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4556016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杨绛我们仨读后感“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 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 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锤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 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oulmate 啊。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 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 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 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 达可已闻达,

2、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 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 荣的门都看不到。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 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 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 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 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 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一一其实怕 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

3、你凭什么去拥有 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 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 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 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 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 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 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 和智慧云云的

4、,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 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 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 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一个寻 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 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一杨绛”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我们仨是钱锤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 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锤 书在女儿

5、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 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22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 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 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 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锤书认为可造之 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 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 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世间好物

6、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一题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 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 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 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们 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 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曾经“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 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 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

7、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 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 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杨绛奶奶在失去两个最亲的 人或者说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后对曾经的往事的回忆,纵然以前再苦再累却 还有钟书和圆圆相伴,如今却只剩她一个人她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 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 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 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也曾这样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 栈而已。家在哪里,我

8、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杨绛 奶奶的家但如今却是她的客栈因为我们仨失散了家也就没有了是啊没 有我们仨的家又何尝不是客栈呢。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022年5月25日,杨绛奶奶逝世,享年105岁。到现在我想我们仨已经 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随相伴再不分开了。就这样恍然间书已翻到了尽头故事也悄然结束,让我知道了:家,需 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 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 一阵清风拂过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阵阵清凉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我们仨经

9、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 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 杨绛,钱瑗。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 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 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 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 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 的一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 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

10、生活的片断, 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 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 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 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 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 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 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 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 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

11、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我们仨讲述了杨绛用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刻而轻飘的笔法,回 忆了先他失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快乐与 痛苦,爱与痛的日子。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 内容,却在其中蕴含了杨绛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独特笔法。利用一次梦境, 讲述她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见拉车的老人载她回 家,自己却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这个梦境看似平淡,甚至连自己的丈夫 听后也不声不息的撇下她自顾自地走了。但这梦却直面反映了杨绛一家三 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梦中的夕阳西下,黄昏薄暮,苍苍 茫茫,再到丈夫从山林中消失,无不体现着她们

12、一家最后几年中的艰难困 苦,直到离别。短短两页字,短短一个梦,已经把文章基调写的那样悲凉, 沉重。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 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 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 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 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在那之前,我并未重视亲情;在那之后,我领悟到亲情的暖。我们 仨触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最感触的一一第三部。写了 “我”与锤书相识、相知、一起留学、同 甘共苦和最后的离散。字字句句,每一个标点,都透露着

13、一种家庭的温情。 当今社会,一家三口很多,但又有几家能过得像他们家一样和谐又有趣呢? 他们俩去英国牛津求学,每天充实地读书、散步“探险”,同甜同苦,倒 也充满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对女儿钱瑗的疼爱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 父女情深,让人生羡。“三反”“反右”“双反”“上山下乡”“文革”, 解放后一件一件苦难接连起来,却使他们仨更加团结,更加相亲。“碰到 困难,锤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 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 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仨一生坎坷,却亲情如涓,长 留永念。反观现在的家庭、现在的亲情,大多数不是因

14、为手机和网络淡漠 了亲情,就是因一点艰苦、一些琐事便争吵起来。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 观。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大部分人似乎都忘却 了,把亲情贬至第二、甚至第三位。在我们仨阅读旅途中,那深埋着 的亲情竟被杨绛叙述的温情中唤起了。早该被唤起的。如今,我们应该把 渗透到血液中的亲情与实际生活相融,好好地孝敬父母,珍爱亲情,让家成为我们温暖的港湾,只有小家的温暖才能汇成大家的和谐,让和谐拧成 一股暖流,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书看完后,又待思考结束。我松开手,放下手机,又抛却网络;我慢 慢踱到客厅。柔和的灯光下,父母似比前几日又苍老了一些。我过去坐在 他们之间,一同聊天,一同欢笑。那一

15、刻,亲情的柔软便从心底溢出来, 潺潺流于我们仨之间,又重流回心间。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亲情一 一世界上最柔软的感情。“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几口终有散时。可在散 前,请好好珍惜那亲情如涓,让亲情长留永念,一家和谐。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 简单地以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彳艮 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 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 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 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

16、放。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 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 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 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 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 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 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 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

17、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 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 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 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 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 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 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 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 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 相守相

18、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 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 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 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 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 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 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 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5月25日

19、凌晨,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 她就是杨绛。各地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离世的关切与祭奠,我也回 想起了她的那本回忆录我们仨。当我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书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 书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独和凄凉,都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 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该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 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记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的时 光,有相聚的温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凉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朴实又 不乏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从一

20、九三五年七月夫妇二人去英国牛津留学到一九 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们的日子充满了酸甜 苦辣,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 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们,也会做妈 妈的保护神,他们三个人之间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亦乐乎。正是他们 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使这个家庭温馨而丰富多彩。在这本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人的傲骨和爱国的情怀。记得 书中的那一段话:“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 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 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

21、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 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间流露出杨 绛先生在苦难中的尊严与精神,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浓 浓的爱国情怀。在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在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 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锤书去世。我们 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 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 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和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悲观,没有消 极,“哀而不怨,悲而不伤

22、”,以淡然面对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 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平凡简洁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 语言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在饱尝生活磨难后依旧有淡然通透的品质,这给 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是记录杨绛和钱钟书先生 晚年和老年生活的。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写的是梦境,朦朦胧胧的,我看不太懂, 只是感觉很恍惚,很凄凉我想,是杨绛先生跟着自己的感觉写的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娓娓诉说的是 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孩子和老公相继离世后,一个人孤独孤苦,思念亲 人的悲伤感受。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时,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

23、缓、温暖的,像冬日的阳 光,平静而柔和。即使在不公平的岁月里,杨绛先生的笔下,也只是对生 活变化的一种适应。书中没有悲痛欲绝的句子,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处处流露着对 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和悲伤。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单影 只,活在回忆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杨绛、钱钟书先生在艰难困苦中,互相扶持。特 别是他们的爱女阿圆因病去世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悲伤了。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感觉杨绛女士总是和生 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们仨以外,这个世 界,再没有能让她牵挂和温暖的人。但是我感觉,社会其实一直给杨绛先 生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肯定也有相应的关怀。杨绛先生应该从中感到温暖, 和生趣,而不应该长期只是从往事中寻找亲情和慰藉。但,这也许就是知 识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谨,和狭隘吧,我尊重她。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 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是啊,归途究 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只是过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