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45579124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炳寅结构设计经验总结(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朱炳寅老师关于结构设计相关问题的网上问答1. 问:高规附录D中,作用于墙顶的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是否可以只考虑竖向荷载组合?因为墙的轴压比计算中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向力设计值。答:不可,应取各种工况(包括竖向荷载、地震作用等)组合的最大墙顶轴力设计值,并根据墙肢的长度,将其等效为墙顶均布荷载。此处,是墙肢的稳定计算,属于构件抗力计算的内容;而轴压比计算,只是结构构造设计的辅助指标,不是结构计算本身,主要作用是通过轴压比数值的大致划分,确定结构构件的相应构造措施标准。2. 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条表第三栏对现浇混凝土板也适用吗?若适用,那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2、术规程(JGJ 3-2002)中第条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180厚,C30,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的规定是否多余?因为按上述规定,其最小配筋率应为0.306。答:关于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计算的相关问题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见下表剪力墙和框架柱轴压比的计算规定异同分析表项目框架柱剪力墙轴压比定义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墙肢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计算公式轴力设计值的取值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取地震作

3、用组合的轴力最大值,即 =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中取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1.2,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的轴力。轴压比真正的轴压比是名义轴压比3. 问:我在算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时候对于桩规中公式5.2.25中的参数qck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规范上的解释: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其中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是不是指承台底地基土的承载力。还有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是用矩形布置好还是非矩形(如正多边形)布置比较好(比如是七桩,八桩的),是不是采用非矩形的布置形式更利于每根桩平均受力?答: 1、qck指承台底面下,相当于1/

4、2承台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对于多桩承台下桩的布置形式,用矩形和非矩形布置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一般说来当一定范围内布桩困难时,可非矩形布桩,以使在满足最小桩间距的前提下,布置更多的桩。桩布置还应考虑承台的布置(施工)等多种因素。宜优先考虑矩形布桩。4. 问: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请问此种状况影响结构安全吗?对该部位的质量检验在工程实际中如何把握?现行规范中好像没有明确规定,请专家指教答:轻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的拼接点,经常出现拼接板接触不严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螺栓间距和端板厚度的选择不匹配,螺栓间距太大或是端板太薄,引起端板不

5、密贴现象,此种情况在螺栓连接中应避免。关于是否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不良影响是肯定的。过大的脱开情况必将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结构设计中可采取缩小螺栓间距、加大端板刚度(如适量加设加劲板等)技术措施。5. 问:结构设计规范理解应用手册,第599页讲解的阶型或锥形基础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只是介绍了等效高度及宽度的取法,截面条件计算公式是否应按照砼规式7.5.3.1(一般板类构件)计算?答:也可以按混凝土规范公式计算。其实混凝土规范公式与手册公式本质是一致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按手册公式计算。6. 问:我是大连地区的,在我们这里,经常遇到承载力很高的持力层,例如中风化板岩,地耐力fa

6、=1500KPa,基础高宽比小于等于一,此时没有冲切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必须满足剪切要求?计算起来会发现需要很高的高度才能满足要求,而且按照附录s的要求计算,总感觉是在做直剪验算。答:冲切计算与剪切计算的机理不一样,所以没有冲切问题时不一定就能断定没有剪切问题。问: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辽宁省院的林总,他的解释是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并不只是我们所做的柱下扩展部分,岩层和砼基础共同抵抗,意思是我们做600高的基础,实际并不是600高,而是600+岩层的厚度。答:但在刚性角范围内的剪切计算,不应该成为大问题。问:我现在的理解是:冲切是由下至上的破坏,而剪切是由上至下的破坏,不知道对不对?答:对,

