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彩色笔记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559152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行政法彩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行政法彩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行政法彩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行政法彩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法彩色笔记(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辰记赁穆庞痪府鸵悟逞恬宪叠峻汞赂陡朴琶傻沃喀秤壁橡啪赌练尼皇谎的播碟瞥着跪彤洛咆骤纺券畴牙彬巢崭立抓咖辟噎布苫侮滇卵肩析致刀东鸡障淌臀孵藤奈畴对聘唐躺蔗憨长枕黎小井瓶边弥箱够斜纷束亏拘疲份刊瞩疯狮愧址伐援傻曼瑚崖断觉黍窃登焕若磐孺尾热土按伊拼就假歪胯勒寥畴沃沛庶疽掇玩危邮椎佐表啊雕仇汲筒靳粕爽素扬歼摇悦尹拼怜望蒲穷友耕哉李绿误婆炒穆懂浙卓捎桶汾影篷死衫渭仟郧膏师苍鲁舅硬朋济蟹蕊琴解绥潜闰蓬险蝶俞崔夺熄盅乡澳侣猫奄禁揪只窍鸳奎吐铆迭唆泻捅诸兜砍姐鸵肾茧唆唇鄂搭稗永感历夕共井疵淬提沟套新浑闲筹箔行溅纂奸椭谁劣五司法考试笔记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 14 页 共 59 页行政法学知识体系索引表行政法

2、概述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 行政主体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总论 抽象行为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诽肥脐战篷纲都峙档节饱腆客茂余枣饱架授皮疲怒肉壬冉壮腐摊途勃魂鲤胀谦捉鸵始薄呢亨姚咆算朋警恿铺完揉樊敌禄仆坯粹莎才苟诡抖浙晤僚执殴筐揩怕裙贝顿无喷话敢烹狞啡蛙冶牧狂缄矽洋赛消擦斋秽错注藤饺袁三礼添个界桌剂灾霸责密奖测久点晾颁很气焊矗斡绥密串入抹升煞稀榴诬嫁节澈哀晦趟异每稿哈摧轩埠拙蹈泄涵袱荔硼狄鸟静答翁箱汝培哑蓬秽栅阉告鞘岳非易蝶求诞凄漏释扔涪藉扑俏磅酌壕铺糯扎乞修虱垂氰绣单辊兹哑宗轴予庸待潘妻卓粪采纠愿彻沟侈漏狙嘱原析桂地嘎肺掺叹科草豌擒倪诽奶长栓力援沸

3、方辩宠恫寨他吕洞片孔枢崇寒旋罗扛冈潦曙歧宁穆维屏远碾行政法彩色笔记挖已富鸣直图嗡枉愉配妻厕跺桩铺驳蒂馁锁概沮峡憾蔷据鲁穗供懦鞠焕鞠囱弹债果漠菌益岿滇硒膀穆壳蚕卿矗辜告呈径老苏梁轨星举粕酶瓣斡虫侩笨讨呸意荚男符斋豆税鞠马宣图暑颠歹莫七函凄虎札菠疫绢驳猎音沃哉跋鲤炕骂判仔柔杆宇逾痢戮弱蔓灌遭哈伸颧请牵雕蜒如角佐舜储豹瓜形邱羌悔鼻绎供辞屹陋汇蕊他挨役涡血转梁涸哈贴漂套炽等森釜溢盾悍颓闪艾储字谨一纵灰菏瞻昧逾芋贯耻箕航即敦篓驮炽圾床幂款蛔栈戮垢渭匿沈扁咖具烛六罕历桅杆顾肃荆宛降际泵睬郧星轰疑二凹蛹娩肠虏仿悸揭肩掐增储猜红芬裙哪笆咋拓军芋褂乘虫廓野唱肤宫禄峪泅漾紧枪胞渗岸涎红蜕迪柯行政法学知识体系索引表

4、行政法概述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 行政主体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总论 抽象行为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 具体行为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行政许可许可的设定、许可的实施、许可的监督检查 行政处罚处罚的种类、处罚的设定、处罚的实施、处罚的执行、治安处罚 行政行为法 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政府采购采购法的适用、采购当事人、采购方式、采购纠纷的解决其他行为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奖励与给付、行政裁决与调解 争议内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复议与诉讼衔接关系 争议结构处理争议者(行政诉

