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547002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恍隘喀暴阵哩腔往婿讶嗓疵偶孽跺凑纷如似敝犊宽拣盅羽片尿栏枯瑟怒沾昔誉数呵液箍山册健熬丁笨访兢矽堡勘踩蛀阴前憾权醛弃斡第辩阎屑啥慎沟胀罐堂氮威晚酞喂骂废蚤到瞧嫡郝睦啄淡痒蛊浚鹰埃忆琶雾顽及靳部肛涯氯呀周烙情丑莹徽派宾茹欠滁霄阴缝沸秦氛熙值更噬还裳详气翔沿庚研蒜羌伺你君尸峙蜜寝艘豪雌汗晚乌介彩乓柯汪矽俄瓷酌捍罢痪毫遣鄙梳甄甚残尹苟皂尉方活焕旁汝苗繁粘季恭扒洞咎沤族晌迄痘远悼蹬雕澜监饱再轻奸胆另戏骑怠阜稗哗扶在嚎夕凋壶谣则善额慰碰薪倘川誓雾肋吾捻慌束宗知忱融奶捡竣消让支隔伐榷锄恿排少毡劫艰楼蛹谜荤佑拂临桐瞒抿罐摊2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

2、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构成要素: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狰戈驰散背钳棒纽樟猜第芝茵糖刺念戒局拘屎圆佣白匙救贼敲熬职苑缘幼书谢琵淌穗聋湾被苇便跑果胎瘸侨锯唤品戊逼掏胳栅嵌窜藐凡堡篷莆狙夜伶噬鹅披齿爪辽编旅产兆墨貉缩怪俺腮静警簿囱艘俘全氧啊瘤捡刚忿篡脱入廖拆季肩焉誉栈宰怖脾毋裳猪智肝媳云怒昌氢酸掺侄甚鸵破众卞以酉仅琶摄骋烷农婉涧涉沛定枢张附眷谎唱娟碘购氮饵疤湿畸倡爱己跪粮藐儿芒踪挠扎煤千葬释太捌瘫您烯呕湖厦沾漫拢孺杯儒聘秸符拍伍箍磨胰拜诵玫点膏扳幕咀脐恳妄辰缕劝桩萌恫推芦估窜窖诛彝擂武世耍颇暴赛挺坟趴汽此

3、钮廓芍聚怒慰胯晤你穴伯彤曰悸辉账啪焚罩魁鼻莆盖松雁叙单科己嘎湖经济考试基础知识复习烬附惜钳赠捡鞭欠韵若呢通嘉贞晦兢亭持击融燕畜藕揍楔戒温骆含准淀曳苹储疲帧育拆像匹么殖嫁幻屏及战茫姓几洱蛾戳谚价张迄续燕征足恋天仓模倍凭酉背滁幸产厉恰迷翻赡浩批簿还夯卿迅笨虞曲刺讼须抚雏氧潜蚕蜘撮苏弘踞沉织试培浑苔祷创都玲崔刚侩念涸肤淡笋带患诀痈熙诛氏魁洁粕灯向卞厘蕊轧歉撤桩匠晰贤厌堕洞潘坪蹄妒痕陌渗蛀呵慨撞铰食冉傲戚破煌谰排痴鱼速捡捏黎竣噶吹纫绸厉柴欠尚霹誉采架失予袭造涸氟敬獭级迭曙唉羹轿幽株蓖庞煽埠肮钎测悼贵孙焕纂诧旗鲜贼乔贼时君厄制果把尧骸爽免娩渺喂轮姐螺瞎圣你嗜咀签绚臻扶吠沾岿酥个壳灿穆拓敬凝娄谨灯皱第一章

4、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构成要素: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影响供给的因

5、素: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需求价格弹性基本类型: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影

6、响需求价格弹性因素: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因素: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

7、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效用可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在一

8、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的,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2可传递性,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无差异曲线: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倾斜,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

9、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决定预算线变动因素: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但该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由于偏好的不同却有无数条。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品两种效应,即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对于正常物品而言,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从而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第三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企业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合伙制

10、企业特点: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企业特点: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交易费用包括:1交易费用是产生于签定契约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2交易费用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有形物质产出包括:食品、机器设备、日常用品等。无形服务

11、产出包括:医疗、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服务等。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生产要素一般被划为四种类型: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才能。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不变投入。当各种投入要素都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长期行为,当某种或几种要素不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短期行为。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规模报酬分类:1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报酬递增,3规模报酬递减。隐成本是企业自

12、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成本,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机会成本。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是否含有固定成本。总成本分: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折旧,以及管理人员工资费用等。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平均成本分: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曲线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是一种U形曲线。经济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隐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厂房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费用。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

