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5349564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范庭卫 2本章学习目标识记概念:品德、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识记概念:品德、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自律、他律、前习俗水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自律、他律、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的心理结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的心理结构、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构、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了解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特殊性了解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特殊性理解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皮亚杰的品德理解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2、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如何培养道德品质联系实际掌握如何培养道德品质3态度态度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为趋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等。它不是实际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等。它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是在特殊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应本身,是在特殊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是学习的结果。态度是学习的结果。4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5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有的带有评

3、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基于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某些人的态度基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某些人的态度基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信息和信念,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信息和信念,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信息和信念。的信息和信念。6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变化中伴随着情绪的变研究表

4、明,在人的态度变化中伴随着情绪的变化。化。例如,国外心理学家通过皮电反应的测量,发现态例如,国外心理学家通过皮电反应的测量,发现态度变化与皮电反应变化(一种常用的情绪变化指标)度变化与皮电反应变化(一种常用的情绪变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有明显的相关。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似乎是非理智的。有的某成分较多,有的态度似乎是非理智的。有的某人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说不出产生这些的反人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说不出产生这些的反应的理由。应的理由。7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

5、现出来的行为意图,它构成态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特定对象作出度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特定对象作出某种反应。某种反应。例如,例如,“我想考大学我想考大学”就属于态度的行为倾就属于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向成分。8品德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德评价意义的部分。9品德与道德的

6、区别道德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制约外,还受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道德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究的对象;品德是品德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象。10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

7、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组成单位。11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

8、理成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体。12知、情、意、行品德结构中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道德认识是基础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9、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的锻炼。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

10、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13态度与品德的联系态度和品德难以严格区分,在某种意义上,两态度和品德难以严格区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所涉及的是同质的问题。者所涉及的是同质的问题。态度的定义对品德也是适合的。品德也是一种态度的定义对品德也是适合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我们说某学生具有尊敬老人的品德,这里所说的如我们说某学生具有尊敬老人的品德,这里所说的品德实际上也是决定该学生在遇到老人时将作出何品德实际上也是决定该学生在遇到老人时将

11、作出何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品德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品德同样也由这三个方面构成同样也由这三个方面构成。14态度与品德的区别第一,涉及的第一,涉及的范围范围不同。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大,不同。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大,包括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包括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学习的态度,对物品的态度,对本人的态度,等等。的态度,对物品的态度,对本人的态度,等等。这些态度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这些态度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道德规范。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道德规范。只有涉及道德规

12、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如某学生做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我们如某学生做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我们可以说该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但不能说他品德不可以说该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但不能说他品德不良。良。15第二,第二,价值价值(或行为规范)的(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不同。克拉斯沃尔尔(D.R.Krathwohl)和卢姆等认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和卢姆等认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内化的价值内化

13、的最低水平最低水平是是“接受接受”(或注意)。如教师(或注意)。如教师向学生宣讲雷锋精神,学生愿意听,属于这种水平。向学生宣讲雷锋精神,学生愿意听,属于这种水平。价值内化的稍高一级水平为价值内化的稍高一级水平为“反应反应”如学生愿意参加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属于这一级水平。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属于这一级水平。价值进一步内化,达到价值进一步内化,达到“评价评价”阶段。这里的评价指阶段。这里的评价指学生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对行为学生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对行为赋予价值。赋予价值。价值内化的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最高水平是个体的价值标准的是个体的价值

14、标准的“组织组织”。通过组织克服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最后通过组织克服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即价值性格化)。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是,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是,只有价值内化达到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只有价值内化达到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组织且成为个人性格一部分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组织且成为个人性格一部分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1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班杜拉班杜拉(A.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观察

15、和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的。仿进行学习的。榜样的模仿的四种类型。榜样的模仿的四种类型。社会学习中的三类强化。社会学习中的三类强化。17榜样模仿的四种类型直接模仿直接模仿,学生通过榜样的行为直接学,学生通过榜样的行为直接学到一定的态度。到一定的态度。象征模仿象征模仿,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和小说等象征性媒介物所显示的榜样态和小说等象征性媒介物所显示的榜样态度来学习。度来学习。创造模仿创造模仿,学生将各种榜样的态度和行,学生将各种榜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来模仿。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来模仿。延迟模仿延迟模仿,学习观察榜样一段时

16、间之后,学习观察榜样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模仿。才出现模仿。18社会学习中的三类强化外部强化外部强化,当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当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有可能加强该态度和行为。其他象征物的获得,有可能加强该态度和行为。替代强化,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自己该种行为的出现频率或强度。班化而增强自己该种行为的出现频率或强度。班杜拉特别重视替代强化的作用,因为观察他人杜拉特别重视替代强化的作用,因为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强化,会给观察者产生信息作