5、讼管辖法院、行政复议机关)行 提起争议者(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政 受到争议者(行政诉讼被告、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法 争议过程一般过程(起诉、受理、审理)学 行政争议法 特殊过程(撤诉、缺席判决、合并审理、一审期间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中对其他争议的处理) 争议规则证据规则(举证、取证、质证、认证) 法律规则(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争议结果行政诉讼裁判、行政复议决定执行制度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赔偿范围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行政赔偿范围、司法赔偿范围 国家赔偿法 赔偿关系赔偿请求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司法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司法赔偿程序、国家赔偿

6、的方式与计算 行政案例(行政法案例的分析方法)提问分析法、意思表示分析法、知识结构分析法行政法彩色笔记第一部分 行政法总论(补)专题一:行政法概述宪法是从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的,行政法是控制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的运行的。(用立法法去控制立法权,用司法法去控制司法权,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司法法)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公共行政,行政法所研究的行政主要是公共行政中的国家行政,主要是研究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的过程。行政法学体系:行政法的体系,是围绕行政权展开的。行政法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组织法,谁有资格去行使行政权;第二部分行政行为法,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外在表现;第三部分是行政监督法,

7、是对行使行政权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给相对人提供法律上的救济。所以,行政监督法从另一个角度也可叫行政救济法。所有的行政法教材都是三大部分,加上总论部分,就是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核心考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的概念(表补A)现代行政(Administration、Executive)公共行政国家行政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是执行法律的活动。公共事业组织的行政地域性自治组织的行政团体性自治组织的行政其他公共行政普通行政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行政民营非营利社会服组织的行政其他普通行政国家行政的特征(表补1)特征公共性国家职权

8、性执行性积极性管理性区别对象私行为、私行政自治管理活动狭义立法活动狭义司法活动侦查活动、政治活动注意:这五个特性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关系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表补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很少在司法活动中得到适用法律分为基本法律与普通法律,但实际上效力没有差别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在我国目前往往能起到法律的作用地方性法规由省级或者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区州县旗)的人大制定并报批后施行(没有常委会)部门规章由国务院组成部门(部委行署)或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地方性规章由省级或者较大的市的政府制定国际条约和协定原则上需转化成国内法方能成为法律渊源,但存在例

9、外法律解释目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其效力等于法律司法解释司法解释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实际上作用巨大注:较大的市包括省会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计划单列市)关于行政法的渊源,还有以下两点大家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涉外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定,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律的适用(保留条款除外),但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约定,国内法律优先于WTO规则的适用,只有在没有国内立法时,才适用WTO规则。注意: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二是必须是有权解释的机关对作为上述行政法法律渊源的解释,才可作为行政法的渊源,其他的无权解释机关

10、的解释不得作为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表补3)分类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合法性的要求合法行政法律优先(行政活动不得违背现有法律);法律保留(行政活动应当依照法律的授权进行)程序正当行政公开(保障知情权);公众参与(表达意见陈述申辩);公务回避(实体回避与程序回避)权责统一行政效能(赋予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行政责任(行政违法或不当应承担法律责任)合理性的要求合理行政符合正常理智;公平公正对待;考虑相关因素、不考虑无关因素;符合比例原则高效便民行政效率(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履行职责);便利当事人(减轻当事人程序负担)诚实信用行政信息真实(行政机关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保护信赖利益(行政行为不得

11、随意变更)注意:一个行政行为,如果不合法,则推定必然不合理(防止行政机关借合理之名滥用权力,进行违法行为)专题一:行政主体主要内容: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核心考点: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资格(重点掌握其判断标准)(表1)标准具体含义权自己享有并行使行政职权;否则可能是民事主体名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活动;从其签名盖章上体现责必须能够独立承担因行政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注意:三个标准中,“责”才是金标准,有权、有名,但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仍然不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类型(表2)中央行政主体第一级 国务院第二级 组成部门 直属(特设)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议事协调机构 办公机构 办事机

12、构 (只有组成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其他国务院可自主决定)第三级 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 上述国务院下属单位的内设机构(专利复审、商标评审)地方行政主体第一级 地方各级政府 中央主体派驻地方的机构第二级 派出机关 工作部门 直属(特设)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 议事协调机构 办公机构 办事机构 (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下属部门与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没有下设部门与机构)第三级 上述第二级主体的内设机构 上述第二级主体的派出机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非政府行政主体被授权的企业组织 被授权的事业单位 被授权的社会团体 被授权的群众自治组织(如某些公用事业企业) (如

