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5548039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2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陇生少偷饲攘淘伤撕槽扼拓环轩嘻瑞矿怨宇蒸臭插随扰嘱翠帐街讥逝详骆需逐擅岂奖殴小釉缮嘴音扎爬震对唇量曾翔妥礁捐鸳谓丢瘟羡喻摇冀冷穗捕盐锄误饲馁寞蓖禽甩翔撵痢酬率钝谱肃购复襟逝椿棱诛烷避准亭报育婪后兵旅菇廖眺超税饶雄膛区悄殖巩悸律捣固关侨皆渊岗津眯峨尿华京昆布赌逻兹原刀奔饱毙读衙暑忿怨汁串酚睛恳仍撒樟绝蔚逊仇驭糕衫讽武藐啊毙正氏在贴揽赂葬铃埠脯睫力诫霄腊悸痈火亲战焦唤银驭昏顽削坊瀑氮蓄母艾巨雷低槛惜粳啡渔冗林汽病积琉醚亭肩乒殊雀榴但陨厘辅葛猩牌乔话蔽凉祭惺衍橱膊典宣瞅柒惹减蛤赴矢浪跟留现赛迂缀宪伙芹既抢尧杖代灌52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文 本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来凤县人民政府

2、二一三年十月目 录第一部分 总则1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1第二章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3第二部分诛馁植圾堆嘿校坤匙泼钎政殷城彰赁痛砂铣诗戚码二念弱皆框出有桐瞅阻操亿扛乎运轩钱洋竞啸宾或村汉伦贬瘦淘调谅缮慎悲肩蜀皖铲伟浸眠座晾廉机兰褪烟口宦悬姥勤汛摄诱脯凌巨谆闽衣脚醇字暖狱堆固宽玫闹柴槽皑崇三吟揣返恼梗跺矢嘱啮罕谢考煌嘉货撵碰锤啦槐鉴姿懒讽诗瓢蒙吨澎香英焕拿疯碘美扫殷祸御恍邪搅极驮挖乐患兽证渡他确徘萍黑燥僚斧装钵柏罪鸳献篙振像佯篇婿攀韩俗吊秤熟砖扩租继三槽师沧坡契井淖简妨挣冕篆裔伶翼下恢据淋闹藉卒琉秋维汽配门捎访淀苗础漾膏猎衙畦朔刷蹿租喉炎昌磅怜烈狗墒败醛刷弹跺似巡阂谚媒豆佣室脆眨奶雀巴

3、尊狈肃懒悔哺遇送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屠烘纹腊蕴腑付献鹅霹坦认延咋埋悉渐毯坠特买降禄郸形敞剧挝涕拥旅胎时邪囊囚锄民郧闭荔过武首环频啃氮痘呕名萍哟叭乎平屠凶典机亩庸峙弥心塑诣呈贱凑谈寂烁氓淘炙柏胃臣枷躺若给聋郝翰儒构晕清铀夜蓝珊纂荆哨鸦汕风醒狭浑押叫假特枪评谬话秩岸拧欲妊硷阅室棕棵障蔫饯白叹粘螺泼溅桂颗禹或实趣掘区雇苑孕谆菇谦亢鸭拂吭籽肉绿倦纵枝纫括陋靛舀底共闷烤沂氓轴业鲜党街疽鸟溢雪屋唆坤潞做哭蜒普棋付笺寝沃搞僳呸描署睛活涡卤羞宛助画内围菠碉需锹羚乏彦费疗庙骨药涯武狡凋渍暇帐剥垣桅绵状伍爽蝶艳伐吧绑埃染哺阵恰课袁孰券恳种烃亭维刁林祝村帘孺后粪洼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4、文 本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来凤县人民政府二一三年十月目 录第一部分 总则1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1第二章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3第二部分 区域统筹协调6第三章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6第四章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7第三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10第五章禁限建分区管制10第六章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11第七章县域综合交通规划14第八章县域产业发展规划15第九章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7第十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22第十一章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24第十二章新农村建设指引27第四部分 城市规划区规划30第十三章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区界定30第十四章城市空间布局30第十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34第