17、用和的行为得到强化,会给观察者产生信息作用和情感作用,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他人受情感作用,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他人受到强化的态度与行为。到强化的态度与行为。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19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品德和态度改变品德和态度改变指个体在同环境相互作指个体在同环境相互作用中已形成的特定道德品质或态度的变用中已形成的特定道德品质或态度的变化:包括方向的改变和程度的改变。化:包括方向的改变和程度的改变。方向变化可以由好变坏,也可以由坏变好;方向变化可以由好变坏,也可以由坏变好;

18、程度变化可以从轻微到彻底改变。程度变化可以从轻微到彻底改变。据美国凯尔曼据美国凯尔曼(H.C.Kelmen,1961)的研究,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同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同化等化等三个阶段三个阶段。20顺从阶段顺从顺从是表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这种态度是由外在压力形成的。如果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21认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19、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如当某青年经过团组织教育,参加过一如当某青年经过团组织教育,参加过一些团组织的活动以后,自愿承认团章,些团组织的活动以后,自愿承认团章,遵守团纪,希望成为团组织的一员时,遵守团纪,希望成为团组织的一员时,他对成为一名团员青年的价值的内化程他对成为一名团员青年的价值的内化程度已达到认同水平。度已达到认同水平。因此,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因此,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榜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榜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22内化阶段内化内化阶段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阶段指

20、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完整的价值体系。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愉快。这时,稳定的态度感到内疚、不愉快。这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便形成了。和品德便形成了。2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

21、外部条件: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集体等因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集体等因素。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有重要影响。素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 同伴集体的影响同伴集体的影响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影响态度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生:影响态度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智力水平、年龄、性别、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智力水平、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各种内部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

22、各种内部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24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费斯廷格(L.Festinger)认为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认为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例如: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例如:认知元素认知元素A我学习数学的潜力很大。我学习数学的潜力很大。认知元素认知元素B1我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认知元素认知元素B2我的数学成绩连续几次不及我的数学成绩连续几次不及格。格。认知元素认知元素A与认知元素与认知元素B1是协调的,认知元素是协调的,认知元素A与认知元素与认知元素B2是不协调的。是不协调的。当个体发现自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元素当个

23、体发现自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元素不协调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会有不愉快不协调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是力求通或紧张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是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认知失调便成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认知失调便成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5平衡理论1958年,海德年,海德(F.Heider)提出态度改变的提出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他认为认知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取决于第三者的他认为认知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取决于第三者的态度。态度。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

24、,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的状态。一旦在认知上有了不平衡,不喜欢不平衡的状态。一旦在认知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促进其认知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变。学生的态度便伴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变。学生的态度便伴随着这种认知不平衡的改变而改变。随着这种认知不平衡的改变而改变。费斯廷格强调的是个体内部各费斯廷格强调的是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认知元素间的失调,海德强调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海德强调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平衡与否的认知。26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皮亚杰(J.Piaget,1896-198

25、0):瑞士心理学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维能力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27皮亚杰的研究(续)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

26、规律。段的发展规律。他律他律道德道德(heteronomousmorality)是指学前及小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自律自律道德道德(autonomousmorality)是指较大儿童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判断。28皮亚杰的研究(续)

27、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著名的品德认知发展论。认为儿童品德的发提出著名的品德认知发展论。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不能将主体与客体岁)。儿童不能将主体与客体分离,把外部环境看作自我的延伸,因而不顾规分离,把外部环境看作自我的延伸,因而不顾规定,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定,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7、8岁)。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岁)。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一方面,他们绝对遵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一方面,他们绝

28、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另一方面,他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尊敬和顺从规则本身。们尊敬和顺从规则本身。29皮亚杰的研究(续)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不再视准则为一岁)。儿童不再视准则为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把它们看作成同伴间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把它们看作成同伴间的一种共同约定。准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种共同约定。准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符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体验到公正和平等应符

29、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内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内的一个核心规范。的一个核心规范。30柯尔伯格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提出提出“道德发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运用运用“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31柯尔伯格编制了一系列的道德两难故事。柯尔伯格编制了一系列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海因兹偷药兹偷药”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在欧洲,一名妇女

30、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现的一种镭。每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现的一种镭。每一剂药的成本是一剂药的成本是400400美元,药剂师要价美元,药剂师要价40004000美元。美元。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患病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找到他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每一个人去借钱并尝试了每一种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他最终也只能筹到总共20002000美元,仅够药价的一美元,仅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半。他

31、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药剂师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将药便宜些卖给他或者让他以后再付钱。但是药剂师说: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赚钱。钱。”所以,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所以,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KohlbergKohlberg,1984),1984)。“海因兹偷药”的故事32问题 当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让他们接着当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让他们接着回答与故事有关的下述问题:回答与故事有关的下述问题:1.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海因兹