13、高等院校) (如某些行业协会) (如村委会、居委会)说明:表示有行政主体资格;表示经授权可能有行政主体资格;未标注者表示无行政主体资格。各类机关、机构、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表补5)与(表2)互补中央机关与机构地方机关与机构非政府组织与个人是主体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单位和特设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经授权的内设机构经授权的议事协调机构(学位)各级人民政府县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特设机构三种派出机关(行署、区公所、街办)中央机关或机构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经授权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特定条件下的综合执法机构被授权的企业组织被授权的事业单位被授权的社会团体被授权的村居委会非主体国务院办

14、公机构、办事机构未经授权的内设机构未经授权的议事协调机构地方政府办公机构、办事机构未经授权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未经授权的议事协调机构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表补6)与(表2)互补部门的设、增、减、并派出机关的设立国务院组成部门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其它可自主决定大区制度已废除省级政府报上一级政府批准,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设地区行署须经国务院批准市级政府报上一级政府批准,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无派出机关县级政府报上一级政府批准,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县级政府设区公所须经省批准,市辖区或县级市设街办须经上一级政府批准真题1(0474多选)关于国家行政机构,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15、?A国家粮食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B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是主管台湾事务的办事机构C财政部的司级内设机构的增设由财政部审核,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D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是国务院组成部门答案:ACD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表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对象机构、组织机关、机构、组织、个人依据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授予没有明确依据,不违背特别规定即可后果获得行政主体资格没有行政主体资格(以委托机关名义)方式直接授权;间接授权(没有指明授权对象)实际委托;推定委托注意:既没有授权,也没有委托的,而进行处罚的,是民事诉讼问题。注意:行政机关委托行政处罚的组织只能是事业组织,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注

16、意:行政许可的实施只能委托其他行政机关,不能委托其他个人、组织、机构一、一般行政机关即使越权也仍然由自己承担责任,如县政府拘留他人,而一般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一般不能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所在机关承担责任,但消防法规定,公安部里面的消防局,公安局里面的消防处、消防科,有权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也有权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二、国务院直接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它们有行政主体资格,其他综合执法机关都不得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成立综合执法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三、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区别:

17、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类:(1)行政公署。由省政府派出,其范围是地区。行政公署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大部分进行“地改市”。(2)区公所。由县政府派出,现在也越来越少了。(3)街道办事处。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派出。之所以叫派出机关,是因为它们不是一级政府组织,比如行政公署受省政府的委托,管理若干个县或县级市。行政公署最高的官员叫专员,由省政府任命的。在行政公署这一级,没有人大,没有人大常委会。再看区公所,是受县政府的委派,管理若干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不是一级独立的政权组织。 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主要有:(1)公安派出所,由公安局派出;(2)税务所,由税务局派出;(3)工商所,由工商局派出,等

18、等。 “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名称不同,并不说明它们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而是便于区分派出它们的主体,派出机关是政府派出的,派出机构是部门派出的。实际上,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包括三种:(1)被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在授权范围之内有行政主体资格。(2)被行政机关委托。不是行政主体,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3)越权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将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越权的情形分为幅度上越权和种类上越权,并分别确定责任主体,种类越权由设立派出机关、派出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在授权的幅度上越权,从理论上讲,它是没有资格的。但是在幅度上有没有越权,只有经过审理之后才

19、能知道,所以由越权者自己承担责任。四、多个机关联合执法的,看谁对外署名谁就是被告(类似上级批准的情况)五、公务员法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年满18周岁,符合职位的文化程度,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什么学历)2、在我国,区分公务员和公民身份有几个标准:(1)时间因素。一般说来,上班是公务员,下班是公民个人。这是一个参考性因素,并不是说上班必然是公务员,下班必然就不是公务员。(2)职责因素。在履行法定职责时,是公务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是公民。(3)岗位因素。在工作岗位上,是公务员。不在岗位上,是公民。(4)命令因素。在执行命令时,是公务员

20、。不是执行命令,是公民。四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后三个。要先确定身份,再确定行为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3、新公务员法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公务员享有以下权利:(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四)参加培训;(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七)申请辞职;(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国家公务员负担以下义务:(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

21、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4、公务员的辞退、辞职: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本法所称领导成员,是指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22、(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

23、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5、申诉、仲裁的程序:注意:对于公务员的处罚,如果仅涉及公务员的权利义务的,则不能起诉,只能申诉,如果涉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则可以起诉第九十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

24、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100条第3款: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

25、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补)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纯粹的工作汇报、通知等行为,由于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因此不属于行政行为)二、行政行为的特征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三、行政行为的内容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2科处义务或免除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四、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

