接地装置与变电站的主接地网相连接时,其连接点距离变压器与主接地网的连接点不得小于15m,目的是保证雷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