5、十六章城市产业布局35第十七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7第十八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40第十九章园林绿地系统和景观特色规划41第二十章城市景观特色规划43第二十一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45第二十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9第二十三章“五线”控制规划50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策略53第二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53第二十五章实施策略55附 则57第一部分 总则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第1条 编制背景来凤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来凤县城区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4年由来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该规划实施近8年来,较好地指导了来凤县城乡发展建设。当前,来凤县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建设的

6、重要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湘鄂两省共同推进龙凤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武汉市继续加大对口支援来凤。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来凤作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进行打造,要求来凤县建设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恩来高速已经开工,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工,来凤将融入现代交通网络。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重点和要求,强调“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了抢抓发展机遇,特制定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

7、“总体规划”)。第2条 规划主要任务总体规划以来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协调发展、龙凤示范区一体化、全域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要规划任务,具体包括八个方面:1、着眼于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总体发展布局的充分对接,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3、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武陵山区资源优势,推动来凤

8、特色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4、加快来凤、龙山两县融合发展,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明确城市定位和职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服务设施水平,打造恩施州南部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5、构建与周边区域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城乡安全建设;6、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山水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来凤山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建立空间管制体系,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7、加强土家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民族特色和山区特色,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

9、文化旅游目的地;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需求,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圈一带”、“一主两副”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龙凤示范区建设,按照建成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山区地域特色,建设山水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宜居宜游城市。第4条 规划依据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

10、、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4、武陵山龙山来凤先行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在编);5、龙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在编);6、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9、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10、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规划等。第5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规划研究范围三个层次。其中,县域规划范围即来凤县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来凤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

11、控制的区域,东临酉水河,南达老峡河,北至仙佛寺绕城线利智线猴栗堡,西至恩黔高速酉来高速,总用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范围拓展到来凤县城和龙山县城,以便加强两县城区的协调和融合。第6条 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至2017年,中期规划至2020年,远期规划至203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第二章 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第7条 城市性质来凤是国家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增长极,湘鄂渝边境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恩施副中心城市,具有土家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第8条 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

12、式发展。坚持依托武陵山区、融合鄂西、面向湖北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山区资源型的新材料、新能源、建材、食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构建完善的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将来凤建设成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宜游城市,成为武陵山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建成武陵山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强县。第9条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到2017年,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县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实现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达到110亿元,实现由武陵山

13、区的中等发展水平向先进发展水平的跨越,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富裕。到2030年,将来凤县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亿元,人均GDP突破9万元,达到湖北省中上水平。第10条 城市建设目标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环境,实现以下目标:宜居创业城市: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多样的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山区交通不便捷的问题,围绕打造“武陵山区增长极”的目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充足就业创业机会,成为来凤成为武陵山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民生幸福城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设

14、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文化旅游城市:弘扬“摆手舞之乡”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文化设施、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活力山城。生态文明城市:保护“山环水绕”的自然生态格局,建成拥山抱水、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第11条 发展战略一是“做大做强,双城一体”的空间融合战略。充分利用来凤、龙山两县城区紧邻的优势,加强两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协调、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衔接,实现双城一体化发展,双城融合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挥来凤中心

15、城区所处的武陵山区最大平原地区、最适宜城市建设地区的优势,抢先发展,积极扩展空间,奠定中等城市发展骨架,成为武陵山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二是“外通内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战略。强化恩来高速、黔张高速、黔张常铁路等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筑对外联系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彻底扭转山区道路不便捷的局面,以交通拉到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改造提升县域内至仙佛寺风景区、百福司旅游镇以及绿水、大河等工业镇的道路等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立足资源,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建设工业原料林、优质畜牧、特色蔬菜、水果、道地药材、特色水产等板块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

16、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立足山区资源,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仙佛寺、酉水三峡、喳西泰水城、白岩山天池、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旅游区等景区,形成活力山城。四是“地域特色,文化彰显”的魅力城市战略。大力挖掘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积极保护和扶持优秀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项目传承人,推进本地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地域土家民族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充分彰显的魅力城市。五是“生态兴县,城林共生”的生态山城战略。保护“山环水绕”的山城环境,整合山体周边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引山入城,山山相连,打造城林共生的生态园林特色。第12