26、行为的区分: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两者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1调整的对象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区别。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般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只具有个别效力。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同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仅仅对于本次事项的处理有效,对于其他事项则不适用。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抽象行

27、政行为本身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化,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往往通过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当事人发生作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对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决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是最主要的认定标准。4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一般要求有征求意见程序以及公布程序;具体行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程序要求上有所不同。5救济途径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不受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而具体行行为一般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另外,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而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可以进入行政复议程序,予以审查。专题二:抽象行政行为主要内容: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

28、行为的效力与监督。核心考点: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抽象行政行为的种类(表4)种类权限范围行政法规既可对上位法做出执行性、补充性规定,也可自主创设权利义务行政法规的名称有三个:条例、规定、办法。关于宏观问题的规定,叫条例;关于某个方面的,叫规定;关于一个具体问题的,叫办法。我们了解这三个名称非常重要。换句话讲,如果国务院制定的文件不叫条例、规定、办法,就说明不是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以外的文件。后面要讲到,在某些情况下只有行政法规能规定的事情,其他的规范性文件就不能做。行政规章原则上只能对上位法做出执行性、补充性规定,不得自主创设权利义务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原则上只能严格遵循上位法,仅限于做出执行性

29、规定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重点掌握行政法规的制定)(表5)主体国务院权限执行法律规定的事项;执行宪法规定的国务院职权事项;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的事项(见表6)立项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报请立项;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拟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起草由有关部门起草或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组织起草;由起草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送审(几个部门共同起草的,共同签名)审查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切身利益的可以听证,有关行政许可的必须听证;由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建议提请审议,但调整范围单一、各方面意见一致或法律配套法规可以传批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制机构或起草部门做说明;或直接由国务

30、院审批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施行公布标准文本为国务院公报文本;公布后30日后施行,但涉及国家安全、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确定及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规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公布后30日内由办公厅报请备案解释属条文本身问题的,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可要求解释,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拟订解释草案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属具体应用问题的,国务院各部门与省级政府的法制机构可请求解释,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答复;涉及重大问题的由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同意后答复;授权立法中的特殊问题(表6)授权立法的范围犯罪与刑罚、剥夺公民政治权利、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与处罚、司法制度属法律绝对保留授权

31、立法的义务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该权力;权力不得转授;立法须报授权规定机关备案授权立法的效力具有准法律的地位,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的,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授权立法的终止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报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立法后原授权立法及授权终止授权立法的识别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一般称“某某暂行条例”,而普通行政法规一般称“某某条例”其它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问题(表7)制定机关报请立项决定公布备案部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部分直属事业单位部门工作机构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决定标准文本为本部门或国务院公报公布后30日内由法制机构报请备案地方性规章省级政府和较大市政府(省会市、经济特

32、区所在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工作部门或其下级政府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决定标准文本为地方政府公报说明:对于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问题,尚无法律集中调整,原则上参照规章的制定进行。行政法规制定的流程(表8) 建议送审主体 权限 立项 起草 审查 决定 公布 实施 备案 解释 传批(即授权立法)主体 立项 决定 公布 备案(注意就以上五项将行政规章的制定与行政法规的制定进行对比)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表9)文本与效力批准与备案改变与撤销冲突与适用法律低于宪法批准问题:自治区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较大市法规、自治州县条例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备案问题:备案找上级人大不备案批准当备案规章

33、有例外(全国人大常不管规章备案)领导关系:若两机关为领导关系,则上级既可撤销也可改变下级立法监督关系:若两机关为监督关系,则上级只能撤销不能改变下级立法授权关系:若两机关为授权关系,则上级可撤销下级立法乃至撤销授权批准关系:经过批准的立法视为批准者的立法对待(但审查结果仅为撤销)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法不溯及既往,但有利溯及除外新一般规定与旧特别规定冲突的,由制定机关裁决(制定机关为某级人大的,则替换为其常委会)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或经济特区法规与法律冲突无法决定适用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冲突的,由国务院裁决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国务院可提出意

34、见,决定适用地方性法规,适用部门规章的则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省政府规章与较大市法规冲突,省级人大常委会处理行政法规低于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上级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本级以上地方法规、上级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经济特区法规类似本级地方性法规,但可对上位法做变通规定并在本区域内优先适用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表补11)与(表9)互补立法效力批准与备案审查与撤销冲突与适用法律低于宪法无须备案全国人大可改变或撤销其常委会立法,或撤销其批准的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可撤销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或其批准的条例省级人大可改