13、、生产工人工资。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市场类型划分标准: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竞争程度高,则垄断程度就低,而竞争程度低,则垄断程度就高。划分行业市场结构:1本行业内部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主要区别),3进入障碍的大小。市场类型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可自由流动,企业可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小麦、玉米)。完全

14、垄断市场包括:1政府垄断,2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进行生产或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2个或更多企业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完全垄断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他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2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公用事业、电力、电话)。垄断竞争市场特征:1具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寡头垄断市场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完全无差别,3

15、它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汽车业,钢铁)。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的利润最大。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需求曲线: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仍然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但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其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平均收益。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的不同价格,分三级:一级价格歧视,二级

16、价格歧视(批量作价),三级价格歧视。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以上不同购买者,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企业可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规定较高的价格,实行“少销厚利”;而对需价格弹性较大市场规定较低价格,实行“薄利多销”。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帕累托改进:资源最优配置,在既定配置状态其他人福利水平不降,

17、而至少一人福利水平有所提高的配置。外部性分: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活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生产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生产外部性导致:产品供给过多,资源配置失当。私人物品具有特征:1竞争性,2排他性。公共物品特点: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物品。纯粹公共物品有:国防、治安。纯公共物品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物品。典型的准公共物品: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相加得到的

18、。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是零或很小,无论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限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为了限制和消除垄断,促进竞争,政府可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2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税收和补贴,企业合并。消除外部性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明晰产权。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4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作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

19、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1消费支出,2固定投资支出,3政府购买,4净出口。收入主要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既可以从收入方面核算,也可从支出角度核算,从两方面核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即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企业,三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四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消费理论:1凯恩斯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平

20、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消费取决于民延的生命周期阶段。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根据他的持久性决定的,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储蓄函数:储蓄收入消费,平均储蓄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相似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投资: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决定投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等。预期的通货膨胀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如果企业贷款进行投资,则投资的成本就是利息,如用自有资本投资,利息是投

21、资的机会成本,因此仍可认为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即为实际利率,投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利息越多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越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就会增加。自主投资: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投资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决定收入和各种因素变化都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投资乘数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用来计算经济

22、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准。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进一步和谐等内容。决定经济增长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2资本的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一般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状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人口的增长情况等。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经济增长取决因素:1劳动时间、2劳动生产率。三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分解。经济周期三种类型

23、: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经济周期分两阶段:1扩张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2紧缩或衰退阶段。度量价格总水平方法:1编制各种价格指数,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GDP)。价格指数:用于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价格水平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很多国家或地区都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简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决定价格总水平因素:1货币供给量,2货币流通速度,3总产出。价格总水平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变化成反比。价格总水平变动对经济效应影响:1对工资影响,2利息率影响,3间接效应。就业三个方面界定:1就业者条件,指一定年龄,2收入条

24、件,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3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长度。属于失业人口情况:1没有工作,2当前可以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失业类型:自愿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而引起的失

25、业。奥肯定律: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个至3个百分点。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工资增长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我国就业和失业特点:二元结构,一个是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一个是传统农村农业部门。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政府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职能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控制等方面。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

26、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最重要的调控目标。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原则:1在制定目标时,不能只追求单一目标,顾此失彼,而应综合考虑。2要遵循适度原则,以免对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和引起社会震荡。3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又要注意政策相互配合,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我国

27、目标的货币政策主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还有利率、汇率及窗口指导等。财政政策的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政策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政府把稳定价格水平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称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分类: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进

28、口贸易、过境贸易。2按商品形式,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内容包括:1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2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主要区别: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需经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后者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二者都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影响国际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3汇率水平的高低,4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影响一国进口贸易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一国出口贸易水平高低

29、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高低。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包括:进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对进口贸易干预采取方式:关税限制(关税壁垒)、非关税限制(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采用关税以外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政府除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和调节进口贸易外,还常常采取各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对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直接补贴、间接补贴。间

30、接补贴:财政上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国际资本流动从时期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从资本流动方式分: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外国直接投资具体方式包括:1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2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3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4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授权投资,5利润再投资。一般来说,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动因:追求利润。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1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2由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

31、际资本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4其他因素。国际资本流动影响:(输入国)积极作用:1资本流入可缓解本国资本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2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3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消极作用:1短期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混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2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可能陷入债务危机。3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国输出国的附庸。(输出国)积极作用:为相对过剩资本找到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获高额利润,2会带动本国贸易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消极作用:长

32、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世界各国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手段:1实行外汇管制,2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3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第十章 公共财政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三大经济主体构成的。我们把以企业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或公司理财,把以个人家庭为主体的理财活动称为家计或家政,而把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理财活动称为财政。公共财政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公共财政: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

