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

上传人:xuey****n398 文档编号:145299341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助理第1站病例书写(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站 病例书写 (共40分)1、 张某,女,29岁,已婚,干部,于2004年2月1日就诊。患者于2天前食辛辣肥甘之品后,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患者未予重视,又食肥甘厚味之品,至今日不适症状加重而来诊治。现症见:尿频、尿急,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痛,小腹胀痛,不思饮食,睡眠欠佳。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T:36.6,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小腹正中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尿常规检查:白细胞(+),细菌培养示有大肠杆菌生长。泌尿系B超示未见异常。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考试时间:60

2、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2天。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食辛辣肥甘之品后,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患者未予重视,又食肥甘厚味之品,至今日不适症状加重而来诊治。现症见:尿频、尿急,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痛,小腹胀痛,不思饮食,睡眠欠佳。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过敏史:未发现。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体格检查:T:36.6,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颈软无抵抗,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

3、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于湿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白细胞(+),细菌培养示有大肠杆菌生长。泌尿系B超示未见异常。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尿频,尿急,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痛,小腹胀痛等,可诊断为淋证。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尿频,尿急,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痛,小腹胀痛,不思饮食,睡眠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辨为膀胱湿热证。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嗜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膀胱,

4、故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湿热阻滞,气机不行,则小腹胀闷,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中医病证鉴别: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应与癃闭鉴别。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淋证与癃闭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的症状。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西医诊断依据:(1)青年女性,尿频、尿急、尿痛2天。(2)体征:小腹正中压痛,无反跳痛,双肾无叩痛。(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细菌培养示有大肠杆菌生长。泌尿系B超示:未见异常。西医鉴别诊

5、断:本病应与尿道综合征鉴别。尿道综合征虽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二者不难鉴别。诊断:中医诊断:淋证膀胱湿热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方药:八正散加减黄柏12g 山栀12g 大黄9g 滑石20g 瞿麦15g 扁蓄15g 茯苓12g 泽泻12g 车前子20g (包)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禁食辛辣,注意性生活卫生。西医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多饮水。(2)抗菌治疗:化学药物可用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等。用药3天,1周后复查尿细菌定量培养。2、 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

6、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考试时间:60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 主诉: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主

7、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史:既往体健。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其他情况:15岁初潮,经色淡,经量少。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神清合作,发育正常,营养稍差,精神疲倦。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

8、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等,可诊断为不寐。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辨为心脾两虚证。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加之营养稍差等而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

9、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奉清窍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早醒,亦属生理状态。西医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

10、头晕等。(2)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相鉴别。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诊断: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西医诊断:神经衰弱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6g 白术10g 黄芪15g 当归12g 甘草6g 远志10g 酸枣仁30g 龙眼肉12g 生姜3片 大枣5枚 茯神10g 木香10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调护:(1)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2)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西医治疗

11、原则:(1)心理治疗。(2)药物治疗:抗焦虑药如安定;头痛可用颅痛定。3、 李某,女,32岁,工人。于2005年4月30日就诊。 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查体: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

12、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 考试时间:60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现病史: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其他情况: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体格检查:查体: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发育正常,

13、营养中等,表情痛苦,急性病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

14、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等,中医诊断为肠痈。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辨为湿热壅滞证。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蕴热,遂使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肠痈,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壅滞之象。中医病证鉴别: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应与腹痛鉴别。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肠痈初起虽有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但随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

15、或阵发性绞痛,若病情发展则右下腹痛加剧,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触及包块,二者不难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2)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很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痛。但病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检查时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壁板状强直和肠鸣音消失等腹膜刺激症状也较明显。如诊断困

16、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加以鉴别。诊断: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滞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排脓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大黄10g丹皮10g桃仁12g冬瓜仁30g芒硝(冲兑)6g红藤30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乳香6g没药6g生苡仁30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30g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清淡流食,忌辛辣油腻。西医治疗原则: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 4、 陈某,男性,50岁,工人,已婚,于2005年9月18日就诊。 骤发剧烈上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一天。患者于发病当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剧烈腹痛,初起时觉剑突下偏右呈发作性胀痛,腹痛迅速波