32、应该偷药吗?为什么为什么?2.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为什么?3.3.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为什么?4.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重要?为什么为什么?5.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误?为什么为什么?6.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为什么?(Kohlborg(Kohlborg,1984,1984)331前习俗

33、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

34、非善恶的观念。善恶的观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34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

35、舆论的希望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人际和谐(或好孩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

36、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5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这一阶段的

37、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

38、价值、自由等为依据。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3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说服说服利用群体规定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价值辨析价值辨析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37说服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要求38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美国的霍夫兰德美国的霍夫兰德(C.L.Hovland)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希望说服士兵们战末期,曾根据美国政府的要求,希望说服士兵们相信对日本的战争可能要延长,以防止他们产生日相信对日本的战争可能要延长,以防止他们产生日本会提前投降的幻想。本会提前投降

39、的幻想。霍夫兰德等人准备了两种不同的霍夫兰德等人准备了两种不同的说服信息说服信息。第一种是只提供正面论据强调日本军队人数多,士气高,第一种是只提供正面论据强调日本军队人数多,士气高,有武士道精神,还控制了不少当地资源。而美国到太平有武士道精神,还控制了不少当地资源。而美国到太平洋盟军基地的补给线很长,不容易迅速供应补给品,因洋盟军基地的补给线很长,不容易迅速供应补给品,因而战争可能要继续两年。而战争可能要继续两年。第二种是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除介绍上述第一种论据第二种是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除介绍上述第一种论据外,还强调了不利于日军继续作战的因素。如外,还强调了不利于日军继续作战的因素。如“盟军

40、的盟军的海军力量强于日本海军力量强于日本”、“在过去两次海战中,日本海军在过去两次海战中,日本海军损失惨重损失惨重”等等,结论还是战争要继续两年。等等,结论还是战争要继续两年。39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续)结果发现,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士兵来说,结果发现,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士兵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论据比较容易改变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论据比较容易改变态度。而只提供正面论据更有助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而只提供正面论据更有助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士兵改变态度。士兵改变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士兵理解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士兵理解能力较差,分不清楚正反两方面论据中,哪些是正较差,分不清

41、楚正反两方面论据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正反两方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感到无所适从,较难改变态度,而受面的论据感到无所适从,较难改变态度,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士兵,理解能力较强,能对相教育程度较高的士兵,理解能力较强,能对相反的论据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还会对说服者产反的论据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还会对说服者产生公正感,从感情上倾向于说服者,因而较易生公正感,从感情上倾向于说服者,因而较易改变态度。改变态度。40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20本世纪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哈特曼年代,美国的哈特曼(S.Hartman)研究研究了三种说服选民的竞选宣传方式的效果。了三种说

42、服选民的竞选宣传方式的效果。第一种是散布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传单,第一种是散布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传单,第二种是散发条理清楚,说理充分的传单,第二种是散发条理清楚,说理充分的传单,第三种是没有散发传单。第三种是没有散发传单。结果发现结果发现,接受第一种说服的选民赞成票的最多,接受第一种说服的选民赞成票的最多,可是两个月以后的调查发现,这些选民大多不记可是两个月以后的调查发现,这些选民大多不记得传单的内容了。而接受第二种说服的选民则仍得传单的内容了。而接受第二种说服的选民则仍然对传单的内容记忆犹新。然对传单的内容记忆犹新。因此,说服内容的因此,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收对态度的改变容易

43、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而说服内容的而说服内容的理智因素理智因素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果。41逐步提高要求1966年,有人做过改变学生对睡眠时间的传统态度的实年,有人做过改变学生对睡眠时间的传统态度的实验研究。验研究。实验者先询问被试者最恰当的睡眠时数,平均实验者先询问被试者最恰当的睡眠时数,平均7.89小时,小时,作为被试者原先对睡眠时数的态度。然后根据被试的回作为被试者原先对睡眠时数的态度。然后根据被试的回答将他们分为答将他们分为7个组,每组被试都读一篇三页长的文章,个组,每组被试都读一篇三页长的文章,

44、并告诉他们的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心并告诉他们的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心理学家。各组的文章分别认为,从健康和工作效率考虑,理学家。各组的文章分别认为,从健康和工作效率考虑,每天最恰当的睡眠时间应该为零至每天最恰当的睡眠时间应该为零至8小时。读完文章后,小时。读完文章后,要求回答两个问题。要求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相信作者所讲的道理?有无说服力?一是你是否相信作者所讲的道理?有无说服力?二是你现在认为,最恰当的睡眠时数是多少?二是你现在认为,最恰当的睡眠时数是多少?结果发现结果发现,文章提倡的睡眠时数与被试者的原先态度比,文章提倡的睡眠时数与被试者的原先态度比较接近,其