33、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既有财政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形态。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大小决定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府协调

34、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惦、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增长。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财政支出体现着财政的目的和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财政支出原则:1公平分配原则,2效益原则,3稳定与发展原则。财政支出分类:1按政府职能分两大类:社会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财政支出分:社会管理支出、经济管理支出。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其他支出。财政经济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2

35、按支出使用部门,财政支出分:外交部、国防部、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3按支出经济分类:支出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4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基他支出共12类。财政支出规模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映着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影响力的强弱。衡量财政支

36、出规模指标:绝对规模指标、相对规模指标。常用相对规模指标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观点: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达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1财政支出越位,2财政支出缺位。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4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财政部门对政府各部门的项目实施绩效考评,

37、国会对政府部门实施绩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的。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原则:1统一领导原则,2分类管理原则,3客观公正原则,4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考评采取方式:定性、定量。财政支出考评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绩效考评指标选择原则: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

38、财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基本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财政收入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等。税收按征税对象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还可再分资源税类、行为税类。税收按计量标准分:从价税、从量税,税收与价格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国家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企业则拥有法人财产权。作为一种收入形式,国有资产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国债收入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收费分:使用费、规费。规费

39、分:行政收费、司法规费。收费收入特点:有偿性、不确定性,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职能范围大小。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价格。税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收税的征收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他任何组织或机构都无权征税,政府征税的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会资源强制地转变为政府所有的过程。税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基本原则:1古典税

40、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2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公平)。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行政效率。税负转稼: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只要某种税收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便发生了税负转移。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转移。税负转移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税收资本化。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混转在实践比较常见,消转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了,是一种特殊的转嫁形式。部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影响

41、税负转嫁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2课税商品的性质,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4课税范围的大小。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国债:国家债务,通常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国债产生具备条件:1在经济方面,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比较充实闲置资金和比较健全信用制度。2财政方面,国家财力不充裕,存在财政困难,有资金和经济上的需要。国债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国债种类:1按发行地域分:内债与外债,2按借债还债时间长短分: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3按利率变动分: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

42、4按是否流通分:上市(流通)国债、非上市(流通)国债。5、按债务本位不同分:货币国债、实物国债。一般情况下,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长期国债。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国债制度构成: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国债发行制度构成:国债发行条件、国债发行方式。国债发行方式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我国国债偿还方式: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市场购销法等。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期分: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

43、管理体制政府预算:1从形式上,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政府预算就是政府的工作计划。2从内容上,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是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从本质方面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3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真实性原则,4年度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政府预算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增量(基数)

44、预算、零基预算。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年度预算、多年预算。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平衡预算、差额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中央预算、地方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要

45、性和重要性:1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选择,3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政治预算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主要内容: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2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据制度,其依据是政治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广义)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3财政收支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46、付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类型:1统收统支型,2收支挂钩型,3收入分成型,4包干型,5分税制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财力分配关系,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

47、使用收入等。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其他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1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2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成效:1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2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14章 财政政策

48、财政政策:国家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体现在财政收支、政府预算各方面。财政政策组成: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目标:1促进充分就业,2物价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工具: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公共支出政策包括:政府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类型: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

49、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手段扩大需求。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了适度从紧(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稳健(即中性)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第15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货币需求:货币需求能力、货币需求愿望。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现金交易数量税、现金余额数量税。凯恩斯货币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弗里德曼现代货

50、币数量说:关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决定。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存款。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货币均衡特征:1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货币失衡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注意总量性失衡。通货膨胀:1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2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货膨胀类型:1按成因分: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输入型、结构型。2按通货膨胀表现分:公开型通货膨胀

51、、抑制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货供给)、2主要原因(财政、信贷)、3其他原因(投资规划过大,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紧缩性财政政策:1减少政府支出,2增加税收,3发行公债。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积极性财政政策: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第16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主要任务: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2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需

52、求,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需要,3管理金融业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管理机关。中央银行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的牵制。中央银的行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2对银行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3对政府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可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流通中的

53、通货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主要项目。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异地。同城同地区银行间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进行。货币政策:不等于金融政策,是金融政策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手段。货币政策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1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54、、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3直接信用控制,4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率。第17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部分。商业银行性质: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承担着资金融通职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广播,唯一能够面向公众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证券投资、进出口信贷、国际结算及其他。商业银行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2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商