7、但我想问问,在您在进行刚性角范围内的剪切计算时,是否参考地基规范的桩基计算公式(8.5.18-2)考虑过剪跨比的影响了吗?问:你刚刚说的剪跨比,我的确没考虑过,通过它计算出来的剪切系数,就相当于剪拉比控制系数吧?答:对问:一般来讲剪跨比,好像都是针对集中力而言的,对于均布荷载如何考虑呢?答:剪跨比反映剪切位置对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一般的板类构件可不考虑,但对基础这样的大厚构件,尤其在冲切锥范围内的冲切,不考虑肯定是不全面的,可以将剪切面以外的地基反力作为作用于剪面边缘的集中反力计算7. 问在您的百忙之中打扰您!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看到您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中抗震规范条规定普通粘土

8、砖的层高限值为:3.6m,我们有的人说这只是针对多层而规定的,对于单层可不受此限制。答:抗震规范第7章的所有规定都是对多层砌体房屋的要求(看第7章标题就十分明确);单层房屋设计可不遵循第7章的规定,但应满足规范第9、10章的相关要求。8. 问: 1、单桩单柱要布承台吗?为什么? 2. 焊缝和螺栓连接可以混合用吗?即既有焊缝,又有螺栓连接。答:你提出的单柱单桩问题,涉及许多具体问题。如:桩是什么桩,大桩还是小桩?柱是什么样的柱,是大柱还是小柱?我的体会是:当桩比柱截面大时,可不设承台,在桩顶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当桩比柱截面小时,应设承台,在承台高度范围内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同时应注意,单柱单

9、桩下更应该设置拉梁,主要是出于柱底弯矩的传递和基础整体性的考虑。工字型截面构件的栓焊连接(翼缘焊接,腹板高强螺栓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十分普遍,也是非常成熟的做法。9. 问:请教:第条规定五层及以上房屋的墙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为:砖MU10、砂浆M5。此条是说从15层都要用砖MU10、砂浆M5?还是指下部用此强度,上部可以降低强度?答:整楼全部都要满足此要求,实际上MU10级砖和M5级砂浆要求并不太高,尤其是M5要求,没有太大必要降低。当然我认为在确有依据时上部可适当放松,但规范没有松口。10. 问: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系数 ,小截面时, , ra是修正,还是修正?施岚青2005应试指南上

10、是修正 (p754),杨伟军书上也是。但徐建的确2005应试题解(p338)上是修正的。谁正确?我知道水泥砂浆是修正。同理, 中,小截面时怎样修正? 施岚青, 杨伟军也是不统一。答:我的理解是:应该是对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fg的调整,即对的调整,其理由是: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表3.2.1-3)不同,另外,规范第条规定“各类砌体,其砌体强度设计值应乘以调整系数 ”,因此,对fg的调整,符合规范要求,是对灌孔砌体的抗压强fg的调整。而网状配筋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n计算中,只是用到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是砖砌体的延伸,本身不属于第3.2节规定的砌体计算指标。所以只对修正。

11、11. 问: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即03G329-1中第25页拐角节点水平锚固示意(二)中,外墙水平筋绕过拐角,长度为 ,是否可以理解为外墙水平筋进入约束边缘构件后伸到约束边缘构件尽端?答:拐角墙端的水平钢筋应优先考虑通长(如图集的图(一),当用图集的图(二)做法时,应保证外墙面水平钢筋在墙角搭接,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内侧水平钢筋应伸到墙端并弯折,其水平长度不小于15d。12. 问:砌规条:画的图中hw含了顶梁高度h1,而徐建编的2005应试题解中,P302页hw扣了顶梁高度h1。答:不扣,规范定义为“墙体的计算高度hw”而不是墙体高度 。13. 问:详见附件,力是竖向的,怎样理解柱腹板抗剪?