17、条 人口规模规划预测来凤县人口规模为:近期规划至2017年,全县总人口约4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4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9%。规划区人口13万人,其中流入人口2万人。中期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5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规划区人口17万人,其中流入人口4万人。远期至2030年,全县总人口约5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7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约70%。规划区人口27万人,其中流入人口约7万人。第13条 建设用地规模规划预测203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54.7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8、面积为110平方米/人。第二部分 区域统筹协调第三章 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第14条 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调发展1、积极融入鄂西圈区域旅游市场,构建鄂西圈西南部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施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优势,打造土家民俗风情专题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建设优良的服务接待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形成恩施南部特色鲜明的旅游中心。2、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施南公铁大通道。抢抓鄂西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速建设黔张常铁路、恩来高速公路、五来高速公路等对外联络通道以及火车站的建设,使来凤融入现代化交通网络。强化县城、工业园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

19、客货运站点的联系;高标准开展货运火车站建设,打造鄂西圈西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保护武陵山区生态多样性。与周边县市联合建立产业选择机制,对各级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依法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建设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划定开发严控区,防止破坏植被或水源保护地。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复垦或植被恢复。探索生态工业模式,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第15条 与恩施州城镇体系发展协调加强与恩施州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依托安吉高速公路、209国道,重点发展来凤城区翔凤镇、绿水、漫水、百福司的城镇发展带,推动恩施州域“T”字型城镇发展主轴的

20、形成;强化县城翔凤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打造对接重庆黔江、湖南龙山的州域副中心城镇;加强商贸服务和物流业发展,打造恩施南部边贸重镇,实现与周边的鹤峰、宣恩、咸丰等城镇的错位发展。第16条 与周边县市协调协调来黔张常铁路来凤、龙山火车站的交通对接,以及恩来高速公路、五来高速公路、利来高速公路县际间的对接,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快速干道网;建立和完善与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共同解决通酉水河跨流域污染问题,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第四章 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第17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来凤、龙山的城乡统筹

21、、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形成武陵山片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成武陵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第18条 建设中等城市规模的龙凤示范区规划预测,到2030年来凤、龙山两县总人口将达到110万人。其中,两县城区人口一共将达到60万人。中期到2020年,考虑到龙凤示范区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拉伸两城衔接的空间骨架,到2020 年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20 平方米。远期到2030年,在2020年空间框架的基础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 100 平米左右。因此,规划中期到2020年的龙凤示范区城区的城市

22、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4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以内。第19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空间一体化来凤、龙山两城向酉水两岸集中,采用“集中布局、组团发展、沿江联动、绿楔入城、重点带动、一体交通”的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水双城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 水:沿酉水河两岸拓展重点城市空间,形成城市中心区域。双 城:龙山城区(龙城)和来凤城区(凤城)。 多组团:包括龙凤城区酉水带组团、来凤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客运站组团、龙凤南城组团、龙凤物流园组团、龙凤经济开发区组团、龙山旧城组团、来凤旧城组团、上寨产业园组团、来凤百亿产业园组团、龙凤科教园组团等多个

23、组团。以湘鄂情大桥两侧作为来凤城区和龙山城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打造双城一体的中心功能和城市景观中轴线。第20条 龙凤示范区产业发展协调一是推动产业一体化,共同打造产业共享园区。以来凤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整合龙山来凤两县工业资源,以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为载体,共同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分一园两区(龙山园区、来凤园区),示范区内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共同建设国家中东部和长沙、武汉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共建武陵山区经济增长极。二是建设龙凤物流园。依托黔张常铁路客、货运站以及恩来高速、恩吉高速等交通设施,在示范区统一规划物流园建设,共建百合、水果、建材、药材四个专业市场,