45、态度就会发生改变。若两者超过一定的限度,较接近,其态度就会发生改变。若两者超过一定的限度,被试会仍然坚持原来的态度。被试会仍然坚持原来的态度。42利用群体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食品短缺,美国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食品短缺,美国政府希望能说服家庭主妇们购买一些不受欢迎的动府希望能说服家庭主妇们购买一些不受欢迎的动物内脏做菜。物内脏做菜。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m)将家庭主妇们随机将家庭主妇们随机编成六个小组,每组编成六个小组,每组13至至17人,其中的三个小组人,其中的三个小组是听取口齿伶俐的人作半个小时的讲解和劝说,是听取口齿伶俐的人作半个小时的讲解和劝说,

46、使她们知道这些食品美味、营养丰富,吃内脏是使她们知道这些食品美味、营养丰富,吃内脏是对国家作贡献。另外三个小组是主妇们共同讨论对国家作贡献。另外三个小组是主妇们共同讨论内脏的营养。内脏的营养。结果发现结果发现,在前三组中,只有,在前三组中,只有3%的主妇们食用的主妇们食用动物的内脏,而在后三组中,却有动物的内脏,而在后三组中,却有32%的主妇们的主妇们食用动物内脏。食用动物内脏。4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角色扮演(role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也是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儿童游戏中事,也是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儿童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其将来

47、不同社会角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其将来不同社会角色的学习。色的学习。在一个有关角色扮演的在一个有关角色扮演的经典性研究经典性研究中,研究者先中,研究者先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扮演说家的角色,按照既定的要求作一次发言,扮演说家的角色,按照既定的要求作一次发言,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则仅仅是这几位发言者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则仅仅是这几位发言者的听众。角色扮演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的听众。角色扮演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作了测量。作了测量。结果

48、发现结果发现,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言时所作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言时所作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44角色扮演(续)有一些研究进一步揭示,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有一些研究进一步揭示,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力气愈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愈好。力气愈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愈好。他们让被试作一次与他们原有态度不一致的讲话,他们让被试作一次与他们原有态度不一致的讲话,并且让他们同时通过耳机听自己讲演的声音。为并且让他们同时通过耳机听自己讲演的声音。为提高任务的难度,说话的声音延迟几分钟后才通提高

49、任务的难度,说话的声音延迟几分钟后才通过耳机传入其耳朵。这时,被试既要讲话,又要过耳机传入其耳朵。这时,被试既要讲话,又要听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相当困难。听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相当困难。结果显示结果显示,“延期听反馈延期听反馈”的被试有双倍的可能的被试有双倍的可能被他们自己的言论所说服,这是因为为自己不相被他们自己的言论所说服,这是因为为自己不相信的某件事花费巨大的力量,要比只花费轻微力信的某件事花费巨大的力量,要比只花费轻微力量能够引起更大的不协调,更有可能改变态度。量能够引起更大的不协调,更有可能改变态度。45价值辨析价值辨析学派价值辨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

50、(L.Raths)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S.Simon)与哈明与哈明(M.Harmin)。1966年出版的年出版的价值与教学价值与教学一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辨析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辨析的基本原理。价值辨析包括价值辨析包括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1.选择选择(1)自由选择自由选择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一想法的候第一次产生这一想法的?”(2)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在你产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常考虑其他什么事情生这一想法之前,你常考虑其他什么事情?”(3)对每一可选

51、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选择让学生考虑每一可选择途径让学生考虑每一可选择途径(想法想法)的后果将的后果将会怎样会怎样?46价值辨析(续)2.赞赏赞赏(4)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让学生考虑让学生考虑“你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5)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回答“你会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3.行动行动(6)按这一选择行事按这一选择行事教师对学生说教师对学生说“我知道你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吗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

52、为它做些什么吗?要我帮要我帮忙吗忙吗?”(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教师问学生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47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柯尔伯格的合作者布是美国柯尔伯格的合作者布莱特莱特(M.BlattM.Blatt)于于19731973年设计并实施的道年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对假设德教育模式。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高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

53、伴的推理。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后来柯尔柏格又与劳顿后来柯尔柏格又与劳顿(E.Renton)(E.Renton)合作在合作在2020所学校中再次证实了所学校中再次证实了“布莱特效应布莱特效应”。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小组道德讨论涉及三个要素:48小组道德讨论三个要素课程要素课程要素: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班组要素班组要素:道德讨论的班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阶段的道德讨论的班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

54、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的目的。的目的。教师行为要素教师行为要素:教师应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教师应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识,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协调与他人的分歧。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协调与他人的分歧。49Chapter6En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