12、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抱歉,图片粘不上来):答:这题从哪来的?严格说来还应加提示:不考虑加劲板板底传力。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按四条角焊缝计算,在柱顶总竖向力作用下的焊缝计算长度,实际长度还要考虑两端无效焊缝。14. 问:施岚青和徐建谁正确: 施岚青的2005应试指南P800,“顶层的挑梁不是埋入砌体内,而是直接浮搁在墙上,所以它的倾覆点位于墙的外表面,不能采用砌规条的规定”。似乎有道理,但找不到规范依据。绝对同样的题,徐建2005应试题解P306,顶层的挑梁倾覆点却是按规范条算的。请教专家:谁正确?遇到此类考题怎么办?请教专家:在杨伟军的2005模拟试题P138上有这样一题某住宅建筑为地下2层,地

13、上26层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总高95.4m,一层层高为5.4m ,其余各层层高为3.6m。转换梁顶标高为5.400,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试问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至少应做到下列()项楼面处为止。 A.2层楼面,即5.400处 B.3层楼面,即9.00处 C.4层楼面,即12.600处 D.5层楼面,即16.200处他的答案是B,只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6”的解释。我觉得不对,应按高规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又据条: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故我认为选D.答:你的选择是正确的。15. 问:混

14、凝土规范条怎样理解(徐建和施岚青谁正确?): 徐建2005应试题解P85,“当a0时,垂直力作用点在下柱截面内,此时无牛腿效应,仅是一偏压构件,取a=0,而不能取a=0.3h0,” 但同样的题,施岚青2005应试指南上,P573,“a230 不安全。解法2:地基实际的受力为:240减去1m深水的浮力230刚刚可以。问题3:地基的附加应力为多少?解法1:240自重应力240-115-1(20-10)215Kpa解法2:240自重应力水的浮力215-110205Kpa问题3:要计算下面的地基变形。Po取215Kpa还是205Kpa?问题4:如果要算下面软弱下卧层的附加应力,规范上的(PkPc)取2

15、15还是205呢?问题5:假设要算抗冲切,基底净反力Pj取多少? 1.351800/3/3=270Kpa?答:1基础及其以上重度取20是习惯做法,但考试时若已知条件中允许取20时可用,否则不能这样计算。2以下的问题其实都不难,只要把握一一对应关系就都可以顺利解决。地基承载力修正时和地基反力计算时,对地下水位以下都应采用浮重度,240不是地基反力,而是地基反力和水浮力的合力,解法2正确。3同样道理,解法2正确。42055可以问:一个高100米的房屋,平面形状为25米X25米的方形,请问:如果按荷载规范,振型系数是查高耸结构(表F1.1)还是查高层结构(表F1.2)?杨伟军书上是前者,但有些书又是

16、按后者。答:一个高宽比为4的高层建筑,将其归为高耸结构显然没有道理。(3)问:现在做的工程需要计算楼面上汽车荷载,汽车载重10吨,怎么求楼面等效均布荷载?答:计算后轴轮压,考虑动力系数,按荷载规范计算。具体做法见图解手册第914页。问:悬挂荷载按恒载还是活载考虑?如何考虑不利布置?一、我们设计的医药轻钢厂房,屋面有空调管道、电缆桥架、给排水管道以及吊顶等一些悬挂荷载,其中空调管道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大。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处理这些悬挂荷载的?钢结构设计手册以及轻型屋面钢屋架图集都是按照满布恒载考虑的,但实际却存在可能这样的不利情况:厂家有可能一跨全部预留,另一跨全部做悬挂。这样一来按是否应该按活载输入

17、并考虑不利布置呢?我们用的是STS,如果把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打开,计算结果相差是比较大的。与我们配合的轻钢厂家用的是3d3s,他们称3d3s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样?二、对于悬挂荷载的取值,我们自己也有争议。我们给轻钢厂家提供的悬挂荷载是每平米 150公斤,我们自己也觉得偏大,但是考虑方案阶段用于估算基础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知道大家计算钢架时是如何处理空调管道荷载的?一般取值多少?我自己的意见是根据一般情况将悬挂荷载按均布活荷载输入,考虑不利布置,局部悬挂较重的时候,在实际位置按活载单独输入集中力,这个集中力就不用考虑不利布置了,毕竟较重的悬挂管道将来移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三、此