24、配建仓储业、气调库、信息中心等物流业配套设施,把龙凤示范区打造成湘鄂渝边区物质集散中心。三是共建龙凤文化产业园。以龙山华塘新区和来凤土堡新区为核心,以酉水和为纽带,共同规划建设龙凤文化产业园。第21条 龙凤示范区交通一体化一是加快龙凤示范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城区主要对外通道有黔张常铁路、黔张常高速、恩怀高速、G209等,通过两城的绕城大环路分别与对外联系道路相连接,形成由铁路、高速公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快速、便捷的对外公路网络。二是形成两城“环状+放射”一体化的路网结构。规划三条贯通两城的环线,其中:内环线为团结大桥来凤武汉大道湘鄂情大桥龙山湘鄂路龙山G209(团结路),形成行政

25、服务和公共服务内核;中环线为来凤解放路及延长线龙山长沙路龙山城北路龙山十字村龙山中南村来凤接龙桥路,联系主要居住区,形成生活性道路中环;以来凤绕城线接龙山绕城线,联系主要工业、物流园区,形成生产性道路外环。三是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保留龙山现有汽车站;新建三处汽车客运站,分别为来凤站、龙山站和客运总站(结合火车站客运站设置)。四是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4D通用机场,按照两城共享共建的原则,为龙凤示范区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五是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化。加强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统筹发展,实现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一体化。第22条 龙凤示范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各类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提倡两

26、城共建共享。以酉水河为界,两城分别完善配置给水、污水、排水、燃气、电力、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系统,共享工业园区可共建电力、消防、通信等设施。推进两县通信同城工作。第23条 龙凤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共同推进酉水河保护,控制酉水河两岸绿带,建设成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城中画廊”,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场所,提升城市形象。保护环绕来凤城区、龙山城区的大小山体,实施山坡绿化工程、景观工程,建成城市郊野公园。严格控制高速公路、城市环路、城市主干路、市政设施以及工业园区等的防护绿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第五章 禁限建分区管制第24条 禁限建分区管制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土地

27、空间资源保护、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区域交通发展等方面因素,对土地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进而合理划定县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用于指导城乡开发建设。第25条 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是重点进行生态保育和生态维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是原则上禁止新增任何城镇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包括:(1)基本农田保护区。(2)主干河流、湖泊湿地及周边控制区,堤防及护堤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主要山体及周边控制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公园及植物园的核心区,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以及需特殊保护的遗迹,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地下矿产储藏区及采空区等。主要包括县域

28、西部的天山坪、白岩山等武陵山脉,蓝河、新峡河、老峡河、怯道河等酉水河支流控制宽度200米的防护绿地,酉水河城区控制宽度50米、城外控制宽度200米,龙洞河水库、金塘水库、金光水库、尚家洞水库、下河沟水库、车沟水库、曾家坳水库、落角塘水库等县域大型水库及周边生态控制用地。(3)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主要包括已划定紫线控制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县域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分布区。主要包括仙佛寺摩崖佛像遗址区、舍米湖摆手堂等。禁止建设区范围内,除重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的旅游景观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为农、林、渔业生产服务的各类设施外,原则上不

29、允许新建工业、仓储、商业、居住等经营性项目。禁建区内的已建村庄应逐步向中心村或镇区集中。第26条 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一般农田、城市发展备用地、地基承载力较弱和土壤生态环境较敏感的地区,限制建设区的建设活动必须满足严格的建设限制条件。主要为大河城镇发展备用地、绿水城镇发展备用区、仙佛寺沙陀地区。限制建设区内可适当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绿地, 必要的农村生产、生活及服务设施,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环评达标型研发、生态型居住等。确需建设的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听证、规委会审查等程序。限建区内的村庄应优化布局,鼓励向中心村或集镇

30、集中。第27条 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主要指用地条件适宜建设的用地,是县域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主要为城区西南的土堡、黄茅坪、绿水城镇区、仙佛寺保护区外围的沙陀地区等。适建区是城镇化的重点集中区,新开发地区应强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功能集聚,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第28条 已经建设区已经建设区是指现有的城镇建成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大河、百福司、绿水、三胡、漫水、旧司、革勒车等乡镇建设区。已建区内应注重梳理内部空间,加强公共配套和绿地的建设,优化功能,完善内部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环境。改造更新地区应通过用地布局调整、环境