17、及全腹部转成持续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未曾排便及排气,并且不敢翻身也不敢深呼吸,更不敢使腹部受压。12小时前腹痛加重并出现烦躁不安,憋气,伴体温升高遂来急诊。三年前查体,发现胆囊结石,从无症状,未予治疗。既往无类似腹痛,无溃疡病史。查体:体温38.9,BP11080mmHg,P110次分,R32次分。急性病容,右侧卧位,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黄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头颈心肺(-)。全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在右第六肋间,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辅助检查:Hb:96.1gL,WBC:18.910的9次方

18、L,AST: 211mmolL,BUN 9.9mmolL,TBIL 30mmoLL,DBIL 12mmolL,血钙1.75mmolL。卧位腹平片示肠管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B超:肝回声均匀,未发现异常病灶,胆囊7cm3cm2cm大小,壁厚0.4cm,内有多发强光团,回声后有声影,胆总管直径0.9cm,胰腺形态失常,明显肿大,尤其以胰头、胰体明显,胰周多量液性暗区,胰管增粗。 考试时间:60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主诉: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加重12小时。现病史:骤发剧烈上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一天。患者于发病当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剧烈腹痛,初起时觉剑突下偏右呈发作性胀痛,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部转成

19、持续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未曾排便及排气,并且不敢翻身也不敢深呼吸,更不敢使腹部受压。12小时前腹痛加重并出现烦躁不安,憋气,伴体温升高遂来急诊。现证见: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伴憋气,烦躁,无排气及排便。既往史:胆石症病史3年,未予治疗。未诉其他病史。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体格检查:T:38.9,BP:11080mmHg,P:110次分,R:32次分。急性病容,右侧卧位。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黄染。头颈心肺(-),全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在右第六肋间,移动性浊音

20、(),肠鸣音弱。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Hb96.1gL,WBC 18.910的9次方L,AST 211mL,BUN 9.9mmolL,TBIL 30mmolL,DBIL 12mmoLL,血钙1.75mmolL。卧位腹平片示肠管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B超:肝回声均匀,未发现异常病灶,胆囊732cm大小,壁厚0.4cm,内有多发强光团,回声后有声影,胆总管直径0.9cm,胰腺形态失常,明显肿大,尤其以胰头、胰体明显,胰周多量液性暗区,胰管增粗。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腹剧烈绞痛,拒按,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中医诊断为腹痛。中医辨证依据

21、:根据患者满腹剧烈绞痛,痛而拒按,发热,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辨为肠胃热结证。病因病机分析:实热与积滞互结于肠胃,浊气壅塞,或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胀满不舒。热邪伤津,胃肠传导功能失常,故大便秘结。烦渴引饮,湿重故大便粘滞不爽。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尿赤。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数均为实热内结征象。中医病证鉴别:腹痛与胃痛相鉴别,胃痛部位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等肠病症状。西医诊断依据:(1)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加重12小时。(2)查体:T:38.9,急性病容,右侧卧位。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黄染。全

22、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在右第六肋间,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3)实验室检查:Hb96.1gL,WBC 18.910的9次方L,AST 211mL,BUN 9.9mmolL,TBIL 30mmolL,DBIL 12mmolL,血钙1.75mmolL。卧位腹平片示肠管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B超:肝回声均匀,未发现异常病灶,胆囊732cm大小,壁厚0.4cm,内有多发强光团,回声后有声影,胆总管直径0.9cm,胰腺形态失常,明显肿大,尤其以胰头、胰体明显,胰周多量液性暗区,胰管增粗。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急

23、性心肌梗死鉴别。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长期溃疡病史,突然上腹剧痛,迅速扩散到全腹,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胆石症,胆囊炎常有胆绞痛史,疼痛在右上腹,向右肩背放射,Murphy征阳性。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和X线胆道造影可有胆结石,胆囊炎征象。急性肠梗阻呈阵发性腹痛伴便秘,不排气,疼痛为脐周及下腹部,肠鸣音亢进并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急性心肌梗死有冠心病史,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和心前区,也可位于上腹部,心电图有心肌梗死改变,血、尿淀粉酶正常,血清心肌酶升高。诊断:中医诊断:腹痛肠胃热结西医诊断:1.急性胰腺炎2.胆囊炎胆结石治法:通腹泻热,行气止痛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30g、芒