18、外,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时候,如果活载里面包括雪荷载,那么雪荷载将一同参与不利布置,觉得有些偏于保守,出现半跨雪荷极值的可能应该是相当小吧?觉得程序应该增加一种工况,将雪荷载拿出来,不参与不利布置,即便参与也应该考虑折减,但没有理论依据。觉得程序设置的这个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有些粗糙,应该单独考虑雪荷不均匀分布的不利组合。答:上述问题涉及工艺特殊情况,荷载数值应由相关工艺提供,对于是否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这要看荷载不利组合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换言之,有些荷载被定义为活荷载,其实它不十分活,如上面提到的吊挂荷载,一旦其安装结束,其荷载基本不变,或者说它的自重不变,所变化的可能就是其运行需要的那部分

19、重量,如给排水管道里的水的重量等,这部分随运行而有可能变化的重量,才真正称为活荷载,对吊挂荷载中大量的无活动可能的荷载应加以区分,主要看真正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比例很小,则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同时工程经验应重视,多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多了解工艺流程对结构设计大有好处。雪荷载参与活荷载组合是没有疑义的,雪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与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半跨雪荷极、布袋效应等对轻型结构、非刚性屋面结构等的影响很大,不可大意。问:1)括号内是编辑的话,一些直接来自文献,一些是自己组织的,请帮忙把关是否有概念错误?2)关于刚度比,规范也是说“宜”,而不是“应”,况且编规范的人都这么解释了,还有什么不行的,

20、可以跟审图的人理论啊。3)如果不考虑复杂的结构形式,对于一般的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室外地平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如何考虑规范所指的“室外地面”? 4)不回答的问题是不好回答呢?还是问题不清楚,请明示。老朱 16:40:30对坡地建筑,室外地面很不好确定,文章里原来讨论是针对平地的多塔楼结构的,根本不能用于坡地建筑。相关问题决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国家尚无规范规定,重庆有一本规范,也只是对建筑高度的规定。对坡地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各地都有高招,建议按包络设计,室外地面取最低点。老朱 16:43:07应避免在坡地建造高层建筑,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措施,形成局部平地,避免问题的出现,局部平地采用永久性挡土墙

21、及其他护坡措施。问: 转换层是一个单独的楼层吗?还是带有转换构件的楼层就是转换层?例如:框支层带转换构件,那么框支层本身也是转换层,同时也是薄弱层。不知道我这么理解是否正确。高规附录E.0.1,提到了底层(底部大空间层)、转换层上、下层?从字面上看好象是3个楼层在公式解释中,G1,G2的解释提到底层和转换层上层,这里到底是2层,还是3层,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按照上面的理解,就可以看成2层:就是框支层和其上一层。没有做过高层,越看越糊涂。答:有转换构件的楼层就是转换层,理解正确;高规附录E:第条说法有点不清楚,应表述为:“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层与转换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r表示转

22、换层上层与与转换层结构的刚度变化.”;第条,应表述为“转换层上部结构与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问:您好。在您编著的图解手册一书的p51,说明中的第一条“而规范在构造措施中与设防烈度相关的要求,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而非表中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时的烈度数值。”但是在p55中的表中确定构造措施时不也调整了吗?我对p51中的说明没有看明白。你写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确定构造措施时应以本地区设防烈度为标准进行提高或降低,而不是以确定抗震措施时的烈度调整后的再提高。比如说,7度半地区,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3类,确定构件抗震等级时,就按照7度来查表。但是在确定体积配箍率和轴压比时要按8度来