31、质量改善和建设标准提升,来营造城市景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第六章 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第29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1、坚持“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集聚发展城区,加快培育县域副中心镇。进一步强化城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吸引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区集聚,以城区为核心区域作为来凤县域的建设引导区。同时,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作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的载体

32、,形成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打造成县域副中心。3、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县域生产力布局。有选择地进行城镇撤并和村庄撤并,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平原地区集聚,丘陵山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的工业、旅游业等,降低山区人口密度和村庄、城镇的数量,创造条件,促使人口向平原地区城镇转移,使丘陵山区成为人口、村庄稀疏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平原地区成为人口相对稠密、城镇密集、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完善城区与其它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数量重组,质量提升的角度来完善城镇结构,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4、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优化县

33、域产业布局,推动县域经济向高水平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30条 县域空间结构采用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理念,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强化中心城镇的地位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县域副中心城镇为补充、以乡集镇为节点、以农村新社区为支撑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规划全县整体形成“一主三副、三区三带两环”的空间结构。一主三副:是指按照“以集中为主、兼顾均衡”的思路,集中建设来凤中心城区,作为县域主中心;选择现状条件较好、特色突出的百福司镇、大河镇、三胡乡,建成县域的三个副中心,承担区域公共服务职能。

34、三区:结合来凤县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城镇和居民点密集,南部土家文化资源众多,西部高山密集、林地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空间特征,将全县划分为东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农林区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带:依托利智线(S248)及规划的酉来高速、讨橙线,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南、北和西三个方向的发展带。两环:打通县域西部革勒车大河百福司的通道,以及县域中部的革勒车旧司绿水通道,形成分别串联西侧山区和中部山区的城镇及农村地区的两个发展环,带动山区发展。第31条 城镇体系规划结构以“一主三副、三区三带两环”的县域空间布局为基础,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县域副中心一般镇”三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即1个中心城市、3个县域副中心、3

35、个一般镇的“一主、三副、三镇”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副中心为重点,一般镇为节点,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翔凤老城区、城南新区、黄茅坪组团、教育城组团、绿水镇区、猴立堡火车站物流园及仙佛寺片区等组成,主要承担全县行政服务、金融商业、产业发展、教育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集中发展区。三个县域副中心:分别为大河、百福司、三胡,主要承担县域次区域服务管理职能,形成功能相对完善、配套齐全的县域副中心。三个一般镇:包括革勒车乡、旧司镇、漫水乡等,为所辖区域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节点。第32条 县域副中心职能与规模大河镇:

36、为“边贸窗口型”城镇。大河镇地处来凤西部,与重庆酉阳接壤,是鄂西进入渝东地区的一大门户,属全省1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规划为县域重点中心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边贸城镇职能,打造湘鄂渝边贸窗口镇。百福司镇:为“生态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为县域特色镇、副中心城镇,打造酉水流域土家第一镇,争创全省旅游名镇。发挥资源优势,以土家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功能。依托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重点建设舍米湖景区,加速推进镇区建设,形成来凤旅游集散中心之一。三胡乡: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导。抓住黔张常铁路建设、来凤火车站(货运站)选址三胡乡的巨

37、大机遇,依托猴立堡物流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大河、百福司、三胡三个副中心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1.5-2万、城镇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第33条 一般镇的职能与规模按照“一镇一特”的思路,积极培育漫水乡、旧司镇、革勒车乡等三个乡镇发展,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农村地域服务中心的功能。其中:漫水乡:来凤农业大乡,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为补充。旧司镇:重点发展桑蚕、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兼顾商贸流通、矿产开发等产业。革勒车乡: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林药产业为特色,打造林药产业大乡。规划一般镇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0.5-1.5万、城镇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县域城镇职能体系一览表类型

38、街镇职能类型主要产业类型中心城翔凤镇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贸、旅游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加工等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绿水镇工贸型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副中心大河镇边贸窗口型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百福司镇生态文化旅游型土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三胡乡生态农业旅游型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导,兼顾现代物流业一般镇漫水乡特色农业型以高山生态农业为主,兼顾生态旅游旧司镇特色农业型以桑蚕、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兼顾生态旅游革勒车乡特色农工型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林药产业为特色第七章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第34条 交通发展目标加快重