24、硝30g、厚朴30g、枳实30g、蒲黄10g、灵脂10g、元胡20g、连翘10g、栀子10g、茵陈15g。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1)病初禁食,随病情好转改为流质食物。(2)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西医治疗原则:抗休克: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2.解痉、止痛、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炎症发展:1.抑制胰液分泌;禁食、鼻胃管减压;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高血糖素等;抑制RNA,DNA合成:5-Fu、Sandotatin;低温;胰腺照射P2.胰酶的抑制:抑肽酶、阿托品、黄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蛇毒抗毒素善得定(sandostatin)3.皮质类固醇。阻

25、断并发症:1.抗生素;2.胰岛素;3.抗酸;4.肝素,纤维蛋白溶酶;5.低分子右旋糖酐;6.加压素。支持及监护:1.ICU监护及肺、肾的保护;2.营养支持。5、 刘某,女,41岁,已婚,干部,于2005年1月8日就诊。患者2天前在外就餐食油腻后出现右胁阵发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曾服用“维生素B6”、“越鞠保和丸”,无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平素喜食辛辣厚味。T:37.3,P:80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墨菲征(+),腹部

26、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常规WBC:12.010的9次方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3。B超示:胆囊壁增厚。肝功能正常。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考试时间:60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主诉:右胁发作性疼痛3天。现病史:3天前在外就餐食油腻后出现右胁阵发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曾服用“维生素B6”、“越鞠保和丸”,无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过敏史:未发现。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体格检查:T

27、:37.3,P:80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动体位。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墨菲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010的9次方L,中性75,淋巴23。肝功能正常。B

28、超示:胆囊壁增厚。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患者表现为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等,故可诊断为胁痛。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等,辨为肝胆湿热证。病因病机分析:患者长期食用辛辣厚味之品,酿湿生热,湿热郁于肝胆,失于疏泄,气阻络痹,故右胁痛连背;胆汁上泛于口,故口苦;湿热中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运化失调,故恶心、纳呆;热邪伤津,故小便黄赤;湿热阻滞大肠,故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胆湿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应与悬饮鉴别。悬饮病位主要在肺

29、,本病患者有进食油腻食物的诱因,且无咳嗽、咳痰、患侧肋间饱满等悬饮症状,故可与悬饮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右胁发作性疼痛2天,且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2)查体:墨菲征(+)。(3)实验室检查:血WBC:12.010的9次方L,中性75,淋巴23。肝功能正常。B超示:胆囊壁增厚。西医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易误诊为高位急性阑尾炎。前者的疼痛在右上腹部,而后者在右腰部或右下腹上方,且急性胆囊炎在肋缘下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并有胆囊触痛征,可与阑尾炎鉴别。诊断: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 栀子12g 黄芩12g 通草12g 泽泻15g 车前草1

30、5g 川楝子12g 青皮6g 郁金12g 茵陈15g 金钱草15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调畅情志,忌辛辣油腻。西医治疗原则:(1)饮食治疗:禁食,静脉补液及胃肠减压。(2)控制感染:可选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3)解痉镇痛:可肌注阿托品。6、李某,女,32岁,工人。于2005年4月30日就诊。 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查体:

31、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心、肺未发现明显异常,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考试时间:60分钟。附本题标准答案: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现病史:患者4天前与人发生口角后感觉上腹部疼痛,第2天疼痛渐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剧烈,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温达38.2。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

32、便秘。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其他情况: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体格检查:查体:T:38.5,P:98次分,R:22次分,BP:1308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痛苦,急性病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

33、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辨病辨证依据: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等,中医诊断为肠痈。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小便可,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辨为湿热壅滞证。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受损,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蕴热,遂使气血不和,留为败瘀,积于肠道而成肠痈,故右下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壮热,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

34、热壅滞之象。中医病证鉴别: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应与腹痛鉴别。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肠痈初起虽有上腹部疼痛或脐周疼痛,但随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若病情发展则右下腹痛加剧,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触及包块,二者不难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转移性右下腹痛4日。(2)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扪及一触痛性包块。(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17.510的9次方L,N:85。B型超声诊断显示:右下腹部6.89.0cm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包块,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阑尾脓肿。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鉴别

35、。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很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痛。但病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检查时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壁板状强直和肠鸣音消失等腹膜刺激症状也较明显。如诊断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加以鉴别。诊断:中医诊断:肠痈湿热壅滞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排脓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大黄10g丹皮10g桃仁12g冬瓜仁30g芒硝(冲兑)6g红藤30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乳香6g没药6g生苡仁30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30g服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清淡流食,忌辛辣油腻。西医治疗原则: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