23、查表。我的理解对吗?还是p51说明第一条,按照字面意思,确定构造措施时应以本地区设防烈度为标准,但是在p55表中,对于乙类建筑7度半地区(0.15g)的3、4类场地上的建筑,确定其构造措施时怎么是9啊?按照规范条的意思,不是应该为8吗?是不是规范条中的“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类别为8度(0.2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措施”这里的8度就是您在p51说明中所说的本地区的设防烈度,即在8度(0.20g)的基础上再提高1度(乙类建筑的规定),所以就变成8+19了。换个说法,规范条中的“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类别为8度(0.20g)”的8度不是调整后的结果,而是调整的基数。答:对于某一特定的工程,本地区设

24、防烈度一般是不可调整的(特殊情况经审批可提高或降低),抗震规范表中的“烈度”为本地区设防烈度,而表中同样写的是“烈度”,此处的烈度是调整以后的设防烈度,也就是我书中的“设防标准的调整”,规范在这一点上没有说清,前后均采用“烈度”,但前后的意义大不一样,只有确定抗震措施等级时,才涉及“设防标准的调整”,P55所有表均是对设防标准的调整,规范其他各处所标注的“烈度”均为本地区设防烈度(如抗震规范表中注3提到的9度)。对于7度(0.15g)、8度(0.3g)、类场地的结构,属于规范要求加强的特殊情况,涉及的也是“设防标准的调整”。(4)问: 高规的体积配箍率条中fc应该不考虑大于等于C35吧,如C3

25、0就按C30取 ,而应该考虑如C30就按C35取fc.是这样的吗?答:对,墙不用考虑而柱应考虑。问:大题:某18层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局部梁柱配筋如题图所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30,钢筋采用HRB335及HRB235。假定该建筑物建在IV类场地上,其角柱纵筋的配置如图。试问,下列在柱中配置的纵向钢筋面积,其中( )项最为接近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A 1014 B1016 C1018 D1020杨伟军的解答是:按抗规最小配筋率为1.1%(注意IV类的调整),又由条角柱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偏心受拉时,纵筋面积增大25%,故选D.我觉得题中未提偏心

26、受拉,则不考虑,柱截面350X500。答:我想你说得对,因为角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不一定会产生偏心受拉,应该是条件不全,不过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思考,对拓展思路还是有益的。问:砼规规定叠合构件正弯矩区段M=M1G+M2G+M2Q,负弯矩区段M=M2G+M2Q,当预制构件为简支,叠合构件为连续时(假设荷载均为均布荷载)M1G+M2G+M2Q是否应按下式计算:正弯矩区段M1G=q1*L*L/8、M2G=q2*L*L/24、M2Q=q3*L*L/24负弯矩区段 M2G=q2*L*L/12、M2Q=q3*L*L/12为什么负弯矩不考虑M1G的作用答:这是由叠合板的特殊施工工艺和受力特点所决定的,产生M1

27、G的荷载为预制梁、板及叠合板自重,由于特殊的施工工艺决定其重量直接由简支的预制构件(中间无支撑)承担,因此不产生支座负弯矩。当采用有支撑预制构件时,则应考虑其产生的支座负弯矩。建议参考我和陈总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146页相关图表,相信对理解规范的规定有益处。问:我想问一下抗震等级是根据抗震措施确定还是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的啊?因为同一建筑里有不同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有什么区别啊?地震作用是用于计算地震力的,是吗?答:1抗震措施和构造措施的区别,可仔细阅读抗震规范第和第条,相关的解释可看我编写的图解手册第43页;2地震作用是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

28、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地震作用计算的内容见抗震规范第5.15.3节;3应该说抗震等级分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两部分(请注意,抗震规范第条规定的是“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正如我在图解手册第136页所说的那样,这条规定也是不完整的),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2节规定的计算时应按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对于进行抗震规范第6.36.5节规定的设计时应按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确定。但对于绝大部分的建筑,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是一致的。问:抗浮计算中,规范里没有明确的要求,各地有些不同的规定,主要是安全系数不同,有1.05有1.20有1.15,而且根据施工实际,