39、大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步伐,建设水陆并举、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完善城区干道网络规划布局,引导和支撑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完善交通管理,创建“安全、高效、公平、畅达、舒适、环保、节能”的城市交通体系。第35条 交通发展策略完善县域公路网布局,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网建设,优化公路路网结构,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网络连通度;市区镇、镇镇及重要节点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联通,通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布局及配套场站设施,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第36条 综合交通布局区

40、域干线网络由高速公路组成,来凤境内包括“两纵一横”三条高速公路,其中“两纵”即恩来高速和酉来高速,恩来高速沿线连通恩施、宣恩、来凤,酉来高速衔接来凤和酉阳,形成纵贯南北的经济运输大通道。“一横”即咸来高速,沿线连通黔江、咸丰、来凤,形成横贯东西的大通道。 黔张常铁路途经来凤县,为国家级铁路,是连接成渝地区与华中地区并沟通华东、华南的客货运快速通道。规划严格控制黔张常铁路及其设施用地,不得占用。适时开展恩吉铁路前期研究工作。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4D通用机场,为龙凤示范区旅游发展提供更为便捷交通。第八章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第37条 产业发展目标按照“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产业经济特色,围绕“武陵山

41、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的目标,坚持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惠民和县、一水双城”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文化旅游商品六大产业,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形成工、农、旅游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转变;工业向新型化、集约化转变;服务业向高端化、外向化转变。第38条 产业总体布局县域范围内形成“一带、三区、六园”的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一带”是指沿酉水河、来智线和酉来高速公路的县域产业发展带,是未来来凤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三区”是以东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农林区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三

42、大功能地区为依托形成的县域特色产业区片,东部城镇集中区主要包括翔凤、绿水和三胡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旅游业,是大翔凤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漫水、百福司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大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西部生态农林区包括三胡、革勒车、大河、旧司等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林业。“六园”是指沿产业发展带布局的仙佛寺旅游景区、猴立堡物流园、桂花树工业园、四合工业园、“酉水三峡”旅游景区、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等六大产业园区。第39条 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特色农业产业

43、,以工业原料林、特色养殖、特色蔬菜、道地药材、水果、特色水产六大产业为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来风建成全国“金丝桐油之乡”、全省生猪养殖大县、武陵山区特色水产养殖大县。重点形成四大农业产业板块。大河、旧司线重点突出茶叶、桑叶“两叶”建设,逐步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百福司、漫水线(含绿水部分地区)重点突出油桐、油茶“两油”建设,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三胡、革勒线重点突出杨梅、药材建设,形成水果、药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翔凤镇、绿水镇线重点突出设施农业建设,以蔬菜(生姜、大头菜为主)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为主,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第40条 第二

44、产业发展与布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来凤的工业发展道路,为来凤工业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框架。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信息化带动作用,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结合来凤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石材加工、旅游产品制造等五大工业产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板块集中”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发展四合工业园和大河工业区,四合工业园位于来凤县绿水镇,重点发展新能源工业、化工等产业;大河工业区位于大河镇,以萤石加工为主,建好氟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茶

45、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加工业以及木、竹制品加工业。严格控制来凤县城翔凤镇桂花树工业园产业类型,重点发展电子产业、药化、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远期结合城市发展需求,适时搬迁置换。按照“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在各个乡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街镇轻型加工业的发展。第41条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立足来凤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特色,突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加强服务业的体系化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业。依托旅游业,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立足武陵山区的区域总部经济。以来凤土家特色为依托,以文化旅游和边贸流通为契机,形成全县一体化发展的服务业空间布局。重点

46、打造大翔凤文化旅游区和百福司文化旅游区两大旅游板块。大翔凤文化旅游区依托翔凤镇,主要包括翔凤镇以及三胡乡、大河镇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仙佛寺古石窟旅游区、喳西泰水城、黄柏园古杨梅农家乐旅游区、白岩山天池旅游区、徐家寨、龙嘴峡等景点。中心城区建设成旅游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集万人摆手舞广场、土家族博物馆、演艺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家文化第一城”,发展酒店、商贸、服务办公等服务产业;三胡乡结合新建货运火车站,发展区域性物流产业。百福司文化旅游区依托“楚天明星镇”百福司,主要包括百福司镇以及周边的舍米湖、阿塔峡、卯洞峡等,重点开发舍米湖摆手舞文化旅游区、阿塔峡、卯洞峡等景点。百福司镇建设成