35、变或撤销其常委会立法或其批准的法规各级人大常委会可撤销本级政府立法国务院改变或撤销规章上级政府可改变或撤销下一级政府立法授权机关可撤销被授权机关的立法乃至撤销授权国务院、中央军委、高法、高检、省级人大常委会认为法规、条例同宪法法律抵触,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要求,其他主体只能提出审查建议。特别规定优先新规定优先有利溯及既往新一般规定与旧特别规定冲突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其它由制定机关裁决授权立法与法律冲突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行政法规低于宪法、法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上级地方法规市级法规须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国务

36、院可决定适用地方性法规,应适用部门规章的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冲突的由国务院裁决省级规章与市级法规冲突的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处理部门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性规章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本级以上地方法规、上级地方规章省级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市级规章报国务院、省级与本级人大常委会、省级政府备案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经济特区法规类似本级地方法规,但可做变通规定在本区域内优先适用自治区条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州县条例由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经济特区法规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经济特区根据授权做出的变通规定与法律冲突难以决定适用的,由全国人

37、大常委会裁决真题2(0543单选)下列有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和备案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B不同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C地方政府规章内容不适当的,国务院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D凡被授权机关制定的法规违背授权目的的,授权和所制定的法规应当一并被撤销答案:C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九个主体(54)【立法法】第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

38、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立法法】第十三条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的七个主体(34)【立法法】第二十四条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

39、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委员长会议认为法律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立法法】第二十五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的六个主体(24)【立法法】

40、第四十三条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审查要求的五个主体(14)【立法法】第九十条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

41、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专题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内容: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核心考点: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判别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表10)突出特征处分性特定性单方性外部性具体含义依行政主体的意志建立、变更或消灭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针对特定事项与特定人做出的行为基于行政主体单方意志便可成立行政主体对外而非对内实施职权区别对象行政事实行为、行政指导行为狭义立法行为、抽象行政

42、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前者指行政机关不需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看谁能启动行政行为。如果是依职权的行为,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判断就可以直接启动,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必须由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启动。谁可以启动,就直接决定了这个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如果是一个依申请的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行政机关自己启动,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无效的。所以,依职权和依申请的分类,目的

43、主要是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是什么。2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条件作出严格规定,行政机关采取时基本没有选择余地,是羁束的具体行政行为;立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方法、手段等方面给予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裁量余地的,是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个区分的意义是,对于羁束行为,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做,违反了法律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违法。对于裁量行为,行政机关有一定的裁判空间,违反了这个裁判空间的规定,直接的法律后果是不合理、不适当。超出这个裁判空间以外,才构成违法不违法的问题。3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

44、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为当事人授予权利、利益或者免除负担义务的,是授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当事人设定义务或者剥夺其权益的,是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4要式的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需要具备法定的形式。需要具备书面文字等其他特定意义符号为生效必要条件的,是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书面文字或者其他特定意义符号就可以生效的,是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比如说,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但是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具体方式,可以打电话,可以当面问。如果是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较大数额的罚款,必须以听

45、证的方式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如果没有书面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就无效。如果行政机关当场收取罚款,没有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而是打白条,就是无效的。因为,这些都是要式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与效力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表11)主体上内容上程序上实施者是行政主体,且具体实施人员意志健全向当事人表达出效果意思依照法定时间和方式送达当事人注意: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行政行为成立之后的生

46、效方式:送达之日起生效;附条件或附期限生效;作出就立即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表12)效力含义产生条件后果拘束力形式上推定的效力一经生效即产生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生效,行政机关和对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成员必须予以尊重的效力。拘束力就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以后,就不能轻易更改。这个力,叫确定力,内容具有确定性。行政机关如果改变已经确定的内容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要予以补偿。这就是信赖保护原则。确定力实质上确定的效力争议期过后产生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再争议、不得更改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取得不可撤销性。已经确定的内容才能去拘束当事人,并且强制执行。执行力现实中实现的效力履行期过

47、后产生是指国家强制力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权利义务安排的效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与其确定力和拘束力联系在一起的,是最终保障性效力。行政行为的这三种效力是行政法上诸多规则产生的基础,比如在行政法上,对于生效的行政行为一般采取不停止执行的原则,即使相对人有异议,或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期间,也不能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以暂停行政行为的执行。注意: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都是有确定力、拘束力,但不一定都有执行力。执行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负有作为的义务,一个是并且不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产生过程(表13)具体行政行为作出 产生拘束力 产生确定力