29、水池,地下室,地坑应该也会有所不同。您觉得该如何考虑这些系数呢?答:规范对抗浮验算有原则规定,如“荷载规范”第条,但各地做法各不相同,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漂浮效应计算时,水浮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0;抗浮抗力验算时,只考虑永久荷载(不考虑活荷载对抗浮的有利影响),其分项系数取0.9。效应不大于抗力即可。注意:对特殊结构当规范有规定时,应按专门规范要求验算,如:砌体结构的整体抗浮(见砌体规范第条)、室外地下水池的抗浮验算(见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8:2002)等。问:但是抗震措施是包括抗震构造措施的啊,以前的考题告诉你是一类场地或三,四类场地的0.15g0.3g.的抗

30、震等级好象是按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的。这些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就不同啊。还有个问题就是基础规范第公式里的,当aoxho时 aox在算冲跨比应该是ho,而公式我也觉得aoxho时,aox也应该取ho。可是书上的题目怎么都取aox啊?那冲切角不是小于45度了。好象不对啊?答:按抗震措施确定的抗震等级只用在抗震措施规定的计算中,而按构造措施确定的抗震等级只用在构造措施规定的设计中,应该就是这样。关于地基问题,你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应该验算在45度角范围内的承台冲切。问:挡土墙坡高大于 5米时,地下水压力和表面荷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也考虑增大系数1.1吗?可不可以这样:水不应该考虑的,表面荷载考虑

31、。坡高是指挡土墙顶到地面的距离吗?答:考虑土压力的增大系数,主要是高大挡土结构采用古典土压力理论计算其数值偏小,土压力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对与土压力有关的计算应考虑土压力增大系数,当然,土压力增大系数用在水压力计算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土坡高度是挡土墙墙背填土顶面到墙胸地面的距离。问:1连梁的跨高比很小,正截面受弯计算是考虑深梁计算,还是分框架梁和高规的连梁计算啊,为什么?比如bXh=160mmX900mm,净跨是900mm。2基础规范条文说明中的回弹模量是怎么取的啊?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191页的倒数第11行的公式按基础规范条文说明中图计算好象应该是Vs=1.35X22(9.

32、45-4)/2-1.15)=515kN/m,其中1.15为ho高。答:1连梁与混凝土规范中说的深梁受力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以水平荷载为主,一个以竖向荷载为主,因此对于跨高比很小的连梁,其正截面受弯按连梁计算,配筋设计时可适当考虑其钢筋的分布范围,宜配置在0.2h范围内。2按实际的自重压力取相应的数值,如E0-0.25指当自重应力在00.25MPa时的E,只使用于自重应力在00.25MPa时的情况。3我没有你说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这本书,或者我没有弄清楚,故无法回答你的问题。问: 考试辅导教材有两类:一类为学院派所著(简称学派),一类为工程师派(简称工派)。学派偏重理论,工派偏重规范条

33、文,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学派直奔主题,解决问题为上,工派对构造要求偏重,解决问题先要找构造是否满足,然后解题,解决万里以后还要再去找规范满足新出现的构造问题,不知判卷时是以什么标准为原则?譬如:求一根梁的抗剪扭箍筋配置:工派的做法是先验算截面高宽比,再验算截面应力,与不进行受剪扭计算的应力比较,然后开始计算剪力与扭矩各自需要配筋,接下来,验算抗剪配箍率,抗扭配箍率,剪扭配箍率,最后配筋。本来两个公式可解决的问题,10多分钟还算不完,要是再加上一个限语,二级抗震框架梁之类,半个小时都算不完,这种情况考生应如何取舍?尤其对砌体挑梁,题目中无局压要求,是否仍然要进行验算?还有冲切配筋计算后还要配筋范