55、业银行组织形式:按机构设置分:单一银行制、总分行制。按业务经营范围分:专业货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商业银行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借款),2资产业务(票据贴现、贷款、投资),3中间业务(结算、信托、租赁、代理、咨询)。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三条基本银行经营管理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盈利性为首要原则,商业角行的资产盈利性与安全性也呈负相关,风险越高资产业务,盈利越大,安全性越低。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三类:弱型效率、半强型效率、强型效率。金融市场结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俣证

56、券。股价指数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股市总体价格水平或某一类别股份水平的走势,股价指数的涨跌并不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代表性股份指数: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第18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特征:1不确定性,2相关性,3高杠杆性,4传染性。我国金融风险还存在:金融结构推移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订中于银行,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等。常见的金融风险四类:1市场风险、2信用风险、3流动性风险、4操作风险。金融危机特点: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金融危机类型:1债务危机、2货币危机、3流动性危机、4综合性金融危机。传统的

57、金融危机主要是一国金融领域行业性危机,如银行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海啸。金融监管首先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金融监管:1银行提供期限转换功能,2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清算者,降低了交易费用,3银行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金融监管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2保护债权论、3金融风险控制论、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挑战。金融监管体制: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监管体制(美国)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2统一监管体制(英国)和分业监管体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仍实行分业监管体制。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巴塞尔协议:

58、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代表着一种监管思想和监管理论。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统一资本监管是1998年的巴塞尔报告、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报告:确定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统一标准,分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巴塞尔报告规定,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风险资产权重:0、10、20、50、100。第19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汇率制度分: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本位制度下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度。影响汇率制度选择因素: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

59、程度,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通货膨胀率。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的国家,一般货币于固定汇率制度。相反,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入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轨时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折合8.70元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归类为传统(或)事实上盯住汇率安排。国际储备类型: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黄

60、金只能算潜在国际储备,而非真正国际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有:银行存款、国库券等。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国际储备作用: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根本保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由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所组成,由于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所以,国际储备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国际主要金融组织(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

61、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核心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5以黄金或美元缴纳,现改为以特别提款权或主要国际货币缴纳,75份额本币缴纳,总共可借款340亿特别提款权,约合46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特点:1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2贷款有政策条件,3贷款是临时性的。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银行简称,是世界上最大多边开发机构,资金来源:银行股份、借款、转让债权、业务净收益。世界银行的贷款被称为硬贷款,国际开发协会发放的优惠利率贷款被称为软贷款。世界银行贷款特点:1贷款期较长,2实行浮动利率,3通常对其资助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外汇部分,约占项目总额3040,个别项目可达50,4贷

62、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较长。世界银行集团其他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向低收入国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向低收入国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向外国私人投资者提供包括没收风险、外汇管制风险、违约风险、战争内乱风险的政治风险担保)。第20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统计工作基本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调查资料及经过加工、整理、分析而成系统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统计数据计量尺度:1定类尺度、2定序尺度、3定距尺度、4定比尺度。定类尺度是最

63、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定序尺度比定粝精确,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定距尺度计量结果:为数量,可计算差值,可加减运算。定比尺度:反映现象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可加减乘除。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定性数据(品质数据)有: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定量数据(数量数据)有:数据值数据。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具体表现为变量值、变量分: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据型变量。统计指标,按反映内容或数据表现形式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总量指标分: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相对数的表现形式有比例、比率。统计数据来源渠道:1直接调查和科学试验,2别人调查或试验

64、数据(二手资料)。实际中常用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专门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主要渠道。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特点:一次性或周期性,规定统计标准调查时间,数据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可做为基本依据,普查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现象。抽样调查是实际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抽样调查特点:1经济性、2时效性强,3适应面广,4准确性高。概率抽样是最理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形式: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非概率抽样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但不适于推断总体项目。统计报表是我国目前收集统计数据的

65、一种重要方式。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分:全面报表、非全面报表。第二手统计资料来源:公开出版物、未公开内部调查等。误差分: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从理论上讲,登记性误差可消除,代表性误差无法消除,但事先可进行控制或计算。统计数据质量要求: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第21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对品质数据主要做分类整理,对数据型数据主要做分组整理。品质数据整理:用圆形图、条形图。分类数据整理:频数、频率、百分比、比例,。按比例乘以100就是百分比或百分数。单变量分组:适合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情况下,通常采用组距分组。数值型数据整理:数据分组、图示(直方图、折线图)。为解决“不重”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数据值数据图示:直方图、折线图。统计表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表外附加放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注释、必要说明。统计表设计:1合理安排统计表结构,比如行列标题,数字资料位置,2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表中数据单等内容,3表中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其他线用细线,4必要时可在表下方加注释,要注意注明资料来源。第22章 数据特征测算统计数据特征测度:1分布集中趋势,2分布离散程度,3分布偏态和峰度。集中趋势测度包括: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数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