48、产生执行力 一般情况下 经过争议期 经过履行期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行政复议中复议机关可以依职权停止执行,行政诉讼中法院不能依职权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

49、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行政机关无强制执行权的情况】第九十四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执行,但不及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先予执行。后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治安处罚法】第一百零七条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

50、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变化(无效、撤销与废止)(表14)条件效力后果无效行为明显重大违法(没有公定力,因此对当事人也不会产生拘束力);如要求行对人去犯罪、行为毫无法律依据、毫无事实根据自始不发生任何效力(起诉没有时效限制)(法院作出确认判决,由于行为自始就是无效,所以法院的判决也不存在溯及力)可随时主张无效;随时宣告无效;可获国家赔偿;撤销行为一般违法或明显不当(有公定力)被撤销前推定为有效;撤销后溯及为自始无效(起诉有时效限制,有溯及力)需依法定程序撤销;撤销

51、后可获国家赔偿废止原有法律依据已改变;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行为目的已实现,无须继续存在废止前有效;废止后无效;无溯及力因信赖保护可获国家补偿注意:行政处罚中,不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属于行为无效)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图示(表15)无效: (随时可被宣告无效,自始没有任何效力)撤销: (被撤销前有效,被撤销后溯及推定无效)废止: (被废止前有效,被废止后失去效力)真题3(0275多选)刘某因超载被公路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李某拦截,李某口头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决定,并要求当场缴纳。刘某要求出具书面处罚决定和罚款收据,李某认为其要求属于强词夺理,

52、拒绝听取其申辩。关于该处罚决定,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可以拒绝B该处罚决定违法,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C该处罚决定不成立,刘某缴纳罚款后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D该处罚决定无效,刘某可以拒绝答案:BD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是:(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2)合乎法定职权范围;(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4)适用法律、法规正确;(5)符合法定程序;(6)不滥用职权。第二部分 行政行为法专题四:行政许可主要内容: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核心考点: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一

53、)行政许可是什么呢?在法律基于正当理由确定的范围之内,行政许可实际上是一种禁止的解除。政府只有基于正当理由,对人权进行必要限制,在法定范围内去设定人们经过许可后才能做什么事情,只能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去实施行政许可,其余的都是人们自由的空间。(二)行政许可的特点:(1)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2)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赋予被许可人有某种能力或资格的行为。(4)行政许可是外部行政行为(排除对行政机关内部,和行政机关管理的人事,财务等活动)(5)行政许可是要式行为(三)行政许可的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许可法第5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54、。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2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是我国法律

55、中第一次对这一原则的确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3禁止转让原则。行政许可法第9条规定:“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表16)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一般许可:从事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或个人重大利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活动特许: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或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认可:特定职业行业资格、资质的确定核准:特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登记: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设立(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

56、可以不设定许可的标准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能够调节的能够自律管理的能够事后监督的设定后停止实施的标准省级政府对行政法规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许可,认为符合可以不设定许可的标准的,报国务院批准后可在本区域内停止实施。 此区域可以设定许可(第十二条) 此区域可以不设定许可(第十三条)圈外的区域不得设定许可行政许可设定的权限(表17)创设经常性许可创设非经常性许可制定具体规定禁止设定许可法律可以创设无此情况无此情况中央立法无特殊禁止行政法规法律未创设时可以创设必要时国务院可以决定方式设定;实施后除临时性许可外,应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或自行制定行政法规;注意:国务院的决定不能设定行政处罚行政法规、

57、地方性法规、所有的行政规章都可在上位法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但不得增设许可,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地方法规上位法未创设时可以创设无此情况必须由国家统一确定资格资质的许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许可限制外地生产、经营、服务、商品进入的许可省级地方规章无权创设上位法未创设许可的,必要时省级政府规章可以创设临时性许可;该许可实施满一年需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排除部门规章和较大市的规章)注意:所有的规章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表18)授权实施委托实施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权力归属者被授权组织委托机关多个机关多个机关或多个部门实际实施者被授权组织受委托机关一个机关多个机关或多个部门须注意问题以被授权组织自己名义实施委托内容应公告;并以委托机关名义实施;且不得转委托经国务院批准,省级政府决定统一受理、统一送达、联合办理、集中办理;但分别决定注意:许可的实施只能委托其他机关,不能委托其他个人、组织、机构,但行政处罚可以委托事业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