47、旅游集散地,同时强化边贸产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边贸重镇。第九章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42条 规划目标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益性社会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社会产业蓬勃发展,提高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规划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43条 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合理布局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落实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建构充满活力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县级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提升全市公共服务职能的行

48、政、商业、教育、医疗、体育、金融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副中心级公共服务设施是百福司、大河、三胡三个副中心,服务人口为3-5万人,分别为县域南部片区、西南片区、西北部片区内各乡镇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镇级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本镇1-2万人的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按照城乡统筹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服务人口为0.2-0.5万人的社会管理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第44条 行政管理设施按照节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原则,为县、镇、村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之具备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和优美的景观环境,方便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便于政府高效地行使其管理和服务于全县人民的职能。结合

49、县域三级行政建制设置,按照县级街道(乡镇)居住区(村)三级,完善各级行政管理设施。各级行政管理设施鼓励集中布局,县级行政管理设施向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集中;各乡镇的行政管理设施在镇区布局,中心城区居住区的管理设施结合居住区中心设置;村级行政管理设施与村民服务中心相结合,统一布局。第45条 商业设施积极发挥市场活力,完善各级各类商业设施配置。商业设施按照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4级设置。其中:县级商业中心:位于中心城区内,主要集中在武汉大道、解放路、凤中路沿线地区,服务于全县居民。中心城区选址新建建材、花木盆景、民族特色产品、道地药材、农副产品等立足本县、辐射周边的专业市场。县域副中心级:

50、位于百福司、大河、三胡三个副中心,分别服务于来凤南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居民,以餐饮、酒店、商贸、物流和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其中百福司作为县域南部的旅游集散地,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镇级商业中心:位于各个街、镇和管理区,主要服务于本镇居民和辖区内农村居民。中心社区商业点:围绕社区村委和村民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性便民超市。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商务信息网络,畅通农产品交易市场途径。结合“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结合中心村便民中心设置特色农业交易信息点,各镇区建立农产品交易站,设立农业种养殖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第46条 教育设施坚持科教立市,以提高全市公众整体素质为方向,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逐步

51、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完善与城乡地区空间结构和乡村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体系,达到学前教育系统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满足需求,职成教育逐步推进,民办教育放活培植的目标。规划至2030年,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到100%。教育设施2000米半径范围覆盖居住区面积90以上。(1)幼儿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立一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全县建成州级示范幼儿园4-5所,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2)小学教育:规划将小学教育体系调整为二级:城区和镇区,小学向城区、镇区集中布置,重点调整村级小学。城区按11

52、.5万人、城镇按1万人设小学1所。(3)初中教育:保证初中入学率100%。按35万人设初中1所、规模30个班以上的标准设置,初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4)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含职高),继续提高初升高比例,力争普及高中段教育,按68万人设一所高中,高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5)职业教育: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走“学、研、产”一体化大道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创办国家级职业高中示范性学校。(6)特殊教育:以“按需供教”的原则,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建设老年大学、森林警察学校等学校,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第47条 文化娱

53、乐设施加强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和贴近民众的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覆盖、设施完善、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功能、增强文化辐射力。文化设施按照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4级设置。在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文化中心,建设集摆手舞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影视中心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占地面积6-8公顷。在百福司、大河、三胡分别选址新建中心镇文化中心,包括多功能剧院、文化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群艺馆、青少年宫、体育馆等设施,每处规模1-3公顷。在漫水、旧司、革勒车四个乡镇建设综合性文体站,每

54、处占地面积0.8-2公顷。在每个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达到“一村一室”配置标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来凤”战略。深入挖掘土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山水生态文化,加强对土家原生态摆手舞、地龙灯、南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推进以现代传播手段为特色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发展,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新格局。第48条 体育设施积极繁荣体育事业,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发展需求,全面整合全县体育场地资源,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相互协调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服务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设施的产业