34、围以外再冲切的校核,基础计算过地基后再验算软弱下卧层等等不一而足,从设计角度来讲,这些都应当是设计人员应该做的,但是考试毕竟是考试,如此解题是否合适请先生百忙之中不吝指教为盼!答: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也看得出你还是很有想法的,需要说明的是: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和学校里的一般考试不同,从本质上说注册考试,不是考察考生的应试能力,而是考察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能力测试。我想在理解完注册考试的根本目的后,就无需再分什么派了,如果从通过考试角度看,你所说的学派更适合注册基础考试,但显然不适合专业考试。要通过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首先要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不要把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当

35、作做作业来看,现实的工作与虚拟的题目有本质的区别,需要的是结构工程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有的技术水平。祝所有参加注册考试的考生在本月24号有一个理想的收获。问: 检修吊车荷载与工作平台检修活载组合(如2001年样题第201题),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都没乘组合值系数,是不是他们是当一个活载来考虑的啊?答:当为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第2个及以后的可变荷载才需要乘组合值系数,你说的检修荷载要看是不是同一组,如果都是为吊车检修的荷载,可认为是同一组。而“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如果只有这两个荷载,则不用乘组合值系数,如果还有其他活荷载则应根据活荷载效应的大小,确定乘组合值系数。问:两层框支剪力墙

36、,8个柱,底层总剪力设计值为20000KN,一根柱为180KN,求该柱的剪力设计值?高规 10.2.7-1,20000X2%=400KN180KN,是吗?还是要加上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吗?还是由竖向与地震作用组合后得剪力设计值X1.25?为什么?答:上述问题没说清楚,“底层总剪力设计值”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底层总剪力设计值?还是地震剪力标准值?建议设计前分清楚。高规是对按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上述计算显然有错;任何结构构件的设计中,竖向荷载作用都是必须考虑的,这个概念必须有,应考虑各种不同的组合;柱根内力的放大规范有具体规定,此处条件不够,无法明确。(5)问: 关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

37、强层高度问题高规第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混规第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高度的1/8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高度中的较大值,但不大于15m。抗规第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

38、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请问当结构底部框支3层,每层高4.5m,框支以上每层3.9m,共16层(楼高=34.5+133.9=64.2m)。底部加强部位应为多高,应执行哪条规范?答:三本规范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问题的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有些规定是明显不合理的,如限制总高15m的要求。关于这些问题在我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图解手册第142143页有详细分析,请参阅。上例中共16层表述含糊,回答问题时按总层数为16层考虑。底部加强部位高度按高规确定,取34.5+23.9=21.3m和64.2/8=8.03m的大值,为21.3m。问:关于平面不规则的定义最近有一个

39、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答: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问:地下结构可不可以留后浇带?可以的话采取什么措施?不可以的话为什么?答:可以,按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如:后浇带采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加强后浇带配筋、加强建筑外防水、考虑施工期间的水压力影响、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40、影响等)即可。相关防水要求可参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问: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为凹凸不规则,如果超过30%很多。比如50%以上,则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本条是否只对主楼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结构,裙房部分凹近很大,是否也应按此条控制?答:在多塔楼结构中塔楼和大底盘是一个整体,裙房的不规则就是整个多塔楼结构的不规则,应该按此条控制,对联系特别弱的裙房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问: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看法上有较大争议,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定义了平面不规则的判断标准,但是有一点没明确规定:当结构形成多塔楼形式时,如果塔楼部分也就是

41、主体高层部分规则,而连接主楼的裙房部分有较大凹入,超过50%,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判断整个结构为特别不规则体系?答:可将整个结构判定为不规则体系,因为裙房范围内也是整个结构的一部分,且对塔楼产生不利影响。但规范没有规定凹入超过50%就是特别不规则,因此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问:我个人觉得还不如分缝变成单塔结构好处理。答:能分缝处理当然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问:我们院的内部对这个问题也看法不一,甲方当然是不想设缝。还有,如果想把多塔处理成单塔,除了设缝之外,可不可以采用主楼和群房之间的连接处理成铰接,这种方法,是否合适?答:不合适,铰接未解决裙房不规则引起的问题。问:有人觉得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类型