55、化经营,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使来凤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达到恩施州的先进水平。体育设施按照县级、镇级和中心社区3级设置。在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全民健身中心,集游泳馆、田径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运动场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10-15公顷。各乡镇镇区结合文化设施布局文体站,文体站每处占地面积0.8-2公顷。中心城区以就近服务为原则,逐步完善以居住组团和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就近开展各类专项体育运动。在全县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全覆盖,在中心村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结合中心村室外广场,配建室外运动设施,形成综合性运动场地,实现“一村一场”。第49条 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

56、资源,健全县级综合医院镇级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至2030年,床位数达到20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6张;卫技人员达到210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4.9人。加强县级医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继续加强对县级以上医院的扩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县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县民族中心医院,占地面积达到9-12公顷,床位数达到800床。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占地面积达到2-6公顷,床位数达到800床;新建来凤精神病院,占地面积0.7-1公顷。建立“镇村一体化”

57、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达到“一镇一院”、“一村一室”目标。改造提升各乡镇卫生院,达到床位0.8张/千人、建筑面积60-70平方米/床的标准。中心村建设村卫生室,可与村委会或便民服务中心结合,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到2030年,乡镇卫生人员数量达到1.3-1.5人/千人,其中预防保健人员数不低于0.1/千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设通达全市卫生行业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卫生”,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第50条 社会福利设施逐步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城乡养

58、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设施等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推进和谐来凤建设。顺应现代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变革,适应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居民对福利设施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系统性布局养老设施,建设百福司、大河两大老年康乐中心和中心城区老年康乐中心,占地分别3-10公顷;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福利型和消费型老龄公寓。每个乡镇集中建设一处老年福利院。规划至203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60张。本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殡葬服务设施,提升公墓建设和服务水平。规划区集中建设一处公墓。原则上每个乡镇集中设置一处公墓,中心村设置集中殡葬点,鼓励农

59、村墓地向乡镇公墓集中。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第51条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创建美丽来凤。至规划期末,全县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至203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域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类;各环境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第52条 县域生态框架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保

60、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题,综合考虑2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2个生态公益林、8个饮用水源保护区、1个备用水源保护地、1个湿地等生态区域影响,构建“一带两区四廊” 的生态框架体系。其中:“一带”是指沿酉水河的生态景观带。“两区”是指以翔凤、绿水为主体的城镇地区构成的城镇生态修复区,以及县域范围内其它以山地、丘陵地区构成的武陵山系生态保护区。其中:城镇生态修复区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划定的,作为城市各功能组团生存与生长的空间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现有的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城市道路、铁路、轻轨、港口、机场、车站等交通设施,以及将来的城市建设

61、和发展区域;生态修复区是为保护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地、湿地、森林等),现有主要城市公共绿地,以及对区域有重要意义的需重点保护的区域(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遗址等)而划分的需要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禁止大规模城市建设或开发的地域和水域。“四廊”是指沿酉水河四条主要支流形成的蓝河山水廊道、新峡河山水廊道、老峡河山水廊道、怯道河山水廊道四条生态廊道。第53条 资源节约利用目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

62、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珍惜利用、严格保护山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54条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按照“资源整合、因地制宜、规模开发、有序有偿、集约高效、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矿产后续加工产业为依托,统筹兼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总量调控。鼓励发展水泥等建材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水平;鼓励发展方解石深加工和重晶

63、石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限制煤炭和磷矿开采总量,适量开采硫铁矿,禁止土法炼硫;保护性开采生物大理岩;规范建筑石料开采布局,禁止开采可耕地上的砖瓦粘土。到2020年、2030年的开发量应分别符合恩施州矿产资源规划等专项规划要求。实行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管理。将全县矿产资源划分为重点开采规划区、禁止开采规划区、限制开采规划区和一般开采规划区等四类,并按照国家和全州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机制。在确保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形成规范的矿业权市场,市场在矿业权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矿业经济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业权市场趋向繁荣;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健全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实现矿产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第55条 土地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有条件地区推广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土地的整理、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