42、,除了应用弹性楼板模型计算外,特别要保证Tt/T10.85 。根据震害调查,铰接支座处震害严重,所以不宜采用答:正如前所述,判定特别不规则理由不充分,采取计算措施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综合构造措施,对相关部位给予适当的加强和连接。铰接处理在此处不是好办法,但铰接方法在某些特殊的地震区建筑中还是可用的。多塔楼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该是一个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问题,但不能就此判定为“特别不规则”体系,因为其他条件不明确。问: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为凹凸不规则,如果超过30%很多。比如50%以上,则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这一点应该能够确定吗?答:无法肯定

43、就是特别不规则,因为没有依据。问:本条是否只对主楼有效,如果形成多塔结构,裙房部分凹进很大,是否也应按此条控制?答:在多塔楼结构中塔楼和大底盘是一个整体,裙房的不规则是整个多塔楼结构不规则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按此条对塔楼和裙房控制,对联系特别弱的裙房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问:抗规的要求适用于高层建筑,若是多层建筑,那么如果凹入很大,也不必判定为特别不规则。若为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就应判定其为不规则的复杂高层结构吗?答:是这样。问: 规范有没有要求“周期比”一定要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计算?答:周期比不同于位移比,没有一定采用刚性假定的要求。问:“在采用弹性楼板假定和总刚分析方法进行结构整体

44、计算时,应补充计算结构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的位移比、周期比(扭转为主的自振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自振第一周期之比)和楼层侧向刚度比”对吗?问:20层酒店,一层地下室,框筒结构(图附后),地上高度 78.9米,层高:地下室、一至四层裙房均为5.1米,五至十九层均为3.3米,二十层为4.8米,二十一层为4.2米。采用梁筏基础,地下6.0米见卵石层,其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地下水埋深约10.0米。现有以下几个问题请您指正:1. 基础采用梁筏还是平板式筏基较好,若梁筏则当区隔较大时是否增设次梁,板厚如何取?若平板式筏基跨度较大时是否适宜?2. 本工程剪力墙加强区高度10.180(二层)还是23.680

45、(五层)。3. 地下室核心筒外墙厚度取320mm是否满足?高规9.2.23条“1/16层高”中“层高”应如何理解?答:1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各有其优点又有各自的不足,如:平板式筏基具有受力合理均匀、施工简单等优点,同时又相对费用较高等不足,而梁板式筏基,具有节省材料用量等优点,但同时又具有受力不均匀、施工复杂等不足,应结合具体工程的需要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地下室有特殊的排水要求而需要设置架空地垅时,可利用梁板式筏基的梁格设置集水坑等,其他情况下一般可采用平板式筏基。2你的前提没交代清楚,20层楼又有21层,在弄清建筑高度究竟是多少后,按规范要求自己计算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并不复杂。3墙厚不

46、足时可按规范附录要求验算墙的稳定。问: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暗梁和端柱的抗震等级与剪力墙的相同吗?有可能比框架高吗?答:对。问:在地基稳定性验算中采用的荷载组合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基本组合,但分项系数为1.0,说白了不就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标准组合了吗?(地基规范3.0.4-3)答:理解正确,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老地基规范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现在要改多系数的概率设计方法,这里就有一个衔接过程,是一种把过去的容许应力方法表述为现在多系数的概率设计方法的很勉强的做法。问:本次考题有一道验算软弱下卧层计算深度,依据规范条,计算时间不允许,按照简化公式5.3.7,公式一套就可以出来,答案出现一个问题,题中告诉持力层厚度为40米,答案有33米,37米,还有41米,公式计算结果为33.28米,依据实践经验取37米。不知是否正确?还有几道题,验算受力时偏于安全取大值,验算承载力时取小值,与题目给定答案略有出入,依据您“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